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异族入侵,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削弱。唐德宗时,泾原镇兵居然在京城闹起兵变,另立皇帝,唐德宗狼狈逃亡。幸赖名将李晟拼死努力,收复长安,迎回唐德宗,唐朝的统治这才保持了它的连续性。
李晟(公元727~793年)字良器,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西南)人。出身于普通军人家庭,幼年丧父,奉母至孝。长大后身强体壮,自习武事,练得一身过硬功夫,长于射箭,百发百中。十八岁时从军,攻吐蕃,击党项,英勇善战,杀敌甚众。名将王忠嗣抚其背称赞说:“万人敌也!”三十多岁便任左羽林大将军,授特进,试太常卿。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吐蕃骑兵以临洮定秦堡(今甘肃岷县附近)为基地,大举侵犯灵州(今宁夏灵武)。李晟时为右将军,凤翔节度使李抱玉命他率兵五千,前往救援。李晟说:“五千兵马,以众则不足,以谋则嫌多。”他建议用“围魏救赵”的计策,突袭定秦堡,以解灵州之危,李抱玉表示同意。李晟于是自率千名士兵,直趣临洮,很快攻克定秦堡,活捉守将慕容谷钟,夺得大量粮草和装备。吐蕃军失去基地,慌忙撤兵,灵州之危不战而解。事实表明,李晟不仅有勇,而且有谋,因功升任开府仪同三司,以右金吾卫大将军兼泾原、四镇、北庭兵马使。唐将马璘进攻吐蕃,失利被围。李晟率领轻骑相救,打败吐蕃军,使马璘平安地回军长安。唐代宗重赏功臣,封李晟为合川郡王。可是,马璘嫉妒李晟的威略,大进谗言,以怨报德。李晟被召回朝廷,任右神策都将,统领部分皇家禁军。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唐代宗病死,唐德宗继位。吐蕃趁唐朝国丧之机,大举侵犯剑南(今四川),攻占了大渡河流域的一些州县。剑南节度使崔宁滞留长安,剑南一时无人主事,人心慌乱。唐德宗只得命李晟率神策军五千人,赴剑南救急。李晟日夜兼程,跨越千山万水,火速进军,到达漏天(今四川芦山),立即投入战斗,攻拔飞越(今四川泸定)等三城,渡过大渡河,斩杀吐蕃军千余人。吐蕃军万没想到唐军如此神速,阵脚大乱,仓皇逃遁,溺死者和饿死者逾万人。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魏博节度使田悦,勾结镇州节度使李惟锋、淄青节度使李纳等,拥兵自重,反叛朝廷。不久,幽州节度使朱滔也加进叛军行列,整个河北地区处于混乱状态。唐德宗急命李晟为神策先锋,会同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共同平叛。李晟治军有方,赏罚严明,体恤将士,能够叫出麾下所有士兵的名字。因此,他所统领的神策军最有战斗力,大败田悦,取得初步胜利。马燧和李抱真却各有私心,互不相容,马燧甚至扬言要回师河东。李晟从大局考虑,极力在马、李之间做调和矛盾的工作,终于使三部分军队达成共识,合力进行平叛。唐德宗信任李晟,提拔他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魏博府左司马,再授为御史大夫,全面主持平叛事宜。谁知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月,李晟忽然接到圣旨,命他回军护驾,并说长安已经沦陷于泾原镇兵手中。
原来,河北战事处于胶着之时,淮宁军节度使李希烈又反叛朝廷。唐德宗无兵可派,只好抽调泾原(今甘肃泾川、镇原)镇兵,前去镇压。泾原镇兵五千人路过长安,朝廷一无所赐,而且招待不周,他们遂发动哗变,鼓噪呐喊,进攻大明宫。唐德宗安抚无效,狼狈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避难。泾原镇兵占领京城,大肆抢掠,并拥护原泾原节度使朱泚为头领。朱泚趁机自称“大秦皇帝”,勾结回纥军,把唐德宗包围于奉天。唐德宗召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救驾。李怀光驻军咸阳,心怀鬼胎,情势更加危迫。唐德宗无计可施,这才宣召李晟前来解救急难。
李晟接旨,焦急万分。河北诸将倚重李晟,纷纷劝阻,不愿让他离开。李晟严厉地说:“天子蒙难,人臣当舍死相救。诸公若阻吾回军,吾就将尔等囚禁去见天子。”他对河北平叛事宜作了周密安排,然后率部疾驰长安。途中,他又被任命为神策行营节度使,负责节制部分唐军。李晟秋毫无犯,进抵长安东郊,驻军东渭桥(今陕西西安高陵境)。受节制的将军刘德信,军嚣无制,骚扰百姓,李晟执行军法,毫不留情地将其斩首示众。
李怀光迟迟不与叛军交战,而且提出种种苛刻条件,要挟唐德宗。他特别畏忌李晟,提出两军合为一军的主张,意在吞并李晟的神策军。李晟没有答应,只同意和李怀光联垒扎营。李晟挑战朱泚,披锦裘,戴绣帽,指顾阵前,英气豪迈。李怀光大为恼火,说:“为将务要持重,岂能自我炫耀?”李晟说:“我和泾原镇兵中的许多人都很熟悉,他们畏伏于我。我这样做,就是要让他们看见,瓦解对方军心。”李晟还派人告诉李怀光说:“贼据京邑,天子暴露于外,公宜速进兵。我李晟虽然不肖,愿为公先驱,死且不悔!”但是,李怀光还是按兵不动。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朱泚在长安改国号为“汉”,自称“汉元皇帝”。李怀光则与朱泚串通,共同围攻奉天。李晟最早发现李怀光的反相,赶忙移军于东渭桥,并奏告唐德宗,要作最坏情况的准备。二月,唐德宗被迫舍弃奉天,逃往梁州(今陕西汉中)。途中缺粮乏食,苦不堪言。他忧心忡忡地问随行大臣浑瑊说:“东渭桥位处贼寇腹心,李晟孤绝无援,他能取胜吗?”浑瑊安慰皇上,说:“李晟秉义挺忠,巍然之智不可夺,臣想一定能够破贼!”唐德宗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李晟身上,又派人拜他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李晟受命,流着泪说:“京师乃天下之本,若皆贪生怕死,谁去收复?”
