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励志故事
22156200000034

第34章 于谦力排众议守北京

有一首叫做《石灰吟》的诗千古流传:“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借对石灰的歌颂来表达自己宁折不弯、坚守正道的理想与信念。而这首诗的作者于谦,也的确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个人就是于谦。

于谦生于明代前期,杭州(今浙江杭州)人。中进士后,他被派到江西担任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官员,在此期间他给许多受冤的囚犯平反昭雪,要求朝廷派人缉拿贪官污吏。明宣宗(公元1426—1435年在位)十分满意,就提拔于谦担任兵部右侍郎,也就是兵部的一个副长官,并巡抚河南与山西两省,处理两省的地方事宜。于谦在任期间,体恤民情,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可以说是尽职尽责,也深得百姓的拥戴。

于谦不仅办事干练,而且洁身自好。在一次进京之前,有人劝他说:“按照规矩,地方官去京城办事,总要带些东西去送送人情。否则,乌纱帽可就难保了。就算于大人不带金银珠宝,也得带一些手帕、蘑菇、线香之类的特产吧!”于谦挥一挥衣袖,笑了笑说:“本官什么都不带,只有这两袖里带的清风!”他还专门留下一首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今天经常提到的成语“两袖清风”就是这么来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如果当时国泰民安的话,于谦很可能就像汇入波涛汹涌的历史大河中的涓涓细流,被淹没在惊涛骇浪当中,鲜为后世所知。可他偏偏赶上了明朝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劫难——“土木堡之变”。原来,元朝灭亡之后蒙古人北撤,随后分裂为兀良哈、鞑靼、瓦剌三部。到了十五世纪初,瓦剌人逐渐强大,终于在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向明朝发起了全面进攻。而此时,在位的明英宗(公元1436—1449年、公元1457—1464年在位)昏庸无道,宠信太监王振朝政一片黑暗。手足无措之中,明英宗居然在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结果50万明朝大军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回北京,举国震动,京师一下子陷入混乱。明英宗的弟弟、代理国政的郕王朱祁钰赶快主持朝会商量对策。在朝会上,大臣们义愤填膺,纷纷要求诛灭王振九族,而王振的同党马顺居然嚣张如故,结果被大臣们活活打死。这血溅朝堂的乱象把郕王吓得够呛,他本能地站起来想走。但是,一只有力的大手重重地摁住了他的肩膀,让他稳稳地坐在了龙椅上,这只手的主人,就是于谦。他安慰朱祁钰说:“现在国家陷入危局,皇上生死未卜,还请王爷主持国政安定人心!”听了这话,郕王逐渐镇定了下来。

在接下来的朝会上,有个叫徐珵的人说:“臣等认为,如今朝廷元气大伤,实在无力一战。不如迁都南京(今江苏南京),暂避锋芒,再等待时机收复河山,也好保全大明的社稷。”其实徐珵等人打的算盘是:瓦剌大军占领北方后,会成为强弩之末,加上水土不服,很难再打到南方去。而南迁固然会让他们背上失地辱国的骂名,但是安定、富庶的南方仍然能保证他们的荣华富贵。如果他们的计划得以实现,明朝恐怕等不到李自成进京就提前灭亡了。

“一派胡言!”于谦拍案而起,义正词严地说:“凡是说要迁都南京的人,都罪该万死!北京是天下的根本,一旦放弃北京,国家的命运就完了!各位熟读历史,难道不知道宋朝南渡之后一蹶不振的命运吗?”在于谦的感召之下,郕王也斩钉截铁地说:“于爱卿所言甚是。皇兄临行前,将大明江山托付于本王。本王要是一走了之,如何对得起皇兄的托付,又如何对得起黎民百姓?本王决定,坚守北京,擢升于爱卿为兵部尚书,主持守城大计!”“谢王爷!”于谦叩头说:“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守城之大战,重在人心所向。此处丧师辱国,主上蒙尘,全因为王振这个奸佞祸乱朝纲,朝野上下早已对他怨声载道。王爷应该下令处死王振党羽,并将其满门抄斩,以振奋人心!”郕王同意了于谦的建议。消息一出,举国欢腾,大家纷纷要坚守北京,与瓦剌人抗争到底。

不久,于谦等人找到皇太后说:“如今皇上还在瓦剌人手里,一旦他们借此要挟我大明,我等也无可奈何。如今郕王虽然掌握朝政,但毕竟名不正而言不顺,人心难服。太子年幼,难以即位。请太后以江山为重,让郕王正式登基,匡扶社稷!”得到皇太后的批准后,郕王正式即位,即明代宗(公元1450—1456年在位),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代宗即位后不久就召见于谦。于谦慷慨激昂地说:“如今贼寇猖狂得志,又俘虏了太上皇,肯定不把我大明放在眼里会长驱直入。臣请求皇上下令守卫边境的各个将领同心协力抵御敌寇。对于不服从指挥甚至弃城而逃者,定斩不赦!”明代宗点点头说:“朕与卿等一样,不忍看到大明江山沦入敌手还望爱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要保住大明江山,朕自然不会亏待卿等。”于谦摇摇头说:“臣等力主守卫京师,绝非沽名钓誉,也非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忍心看到江山与百姓惨遭贼寇的蹂躏,自当竭力报国,毫不懈怠。据臣所知,土木堡一战,大明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如今北京只剩十万老弱病残之军。恳请皇上尽快将北京、南京及河南的预备役部队、山东及南京沿海防备倭寇的军队、江北及北京诸府的运输粮食的军队调往京师,以便与瓦剌作战。”明代宗依计照办。

