张种田
杨思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平罗县姚伏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兼党支部书记。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1984年离休,享受副处级待遇。
杨思明出生在平罗县姚伏镇的姚伏7队,他儿时家里穷的叮当响,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全家靠租种地主的一亩二分地维持生活。农闲时父母还要外出打短工,挣点粮食糊口过日子。在黑暗的旧社会,就是这样的日子也无法过下去。1948年和1949年他和父亲先后被国民党马匪军抓去当兵,留下母亲和弟妹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49年秋天,霹雳一声震天响,宁夏人民得解放,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将战火引到中国。为了支援邻国,保卫祖国,党中央毛主席决定派兵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杨思明同志随部队进入朝鲜,在190师509团5连任卫生员。连队的卫生员要随连队参加战斗,在战场上为受伤的战友包扎伤口,并把他们转移到比较安全的地方。杨思明同志在敌人的飞机大炮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他不怕牺牲,勇敢沉着地穿梭在敌人的炮火中,及时抢救负伤的战士。在战斗的间歇阶段,他也不闲着,他和战友们一道挖战壕、挖防空洞,并给他们送水、送药,深受战士们的爱戴。
1951年,他所在的部队奉命参加穿插道峰山的战斗,他和战友们一道冲锋陷阵,在抢救战友时不幸被敌人的炮弹炸伤左腿,鲜血不断地从伤口流出来,但他不顾自己的伤痛,继续给受伤战友包扎伤口,抢运伤员。当其他同志发现他受伤后,给他做了简单处理,他又一次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伤员的工作中,使那些受伤的志愿军战士得到了及时治疗,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
当道峰山的战斗结束时,他的伤势已经很严重了,连队迅速把他送到后方医院,经医院检查,杨思明左腿三分之一处骨折。虽然保住了伤腿,但是由于伤口严重感染,他高烧昏迷不醒。经医院全力抢救,第五天他才苏醒过来。他睁开眼睛说的第一句话是:伤员转送下来没有?护士告诉他,伤员全部转送下来了,你安心休养。由于腿部伤口感染面积大,使他的腿部剧烈疼痛,常常痛得大汗淋漓。但他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医生给他打止疼针,他拒绝了,说:“应该把止疼针用在重伤员身上。”医生对他说:“你认为你的伤比别人轻?其实你的伤比别人更严重。”
杨思明在住院期间,除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积极主动帮助护士打扫室内外卫生,帮重伤员翻身、洗脸、洗衣服、端饭、送大小便,受到医院和伤员的欢迎。
志愿军总部为了表彰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给他记了三等功,发给他三级残疾证。以后每当杨思明回忆起那段历史,就对美帝国主义充满了仇恨。因为美帝国主义残酷地夺去了他许多战友的生命,并给他留下了终身残疾。
1953年杨思明同志转业,被分配到平罗县卫生防疫站工作。他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搞好全县的爱国卫生运动、防治传染病、预防接种、推动农村的“三改”工作(即改水、改厕所、改环境)。
20世纪50年代由于缺乏交通工具,他们下乡搞预防接种都是骑着自行车,驮着药箱,然后走村串户,为每个家庭的每一个人注射疫苗。杨思明用坚强的毅力克服了腿痛的困难,和其他同志一道,每天东跑西颠、早出晚归,全程足量地完成了疫苗接种任务。由于他们站超额完成预防注射任务,曾多次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表彰奖励。
那时,虽然杨思明不熟悉防疫站业务,不懂防疫知识,不懂操作规程,但是他牢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名言,虚心向站里的其他同志请教,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干中学,学中干,使自己能够尽快适应防疫工作的需要。
他也不熟悉各乡村的道路。由于注射疫苗采用的是个人包村负责的办法,分给他的村子他从来没去过。他就在走前画好地图,记住沿途的主要标志,然后在路上不厌其烦地向路人打听。进村后他不顾一路的疲倦,立即投入到紧张工作中。那天他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才完成了全部村民的接种工作。生产队长对他说:“现在天已经快黑了,今晚你就住在我家吧。”杨思明谢绝了队长的好意,说:“明天我还有任务,今晚我必须要回到单位去。”说完他摸黑跌跌撞撞向县城赶去。等他回到卫生防疫站时,时针已指向凌晨2点。像这样的事,在他身上经常发生,但他从不叫苦叫累,第二天继续坚持工作。单位里的同志都叫他“铁人”,站长余长兴心痛地劝他:“思明同志,你的腿有残疾,不能劳累过度,休息休息再干吧。”他笑呵呵地说:“工作很急,任务繁重,我不能因为腿痛而休息,耽误了工作,影响了卫生防疫站的整个工作目标的完成。”说完又消失在茫茫田野上。
杨思明就是这样一个对待革命工作认真踏实、任劳任怨、一丝不苟的人。
