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教育随笔
22157700000035

第35章 话说包装

时下,有两个用语悄悄出现在人们面前,一个是“投入”,另一个是“包装”。要做好一件事情,投入是重要的,包装也是少不了的。如演员作戏,要真正做到投入,就必须认真钻研剧本,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自己进入角色,力求达到神似。而演员脸形的化装,服饰的选配,加上场景道具的运用和音响的配合,只能达到形似。形似容易而神似则难。形似完全靠包装。依我看,目前能做到既神似又形似,即形神兼备的表演艺术家并不多。这不,我们常在银幕或荧屏上看到一些重要人物写字的镜头,字和人总是分离的,这除了说明演员的书法功底太差外,还能说明什么?遗憾的是,如今很多人为了有所成就,不在投入上下工夫,却偏偏只在包装上做文章。

企业无不重视广告,而广告实际是企业的一种包装。说到广告,真让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就连各种车辆以及文物古建也成了它的领地。搞商品经济,有一个很时髦的说法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及“好酒也怕巷子深”,说明广告之重要。然而老百姓还流传另一句话,叫“喊得最响的未必是好货”,这就道出了不在产品质量上投入,只靠广告包装是不行的。

我曾留意过不少广告,都是宣传企业的产品多么多么好,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广告在颂扬自己时也顺便抬举别人,实际是攀附名牌,抬高自己,如“南有茅台,北有×台”之类。有的广告则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如有一种洗发液的广告,说别的洗发液都含有化学成分,而自己是纯天然物质。其实纯天然物质未必无害,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未必无益,况且无论是天然物质,还是人工制造的化学产品都是由化学元素、而且多半是相同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没有了化学元素组成的物质,这世界也不存在。有一种减肥药广告做得高明,是在报上郑重提醒顾客:“瘦子慎用!”它哪里是在提醒瘦子?醉翁之意不在酒,连傻子也看得出来,这广告盯住的目标恰恰是胖子。

借用成语的谐音做广告,如“百衣百顺”、“烧胜一筹”、“咳不容缓”、“天尝地久”、“有痔之士”等等,屡见不鲜。我担心这类广告词会给学校的语文老师带来教学上的麻烦。有的广告词立意欠佳,俗不可耐,令人生厌。君不见,小霸王学习机,已有很久不喊要“打天下”的事儿了吗?

借名人包装广告,在广告战中已不是新招,远者如三九胃泰、镇脑宁、霞飞等,近者有刘晓庆频频出面做广告,电视剧《三国演义》各名角竞相出台包装药呀酒呀的,连关老爷也“见利忘义”了。名人做广告有个规律,大抵是广告求名人包装产品,而不是名人求广告包装自己。如中华鳖精,在辽宁女子中长跑队更易主帅之后,它就再不打“马家军”的旗号而换了新的广告词。名人做广告,有时也不一定就好做,如孙飞虎要给贵州的烟卷做广告,就引发一场争议,最后还是没见做。

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衣服就是人的包装。不过,不要以为人有了衣服做包装就区别于动物,人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包装,那就是他的道德品质和事业成就,即“德”和“行”,简称德行。人的德行,辐射力强,无论美名恶名都是不胫而走的。曹雪芹、蒲松龄都是一介寒儒,破衣烂衫,穷困潦倒;而现在那些谋财害命,夺人妻女之辈,颇多整日花天酒地、衣冠楚楚者。可见,人如果不用德行包装自己,何异于用皮毛做包装之禽兽?可见,识人如识货,千万不要被华丽的包装所迷惑。

(载《宁夏日报》1995年12月27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