当军队调动完毕后,于谦亲自检阅了部队,并对将士们训话说:“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与百姓平时花费钱粮供养你们,就是指望你们能够在敌人肆虐之际,可以保家卫国。如今贼寇随时都有可能兵临城下,正是你我为国尽忠之时!从即日起,本官将亲临前线,和将士们一起共保京城!将士们早已见惯了平时颐指气使、战时抢先逃走的贪官污吏而于谦这番话令他们顿感振奋,他们纷纷欢呼起来。

紧接着,于谦把京城划分为几个战区,在每个战区任命官员担任责任人,接着下令道:“大军全都部署在城门之外,城门紧闭。战事不结束,大军绝对不许回城。军法无情,如果在战场上哪个将领临阵脱逃,定斩不赦!如果哪支军队不顾将领抢先逃跑的话,后面的军队可以将他们统统斩杀!一句话,此次守城之战,不仅关系到京城百姓的安危,还关系到国家社稷的命运,本官死不足惜,只求各位将士万众一心,杀退敌虏上报君父,下抚苍生!”于谦这种为国为民血战到底的决心感染了众将士,他们的斗志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就在于谦等人积极组织守卫的时候,正统十四年十月十一日,瓦剌大军兵临城下。十三日,于谦正在德胜门坐镇指挥,只见瓦剌军队气势汹汹地杀向城门,于谦冷笑道:“这些贼寇居然一上来就直奔本官而来,真是不知死活。本官下令:石亨率领小队人马诱敌深入,副总兵范广率领大军炮击敌军,一旦他们进入埋伏圈,就将其聚而歼灭!”瓦剌军队果然中计,被明军杀得大败,两员大将战死。瓦剌人做梦也没想到会受到这样的打击,连忙转战西直门。而部署在此门外的孙镗兵团面对瓦剌军的轮番进攻,逐渐力不能支,要求回城。而负责督战的程信谨遵于谦的命令,紧闭大门,与其他人一起在城楼上重槌擂鼓,并下令炮击敌军,提供火力支援。孙镗在此鼓励之下,领兵回身再战。这时,于谦派遣毛福寿、高礼、石亨陆续率兵来援,孙镗终于反败为胜。

十月十四日,北京保卫战的最后一战——彰义门之战打响。此门的负责人王敬、武兴用火炮击退了瓦剌军队,然而就在这时,一些太监组成的军队为了抢功贸然进军,打乱了阵形,瓦剌军趁势反攻,战局一下子发生了逆转。就在此时,附近的老百姓纷纷登上屋顶,把砖石扔向瓦剌军队,哗声动天,瓦剌军一下子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而于谦派遣的援兵也恰好到达,瓦剌军最终败退。此时又传来瓦剌军队进攻居庸关作战不利的消息,而明朝的各路勤王大军已陆续赶来,瓦剌军被迫撤退。北京保卫战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离不开于谦的英明指挥和坚强的意志。

然而十分遗憾的是,立下盖世奇功的于谦,最终却因为皇权内部的斗争而惨遭冤杀。原来,北京保卫战后不久,瓦剌方面迫于压力,将明英宗放回了明朝。然而明代宗担心他夺取自己的帝位,将他软禁了七年。这段日子,明英宗的日子过得非常不好,他在痛恨自己的弟弟之余,逐渐对也拥立明代宗的于谦心怀不满。明代宗死后,明英宗通过政变重新登基,并在奸臣的怂恿之下以谋反罪处死于谦。但是人民并没有忘掉于谦在清末义和团运动中,义和团将其在北京的第一个坛设在了供奉于谦的于忠肃祠中,表达了对他作为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于谦的一生,早年勤政爱民,两袖清风,不愧为廉吏的杰出代表。在国家遭遇危难之际的关头,他能够坚持自己的主张,力排众议,促使皇帝守卫北京,为保护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尽心尽力。可以说,历史上所有的英雄都是孤独的,因为作为英雄,就必须要与世俗的一些不合理的东西斗争,而具备这种勇气的人往往是少数。于谦也是这样:当别人争相贿赂权贵而他却高吟着“两袖清风”走进北京时,他是孤独的;当国家社稷遭遇危难,而他却力主坚守北京时,他也是孤独的。但是,与千千万万孤独的英雄一起,于谦在历史上,永远不会孤独。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