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励志故事
22156200000031

第31章 杨家将世代卫国感天地

千百年来,杨家将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杨老令公、“七郎八虎”、佘太君、穆桂英、孟良、焦赞等英雄人物早已深深扎根在人民心中。在真实的历史上,杨家将的确是存在的,虽然在他们的身上并没有发生“杨七郎打擂”、“血战金沙滩”、“孟良盗马”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他们世代保卫国家的精神,同样气壮山河,足以感动天地。

杨家将故事中的杨老令公的历史原型叫做杨业,他出生在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79年),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这一时期,中央政权更换过五次,而各地又先后出现过十个小的割据政权。在这种兵荒马乱的环境下,杨业从小就不喜欢读书,而喜欢舞刀弄枪。乾祐三年(公元950年),五代中的第四个政权——后汉的隐帝(公元949—950年在位)猜忌权臣郭威,就把他留在首都开封(今河南开封)的家属全部处死。郭威索性起兵造反,推翻了后汉政权并称帝,建立了后周(公元951—960年)政权。后汉政权的残余力量在刘崇的率领下逃到太原,建立了北汉(公元951—979年)政权。征战的年代,最需要的就是军事人才,于是杨业加入了北汉军队,因为他作战勇敢,屡立大功,所以被称为“杨无敌”。

然而北汉的衰微并不是一两个像杨业这样的骁勇善战的将领就能够挽救的。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掌握后周实权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夺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公元960—1279年),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公元960—975年在位),而宋朝的历史以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为分水岭,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宋太祖死前,许多割据政权陆续被他征服,只剩下北汉还在负隅顽抗。宋太宗(公元976—997年在位)即位之后,持续对北汉发动进攻,北汉岌岌可危。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亲率大军讨伐北汉,宋军围困北汉都城太原两个多月,城内弹尽粮绝。杨业就劝北汉君主刘继元说:“如今宋朝已经几乎统一了整个中原和南方各地,幅员辽阔,兵多将广。而我们固守一隅,无论是人力、武力、财力都无法望其项背。与其和他们硬拼到底,不如尽快投降,以免殃及百姓。”刘继元本来就所剩无几的抵抗心理,很快就被杨业的话打消得无影无踪,于是他宣布开城投降。北宋基本上实现了对中原和南方的统一。

宋太宗接见杨业时对他说:“朕早就听说你打仗所向无敌,此次出兵时还担心你不投降,曾经重金悬赏你的人头。没想到你深明大义,居然劝说刘继元投降,此功甚大,值得封赏。”杨业答道:“末将虽是武夫,但也知道打仗是要死人的,尤其要死很多无辜的老百姓,所以能不打的仗尽量不要打。如今天下已经一统,末将不求什么封赏,只希望陛下能够好好治理,让老百姓都有好日子过,末将就知足了。”宋太宗十分欣慰,当即封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还朝之后又授予他郑州(今河南郑州一带)防御使的称号。后来,宋太宗考虑到杨业自幼生长在北汉的地界上,熟悉边境的情况,就让他担任代州(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兼三交(即三交口,今山西太原北)驻泊兵马部署,掌管此地的军事。

宋太宗如此任命杨业,也有他的一番考虑。北宋实际上并没有实现过真正的统一,当时我国的北方,还存在着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起的辽国(公元907—1125年)。想当年,五代中的第二个政权——后唐(公元923—936年)政权的节度使石敬瑭在辽国的支持下建立了后晋(公元936—946年)政权作为报答,他将“燕云十六州”(今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一带的地区)割让了出去。石敬瑭的这番做法后患无穷,因为此地不仅土壤肥沃,而且多是战略要地。丢掉了“燕云十六州”,中原政权就几乎无险可守,难以阻挡辽国铁骑的进犯。因此,从后周世宗(公元955—959年在位)到宋太祖再到宋太宗,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时刻不忘收复“燕云十六州”,与辽国的矛盾也越来越深。而就在杨业到任不久,辽国军队就杀进雁门(今山西代县)。杨业得到消息后,连忙率领手下数千名精锐奇兵从西径寨(今山西代县西北)出发,从小路绕到雁门的北口,从背后袭击辽军。辽军猝不及防,大败而逃,从此被杨业吓破了胆,以后只要看到他的旗帜,就躲得远远的。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趁辽国主少国疑之际发动北伐,收复失地。此次进军兵分三路,东路军以曹彬为统帅,从瓦桥关(今河北雄县附近)出发,目标直指幽州(今北京一带);中路军以田重进为统帅,从飞狐口(今河北涞源北出发,目标直指蔚州(今河北蔚县一带);西路军以潘美(即杨家将的传说中奸臣潘仁美的原型)为统帅,从雁门出发,目标直指云州(今山西大同一带)。杨业作为西路军的副统帅,很快也投入这场战争之中。

