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谁撬动了银川经济
22157600000017

第17章 勇立潮头创大业———记宁夏大北农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邢泽光/马志恒

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题记

21世纪对许多人来讲,有机遇也有挑战,在这充满梦想与幻想的时代里,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范围内,方方面面的事情都正在发生着剧烈变革。能否打造出梦想中的“航空母舰”,是许多有志者追求的目标。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梦想因人类而光荣。梦是人欲望的表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得不到的东西,在梦里都能如愿以偿,“阿波罗飞船”便是人类科学与幻想的结晶。事实证明:梦想与幻想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强大动力。能否实现梦想,就看你有没有实现梦想的勇气与决心。宁夏大北农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邢泽光,就是一个向不可能挑战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他打造出的“航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正在稳步驶向深海。这艘企业“航母”,在春潮涌动的塞上平原,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古语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宁夏大北农今天的成功,背后必定有个极其睿智的“萧何”。翻开董事长邢泽光的履历,人们不难发现,这位刚过不惑之年的农民之子,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和他20多年的奋斗拼搏分不开的。20多年来,他曾几番受命于危难之时,几番起死回生,创造奇迹,被传为佳话。这为他日后打造“企业航母”积累了宝贵财富。

眼界决定宽度,性格决定命运。宁夏大北农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是与领航人的眼光、胆量和素质分不开的。在他不凡的成长历程和追寻梦想的道路上,和大多数人一样有过太多的挫折,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他对事业执著的信念和决心依然无比强烈。

初写黄庭

1964年3月26日,邢泽光出生在贺兰县常信乡一个农民家庭。他是家中的长子,也是家中的希望,虽说少年时代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但挥之不去的历史阴影始终伴随着他。这位属于专政对象的富农后代,在急风骤雨的岁月中,曾无数次目睹亲人被拉出去游斗的场景,切肤之痛,使他倍感困惑和不安。能像城里人一样,吃上商品粮,不再像劳苦的父辈在土里刨食,是他心中最大的愿望。也许是因为“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的原因,邢泽光从上学那天起便非常用功,中考时以全县第四名的成绩考入贺兰二中。上高中时他代表贺兰县参加全区“心算”大赛取得全区第一的好成绩。本来他是完全可以上大学本科的,但迫于家庭的压力,他还是报考了大学专科。1981年8月,他被黑龙江粮食学校录取。两年的学习生活,千里之外的北国风光,使这位从未出过远门的农家之子,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1983年8月,邢泽光从黑龙江粮校毕业后分配到贺兰县粮油加工厂工作。在“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年代,粮油加工是个苦差,待遇差、环境差、地位低。在机声轰鸣的厂房里碾米磨面,蓬头垢面不说,工作时根本看不出人的模样,但凡有点办法的人都想方设法调走了。但邢泽光不这样认为,他把工作当事业,把吃苦当修炼。他认为这是发挥自己专业技能和施展才华最好的舞台。

贺兰县粮油加工厂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在20多年的生产经营中,厂房陈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负责技术工作的邢泽光,潜心钻研、大胆尝试,对设备和工艺进行了改造。改造后使产品产量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大大改善。这位不摆架子、甘于吃苦、认真负责的技术员很快赢得了工人和领导的信任,当年被提拔为副厂长,那年他不到20岁。当领导就得像个领导的样子,这个样子使职工能从他身上看到希望,企业能从他手里发展起来。

邢泽光走上领导岗位以后,不辱使命、不负重托,除了对外联系业务外,他在全厂职工中大力开展技术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在他的带动培训下,原本不安心工作的人员成了操作能手和技术骨干。人的问题解决后,他又亲赴江苏考察设备,从无锡粮机厂购进了一套国内先进的面粉加工设备。他亲自组织、指挥工人加班加点安装调试,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全套设备的改造安装工作,并一次试车成功。

通过这次技术改造,使全县人民吃上了“优粉”,并且使小麦的出粉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83%,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粮油加工厂由此成为县粮食系统的学习榜样。

80年代后期,为了改变国有企业僵化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县政府决定将粮油加工厂承包出去。这一消息使原本平静的厂区内外骚动起来,一些人权衡利弊,怀着不同的心态和不同的目的行动起来。目的不同,目标也就不太一样,有人想借此机会使企业发展起来,有人想借此机会捞上一把。从银川、固原等地过来的承包人,请客送礼,四处活动,想方设法压低标底,游说相关人员,但是他们的目的都落空了,邢泽光以高出县政府利润一万元的价格,获得了承包经营权。

