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德经释义
22148500000040

第40章

昔之得一者:

昔:指天地万物的开始。一:指先天的混元一气样,亦指阴阳平衡、和谐统一之特徵。

未有天地万物之前的混沌之初,是为先天的混元一气,无上无下,无左无右,无大无小,无贵无贱,是谓浑然一体。此谓“一”。

天得一以清。

天地万物皆依此混然一气而生,由一至万,“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在阴阳始判、清浊兆分之际,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因天得此“一”,故有日月星辰之运转,春夏秋冬之交替,风云雨雷之兴作。天道运行,万类自化,始终处於和谐有序状态,一派清明之景,毫无混乱之象。此谓“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先天混元一气的基本特点,是阴阳平衡,和谐统一。由重浊之气下降凝聚而成的地球,内有核、幔、壳三层,外分热、温、寒五带,布局严整,井然有序,自然运转,平稳安宁。若阴阳不平衡,失去统一,必火山爆发,地震,山崩,祸四起。只有得此“一”,方能不失常序,平稳安宁。此谓“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周易》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又曰:“阴阳不测之谓神。”此“神”指阴阳二气的功能及妙用。阴阳二气交感,达到平衡与统一,是谓混元一气。此“一”即“道”。“道”虽无形无象,生物生人,为“众妙之门”。此生化之门至妙至灵。此谓“神得一以灵”。若阴阳不平,二气不交,和谐破坏,则不能生物生人,妙灵之性亦必丧失矣。

“谷”即空谷。水止於平,道止於中。天道是背高就下,损馀补缺。自达平衡。谷的低凹之处,水自流来自然充盈。谷所以能自然盈满,全由“道”之平衡之理所致。

万物由阴阳二气合和而成。阴阳不合,不得统一,则万物无由以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二气交感,合而为一,方能生出万物。

侯王为天下至尊至贵者。此谓至上。而侯王常以“孤”、“寡”、“不”自称,自认为至下。此至上与至下折中平衡,达至中平,此谓“一”。至高无上的侯王若能出之於言,践之於行,自然无为,柔弱谦下,不贪财货,不施暴政,以百姓心为心,以爱民为至上,则必为万民拥护,四海宾服,天下太平,百业兴旺,风气淳正。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以上的“清”、“宁”、“灵”、“盈”、“生”、“正”,皆由混元一气的平衡统一原理所致。相反地,若天下不能保持“清”,则必然会纷乱破裂;地不能保持“宁”,则必然爆发火山地震;神不能保持“灵”,必然丧失灵妙之功能;谷不能保持“盈”,必然自行枯竭;万物不能生长繁衍,必然衰亡绝灭;侯王不能保持权势和地位,就要垮台。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道”的体性是中平。所以,贵必须以贱为根本,高必须以下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合“道”。

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这不正是“贵以贱为本”麽?难道不是麽?其实,侯王这样做,正是为了达到平衡,以合於“道”。

这和造车的道理一样。车未造成时,各种零件乱七八糟,各自分立,自以为是,而在车造成後,各种零件则同合於一车之中,共同起着运载的功能,其零件的长短、大小、高低、贵贱等差别全部消失於此车之中。

美玉本来是珍贵的,石头本来是粗贱的。为了使两者达到平衡与统一,使其贵贱相合於一体之中,我不看重珍贵华美的之玉,亦不厌弃粗糙鄙陋的珞珞之石。而将它们平等看待,不分贵贱。

此章总旨,在於说明万事万物皆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平衡、合和与统一,可以得到好的、吉的结果;反之,若彼此分裂,阴阳不交,不能合和与统一,则必然得到坏的、凶的结果。

本章主要讲了对立面合和统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