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影响千万人一生的枕边书
22158000000064

第64章 活用一切有利条件(4)

善把他人当枪使

做人厚道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能缺少了精明,因此要学会保护自己,因此在自己出手会受到伤害时,不妨借助别人的力量来为我所用,借力打力,既打击了对手,又能不伤自己的根本。

三国时期的枭雄曹操就是一个借力打力的高手,他在群雄并起,危机四伏的局势中,把别人捧上前台,自己在幕后操纵,最终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曹操没有成功地刺杀董卓,但他誓不罢休,想联合袁术、袁绍、孔融、马腾、孙坚等人,于是暂时在洛阳,整顿兵马,等时机成熟再次讨伐董卓。在这些力量中,曹操拥有较强的实力,且作为发起人,理应以他为盟主,但他却主动谦让,把盟主位置让给袁绍,并说什么“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其实他正是看穿了袁绍的虚荣和软弱的缺点,既让袁绍高兴地做出头鸟,又可以使自己把握实权。果然袁绍成了曹操的替死鬼,四面树敌,最后被曹操灭了。

曹操攻下洛阳、消灭董卓后,把汉献帝挟持到自己的地盘,好吃好喝地伺候着。这一招更高明,他把汉献帝当成皮影,而自己则是耍皮影的。由于汉献帝的名头,诸侯都不敢对曹操轻举妄动,而曹操更是拉大旗作虎皮,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为大丞相,实则以天子名义对诸侯指手画脚。曹操的这一招,可谓把幕后操纵演绎到了极致。各地的有志之士都被曹操收在旗下,因此他的势力也越来越强大。

借,就是自己不出面,利用其他力量打击对方,这是一种为了保存实力巧妙地借力使力,充分运用各种矛盾的艺术,是为了撬起成功的杠杆而寻觅的良好支点。与曹操相类似的还有李渊。

李渊在西行入关时,可谓是困难重重,但最为主要就是以下三个。第一,长安的代王并不相信李渊会真心“尊隋”,于是派精兵予以坚决地阻击,第二,当时势力最大的瓦岗军半路杀出,纠缠不清。第三,李渊的后方根据地受瓦岗军主力部队的威胁。

这三大危险中,隋军的阻击虽已成为现实,但军队数量有限,且根据种种迹象判断,隋朝没有继续派遣大量迎击部队的征兆。但后两个危险却不可掉以轻心,瓦岗军的人数在李渊的l0倍以上,第二种或者第三种危险中,任何一个危险的进一步演化,都将使李渊进军关中的行动夭折,甚至有可能由此一蹶不振,无东山再起的机会。

李渊立刻写信给瓦岗军首领李密,表达自己想和瓦岗军友好相处的强烈愿望。不久,使臣带着李密的回信又来到军营。李渊看了回信后,口里说了声“狂妄之极”,心里却踏实多了。原来,李密自恃兵多,欲为各路反隋大军的盟主,大有称孤道寡的野心。他在信中强调如果想和他们交好的话,必须听从他的指挥。

李渊虽然也对李世民说过李密这个人妄自尊大,不是轻易就能收买的人,但迫于当时的情景,他不得不和他做暂时的朋友,他需要这样一个人来帮助他来对付隋炀帝,也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解决前进中的困难。李渊现在急于夺取关中,也不能立即与他断交,增加一个劲敌。于是,李渊回信道:“当今能称皇为帝的只能是你李密,而我则年纪大了,无此愿望,只求到时能再封为唐公便心满意足,希望你能早登大位。因为附近尚须平定,所以暂时无法脱身前来会盟。”李世民看了信说:“此书一去,李密必专意图隋,我可无东顾之忧了。”李密的行为果不出他们所料。

李渊投李密之好,把他当成台面人物,使得他不再对自己防范,不仅避免了李密争夺关中的危险,而且还为李渊西进牵制住了洛阳城中可能增援长安的隋军,从而达到了“乘虚入关”的目的。李密中了李渊之计,十分信任李渊,常给李渊通信息,更无攻伐行为,而是专心与隋朝主力决斗。之后几年中,李密消灭了隋王朝最精锐的部队,而自己也被打得只剩2万人马。而李渊则利用有利时机发展成为最有实力的入,不费吹灰之力便收降了李密余部。

借力打力者,不需自己赤膊上阵,不需消耗自己的实力,更不会招致杀人凶手的罪名,真可谓聪明绝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