邢泽光之所以能在这次竞标活动中取得胜利,除了工厂职工投票表决支持外,更重要的一条是,他的承包方案目标明确,可行性操作符合实际。投票人能从他的方案中看到自己的利益,政府能看到企业的远景。人们心里明白,企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进步,而更重要的是企业带头人的进步。

邢泽光心里明白,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有质量才有市场,有销路才有出路。面粉要想保证质量,就必须要在清理、冲洗、润麦上下工夫。麦子筛不干净,碎石子、麻绳头等杂物会直接影响质量。新上任的邢泽光在每道工序上都严格要求,进行奖优罚劣,生产出的面粉受到消费者广泛好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他又不断创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研制开发出精粉、面包粉、自发粉等系列产品,打破了面粉市场品种单一的格局。

在议价粮的加工销售上,他们更是风风火火走在了同行业前头,陕北榆林、山西汾阳等地前来拉货的卡车排成了长龙。谁也没有想到,一个曾经是门可罗雀的企业,一转眼竟是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他组建了专门的销售队伍,银川市的大小粮店、宾馆饭店、食品企业均能见到他们送货上门的身影。为了保证供应,增加产量,他们从内蒙古阿左旗腰坝镇购进数千吨议价小麦,小小的县粮油加工厂,在邢泽光领导下成了全区议价粮加工和销售的大户。在开拓市场方面,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办法,除了组建专门的营销队伍外,他们还在全区粮食行业中率先开展“代农加工”业务。农民把新产的小麦存放在他们手里,用小麦按一定比例换取面粉,随时需要,随时领取,省去了加工和储存的难题。“代农加工”是一项双赢业务,既方便了农民,又发展了企业。企业不仅增加了产量,而且还缓解了资金周转的困难。

在群雄逐鹿的粮食市场上,他们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活。当年企业利润高达18.6万元,比承包规定的7万元多盈利一倍多。由于邢泽光在承包经营中的卓越成绩,1988年8月贺兰县人民政府授予他“优秀厂长”称号。在当年召开的群英会上,他被选为人大代表。贺兰县人民政府破格提拔他为全县最年轻的正科级干部。这位年仅25岁的人大代表,当选时意气风发,前程无限。

穿越荆棘

贺兰县清真食品厂成立于60年代初期,在计划经济时期,原料由政府调拨,产品无论好坏都能卖掉。改革开放后,不论是什么东西都得拿到市场上检验,面对“胜者王侯败者寇”的经济大潮,它的管理体制和营销模式弊病显现出来。在霸王企业面前,像末路英雄一样奄奄一息。清真食品厂的最后挣扎,使企业员工人心惶惶,有关领导更是着急,大家谁都不愿看见一个老厂倒闭关门。

邢泽光是一位优秀厂长,几度春秋,春华秋实,在治理县粮油加工厂的岁月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成功方法。在县领导的游说下,他决定用自己的荣誉和政治生命穿越这片荆棘之地。1992年5月,在完成了清产核资后,他兼并了清真食品厂。

清真食品厂生产的食品,老百姓有句顺口溜大概能说明问题:“酱油不黑醋不酸,饼干像是耐火砖,炸得麻花像牛鞭……”这样的产品,能保住企业是不可能的。邢泽光上任后惊异地发现,这个国营老厂在管理上一片混乱,没有单独核算;库房里进了多少原料、出了多少糕点,连保管员也说不清楚;车间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人们想几点钟来就几点钟来,想几点钟走就几点钟走;生产食品的车间里,像猫一样大的老鼠安营扎寨,窜上窜下;领导人更是一脸茫然,不知该干些什么。

“整饬军务,章法为止”,邢泽光弄清情况后,立马制定出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在这套制度里,他要让职工清楚,凡事有章可循、有案可查、有人监督、有人负责,谁违反了这一制度都将受到惩罚。“治乱世当用重典”,在他的领导下,食品厂在管理和生产上有了重大改进。各类不同的食品都要分车间、分品种进行单独核算,节约受奖、损失受罚,那种想吃就吃,想拿就拿的现象不再发生。

