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论·情感体验论
22159000000013

第13章 缠绵爱情佳人有约

爱情对于大学生而言,更多地可以用流行于大学生之间的一个观点来进行初步阐释:爱情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门选修课。既然是选修课,那么时间充裕、精力旺盛有能力的大学生涉足爱情似乎也就无可厚非了。但更多的时候,大学生总是发现,世事无法圆满。给予太重却无法回收,或意不在此,他人又源源用情,造成两难。若是前者,用情的人体会他人无法回应的艰难,行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或可免除怨怼;后者,亦是如此。

当代大学生的爱情特点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因为有了爱情,生活会变得丰富多彩,人们也会更多地去关注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另一类生命个体的相关特征。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身处文化思想交流最为频繁和激烈的大学校园,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在这里碰撞出火花,校外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校内的火花相互碰撞和融合之后,大学生要以一种方式去实践和验证他们的所学、所思、所疑,亲情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为亲情在某些方面不容许大学生有过多的“想法”;人情也不行,一旦你对人情有太多的想法,那么我们在之前交代的建立稳固的人脉关系跟你基本上就绝缘了;友情呢?这种情感体验更多地要求大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付出和给予,情感和情绪的表现则没有那么强烈。对比下来,我们发现,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似乎没有一种情感体验的方式能够比爱情更适合大学生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情绪变化表达出来。当然这种情绪和思想的变化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脱离身体的变化,相对应的,大学生的爱情观念更多的与身体变化产生着联系,并最终影响着其爱情特征。

爱情应该是神圣而伟大的。但是不少大学生却缺乏这种意识,对之缺乏深刻的理解,故常常在有意无意中采取简单、错误的方式去追求、看待和对待爱情,对对方缺乏最起码的尊重,故使恋爱变成玩弄感情、伤害对方的工具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尊严,最后导致双方分道扬镳甚至反目为仇。也是由于对爱情的肤浅理解,不少同学认为只要讨好对方,多花精力、财力到对方身上即可使双方的爱情之树永青不枯。由于过多注重这点,他们往往会忽略对自身内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没有内力的长久支持,任何事情都注定要失败。因此,他们不但费钱费时费精力,而且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最终导致人才两空的悲惨结局。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纯消费者,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而且身心尚未很成熟,情感和心理承受力相对而言还较有限甚至是脆弱的。所以,大学生谈恋爱是弊大于利的,怎样才能避免大学生去谈恋爱呢?要使全体大学生都不谈恋爱是不可能的,较佳的方法还是在大学生个人的主观因素。作为大学生,尽管已是胜利走过独木桥,但要学的知识更为广泛,而且学习任务较重,所以大学生不应该自我沉沦,他们应该以民族振兴、国家兴旺为己任,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施加更重的压力。只有这样,才会觉得时间有限而对其格外珍惜,从而不去考虑消极的问题。“一分汗水一分才”,自己的努力会取得进步和成功的。这样,才会觉得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同时也增强自信心,根本不用担心在人生道路上找不到自己满意的伴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或许更会使你达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崇高和绝佳境界。

退一步来讲,如果大学生真的要谈恋爱,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要保持慎重。在选择“对象”方面,不应过于片面,相貌、身材不应成为决定因素,关键在于对方是否具有上进心和善良心、是否跟自己志同道合和起到相互促进之作用。在追求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应该相信“随缘”和“顺其自然”之说,因为爱情是可以追求但绝不能强求的,只要双方在学习和生活中能相互从对方得到帮助、依托和快乐,所谓的“爱情”就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当代大学生的爱情特点鲜明,可概括为“三性”和“三化”。

“三性”为:

第一,恋爱心理的普遍性。大学生年龄多数在18岁至23岁之间,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虽然身高、体重、内分泌等尚在不断变化中,但要求接近异性、拥有意中人却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一时期容易产生情窦初开的恋爱心理,因此,高年级学生有谈恋爱的,低年级学生也有谈恋爱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方式去涉及爱情的相关问题,因此,恋爱在大学校园里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事情。