在战争的一开始,西路军进展十分顺利,接连攻克“燕云十六州”中的云州、应州(今山西应县一带)、寰州(今山西朔州东马邑镇一带)、朔州(今山西朔州一带)四地。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杨业等人听到了东路军失败的消息。原来,在东路军攻打到涿州(今河北涿县)的时候,碰上了辽军的主力,由于粮草供给不上,只好撤退。而在退到岐沟关(今河北涿县西南)的时候,又遇到辽国的南京(即析津府,今北京一带)留守耶律休哥率领的骑兵,被打得惨败。宋太宗连忙下令中路军和西路军撤军,而就在西路军撤回代州后不久,他又下令要他们去把已经攻下的四个州的百姓迁回宋朝的疆土。

此时辽军迅速占据了主动,辽国的萧太后亲自与大臣耶律汉宁率领十余万大军追击西路军,并迅速拿下了寰州。在商讨对策时,杨业分析道:“如今辽军士气正盛,人数又远多于我军,千万不可与之随意交锋。末将觉得应该提前派人报告咱们留在云州和朔州的守将。出兵时,让云州的百姓先撤。等到我军到应州迁移当地百姓的时候,辽军必来进攻,到那时候再让朔州的百姓撤退。待所有的百姓们都撤入石碣谷之后,我军在谷口埋伏上一千名弓弩手,再援以骑兵,阻挡一下辽军。这样,我军定能成功掩护三个州的百姓平安撤离,又能全身而退。”

杨业的计划可以说是小心谨慎、万无一失的。可是宋太宗派到西路军中的监军太监王侁一贯嫉妒杨业,他阴阳怪气地说:“如今我军有数万精兵,何必如此畏惧敌人?杨将军直接率兵到雁门的北川,迎击辽军,不就可以了?”而另一位将领刘文裕也附和王侁的意见。杨业连连摇头说:“这样做必败无疑!”王侁冷笑道:“久闻杨将军号称‘杨无敌’,没想到今日见到辽军来了,居然就吓得不敢主动迎敌。我是该说你名不副实呢,还是该说你别有用心呢?”“住口!”情急之下的杨业忘记了王侁的特殊身份,生气地指着他说:“末将绝非畏敌如虎这么做只是为了不让士兵们白白送死。既然王大人认为我是贪生怕死之辈,末将就死给你看!”

就这样,在三州的百姓成功撤离之后,杨业率领着自己的部下主动去迎击紧随而来的辽军。临走前,他泪流满面地对潘美说:“此行凶多吉少。末将乃是一介降将,早就不应该苟活人世。而皇上隆恩浩荡,不仅不杀我,还继续让我统兵作战末将早就应该拼死报国。”然后杨业指着旁边的陈家谷口说“请潘大人在此谷口两侧的山上安排一些弓弩手,再埋伏下一支人马。一旦末将撤退到此,就让弓弩手和人马进行掩护。否则,末将就真的必死无疑了!”潘美答应了他的请求。

于是杨业领兵出发,很快就在朔州遇上了辽军的大队人马。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搏杀,宋军很快伤亡惨重,且战且退。而潘美与王侁在陈家谷口从早晨一直等到中午,王侁等不及了,还派人登高瞭望。也不知道为什么,瞭望的人居然告诉他说:“杨将军大获全胜,正在追击辽军!”王侁害怕功劳都被杨业抢了去,就不顾潘美的劝阻,率领本部兵马出去迎战辽军。潘美又在附近等了一会儿,听到了杨业败退的消息。贪生怕死的他将杨业的嘱托抛诸脑后,连忙率领所有人马撤了回去。结果等到杨业撤到陈家谷口的时候,眼前的一幕让他目瞪口呆,他当即捶胸顿足地号啕大哭,对自己手下的将士们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儿,留下来只能白白送死,快走吧!”由于杨业一贯爱兵如子,将士们对他十分拥戴。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他们纷纷高呼:“我们不走!誓死追随将军!”最后全部战死。而杨业受伤几十处,依旧奋勇杀敌,直至马匹受伤无法前进,才被辽军所俘虏。辽国一贯敬重杨业,对他以礼相待,准备劝降他。杨业叹息道:“皇上对我恩重如山,可惜奸臣当道,使我壮志难酬,有何面目活在世上!”于是杨业绝食三天之后,以身殉国。宋太宗得知这一噩耗之后,悲痛万分,下诏对杨业大为褒奖,并对潘美、王侁、刘文裕等三人加以严惩。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杨老令公有七个儿子,外加一个养子,他们个个能征善战,人称“七郎八虎”。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杨业真的有七个儿子,只不过这七个儿子只有两个是战将。其中杨延玉和他一起战死沙场,而杨延昭子承父业,在后来的抗辽事业中做出了新的贡献。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杨延昭排名第六,被称为杨六郎,娶了柴郡主为妻,属于皇亲国戚。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杨延昭排名老大,并不是什么驸马爷。他从小就喜欢玩指挥打仗的游戏,每次杨业出征,他也要伴随在其旁。在雍熙三年的那次北伐中,杨延昭担任了军队的先锋,在攻打朔州城的时候,被敌军射中了手臂,但他忍痛打完了战役,之后被送回到后方,由此因祸得福,没有与父亲和弟弟一起死在辽军手里。杨业为国捐躯后,宋太宗对杨氏后人十分照顾,在皇帝的关照下,杨延昭几个弟兄都做了官。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时刻希望像父亲那样能够上阵杀敌,保家卫国。