1992年的中秋节即将来临,这是他上任后的第一个中秋,能否利用好这个节日,是机遇也是挑战。“五仁月饼”是清真食品厂的一个老牌产品,因为销售原因,一年也就生产2万多斤,这次邢泽光做好了准备,在月饼的质量、销售方面做了全面的部署。生产月饼的所需原料,在进货时都有严格检查,花生、芝麻、核桃仁等在月饼里该放多少就放多少,面粉、白糖、食用油均是上乘原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他们又更新包装,使“五仁月饼”从外包装上看有一个全新的面貌。除此以外,他又广泛发动职工联系客户,做好了生产和销售的一切准备。

这一年的中秋前夕,食品厂真有些热火朝天的样子,职工们放弃假日休息,连天连夜生产,一盒盒物美价廉、包装新颖的“五仁月饼”,在节前摆上银川市大小商店的柜台。

“子归夜半犹啼血,不信春风唤不回。”这一年的中秋,在邢泽光的带领下,全厂职工同心协力,共生产销售“五仁月饼”15万斤,盈利12万多元。这次胜利,印证了哲学家所言:“所有的危机都是转机,问题是要面对现实,寻找办法。”邢泽光的办法是等待机会、利用机会、赢得机会。

企业盈利了,在邢泽光看来并非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全厂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领导人如果光在生产和管理上下工夫,忽视了职工的个人利益,这种成绩是不会长久的。“欲达达人”,让职工尝到甜头,是管理者的最终目标。他为职工每人购买了一套液化气炊具,每月除了奖金之外,还发送一袋面粉,职工们喜笑颜开,干劲更足了,工资由原来的每月100多元提升到300多元。

美国经济学家迪尔说:“一个企业的存在,乃是存在于职工的头脑和心灵之中。”人是企业发展的唯一资源。“企业即人”,这是西方管理者的一句名言,是其人本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企业能否摆脱困境,走向发达皆来自于人。从邢泽光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承包政策,目的和愿望都是好的,之所以出现了“穷庙富方丈”现象,是因为承包人思想意识所至。

邢泽光有钱花在大家身上,花在发展事业方面。1993年,他投资168万元对粮油加工厂厂房进行改造,在贺兰县中心地段建起了一幢商住楼房,下面营业,上面住人,解决了35户职工的住房困难。对于购房职工,他又从企业盈利所得中,拿出30多万元给予补贴。他认为:只有职工心里安稳,才有企业日后的发展。法人代表邢泽光完全可以做个“小动作”,将承包所得装入自己的腰包,但他没有这样干,他高尚的品德和素质,为公不谋私的意识,决定了他的所作所为。

智者举事

饲料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牧业生产水平高低的标志。质量好坏、产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养殖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但却是一个食肉弱国和养殖弱国,跟先进国家相比差距甚大。有关资料表明:在世界农牧业生产强国中,荷兰、丹麦、以色列创造出的奇迹似乎令人难以相信。荷兰是个欧洲小国,人口只有1600万,20世纪末,农牧产品出口位居世界第一,超过美国。丹麦全国只有10万人左右从事农牧业生产,但却是一个饲料生产和养殖业大国,他们的人均肉奶占有量居世界第一,猪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这些第一,均是因为有了强势的饲料产业和高科技的农业技术。

宁夏饲料总厂,是自治区粮食局于1987年筹建的小型饲料厂。由于国有企业经营体制的顽症,加上经营管理不善,到1994年,累计亏损高达74万元,企业已到了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倒闭的边缘。这样一个朝阳企业,在宁夏竟然会事与愿违。破产企业各有各的原因,但是广阔的市场空间,13亿中国人想要多吃肉吃好肉的愿景,怎么讲都是不能让人忽视的。

粮食局领导面对即将倒闭的饲料厂,想起了全区粮食系统标杆人物邢泽光。在以往的岁月中,这位号称“邢大胆”的年轻厂长,救活了贺兰县粮油加工厂和清真食品厂,这次会不会打破“神仙来了也救不活”的预言,创造奇迹,续写神话,大家拭目以待。

邢泽光与其说是优秀厂长,不如说是“救火厂长”,哪里出现问题,他便在哪里出现。1994年11月,自治区粮食局党委对他委以重任,提升他为副处级,调任预混合饲料厂,任该厂厂长。这对他来讲是信任也是责任。