1964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杨思明同志接到县委的调令,他被任命为姚伏镇中心卫生院第三任院长。他告别了工作了11年的卫生防疫站,来到了姚伏医院。
从他上任的那天起,杨思明就暗暗下定了决心:这所医院之所以发展成今天这样一个设备一流、技术过硬的医院,归功于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也是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作为这里的领导人,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团结全体同志共同努力,使医院的工作更上一层楼,再创新业绩。虽然杨思明雄心勃勃,但摆在他面前的任务是艰巨的。首先是他没有担任过领导工作,怎样做好领导工作,他是老虎吃天,无法下爪;其次是他不懂医疗技术,看病治疗是门外汉;再次是不熟悉管辖地区的基本情况。
他首先向老院长田庆丰学习领导艺术,熟悉领导岗位的职责,并在工作中逐渐成熟起来。后来他在领导医院工作中,依靠老同志,爱护新同志,充分调动每一个同志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能,使医院越办越好。
为了摸清本辖区的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新法接生、计划生育等基本情况,他骑着自行车走乡串村,走遍了通伏乡、五香乡、周城乡的每一个卫生院、村卫生所,南至小店子,北至大兴墩,西至高荣村,东至马场村。他走遍这一圈足足用了3个月时间,他每到一处都和当地领导和群众亲切交谈,充分听取他们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反应和意见。通过这次调查研究,他发现目前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乡卫生院医疗设备简陋、医疗质量差、医务人员素质差;预防工作有漏洞、计划生育进展缓慢、新法接生普及率低、环境卫生差,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和阻碍了工农业发展。
杨思明心想,这么多问题,单靠个人的努力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靠各级人民政府、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此,他积极向各乡政府提出建议,在乡政府召开各种会议时专门讲一下卫生工作,把卫生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一把手亲自抓卫生工作,形成“乡政府抓各村的卫生工作,村干部抓各生产队的卫生工作,生产队抓农户的卫生工作”的制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乡卫生院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到县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姚伏医院轮流进修;各乡卫生院开展提高医疗质量的练兵活动;各乡卫生院组织举办卫生员和接生员训练班。通过实施以上几项措施后,姚伏地区卫生面貌大为改观,计划生育工作有了突破,新法接生率普遍提高。为此他受到干部群众的普遍赞扬和乡、镇、县卫生组织的表扬奖励。
杨思明同志回忆这段工作时说:“在姚伏期间为了改变当时的医疗卫生落后面貌,我吃了许多苦头,有时残腿疼痛难忍,有时忙得顾不上吃饭、喝水,但是为了人民的健康事业,我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我心里甜滋滋的。”
杨思明同志从医十年来,虽然未进过医学院校大门,但是,他在自学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刻苦钻研有关医书,甚至熟背重点章节,最终获得主治医师证书。
当上姚伏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是杨思明迈进临床工作、接触病人的第一年,从此他开始接收病人,为病人服务。他知道自己身上担子有多重。开始他凭着日常所见所闻开处方,病人告诉他:“杨院长,你给我开的药,服后没有一点效果。”他听后如雷贯耳,觉得天旋地转,心里难受极了。他茶饭不进、精神恍惚,睡在床上整夜不能入睡,真正体会到当一名合格的医生,没有真本领是不行的。医院里许多人看出了他的心思,纷纷安慰他说:“你不要过多顾虑看病这个问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愁坏身体会影响工作,这样不好。你多看书,多看医学杂志,多看病,时间长了就会积累许多知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大家的关心和鼓励使他思路大开,从此他白天上班,晚上一头扎进书山报海里,攻读医书杂志,熬夜读书。双眼熬红了,滴点眼药,继续学习。就这样,他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一跃成为看病治病的高手,患者纷纷找他就诊。
杨思明看病技巧多,用药少,效果好,深受患者好评。他在开药时,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想方设法为病人减轻负担,使收入不高的农民深受其惠。他高尚的医德值得所有医务工作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