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封国林立,诸侯争霸。争霸战争的洪流犹如惊涛骇浪,猛烈冲刷着奴隶制的污泥浊水,从根本上打击和动摇了奴隶主阶级的腐朽统治。春秋晚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孙武,他以一部内容深邃的兵学著作和指挥战争的胜利业绩,而获得“武圣”的称号,其事其书世代流传,享誉世界。
孙武字长卿,一称孙子或孙武子,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他主要是在吴国施展才干和创建业绩的,因此又称吴孙子。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辨证》记载,孙武的祖籍在陈国,先祖姓陈,后姓田。公元前7世纪,陈国发生内乱,公子陈完逃至齐国避难,不久改称田完。历经数代,田氏发展成为齐国的新兴豪族。齐景公时,孙武的祖父田书因征战有功,被赐姓孙,并获得乐安作为采邑。孙书的儿子孙冯,孙冯的儿子便是孙武。
齐国的始祖是西周开国第一功臣姜尚。春秋早期,齐国出现过齐桓公、管仲等出类拔萃的人物。孙武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统兵打仗。这些,无疑给予青年时代的孙武以巨大的影响,使他能够了解战争和研究战争。公元前532年,齐国爆发“四姓之乱”:田、鲍、高、栾四大家族为了争权夺利,互相仇恨和攻杀。就在这时,孙武出于自身安全考虑,被迫离开故土,移居南方吴国。吴国占有长江下游地区,立国很早,开化缓慢,相对比较安定。孙武移居那里,有利于冷静地对战争进行思考和研究。
孙武在吴都姑苏(今江苏苏州)附近安家,自耕自食,过着一种隐居式的生活。他好读兵书,特别善于分析战例,从夏、商、周以来战争的得失成败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概括和提高,从而形成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经过大约二十年的思考和研究,他写出了一部新的兵书,即《孙子兵法》。这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孙武以这部著作创立了兵家学派,因此被称为“兵家鼻祖”。
《孙子兵法》现存十三篇,依次为《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就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全书全面论述了战争中的军事谋略思想,中心是讲在战争中,应当力求以智谋胜敌,而不只是以强力胜敌。关于战争,书中开篇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原则,是“道、天、地、将、法”等“五事”。作战方针主张速攻,“兵贵速,不贵久”;作战形式强调野外作战,把“伐兵”(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放于“攻城”(占领敌方土地)之前;作战指导注重主动和灵活两个方面,特别指出:“兵,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也就是“兵不厌诈”。书中还论述了军队建设、将帅指挥、军事心理和军事地理等方面的问题,包含了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强调经济是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作为战争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应当审时度势,妥善处理不断变化着的敌我、彼己、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虚实、勇怯、利害、劳逸、远近、得失、治乱、安危等各种矛盾,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永远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夺取战争的胜利。
《孙子兵法》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孙武写作该书的本意,只在于兴趣和爱好,并非要以它来谋取什么名利。可是,他的好友伍子胥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使他成为一位战功卓著、赫赫有名的军事统帅。
伍子胥是楚国人,因国仇家恨,逃至吴国。
他是一位政治家,又是一位军事家,结识了孙武,彼此成了好友。公元前515年,伍子胥帮助吴公子姬光,杀死吴王姬僚。姬光成为新的吴王,即阖闾。伍子胥辅佐阖闾,进行政治、军事改革,一心想借吴国之力,攻灭楚国,替被楚平王杀害的父兄报仇。阖闾雄心勃勃,急欲当齐桓公等一样的霸主,视楚国为争霸的最大障碍,因而十分信任伍子胥,连年发兵,进攻楚国。攻楚战争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阖闾知道,仅凭这些胜利,自己很难当上霸主。为此,他感到懊恼,经常登高望远,慨然长叹。伍子胥揣摩阖闾的心思,郑重地推荐了隐居的孙武。
阖闾对于孙武一无所知,说:“他一个隐居之人,能有什么本事?”
伍子胥说:“孙武精通韬略,讲兵布阵,有天地包藏之妙,鬼神不测之机。陛下若用此人为将,天下莫敌。”
阖闾说:“寡人需要的是能够统领全军冲锋陷阵、攻城略地的将帅,而孙武默默无闻,只会纸上谈兵,哪堪大用?”