饲料厂位于银川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长城路南侧,一无技术、二无人才、三无品牌,月销量仅有63吨。企业的破败程度令人心寒———厂房陈旧、设备残缺不全、厂区杂草丛生,一片萧条景象。全厂仅剩18名职工,上班时间像进了游乐场,打牌的、下棋的、闲逛的、支锅做饭的,应有尽有。更为严重的是,个别职工将车间里的电机卸下当废品卖掉,生产用的关键性原料添加剂可以随便拿走,就连装卸工都无人敢管。所有的破产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管理不严、治理无方,而饲料厂的情况有些严重的离谱。

整治先从清资开始。当年在自治区粮食局的主持下,经盘点核实,库房里的原料全部为假冒原料,成品严重账实不符,车间生产损耗高达11%,销售赊账十分严重,手续混乱,就连一个小小的门市部都能短少1.95万元。用千疮百孔、体无完肤来形容饲料厂当时的经营管理一点都不夸张。

“用钝刀割肉是不行的”。和以往一样,邢泽光迅速制定出铁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在他看来,“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当赏不赏,是为诅善;当罚不罚,是为养奸。改革,不是一盘人见人爱的樱桃。在执行过程中他遇到了严峻挑战,个别受罚职工腰里别着刀子和他理论,在刀光剑影面前,他没有退缩,没有让步,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不合格的过期原料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在对职工讲清形式,使他们认识到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这一问题后,他将所有不合格原料处理干净,重新购进合格原料进行生产。只有保证质量,产品才能有销路,企业才能有出路。饲料厂在邢泽光的领导下,逐步恢复元气,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

在一年多的摸索实践中,他对饲料行业的市场情况有了了解。宁夏虽说地处边陲,养殖大户却是逐年增加,除了个别农户用自己加工的饲料外,较大一点的养殖场里大都使用正大集团、希望集团生产的饲料,本地产的饲料在市场上不占主导地位,市场被霸王企业垄断,这和饲料的技术配方、产品品牌有很大关系。邢泽光知道,光在质量上下工夫,没有品牌的产品,是很难实现销量的突破。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饲料是生物技术的主要体现产业。拥有核心技术是饲料生产的重中之重,要创出属于自己的品牌,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考验。他一面组织生产,一面苦苦思索,寻找着突围的商机。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报纸上看到北京大北农的招商合作广告。在认真分析研究后,他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合作机会。成功者是不会等待机会的,而是抓住时机,让机会为自己所用。几天后,邢泽光亲赴北京,与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博士洽谈合作事宜。

邵根伙博士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在中关村的创业浪潮影响下,放弃大学工作辞职下海,他在导师杨胜和著名的动物营养学家杜伦等人的支持下,利用自己在饲料技术方面的知识于1993年创办了北京大北农集团。

创业初期的邵博士翅膀还未长硬,对来自宁夏的客人热情蛮高。合作条件是,北京大北农集团为宁夏饲料总厂提供生产饲料的核心技术配方,提供大北农饲料品牌,提供技术指导和经营模式。宁夏饲料总厂需出资4万元作为首次合作资金,然后每年拿出销售资金的0。47%交付北京大北农集团,这看起来要求不高,合情合理,是一项双赢的协议,能解决邢泽光长期以来缺技术、缺品牌的难题。

想干的事情并非是一帆风顺。当邢泽光兴冲冲从北京返回宁夏后,自治区粮食局领导对这种合作不太相信,没有一个领导能为他拍板定案,作为法人代表邢泽光看准的事是一定要干的。他没有等待、没有迟疑,因为他相信有信心不一定会赢,但没有信心一定会输;有行动不一定会成功,但没有行动一定会失败。1995年3月5日,他冲破重重阻力,果断与北京大北农集团签约,进行技术合作。经过与北京大北农集团的真诚合作,才使宁夏大北农真正拥有成熟的技术、人才的保障和营销服务的理念,通过品牌嫁接,管理模式引进,邢泽光的心里更加踏实,信心更足了,这是宁夏大北农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人生如歌

决策的成功,体现了科学的依据,更重要的是显示了领导者的运筹艺术。在借船出海的路上,他们快马加鞭,严格管理,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为了适应饲料技术的质量要求,1996年10月他们筹资530万元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形成了年产6万吨的规模,终于在区内同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同年邢泽光又联合银川市水产局重点开发鱼饲料,推动养鱼产业发展,实现粗放养殖向精细养殖过渡,全面提高了全区养鱼管理水平,从而使大北农的鱼饲料家喻户晓。

