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他们这群人
22163900000014

第14章 把党的温暖送给农民兄弟———记人民医生袁多义同志

张种田

袁多义同志出生在甘肃省山丹县,生于1930年,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离休,享受副处级待遇。

袁多义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曾担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一师休养所护士、甘肃省公安厅劳改局第一医院(原潮湖农场医院前身)护士、宁夏平罗县人民医院护士、外科医师、宁夏平罗县黄渠桥镇地区医院院长兼党支部书记。袁多义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医疗卫生工作中,不断攀登医学科学高峰,成为一名自学成才的外科专家,为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思想进步,品德高尚,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成果,他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曾经多次立功受奖。

热爱护士工作

1950年6月,袁多义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一师教导大队卫生训练班结业后,分配在师部休养所干护士工作,后来又到甘肃省公安厅劳改局第一医院(后改名为平罗县潮湖农场医院)、宁夏平罗县人民医院担任护士,直到1958年。在护士这个至高无上的工作岗位上,他踏实工作,埋头苦干,积极热情,努力完成护理治疗任务。那时的他还年青,刚刚经历过旧社会饥寒交迫的生活,他对新社会的幸福生活充满了信心。他常对别人说“:旧社会我们穷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天天在死亡线上挣扎着。想起那段心酸的人生,眼泪朝肚里咽!”谈到新生活,他笑容满面地说:“解放了,穷人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人身自由了。尤其我本人在党的关怀下又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吃得饱,穿得暖,没有理由不把护理工作搞好。”

袁多义爱岗敬业,他常说:“护士是一个高尚的职业,社会上工种有千千万,只有护士职业是直接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服务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伟大号召,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就是要在护士岗位上踏踏实实地为人民服务。”为此,他发扬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只要他一上班,就脏活累活抢着干,不知疲倦,把劳累抛到九霄云外。他进入病室的第一件事是料理火炉。他手拿火铲、火棍,提着铁桶,先捅火炉,再把炉渣一桶桶送到外面的空地上,把未烧透的炭渣筛出来,提回病房,把炉灰送到垃圾站,然后把块煤砸碎后送入病室。第二件事是清理病人的便盆。把病人的便盆、痰盂倒入桶内送出来,再将便盆、痰盂刷干净,放回原处。第三件是打扫卫生,解决早餐。先给重病人端洗脸水,洗脸、洗手,然后开始擦洗病床、茶几、铺床,再给重病人端饭、喂饭,最后将碗筷送回伙房。勤杂活干完后,才能对病人进行护理和治疗。第四件是护理和治疗。打开水、送药品到病房,让病人服药,再做治疗,进行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注射完毕,将针管冲洗干净,再用蒸馏水冲洗后包好放入消毒器,消毒后取出送回治疗室放入柜内。第五件是送化验单到化验室,给病人排下一次药品。这时上午的工作基本完成,接着巡回病房,了解每个病人的病情,和他(她)拉家常、谈话、聊天,然后向医生汇报。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护士的工作范围大,是属于系列性的,一人顶了好几个人,又当清洁工,又当护理,干活比较多。他小车不倒只管推,尽管许多活又脏又累,甚至对生命有危害,他从不推辞,埋头苦干,圆满地完成了所有的任务。由于他成绩突出,经常受到院所领导的表扬和病人家属的好评。一位病人在表扬信上这样写着:“小袁是好样的,思想品德高,工作细心,吃苦耐劳,打针技术好,是一位信得过的好护士。”

担任外科医生

1958年,经平罗县人民医院申请,县卫生局审核通过,袁多义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那天医院晨会庄严地宣布:袁多义同志晋升为外科医师。院领导侯留存同志,上前握住袁多义的手说:“同志!我祝贺你晋升为外科医师,这意味着你今后的工作更艰苦,任务更繁重,希望你在外科这块阵地上,站好岗,放好哨,为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新的贡献!”卫生局局长贺万兴同志也鼓励他继续攀登医学科学高峰,向拿下胸外科,进军脑外科,打胜骨外科而奋勇前进!许多战友、同志纷纷上前热烈握手表示祝贺,并嘱咐他“不骄不躁,谦虚谨慎,虚心学习,更上一层楼!”各级领导的指示,同志们的鼓励,使袁多义激动万分,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只是双手来回摆动着,像是感谢领导和同志们对他的信任和鼓励。他兴奋的心,过了许久才平静下来,他想了许久,他想到了儿时的悲惨生活,他想到了毛主席拯救受苦人翻身得解放,想到了自己在党的怀抱里不断成长。

