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励志故事
22156200000028

第28章 祖逖中流击水志恢复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面提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每个人在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就应该立志成雄。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回忆自己的青年岁月时说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词中将自己青年时代的豪迈之气展露无遗。而词中最后提到的“中流击水”,引用的是晋朝(265—420年)祖逖的典故。祖逖也和毛泽东一样,自幼志向远大,长大后奋发图强,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祖逖生于西晋(公元265—316年)初年,是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出身于士族门阀。当时的士族门阀在政治上掌握大权,还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拥有自己的军队,在皇权式微的时候,甚至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祖逖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缺乏管教的祖逖小小年纪就养成了旷达的性格,不修边幅,颇有江湖好汉的范儿。直到十四五岁,他还没读过书,家族里的兄弟们都很为他担心。但是祖逖仗义疏财,扶贫积弱,经常拿出粮食和布帛来赈济家族里面的贫苦人家,因此深得人心。这种豪迈而又宽厚的性格,在他后来人生的旅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祖逖长大后,开始博览群书,并且经常去都城洛阳与士人们交游,增长自己的见识,遇到祖逖的人纷纷称赞他有经世之才。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他与刘琨一起当上了司州(今河南中西部、山西西南部一带)的主簿,成为刺史的幕僚。两个英气勃发的年轻人,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每日食则同案寝则同床,有时候直到深夜,都还在讨论国家大事。

有一天半夜,外面的公鸡叫了,吵醒了刘琨,他埋怨说“烦死了,天还没亮就叫什么叫?还让不让人睡觉了?”祖逖踢了刘琨一脚说:“这叫声没有什么不好啊!这正是提醒我们起来练武强身,将来好成就一番事业啊!”刘琨恍然大悟,于是两人都起了床,拿起宝剑就在院子里舞了起来。这就是“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的由来。就这样,两人相互激励,共同立下了平治天下的志向,祖逖说:“将来有一天要是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你我二人一定要在中原大地上一同驰骋纵横!”

祖逖的话可绝不是危言耸听。虽然西晋王朝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但是由于以晋武帝(公元265—290年在位为首的统治集团的腐朽统治,它很快就走向了没落。这一时期,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族、氐族和羌族大举内迁,西晋王朝不努力改善与他们的关系,却对他们横征暴敛,肆意压迫,结果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与此同时西晋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却日益白热化,终于在永平元年(公元291年),爆发了一场长达十六年的内乱,先后有八个诸侯王卷入,史称“八王之乱”。在这场战乱中,祖逖曾经先后为几个诸侯王效力,还参加过朝廷的军队,目睹了西晋王朝的不堪一击。此后他心灰意冷,辞官回到了家乡。

“八王之乱”使西晋王朝元气大伤,根本无力抵挡少数民族的反抗浪潮。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军队攻陷西晋的首都洛阳,晋怀帝(公元307—311年在位)被俘虏,由于当时年号为“永嘉”,史称“永嘉之乱”。在此前后,许多北方的贵族、官僚和百姓都纷纷逃往南方,祖氏家族也加入了逃亡的大军。在逃亡的过程当中,祖逖安排老弱病残坐在马车上,自己带头步行护送,与大家同甘共苦,加之他富有谋略,因而被推为家族的首领。祖逖后来被任命为徐州(今山东和江苏的大部分地区)刺史,又带领家族的人居住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逃到南方的祖逖,一方面感慨当年与刘琨的担忧居然成为了现实,另一方面又开始谋划起恢复中原的大业。而国家的局势日趋严峻。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匈奴军队攻陷长安,晋愍帝(公元313—316年在位)投降,西晋正式灭亡。建武元年(公元317年),西晋皇族宗室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登基,即晋元帝(公元317—322年在位),国号仍然叫做“晋”,由于建康在西晋首都洛阳的东边,所以历史上称之为“东晋”(公元317—420年)。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当司马睿还是琅琊王的时候,祖逖就迫不及待地上书说:“朝廷的这场大乱,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官逼民反,而是因为藩王与朝廷自相残杀,导致戎狄乘虚而入。希望大王能够派人率军北伐,各地的豪杰壮士肯定会望风归附,一定可以扫清中原,一雪国耻。希望大王恩准!”

当时司马睿刚刚来到南方,立足未稳,根本来不及筹措北伐的事宜。但是北伐毕竟对他也是有好处的,因此他答应了祖逖的请求,封他为奋威将军和豫州(今河南东部和南部、安徽北部一带)刺史,但只给他够一千人吃的口粮和三千匹布,让他自行筹措人马和兵器等事宜。看到这种情况,祖逖的手下纷纷义愤填膺地说:“琅琊王真是混账!就给这么点东西,这仗还怎么打啊!”“我们连身家性命都不要了,去给琅琊王收复失地,他还这么吝啬!”祖逖一拍案,说:“别说了!我们收复中原,是为了解救天下苍生,不是为了争名夺利,此心天地可鉴!既然大王已经批准了我们北伐,我们就是师出有名的王师,这难道不是好事吗?给的钱粮、兵器不够,我们不会自己想办法吗?为了这点小事就放弃北伐的大业,这是男子汉大丈夫的胸襟吗?”众人听了这番话,都低下了头。