第二,恋爱需求的特殊性。与其他年龄段的爱情不同,大学生的恋爱,一般只谈爱慕之情,交流对学习、对人生的看法,很少或者根本不讨论结婚、建立家庭、举办婚礼、生儿育女等具体问题。这是由大学生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在上学期间,他们的工作岗位尚未确定,经济上还没有独立能力,要依靠国家、父母或者其他亲人的资助,才能维持学业和生计,而恋爱是选择配偶的过程,恋爱———婚姻———家庭是个整体。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谈恋爱,在明确了恋人关系之后,过不多久就会开始商量确定结婚日期、筹办婚礼等具体事项,双方的矛盾往往是在这些实质性的问题上暴露出来。而大学生谈恋爱一般不接触这些实质性的问题,带有浪漫色彩。这样,他们的恋爱基础不够坚实,一旦遇到实际问题,比如毕业分配不在一地等,便会产生动摇甚至“挂筒分手”。

第三,恋爱确立的自主性。在大学里,男女大学生的平等权利与平等价值观特别突出,反映在恋爱问题上,一般都是自己做主,个性特点强,并不信奉什么统一的模式。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明确恋人关系前一般要征求成人或同事的意见,甚至第一次见面就在家里进行,明确恋人关系后,双方家长来往密切,成人指导贯穿在各个环节。大学生则不同,自己看准了就追求,甚至确定了关系连家长也不知道。换句话说,大学里的爱情少了几分“门当户对”却多了几许浪漫温情。

“三化”为:

第一,普及化。当前,在大学生里,有人形容有一股“恋爱热”,也有人说是一股“恋爱风”,这都不为过。调查情况表明,当今大学生中已谈恋爱的人数占大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高年级学生高达50%~60%,而赞成谈恋爱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95%。

第二,低龄化。大学生谈恋爱历来有之,但过去多是高年级学生,是所谓“学业、爱情双丰收”的时期,而现在很多低年级的学生学业未成,却恋爱先行,他们有的刚进大学校门就走进了恋爱圈。据不完全统计,五年之前,大学一年级学生恋爱人数只有5%,而现在已达15%左右。这与大学生生活环境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公开化。过去,中国民众谈恋爱很讲究东方民族的含蓄和深沉,恋爱处于“地下活动”状态,在大学校园里这种想象表现得更加鲜明。而现在大学生谈恋爱,不仅不怕别人知道,而且有故意让人知道的心态。时下,只要你步入大学校园,便能目睹成双成对的青年情侣在公开场合卿卿我我,旁若无人。

大学生爱情中的两个关系

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必须要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爱情与性的关系,才能让自己的爱情更加健康发展。

大学生的角色决定了他们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即便有个别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就通过自我创业等方式拥有了“事业”。但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把大学生的事业称为“准事业”。爱情的经营需要时间、精力以及财力的支持,于是选择了爱情的大学生必然要面对一个选择,那就是在爱情和学业之间进行平衡。如果一定要在二者之间比出一个轻重来的话,我们其实更愿意让大学生的情感天平更多地倾向于学业,这其实也是社会主流的观点。但是请大家注意,我们在此得出的更应该倾向于学业这一结论的前提,那就是我们一定要在二者之间分出个伯仲来,这也是我们在思考这一问题时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其实爱情和学业之间并没有存在什么无法调和的矛盾,二者作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熟的因素,对大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同意义的作用,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为二者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我们就能发现一个令人欣喜的结果:在爱情的推动下学业进步,学业有成的同时为爱情创造了物质基础。正确处理爱情和学业的关系,并不是说一定要让这两者平分天下,用一半的时间学习,然后用一半的时间恋爱,这就犯了机械主义的错误。正确处理爱情和学业的关系,首先应该分别制定二者的目标体系。在自己心里对这两个目标体系有一个大概的掌握,大学毕业时,我的爱情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学业应该怎么样,我所渴求的爱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恋爱对象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类型等。然后再根据目标制订详细的行动计划,比如我应该在什么时候学习,找一个什么样的恋爱对象,和我一起将爱情进行到底。然后应该权衡一下,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恋爱,才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总之,两者既不能偏向,也不能奢求太多,争取使二者达到一个和谐发展,同时学会与他人沟通、自我反思相结合,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和爱情目标,从而达到爱情和学业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美好境界。