那时的外科包含了普外、五官科、骨科、妇产科。对于这些外科业务,过去医院科室组织学习过,但是那时由于自己不干具体工作,也就没有认真学,只是掌握了一般的粗浅知识,光看医生操作自己不会干,现在要亲自上台做手术,那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院长侯留存、外科主任张兆华的指导下,刻苦学习、细心操作、努力克服面临的困难。

袁多义从那天起,边干边学。在班上给老师当助手,认真观察老师做手术的技术动作,领会操作要领,大胆实习。班后的时间都安排自学,他首先从基础课学起,学好外科手术规程,然后对普外、五官科、骨科、妇产科全面学习,重点突破人体生理解剖和各科病理学。最后钻研X光报告,达到了准确找出病灶的水平。

在师傅们的传、帮、带下,他的手术水平不断提高,成功地完成了上百例手术,成了一名响当当的外科大夫。在随后的医疗生涯中,他独立主刀进行的白内障摘除、肝囊包虫切除、子宫全切、粉碎性骨盆骨折吻合等上千例手术,没有一例感染的,成功率百分之百。池浩大夫感慨地说:“我和袁大夫一块上手术台没有发生过一例差错,与他合作最放心了!”许多病人慕名而来,他都热情接待,从不推辞。有时连续做几台手术,他也不叫苦,不喊累,腰痛了伸伸身子,活动活动筋骨再继续做;眼睛困了,用手揉揉继续做。由于长期在手术台旁站立,他得了腰椎骨质增生症。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就打一个石膏带进行固定,继续做手术。同志们看到他斜斜走路,心痛地说:“你休息休息再上班吧!”他谢绝了大家的好意,说:“病情就是命令,我们也和打仗一样,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离阵地,要发扬我军连续打几个胜仗的优良传统,哪能腰痛这点小病就休息呢!”

袁多义是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奉公,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进京前告诫我党干部进城后要过“金钱关、美人关、享受关”,他能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在金钱面前不贪婪,美女面前不动摇。许多病人家属,为了表达救命之恩,请他下馆子吃饭,他说我吃过饭了,肚子饱着呢,拍拍肚皮悠闲地走了。看他不吃馆子,心意过不去,买点礼品送来,他拒绝了,说:“医院有规定,不得接受病人或家属的礼品。”还有的女性为了感谢他的救命之恩,要求与袁大夫同床,他拒绝了,并严肃地提出批评,说:“不许胡来,赶快回你病房去,要是再胡来,我就给公安局打电话,以拉拢腐蚀罪,非关你禁闭不可。”事后有人对他说“:你真是甘肃的山芋蛋,太傻了。现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你看XX人多幸福呀,屋里摆的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用的电饭锅,骑的摩托车,坐的小汽车,戴的高级表,手里拿的大哥大,身上穿的高级面料,应有尽有。你呢,穷光蛋。再看人家一下班,花地酒天,又是吃饭,又是跳舞,心情多愉快!你呢,一不吸烟,二不沾酒,活的多没劲!”袁多义听后很气愤说“:去!去!去!无耻!你对他们那种生活方式太羡慕了,可是你要知道,靠受贿索贿得来的幸福生活绝不会长久”。

走上领导岗位

1976年,“十年浩劫”结束的时候,由于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热情为工农兵服务,被选为平罗县人民医院防治委员会主任。他在任职期间,配合一把手对“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的规章制度进行重建,并对工作态度野蛮、工作不负责任、只抓革命不促生产的丑恶现象加以整治。俗语说的好:“破坏容易,建设难”。那时由于许多档案被“造反派”当做“封、资、修”的东西给砸烂烧了,医院没有原始资料,一切要从头来,工作量相当大,一时无法开展工作。面对这种情况,他建议成立了医院“整治小组”。小组由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防疫科的专家组成,并吸收护士、药士参加整治工作。在医院党支部的领导下,各科室的配合下,整治工作进展顺利,用较短的时间,制定出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医师职责、护士职责、服务公约、门卫制度、财务制度、厨房制度、收费制度等18项规章制度,共108条。制度细则很快和职工见面,职工对新制度给以热烈的拥护,并善意地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整治小组根据职工的建议进行了补充和修改,然后形成了正式的规章制度,印发各科室贯彻执行。