幸亏祖逖出身于世家大族,这种身份拥有的特权与财富在关键时刻给予他很大的帮助。他动员其全族的力量,很快就补充了钱粮与人马。经过一番准备,祖逖率领着自己的北伐大军出发了。在乘船渡过长江的时候,祖逖对众人说:“多年来我一直以天下为忧,以国事为重。如今中原的老百姓也正在饱受戎狄蹂躏,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有人去解救他们。咱们都是家在北方、被迫流浪到了南方的人,谁愿意永远背井离乡?为国、为民、为自己,我们都要收复中原!”接着祖逖拿起船桨狠狠地砸向水面,坚定地说:“我祖逖发誓:如果不能驱除戎狄,完成收复中原的任务,等我回来渡江的时候,就让我的船被大江(此时长江被称为大江)的波浪卷走,一去不返!”看着祖逖的船桨激起的水花和他那刚毅的表情,所有人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大家纷纷高呼着“驱除戎狄”、“收复中原”的口号,立志要为之战斗到底。

渡过长江后,祖逖在淮阴(今江苏淮阴)铸造兵器,解决了武器的问题,又招募了两千名士兵,然后继续北上。此时的中原真的是一片狼藉。各个少数民族竞相称王争霸,陆续建立起十六个政权,历史上称这一段时期为十六国时期(公元304—439年)。各个少数民族政权野蛮残忍,对中原人民肆意杀戮。而一些没有逃走的地主豪强为了自卫,纷纷以自己城堡为中心建起坞堡,利用自己统治的民众进行耕种,并组成军队,与少数民族政权抗衡。祖逖觉得这些坞堡的坞主是可以争取的对象,于是他主动与之联合,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占据了谯城(今安徽亳州),打下了第一块根据地,实力一天天壮大起来。

当时北方实力最强的是羯族人石勒的队伍,他后来建立了后赵政权(公元319—351年)。祖逖夺取谯城后,石勒派他的弟弟石虎前来进攻,结果被祖逖打败,后来石虎在交战中没少吃祖逖的苦头。祖逖之所以能够在孤军深入的情况下屡战屡胜,离不开将士们的英勇善战,也离不开他的足智多谋。有一次,祖逖镇守一座城池,他下令在布袋子里面装进土,然后整整齐齐堆放在城楼上,看上去就跟粮食差不多。然后他下令一小拨人马带着一些粮食出城,故意让敌人劫走。敌人一看祖逖让人运出城的粮食就有这么多,再联想到城楼上堆积如山的“粮食”,当时就吓坏了。而就在这时候,祖逖又派兵劫走了敌军的粮草,敌军一下子陷入混乱,很快就撤了兵。不久,祖逖就占据了雍丘(今河南杞县)。

在祖逖北伐之前,黄河以南地区的坞主们经常为了争夺地盘与人口互相攻伐,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少数民族势力控制中原提供了可乘之机。祖逖来到这一地区后,耐心地调解他们的矛盾,劝他们说:“大家都饱受戎狄肆虐之苦,他们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我们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敌,怎么可以自相残杀呢?这不是让亲者痛、仇者快吗?”在祖逖的感召下,这些坞主们纷纷归附到他的旗帜之下。有些坞主与少数民族政权有往来,还经常将少数民族军队的动向提前告诉祖逖祖逖宽厚待人,上至士族豪强,下到平民百姓,他都愿意结交,并以礼相待,因此深得民心。黄河以南的土地,又重新被东晋控制。

除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努力之外,祖逖还花费了很大的心血来对根据地进行建设。他劝课农桑,发展生产,还与少数民族政权进行贸易,为自己的北伐事业奠定了经济基础。而祖逖本人却勤俭度日,不蓄私财,连他祖氏家族的子弟们也要在他的带领下参加生产劳动。与此同时,祖逖赏罚分明,经常用国家与民族大义来激励将士们,将士们深受感动,时刻准备杀敌立功。祖逖还下令将散落于荒野的尸体通通进行安葬,并予以祭拜,老百姓深受感动。有一次,祖逖宴请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这些老人感动地说:“刺史大人对我们恩重如山,简直如同我们的父母一般。我们都一把年纪了,居然遇到了再生父母,就是死了也无憾了!”有的老人还高唱起:“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表达对祖逖的感激之情。有意思的是,祖逖的好朋友刘琨这一时期也在北方率兵收复失地,他曾经对别人说:“我整天枕戈待旦,一心想着驱除戎狄。就只怕祖逖兵强马壮,总是比我先行动一步啊!”当年志同道合的少年,此时此刻又都成为国家的砥柱中流,这实在是一幅动人的历史图景。

正当祖逖厉兵秣马,准备收复黄河以北的失地时,一道命令传送到了他的军中。祖逖一看,当时就傻眼了。原来,东晋朝廷建立后,北方士族和南方士族的斗争日益激烈,加之晋元帝昏庸无能,事态愈演愈烈。为了防范北方士族出身的王敦威胁到自己,晋元帝任命南方士族出身的戴渊为征西将军,坐镇合肥(今安徽合肥),祖逖此时虽然已经是镇西将军,但是仍然要受他的节制。这个消息在军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纷纷谴责说:“戴渊是个什么东西?整天就知道坐而论道,表面上足智多谋,实际上就是草包一个,根本不懂得行军打仗,凭什么来指挥我们!”

此时此刻,祖逖最计较的还不是自己的得失。他深感东晋王朝大乱将至,北伐事业终将毁于一旦,中原人民又要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绪的笼罩下,已经56岁的祖逖身体越来越差,最终病死在雍丘这块他苦心经营的地方。而正如他所料,在他死后不久,王敦作乱,东晋王朝元气大伤,石勒趁机又攻占了黄河以南地区,祖逖的战果付诸东流。

祖逖虽然怀着壮志未酬的无比遗憾离开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历史却不会忘记这样一位从小就志在天下、勇于开拓的英雄。祖逖闻鸡起舞、中流击水的感人事迹,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发图强。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最后呐喊道:“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伟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愿所有的中华少年都能笃定自己振兴中华的志向,在学习与生活中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