李晟孤军,面对朱泚和李怀光两支叛军,内无资粮,外无救援,只能用忠义激励部下,说:“国家多难,皇舆远徙,见危死节,自吾之分。公等此时不诛元凶,取富贵,非豪杰也。东渭桥断贼首尾,吾欲与公戮力一心,建不世之功,可乎?”众将士含泪说:“唯公是命!”这时,李晟表现出一位杰出军事家的气质,一面派人筹集粮草,修缮甲兵;一面派兵守卫潼关、七盘岭(今陕西与四川交界处)等要地。同时分化朱泚和李怀光的联盟,奉劝李怀光反戈一击,以功赎罪。李怀光处于尴尬境地,军心浮动。他担心受到李晟的攻击,灰溜溜地回河东去了。部将孟涉、段威勇等,率兵数千人归附李晟,李晟的压力一下子减轻了许多。
唐德宗还想仿效当年的唐玄宗,逃往蜀郡。李晟坚决反对,恳请皇帝留驻梁州,以免天下失望。唐德宗给李晟加了许多官职,使之兼任河中等五州节度使,又兼京畿等四地节度招讨使,再兼京畿等五地兵马副元帅。李晟越发感到责任重大,坚持和将士同甘共苦,任用得力副手,积极准备反击朱泚,收复京师。
朱泚在长安,把李晟和神策军将士的家属,统统扣为人质。有人说及此事,李晟为之泪下,说:“陛下逃难,而欲恤家乎?”朱泚派人告诉李晟说:“公等家人无恙。”李晟大怒,斥责说:“尔乃与贼充当奸细和说客乎?”立刻下令将那人斩首。时令已到夏天,李晟军中没有补给,不少人还穿着冬天的棉衣。尽管如此,将士们热爱和拥护他们的统帅,训练备战,无怨无悔。
五月,李晟召集各路唐军,决定合攻朱泚。众将主张先拔外城,然后清宫。李晟说:“外城有里□之隘,若设伏格战,居人嚣溃,非计也。贼重兵精甲聚苑中,今直击之,是披其心腹,贼将图走不暇。”他把指挥部前移至长安禁苑光泰门外。朱泚部将张庭芝等出城挑战。李晟说:“贼不出,是吾忧也。贼冒死前来,天助我也!”战斗打响,唐军为平叛而战,人人英勇。李晟亲率精骑,冲进敌阵,大砍大杀,叛军溃败,退入城内,“大哭,终夜不息”。朱泚见势不妙,率领残兵败将万余人,仓皇西逃。李晟一战而收复长安,接着全力整顿社会秩序,不许侵害百姓,下令说:“全体将士五日内不得回家看望家人,违者斩!”两名将领因为扰民,所以被斩首以徇。
唐德宗接到捷报,喜极而泣。群臣拜贺,说:“李晟荡夷凶寇,而市不易廛,宗庙不震,人民安居,纵然三代先贤用兵,也不过如此。”唐德宗说:“天生晟,为社稷万人,岂独朕哉!”当天加拜李晟为司徒,兼尚书令。
唐德宗回銮。李晟身穿戎装,前往三桥(今陕西西安西)迎接,步骑十余万,旌旗数十里。李晟恭敬地跪拜皇帝,说:“微臣无能,破贼日迟,致使皇舆蒙难,死罪死罪!”这是客气话,李晟功比天高,何罪之有?唐德宗眼含泪水,称赞李晟,给了他最优厚的赏赐,还在东渭桥立了一座石碑,纪念平叛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