袁多义职位变了,但他仍然坚持在外科上班,照样上手术台。手术之余深入各科室检查工作,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他任职期间,由于业务工作抓得紧,坚决贯彻各项规章制度,严把操作关,严把技术关,人为的差错事故大幅度下降,服务态度大大改善,服务质量不断好转,因此得到了患者的普遍赞扬。县医院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新气象。

1976年的夏季,平罗县生产指挥部为了加强基层卫生院建设,尽快恢复秩序,开展工作,决定调袁多义任黄渠桥地区医院院长。黄渠桥医院位于平罗县北面,距县城二十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地理条件好。但是由于十年浩劫,职工帮派思想严重,阻碍了医院正常工作的开展。他上任后,首先在平罗县生产指挥部、黄渠桥镇党委的支持下,抓医院党支部建设,组织党员学习党纲党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动党员查组织观念、查革命斗志、查党群关系、查工作责任性,通过学习加强了党支部一班人的团结,加强了党员与非党员职工的联系,密切了党群关系,促进了医院的安定团结。

袁多义在抓组织建设的同时,还开展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勤俭办院”、“技术练兵”等活动。

黄渠桥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医学院校毕业的职工占了多数,并且许多人都有技术特长,这表明技术人才有的是。问题是“十年动乱”对他们影响很大,他们中许多人走在无政府主义的邪路上不能自拔。袁多义采取了快刀斩乱麻的方式,狠抓思想建设。除大会作动员报告外,还直接找个别人开展谈心活动,认真细致地作政治思想工作。他和他们谈青年人应当树立远大理想、为人类作贡献的道理,讲个人的发展必须依靠组织的力量,讲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的必要性,讲青年人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且开展了“党员包团员,团员包青年”的群众活动。这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许多职工开始主动干工作,甚至申请入团、入党。袁多义看到职工们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立即表扬了做好人好事的职工,并且及时作出了在全院开展技术练兵活动的决定。在全院职工动员会议上他指出:“只红不专无法为人民服务,只专不红容易走错方向,我们必须走又红又专的阳光大道,我们必须建设一支思想觉悟高,技术过硬的革命队伍,决定在我院开展技术练兵一帮一活动,大专带中专,中专带一般,全院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为人人练成技术标兵而努力奋斗!”技术练兵活动,练出了风格,练出了团结,结出了硕果。

袁多义在抓练兵的基础上,集中精力抓外科。外科是他的强项,他说:“我们在外科上有许多优势,一是设备全,有的是医疗器械、无影灯,有设施一流的手术室;二是有外科专门人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没有做过一例外科手术,我们的手都有点生疏了”。怎么办呢,院务会决定,派一些同志到县人民医院进修外科、骨科、五官科、妇产科、麻醉方面的业务。半年后进修的同志陆续报到上班,黄渠桥医院在他的主刀下,顺利开展了外科手术,外科手术带动了全院医疗、卫生防疫、计划生育工作。他大胆地提出了“小病不出站,大、重、危病不出院”的口号,并在医院实施。这一举动大大减轻了县人民医院人员不足,床位不足的负担。因为上世纪80年代以前,医院实行的是技术负责管理,不提倡大处方,挣大钱,一切开销都由财政拨款,所以医院的任务是: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袁多义这种举措,得到了各级领导机关的认可,县生产指挥部孙玉柱主任亲自到黄渠桥视察了该院,并在有关会议上号召“全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都要像黄渠桥医院学习,站好自己的岗,守住自己的门,造福当地人民。”

袁多义在黄渠桥地区医院工作期间,除开展医院医疗工作外,还在其他工作上总体发展,全面规划,遍地开花。在他管辖的灵沙、惠北、高庄乡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计划生育、合作医疗、人群预防注射、农村改水、改厕所、改环境卫生等工作他提出“:我们搞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绝不能作表面文章,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要拿出‘小车不倒只管推’,‘宁叫挣死牛,不能翻了车’的大无畏精神,扎扎实实搞好各项工作。”