宋太宗去世后,其子宋真宗(公元998—1022年在位)即位。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辽国大举进犯宋朝。此时杨延昭正在担任保州(今河北保定一带)缘边都巡检使,负责边境防务。辽军进犯时,他正好就在宋辽边境的遂城(今河北徐水)巡视,于是连忙准备防御。遂城很小,而且粮少兵寡,防御也不够坚固。当时辽国的萧太后亲临战场督战,受此鼓舞辽国铁骑士气大振。面对杀气腾腾的辽军,宋军吓得直哆嗦杨延昭鼓励士兵们说:“当年本官的父亲多次率兵杀得辽军片甲不留,最后只因奸臣陷害才不幸被俘,但他到死都忠于国家,才留下我们杨家的浩浩英名。今天本官在此,也要效仿老父亲的忠肝义胆,与辽军拼个你死我活!只要你我将士团结一心,就一定可以杀退辽军!”

在杨延昭的鼓舞下,士兵们无不奋勇争先。杨延昭身先士卒,亲自登城指挥防御战役。辽军久攻不下,就将遂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在周围安营扎寨,做好了持久围攻的准备。当时正值隆冬时节,杨延昭就让士兵们提水,再把水泼到城墙上,水很快就结成了冰。等到辽军再来攻城的时候,发现城墙又硬又滑,根本爬不上去。辽军一看占不到什么便宜,加之粮草不足,只得撤退。宋真宗得到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亲自接见杨延昭。杨延昭在谈话中,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所见所闻,向宋真宗详细介绍了自己对于巩固边防的建议。宋真宗听了,连连称赞道:“杨延昭的父亲杨业当年号称‘杨无敌’,令辽军闻风丧胆,如今他的儿子又如此有勇有谋。有此将门虎子,真乃是社稷之幸,百姓之福!”

此后,杨延昭又多次参加抗击辽国的战争,立下许多功劳。他与父亲一样,治军严明,与手下将士们同甘共苦,而且经常教育儿子们要报效国家。杨延昭死后,他的儿子杨文广又继续为国效力。宋仁宗(公元1023—1063年在位)时期,位于西北的党项人建立了西夏政权(公元1032—1227年),经常进犯宋朝。宋英宗(公元1064—1067年在位)即位后,派杨文广去抵御西夏。有一天,杨文广接到长官韩琦的命令,要他带人去修筑一座筚篥城。杨文广就故意派人向西夏方面放出话说他要去喷珠这个地方筑城,自己却偷偷率领士兵连忙赶到筚篥城。等到修城了一大半的时候,西夏军队才赶来。一看宋军已经严阵以待,西夏军队觉得占不到什么便宜,就连忙撤退。杨文广大举出击,西夏军队伤亡惨重。手下不解地问杨文广说:“既然韩大人派大人来此筑城,大人也的确要来,又何必隐瞒西夏人呢?”杨文广说:“兵不厌诈。筚篥城乃是战略要地,敌军岂能不来?不过他们如果知道本大人要去别的地方,肯定就会放慢脚步,我军就可以先一步到达,以逸待劳。要是他们日夜兼程,抢先占了这块地方,我军休矣!”将士们无不佩服,宋英宗也对他大为褒奖。

杨文广死后,历史上真正的杨家将的故事就结束了。但是后人并不满足,不断地将各种传说添加到杨家将的身上。不管是传说中的杨家将,还是历史上的杨家将,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忠烈,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们时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所以才能千古流芳。臧克家那句诗写得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杨家将的英雄形象,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