伍子胥认定孙武足智多谋,不厌其烦地予以推荐,一个上午,利用论兵的机会,连续七次讲到孙武。阖闾很不高兴,责备说:“你怕是以举荐人才为名,实欲呼朋引类、结党营私吧?”
伍子胥叫苦不迭,但是并不灰心。他身边有孙武兵法的手抄本,特地呈给阖闾观看。阖闾不看便罢,一看不禁拍案叫绝,因为孙武论述用兵之道,字字珠玑,精妙绝伦,其中许多格言警句,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迫不及待地要见孙武本人。伍子胥说:“孙武淡泊功名富贵,陛下见他,必须以礼相请。”阖闾满口答应,即命伍子胥携带黄金和玉璧等礼物,去请孙武,拟用为将。
伍子胥见了孙武,转达阖闾的意图。孙武淡然一笑,说:“我研究兵法,只是出于兴趣和爱好,不是为了博取高官厚禄。再则,我拙于词令,不善为将,所以无意出仕。”
伍子胥说:“先生满腹经纶,弃之乡野,岂不可惜?如今天下大乱,百姓涂炭,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先生不为自己,即使为了黎民,也应见见吴王,尽吐胸中韬略。”
孙武经不住伍子胥的死缠硬磨,遂随之到了姑苏。阖闾很快接见,说:“先生的兵法,寡人逐篇读过,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孙武说:“草野之民,才疏学浅,承蒙陛下错爱,实不敢当。”
阖闾要测试孙武的实际能力,说:“先生在兵书中所讲的,可否小规模地演练一番?”孙武说:“可以。”阖闾故意给孙武出难题,说:“可否找些女人来演练?”孙武说:“可以。”阖闾大笑说:“女人也能操戈习战吗?”孙武认真地说:“臣的军事理论具有普遍性,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通过训练,都可以成为能征善战、纪律严明的军队。”
于是,阖闾将后宫美貌宫女一百八十人,集合起来,交给孙武演练。王宫临时充作演练场,阖闾和一帮文武大臣高坐于望云台上,观看演练情况。
孙武将宫女分成两队,一为左队,一为右队,指定阖闾的两名宠姬各为队长。同时调来一队男兵,一人任执法官,负责执法;二人任军吏,负责传达号令;二人为鼓手,负责擂鼓;其他人为力士,手执兵器,立于一边,以示军威。
孙武身着戎装,头戴兜鍪,手持长剑。宫女们也都穿上军服,有的握盾,有的操戟。她们觉得新鲜好玩,嘻嘻哈哈,笑个没完没了。孙武威严地说:“你们知道前心后心和左手右手吗?”宫女回答说:“知之。”孙武说:“听好命令: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意思是说,演练时必须听从鼓声的号令,向前向后,向左向右,保持队形,做出刺杀和防御的各种动作。宫女说:“诺。”
孙武再命军吏三令五申,传达号令。鼓手擂响大鼓,演练开始。宫女根本没把演练当回事,以两个队长为首,一面嘻笑,一面做着动作,号令向前她们向后,号令向左她们向右,一时队形大乱,分不清东西南北。
孙武叫停,严肃地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他命军吏再次三令五申,强调演练要领。然后擂鼓,再行演练。宫女平时娇惯,不知轻重,哪会把号令放在眼里?她们照旧嘻嘻哈哈,有人嫌累,干脆坐到地上,东倒西歪,说笑逗乐了。
孙武动了真格的,命宫女集合,厉声说:“执法官何在?”执法官向前。孙武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约束既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吏士有罪,按军法,当如何处治?”执法官说:“当斩!”孙武断然说:“吏士难以尽诛,可将左、右队长斩首示众!”