搞群众性卫生保健,范围广,医院本身人力不足,经济底子薄,加上个别生产队长有“生产忙,卫生顾不上”的糊涂思想,使这项工作难度增大。袁多义在困难面前不动摇,广泛发动群众,千方百计,努力完成上级卫生部门布置的任务。当全县开展人群预防注射时,他立即关门全体出动,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深入全镇60个生产队,由他亲自出马,端着疫苗,利用生产队上工前、收工后的时间,抓紧到每家每户为每一个人注射。他不怕麻烦,积极工作,耐心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他一边打针,一边看病,他把这种方法叫生产工作两不误。有时碰上刮风下雨的天气,他说:正好农民不下田干活,免去了我们找人的麻烦。有时为了完成任务,中午、晚上耽误吃饭,他坚持打完针,回院来再就餐。黄渠桥地区医院多次进行预防注射,疫苗投服均达到安全、足量的目标。在他管辖的乡镇,由于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治疗”卫生八字方针,从1976年~1984年未发生传染性疾病,为保障农民健康,促进农业丰收立了大功。

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是袁多义的又一个重要项目,为了把党中央提倡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的号召落实到户,每年的春秋季节,他都组织他所管辖的乡镇,抽出得力的妇产科医师、外科医师、麻醉医师组成“计划生育宣传队”,深入田间地头,生产队,积极向群众讲解计划生育的伟大意义。每次讲解中他都强调指出: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大事,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工程,每个公民,每对夫妇必须要做到,否则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他的讲解热情洋溢,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深受群众欢迎。许多人主动报名放环、做结扎输卵管手术、口服避孕药,计划生育节育率达到95%以上。由于计划生育工作搞得好,生小孩的少了,家庭负担轻了;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了,出勤率增加了;出勤率增加,农民收入增多了。社队干部们说:计划生育呱呱叫,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袁多义积极响应1976年党中央发出的“农村合作医疗好”的号召,他把合作医疗作为扭转农村缺医少药的工作,把合作医疗按头等大事来抓。他认为无论从当前群众利益,还是将来群众利益来讲,意义都不一般,合作医疗是促进农民健康的桥梁。他把精力放在合作医疗上,向社队领导同志宣传合作医疗,号召农民积极参加合作医疗,使农民们了解合作医疗的性质。通过宣传,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识有了提高,但是谁来担任赤脚医生,农民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作出解释说“:当一个新生事物诞生的时候,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认识,关于‘赤脚医生’的人选,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其次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思想觉悟高,群众威信好的热血青年。他们的业务技能由我们负责培训,然后到县人民医院临床实习半年,经过测试合格,才能上岗任职。”他一连串的宣传讲话,给农民吃了定心丸,是一把能打开千家万户思想的金钥匙。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主动报名参加合作医疗,许多人自愿拿出自己家闲置的桌椅板凳,送到大队,主动参与合作医疗站的房屋建设。合作医疗工作在他管辖的地区内,搞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医院自筹资金,免费培训了合格的“赤脚医生”、接生员、卫生员,为他(她)们配备了十字包、接生包、消毒锅、医疗器械。各医疗站开张的那天,农民们拥向合作医疗站,看到崭新的房子,粉刷一新的药柜、用具,看到整齐摆放的药品,看到穿着白大褂的“赤脚医生”,农民们兴高采烈,放起鞭炮,跳舞唱歌。有的大队搭起台子,自编自演,歌颂合作医疗。有的大队请县秦腔剧团唱戏、有的大队当天晚上放电影庆祝合作医疗站成立。农民们说:托毛主席的福,我们生活了几辈子,今天算是又在医疗上翻身,合作医疗站办到咱们家门口,不出村就能看上病,吃上药,太好了。他们感激地说:“千好万好,没有社会主义好。”村庄沸腾了,优美的歌声、鞭炮声、笑声、赞扬声回旋在天空。

袁多义看着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场面,满意地笑了,他摸摸疼痛的腰,伸伸双臂,感慨地说:“总算是把党的温暖送给了农民兄弟。”这位站在农村前哨的共产党员,赤脚的医生,带领他的同志们,为合作医疗付出了无数心血,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得了成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行,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不仅节约了看病的时间,而且减轻了经济负担,深受农民的欢迎。我们相信,在党中央领导下,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合作医疗会越办越好。

袁多义同志在几十年的医疗工作中,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忠实地实践了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了突出的成绩。让我们以他为榜样,把医疗卫生工作做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