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论·情感体验论
22159000000014

第14章 世间情愁冷暖自知

“关系”一词的具体含义是指:人在社会中进行实践活动时与他人或他物产生的某种特定相互影响。通过对含义的初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当他人或他物对个体的实践活动产生影响时,这种关系才会确立并存在,当个体只是与他人或他物同处某一环境,但并未产生一种互动的影响时。我们只能说他们之间发生了某种客观联系,而并非关系。

大学生的人情网络

人情网络,已经确实成为大学生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浙江财经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近期针对浙江全省的大学生做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相比于学习课本专业知识,有78%的大学生更看重人脉。对此调查结果,发起此次调查的浙江财经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给出了这样的分析:大学生注重人脉也无可厚非,不能简单地说对或者错。身为学生,学习始终是第一位的,在保证学习的基础上,抓住机会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是值得提倡的。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有效的人脉,对于同学们而言,也许更有帮助。由此,我们发现,人情网络编织真的已经成为大学生必须要懂得的那些“人事”了。

在建立人情网络的过程中,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奉献。他们更多的思想从已经编织好或正在编织的人情网络中获得什么。但这恰恰是他们无法完成稳固人情网络编织的重要原因。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哭诉:“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佛告诉他:“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布施。”“可我是一个穷光蛋啊!”“并不是这样的,”佛说:“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第一颜施,你可以用微笑与别人相处;第二言施,对别人多说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赞的话、谦让的话、温柔的话;第三心施,敞开心扉、诚恳待人;第四眼施,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第五身施,以行动去帮助别人;第六坐施,乘船坐车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第七,房施,将自己空下来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休息。”佛最后说:“无论谁,只要有了七种习惯,好运便会如影随形。”其实,现在的大学生和故事中问佛的那个人是很像的。他们总是感慨生活给予他们的太少太少,而他们得到的总是很有限,仔细想想,佛告诉那个人的七点中,有几点是大学生无法办到的呢?当你感叹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不妨想想这个故事,也许你不能同时做到七点,但至少尽可能多地按这七点去做,始终把握住奉献的原则。那么你的人情网络就比其他人拥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也许这并不足以让你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它可以让你在不对等的奉献过程中获得对等的快乐和相应的效益。

大学生构建人情网络无外乎面临着两个环境:第一,校园内的环境,如何应对“人情世故”。第二,校园外的环境,这一类环境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身处校园内的大学生实习兼职而接触到的社会,另一种是对毕业离开校园之后的预期。我们应该分别对待。

大学生的时间总体来讲还是大部分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我们的重点应该是学校,当然这里的人脉资源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建立与教师的联系;另一方面是建立与部分同学的亲密的互助关系。良好的人脉关系,可以保证我们在学校的学业顺利完成,同时良好的同学关系也能为我们在大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生存基础。我们知道,大学的教师一般都会在校外搞一定的涉及自己专业的兼职或相关工作,与大学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未来的专业发展以及工作的相关内容。

构建大学生人际网络关系

如何构建同学间的人脉关系呢?一般来讲大学同学间的感情只有离开大学后才能真正展现出来,所以大学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是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在大学的同学中我们有必要交几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团体活动,这样既可以建立更多的交流机会,又可以使自己锻炼与人交流的能力。

二是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音乐、舞蹈、爱好任何业余能力都可能是你吸引一部分同学的兴趣,同时也能使自己增加自信心。

三是积极建立和本专业外的同学的关系,如果在本班内部过于外显可能会招致同学的反感。

四是锻炼自己与异性同学间的交流能力,这是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必需的能力。

以上建议可以帮你在校园内建立起有助于你成长和顺利完成学业的人情网络,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建议都有特定的背景,我们不可能把上述建议看做是协调人际交往的万能钥匙,更主要的是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会让你体会到在校内所做一切的无助与无奈,这是大学生在融入社会之前必须要做的心理准备。

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渠道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在校大学生由于学校安排或自己找到的实习机会,常见的有家教、宣传工作、派发传单或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岗位工作;另一种则是大学生即将毕业已经开始找工作的阶段,这一阶段其身份严格来说属于学生,但期间活动却已经更多地与社会接触。无论哪种情况,大学生在初涉社会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共同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应对的问题。

在这阶段大学生的心理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第一,紧张。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太多未知的情况让大学生会有一种期待中的紧张,这种紧张主要是源自于他们不知道他们能否在新的领域取得良好的表现;第二,矛盾。有一位社会学者曾经这样形容大学,他说大学是一个可以暂时延缓你对社会恐惧的一个避风港。正是在这种寻求安全的心理作用下,大学生表现出了对社会的抵触和对校园的依赖,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心里又都清楚学校这一避风港只能提供暂时的保护,从长远来看,他们必须要面对社会,因此,他们又想尽早加入到这一行列中。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大学生开始了他们的“社会首航”;第三,渴望被认可。这种心理更多地出现在那些在学校里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大学生身上,他们已经习惯了那种“优秀”的感觉,想要把校园内的良好表现延续至校园外。通常情况下,这种心理对大学生进入社会产生的影响弊大于利,他们很难去接受别人的建议,而且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表现出了更多的脆弱性。

面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同,大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能力素质培养,以编织一张绝对可靠的人情网络:第一,诚信。一位留学德国的中国学生,在德国屡次求职均被拒绝,最后的原因竟是他在德国有三次乘坐公交车逃票的不良行为记录。可见,诚信不仅是一种个人美德,更是与他人交往的基础和在社会生活的第二身份证;第二,谦虚但不自卑。对自己的能力要有一个清楚准确的定位。在学校可以表现很优秀不代表在社会你可以同样优秀,因此,在这个适应过程中一定要谦虚,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但我们同时也发现,有些大学生因为经验不足,对自己信心不足,而在初涉社会的过程中表现出过于自卑的情况,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出现了刻意讨好和迎合他人的表现,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们要扬长避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理论水平。我们可以去学习他人,但不可巴结奉承他人;第三,尽量弱化一些敏感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报酬和人事。关于报酬问题,有句话大学生不妨借鉴一下,即:“该是你的,一分都不能少,不是你的,一分都不多要。”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经验的积累或许比暂时的物质收益更加重要。至于人事方面,大学生不要加入组织固有的“小团体”,应以个人的行事原则作为判断标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里还是很适用的,即便无“赤”可近,我们也应尽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大学生有了真正的情感,我们才能说他们参与人世的开始。情,需要相互共鸣、呼应,才能更雄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