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励志故事
22156200000018

第18章 刘邦胸怀大志得天下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烽火当中,残暴的秦王朝走向了灭亡。紧接而来的是以刘邦为首的汉军集团与项羽为首的楚军集团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而在这场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战场上的主动权是牢牢掌握在楚军集团手里的。楚军集团的战斗力远超对手,但这场战争的结果却是以汉军集团大获全胜而告终。刘邦胜利的秘诀之一,就在于他胸怀大志。

刘邦出生在战国晚期,是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虽然他家不是什么豪门大户,可是刘邦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勤俭持家的道理,整天游手好闲。后来,他当上了泗水亭长的小官,负责接待南来北往的官员,可他依旧我行我素。但是刘邦有个优点,就是乐善好施,朋友要是有什么困难找他帮忙,他肯定不会袖手旁观。因为在当地的名声非常好,为刘邦后来的成功积攒了一定的人脉资源。

刘邦看上去浑浑噩噩,但是他的心中却有着他人无法相比的志向。有一次,他率领着当地的苦力到咸阳去服徭役,居然碰巧看到了秦始皇。看着秦始皇那包举四海的气势,刘邦长叹了一口气说:“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也正是因为拥有崇高的志向,刘邦在生活中也往往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这甚至帮助他解决了婚姻问题。原来,有一个叫吕公的跟沛县县令是好朋友,他全家迁到了沛县居住,沛县的大小官员纷纷带着礼品礼金前去拜访。当时吕家规定,送一千钱礼金的坐在堂上,不满一千钱的坐在堂下。刘邦面不改色心不跳地骗看门的说:“我送了一万钱!”然后就大摇大摆地坐在了堂上,与其他官员谈笑风生,根本没人看得出来他实际上一分钱都没送。连后来成为刘邦的丞相的萧何都在那里抱怨说:“刘季(刘邦在称帝以前的名字)这个人,就是爱说大话,能成什么事!”可是吕公却看出刘邦此人气象不凡,在宴会结束后把他留了下来,并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这个女儿就是后来的吕后。

后来,刘邦押运沛县的一帮犯人去骊山给秦始皇修皇陵结果在路上这帮犯人经常逃亡,很快就没多少了。一想到到了骊山这帮犯人逃得也差不多了,刘邦索性给所有人松绑,拿出酒肉招待他们说:“你们没法按时到达骊山,我就犯了法。与其让你们一个个逃走,不如把你们都放了算了。这样你们省心,我也可以痛快地去过逃亡岁月了。”这些人都被刘邦的气度所感染,有些人还追随着刘邦一道去野外逃亡。正因为胸怀大志,刘邦看问题比较长远,这使他往往可以作出果断而又英明的抉择,这一点在后来的历史中一再得到验证。

不久,陈胜、吴广的起义就爆发了。沛县县令吓得要死连忙找来自己的手下萧何和曹参,商量着要投降陈胜。两人摇摇头说:“大人平时一贯压迫百姓,他们平时对您是敢怒不敢言。现在您要是投降陈胜,老百姓们肯定要跟您算账,到时候您性命都难保。您不如找一些在沛县有名望的人来与您共事有他们带人来保护您,这样您就安全了。”沛县县令连连称是,于是萧何和曹参就让樊哙找回刘邦。正当刘邦在回沛县的路上,沛县县令反悔了,决定顽抗到底,还要杀死萧何和曹参。两人连忙逃了出来,找到了刘邦。刘邦率领自己的一百多人来到沛县城下后,用箭往城里传了一封信,信上说:“各位乡亲父老们!天下百姓忍受暴秦已经很久了,眼下各地纷纷起义抗秦,要是你们跟着县令顽抗到底,沛县就会有兵火之灾,到时候大家都要家破人亡。不如赶快杀掉县令,另选贤良主事,才能保全家室!”刘邦果然人气服众,沛县人一看见这封信,就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等人入城。

很快,沛县的地方父老和刘邦、萧何、曹参等人召开会议共商大计。一开始大家都让刘邦当沛县县令,刘邦还故作推辞说:“我刘季只是个亭长,无德无能。县令一职,关系重大,还是交给其他贤才来当吧!”刘邦本来就不是个怕事的人,一看大家都拥戴自己,觉得自己实现梦想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就答应了下来,自封为沛公,组织起一支两三千人的军队,投入反秦斗争的洪流中。

毕竟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刘邦觉得这点人马难以成事,后来加入了项梁的楚军。在救援赵国之前,楚怀王决定同时再派一支人马向西直接攻入关中,直插秦王朝的心脏。当时秦军士气正盛,没人敢与之正面交锋,楚军阵营里面主动要求统兵西征的只有项羽和刘邦。楚怀王就跟手下的大臣们商议,这些人说:“项羽这个人虽然能征善战,但是性格暴戾,而他带的兵向来军纪不好,要是让他带兵进入关中,肯定会遭遇殊死抵抗。而刘季这个人很厚道,如果派他去西征,关中的百姓肯定会对他感恩戴德,也许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楚怀王觉得有理,就命刘邦统兵西征。