2001年10月,在自治区粮食局的领导下,宁夏大北农完成了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改制后的企业由18名股东组成,邢泽光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短短几年工夫,公司已拥有“大北农”和“泽光”两大品牌产品包括6大系列80多个品种,产品覆盖宁夏、内蒙古、甘肃、陕西、青海西北五省。

爱迪生有一次在和新闻记者谈话时指出:“如果你能为我找出一个完全自满的人,我就可以断定他必定是个失败者。”邢泽光是不会满足于取得的成绩,对他来讲创业发展才刚刚开始,在他的心中有更大的目标、更宏伟的蓝图。从2004年开始,他们先后投入5500万元,在银川德胜工业园区征地100亩,新建一座年产饲料12万吨、兽药500吨、油脂加工2.5万吨的科技园区。在邢泽光的设想中,新的大北农科技园区建成后,年生产总值可达4。3亿元,实现利润2800万元,解决400人的就业问题。邢泽光真是雄心勃勃,搞饲料生产竟然又涉足油脂和兽药行列。对于这个问题他有自己的想法,生意场上“一锄头也是动土,两锄头也是动土”,只有全面出击才能赚钱。

兽药生产是养殖户的需要,对降低风险、提高效益有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借助饲料销售的网点与渠道推销产品。油脂生产是因为在饲料加工中需要一定量的油脂,连带生产能降低饲料成本,解决农民买料难问题,有了这条生产线,既可以解决部分饲料原料问题,又能为饲料售后服务提供优质高效的动物保健品。

付出汗水就有收获。2006年5月,一个崭新的大北农科技园矗立在德胜工业园区。彤云迸裂,耀眼的阳光倾泻在整个厂区,走进办公大楼,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管理人员考核板,从这里可以看出每个人的量化指标完成情况和考核得分。公司所有的事都有人专门负责,连走廊边的电热水器,也有专门的管理制度。大北农人的精细化管理,几乎到了无所不至的地步。总经理邢泽光认为:没有数字量化的绩效管理,都是无效管理,在销售人员身上更能看出他们的风貌。客户不论大小,路途不论远近,只要他们需要,大北农人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只有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发展自己”是他们的服务思想。乌海市巴音陶亥的养鸡大户王宝元,在鸡出现问题后,大北农人的服务精神使他深感满意。服务越强,越能带动销售是他们的基本理念。对此,他们每月都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养殖培训,免费为用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在培养人才方面,邢泽光不惜资金,只要对企业有利,花多少钱都要把人送出去学习。21世纪是智力竞争的世纪,学历代表过去,能力代表现在,学习代表将来,培训就是最大的福利。在选人用人上他更是不徇私情,你能翻多大的跟头,我就给你铺多大的垫子。隋晓东,刚来时是一名技术指导人员,因为工作能力较强,表现突出,被提升为副总经理兼饲料产业部经理,而邢泽光的一位亲戚,却因工作不太得力,被他降职使用。能者上庸者下是他的用人原则。

公司制定的晨夕会制度、早训活动制度,邢泽光即便是有客人到访,也要准时参加。中午吃饭时,他和大家一样到食堂里用饭票买饭。董事长还须掏饭票吃饭,这在全国来讲都是不多见的。“将不智知三军大疑,将不仁知三军不亲”。邢泽光的表率行为,使企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亮剑精神”是大北农人的精神特征。这种特征就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自己创业,争创一流。其文化内涵是员工遵循的价值观念,是企业的灵魂,也是全体人员的行动纲领。

2003年,宁夏大北农科技实业公司,被授予“建设大银川先进集体”,并先后获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商品名牌企业”等称号。在2007年5月的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中,又被授予“诚信金鼎”。

追溯既往,越过时间的渺渺云烟,人们不难发现,创业者的精神素质,是他们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是不争的事实。

邢泽光可以说是一个成功者,但他的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坐上西北地区饲料行业龙头老大的交椅是他的心愿。不久的将来,他还准备在甘肃武威地区建一个年产12万吨的饲料加工厂,让大北农这面绿色的高科技生物旗帜在西北地区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