两个队长吓得魂飞天外,高声呼唤吴王救命。其他宫女大惊失色,怕得要死。望云台上的阖闾见此情景,也很惊骇,忙派人传话给孙武说:“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
孙武说:“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他命令执法官说:“速斩二姬,以正军法!”执法官答应说:“遵命!”不一时,献上两颗血淋淋的人头。
孙武另外指定两个队长,继续演练。宫女们受到震慑,再不敢喧哗嬉闹,完全按照号令,列队,进退,旋转,刺杀,防御,中规中矩,井然有序。自始至终,没有一人大声说话。
演练进行数日,宫女队列整齐,军容雄壮。孙武派人报告阖闾,说:“兵既整齐,请大王前来检阅。她们唯大王所用,可以赴汤蹈火。”
阖闾因失宠姬,心中不快,推辞说:“请将军停止演练休息吧,寡人不想检阅。”孙武由此看到阖闾的为人,说:“大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阖闾不打算重用孙武。伍子胥及时进言,说:“臣闻‘兵者,凶器也’,马虎不得。诛杀不果,号令不行。陛下欲霸诸侯,思得良将,良将以果毅为能,孙武军中执法,正是果毅的表现。美色易得,良将难求。陛下若因二姬而弃孙武,无异于爱莠草而舍嘉禾也。”
阖闾顿有所悟,再见孙武。孙武解释诛杀二姬的原因,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此乃军中通则。三军将士只有服从号令,步调一致,才能形成合力,克敌制胜。”
阖闾消除了怨气怒意,正式拜孙武为将军,统领吴国兵马。孙武为了检验和丰富自己的军事理论,接受任命,狠抓步兵和水兵的训练,很快使吴军成为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
阖闾心目中的生死对头是比邻的楚国。因为楚国地广人众,屡屡侵犯吴国。阖闾采纳孙武和伍子胥的意见,先灭楚国的附属小国徐国和钟吾国,并以小股精锐部队,时时骚扰楚国的边境,实行“打得赢就进,打不赢就撤”的策略,致使楚国军队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焦头烂额,疲惫不堪。公元前512年,孙武、伍子胥等虚张声势,统兵伐楚,扬言要进攻楚都郢城(今湖北荆州)。楚国立时全国动员,严阵以待。然而,吴军只在楚国边境虚晃一枪。孙武说:“民劳,未可,且待之。”吴军随后便撤回国内。而楚军却摆出临战架势,许久方知吴国采用的是“疲敌”之计,目的在于拖垮楚国。
公元前506年,阖闾亲自挂帅,联合仇恨楚国的唐国和蔡国,发兵六万,真正开始了进攻楚国的战争。孙武、伍子胥等各统一军,水陆三路,齐头并进。当时,楚军正围攻蔡国。孙武佯装率军沿淮河西上,给人以救援蔡国的假象。途中,孙武突然舍船登岸,翻越大别山,突入楚境。南方,吴军抵达豫章(今江西南昌),改向西北方向进军。楚国派出大将子常,率兵二十万迎敌。吴军与楚军相遇于柏举(今湖北麻城),展开大战。楚军人数虽多,但是无暇休整,非常疲惫。吴军人数虽少,但是训练有素,人人骁勇。更重要的是孙武指挥得当,专门集中兵力,攻击楚军的薄弱环节。大战三日,楚军溃败,且战且退,扼守汉水,以作防御。吴军乘胜追击,强行渡过汉水。吴军和楚军连战五次,楚军皆败,就连子常也逃奔了郑国。吴军大进,如入无人之境,一举攻占郢城。
这时,阖闾的事业到达顶峰,俨然成了一位霸主。孙武通过这场战争表明,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理论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军事活动家。他指挥的吴军,以少胜多,以弱克强,书写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史载:阖闾“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客观地评价了孙武在阖闾称霸过程中的作用。就在孙武声名大振的时候,他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请求辞职。阖闾百般挽留,伍子胥更是诚恳劝阻,但孙武辞意已决,没有挽回的余地。最后,阖闾只好同意,批准孙武辞职,并将富春(今浙江富阳)之地赐予孙武,作为食邑。
孙武激流勇退,是他淡泊名利、头脑清醒的表现。官场历来污浊与险恶,他不想混迹其中,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孙武晚年生活及结局,史无记载。根据他的性格,极有可能是悄然归隐,老死山林。《孙子兵法》一书,早在战国时就广泛流传,成为历代将帅的必读书。它还广泛流传至外国,被尊为“世界第一兵家名书”。实际上,《孙子兵法》在国外的影响,远远超出军事学的范畴,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其战略战术和辩证法思想,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哲学、文学、历史,甚至企业经营和商业贸易等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