刘邦的队伍打到高阳(今河南杞县东南)时候,当地有个叫做郦食其的谋士来投奔他。刘邦当时正在洗脚,也没拿他当回事。郦食其看着刘邦那副嘻嘻哈哈的样子,就正襟危坐地说了一句话:“沛公您不想得天下了吗?怎么能这样怠慢贤人呢?”一听这话,刘邦脸色马上就变了,脚也不洗了,赶快穿戴整齐,请郦食其上座,恭敬地让郦食其赐教。郦食其就建议刘邦去攻打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可以得到那里的军粮从而壮大自己的队伍。刘邦连连点头,很快就照办了。刘邦就是这样,一旦有人提到夺取天下的志向的时候,他就可以立刻抛弃掉其他所有的细枝末节,耐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走向成功。

由于秦军的主力已经在河北地区被项羽歼灭,所以刘邦一路向西并没有遇到太多的抵抗。这时秦二世已经被赵高害死继任的秦三世(公元前206年在位)杀死了赵高之后投降了刘邦。终于进入咸阳的刘邦刚开始又犯了浑,一看到金碧辉煌的宫殿就傻了眼,非要进去住。这时候张良对他说:“沛公请想一想,您为什么能够进入咸阳城?不就是因为秦朝残暴无道吗?可是你现在又要住进秦朝的宫殿吃喝玩乐,这跟秦朝的暴君有什么区别?您既然志在天下,就不应该贪图眼前的这点儿富贵啊!”一听这话,刘邦恍然大悟,赶快回到了军营居住。

后来刘邦下令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偷盗的人要判罪,来严明军纪。关中的老百姓欢欣鼓舞,纷纷来犒劳刘邦的部队,刘邦客气地摇摇手说:“我们是诛灭暴秦的仁义之师不会残害百姓,大家不要害怕!我们有自己的军粮,就不劳烦各位父老破费了!”这下子关中的老百姓更高兴了,打心眼儿里支持刘邦。相比之下,项羽就鼠目寸光得多,他进入关中后,到处烧杀抢掠,还以富贵者必须还乡为借口,拒绝在关中建都,给刘邦再次入关提供了机会。在这一点上,刘邦的确要高明得多。

在刘邦进入关中以前,楚怀王曾经与众臣约定,刘邦和项羽谁先攻入关中,就让他在那里称王。项羽得知刘邦抢先入关的消息,自然很不痛快。范增也对项羽说:“我听说沛公这个人向来贪酒好色,但是他这次入关之后,居然老老实实地酒色不沾,这表明他有远大的志向啊!现在不除掉他,早晚是大患!”于是项羽就准备派军歼灭刘邦的部队。刘邦得知这一消息后,赶忙去鸿门(今陕西渭南西南)向项羽请罪,而且在张良的帮助下,逃过了一劫。范增眼看着项羽放走刘邦,气得大骂道:“项羽这小子真是不足与谋事,我们早晚都要被沛公俘虏了!”

但是刘邦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且分封各路起义军首领为诸侯。刘邦被他派到偏远的南郑(今陕西汉中一带)当汉王,并兼管巴蜀地区。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当时就火了,萧何安慰他说:“据我所知,巴蜀这块地方看上去偏远,实际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且易守难攻,乃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宝地啊!项羽和范增愚蠢至极,居然把这块宝地封给了咱们,这是老天要成全咱们啊!志在天下者,不在乎眼前得失。只要咱们好好经营这块地方,天下早晚还是我们的!”刘邦一听,立刻转怒为喜。来到南郑后,他在韩信、萧何等人的辅佐下(韩信的计谋,参见第一部分第五章),实力日益壮大,终于又夺取了关中,而且逐鹿中原,与项羽一决雌雄。

但是项羽也不是等闲之辈。刚开始,刘邦趁项羽出去和别的诸侯作战,联合五路诸侯的军队,一口气攻下了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这回刘邦又得意忘形了,在彭城大摆筵席。项羽得知消息后,连忙率领着三万精锐部队回师彭城,把刘邦的56万联军打得落花流水,尸体把当地的一条河都给阻塞了。刘邦只有落荒而逃的份儿,匆忙之中连自己的老婆和父亲都让项羽俘虏了,其狼狈状可见一斑。但是刘邦毕竟也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倒的,胸怀大志的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这种精神鼓舞着他一次次从失败中崛起,重新投入与项羽的战斗中去。

终于,项羽撑不住了,他与刘邦讲和,双方以鸿沟(位于今天河南东部地区,现在已经不存)为界,以东归项羽,以西归刘邦。正当项羽的部队撤退的时候,张良问刘邦说:“汉王还想争夺天下吗?”刘邦奇怪地问:“现在不是已经拿到半个天下了吗?”张良摇摇头说:“项羽并不是真心求和,他只是实在被我们逼得没办法才同意的。一旦他恢复了元气,一定会反戈一击。您现在就这样放他走,等于是放虎归山。要想夺得天下,现在必须穷追不舍,趁他元气还没有恢复,将他的势力彻底歼灭!”刘邦当机立断,下令汉军全线追击,结果项羽四面楚歌,最终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西北)边上自刎身亡,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告终。

“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精神品质有时候可以转化成无穷无尽的力量,对客观事物产生巨大的改造作用。正是在这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的引领下,刘邦可以缺兵少将,可以屡战屡败,但是他那种胸怀天下的志向帮助他不断开拓进取,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而当机立断。志当存高远,这是刘邦留给后人最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