性爱把爱情与人世间的其他情感,如亲人之爱、朋友之爱或同志之谊明显区别开来,使爱情成为特殊的“情爱”。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日益开放,在前些年对于大学生来说羞于启齿的“性”问题,已经很现实地摆在了大学生面前,如果处理不好大学爱情过程中的两性问题,除了会在精神和情感体验上对大学生的爱情产生影响之外,更为严峻的是大学生的身体也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一问题出现的时间不长,而且受东方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得“性”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各高校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面临着经验不足、矫枉过正、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而社会舆论在评论这一类事件时又缺乏理智的包容,使得这些问题就更加突出了。对待大学生爱情与性的关系问题,我们的态度要明确一些,我们不赞成在大学恋爱阶段就发生性关系(在大学就结婚的除外)。大学生正处在性生理已经成熟,但性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因此他们所做出的价值判断是缺乏理智思考的,应该认识到人的性行为不仅是满足生物性需要,享受性爱交流的权利,而且,意味着承担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如缔结爱情、维系家庭、教育子女、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等。而大学生是正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他们各方面还不具备承担这些义务和责任的条件;如果不顾理智地发生婚前性行为,必然会产生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如堕胎、性病传播以及心理上的压力等。

那么正确处理大学生爱与性的关系就应该做到这样几点:首先,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爱”“性”观念。性是爱的一部分,也是正常的生理需求,有性的需要这不是什么错事,但也必须搞清楚的是,性在爱的过程中只是点缀,不能将它的作用无限扩大,更不应该将性看做是爱的唯一,两性之间的吸引关系无非是肉与肉、灵与灵、灵与肉这样三种,肉与肉的吸引就是因为只重视身体的感官刺激,即性的吸引而只能被视做最低层次的吸引关系,灵与灵的吸引的确超脱世俗,但又显得脱离实际而不食人间烟火,这也不是我们赞同的,最合适的方式就是我们可能因为感官而对某一异性产生爱慕,进而在交往的过程中发现其内在更加美好的品质,产生真正的爱情,这是符合规律的、科学的,这其实就是灵与肉的吸引。其次,设立各种咨询机构。很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却无法自我应对。目前各大高校时不时都会出现学生自杀现象。这就要求设立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开展讲座,必修课等,通过这些加强学生的精神境界,减少心理压力。咨询机构的设立,有利于积极应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这种通过面对面、电话、书信等形式的交流更加直接、亲切和有针对性。高校要为心理健康咨询创造条件,设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如电脑、电话等。最后,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教育。中国的保守教育,使得很多偷吃禁果的学生因为性方面的知识少而出现了堕胎等现象。为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宣传教育,在电视、看板、广告等媒体,广泛宣传心理卫生常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及学会自我应对。教师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其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也要加强教师的素质教育。

我们天天都在说爱情,但爱情到底是什么呢?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有的大学生会告诉你,爱情是美好的,它会滋润你的生活,那也许是因为他在大学里收获了爱情的幸福;有的大学生会告诉你,爱情是痛苦的,那可能是因为他见证了他挚友的失败的爱情。有时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遇见了,没放开过也就爱上了;有时爱却有着几分无奈和委屈,只是因为习惯了,应该承担责任了,才想着就这样凑合地爱吧。有时爱淡淡的,像一杯清茶,需要长久地品味才能咂摸出其中的味道,回味无穷;有时爱却是猛烈的,像一壶烈酒,只是浅浅地尝了那么一口,就已经沁入周身,来势凶猛。但不管怎样,也许只有爱过了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爱情,大学往往是人生情感剧大幕开启的时候,在人生有限的宽度空间里,在“除了爱你还能爱谁”的豪气中爱一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