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励志人生·阳光卷
22109400000007

第7章 抓住教育细节

1.要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

不要给孩子提一些过高的、难以做到的要求。

做父母的本应该有颗平常心。因为,生儿育女是最平常的事情。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过父母们:“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平常人”。

“平常人”就是心地平和、能与人和谐相处的心理健康的人。邓小平同志是一位世纪伟人,可他却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平常人。他有一句让老幼动容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一个伟人把自己看成是平常人、人中人,我们这些普通人,却又非逼着孩子去当什么“人上人”不可,这不是害孩子吗?有了这种心理,对待和教育孩子自然不可能既科学又冷静。为了让孩子当“人上人”,许多家长逼着孩子拼死拼活考大学。考试成绩稍差,家长便冷眼相待;如果排名靠后,更会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承受着强大的思想压力,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如此下去,孩子不仅没有成为“人上人”,反而成了最没有志气的平庸之辈,变成了“人下人”。

培养平常人,要有平常心。所谓做平常人,就是少给孩子提一些过高的、难以做到的要求,而是把人生的道理,用最平常、最通俗的语言讲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命运。

所谓有平常心,就是让孩子快乐地成为自己。许多父母喜欢支配孩子,喜欢按照自己的愿望支配孩子的未来,逼着孩子委屈地去做他没有兴趣的事情。这样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使孩子成为只能顺从地按照别人的意志办事、缺少创造力的人;另一个是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与父母较劲儿,你让他朝东,他偏要向西,事与愿违,有的走向了期望的反面。

仔细想一想,古今中外成大事、立大业者,有几个人是由父母安排的?马寅初的父亲给马寅初安排的前途是当账房先生,而马寅初选择的道路则是离开家乡,到上海、天津,再到美国求学,拿回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来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

有些事情的结果和你所想的相反,说怪也不怪。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伟大”的人,但最可能的结果是孩子很平庸,连普通人也做不好;而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养孩子,也许经过或长或短的历练,最后孩子真能成为一个“人物”。

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创造出平常之中的不平常。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教育孩子的信念是———让孩子快乐地一辈子“当自己”。他认为,父母并不是孩子本身,凭什么替孩子决定前途?尤其是依从父母的意愿而不是孩子内心的想法,这根本是“本末倒置”。他认为孩子的快乐是金钱买不到的,童年也不会重来,强迫孩子学习不喜欢的项目,那份痛苦会成为孩子心灵里抹不去的阴影。对女儿的教养,蔡志忠先生采取的是顺其自然、因材施教的办法。他曾送给女儿一个这样的小故事:

有一棵小番茄秧,人们告诉它,只要努力,就可以长得很高,结的果实像西瓜一样大,味道像香瓜一样甜,并且还会像苹果一样有营养。小番茄秧很努力地吸取养分,很卖力地做体操运动。结果,它的果实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最糟糕的是,现在小番茄秧不再认为自己是番茄秧,它甚至连一点儿自信心都没有了。

蔡志忠说,他只要自己的女儿快乐地成为她自己,只要能够健康地长大,别的什么都不重要。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强迫他实现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标,不仅会让孩子感觉到迷失,更会残害他们的心灵,这实在是大错特错。

不要把你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不要等着让孩子来实现你自己的愿望。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让孩子在规则中找到自己的路,留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尽情地成长,完全地自我发展。你的孩子并不是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能给他思想,因为他有他的思想。

2.多传正信息,少给负信息

用正常的眼光看别人,用反常的眼光看孩子,是当今父母普遍存在的问题。只要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就怀疑自己的孩子有毛病,有的家长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有病,这本身就不正常。我们不该让孩子的头上从小就笼罩着“有病”的阴云。

我想起一个外国男孩的事儿。他出生时就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后来爸爸妈妈告诉他,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他们所以跑起来那么自如,是下功夫练出来的。孩子的爸爸妈妈始终把孩子看成正常人,一样让他参加体育活动,一样让他去跑步……这个孩子虽然身体有残疾,可心理一直很正常。经过刻苦锻炼,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这叫什么?正信息对孩子来说,“有病”就是负信息,“没病”是正信息。在正信息中长大的残疾孩子,肢体虽然不健全,但心理是健康的;在负信息中长大的孩子,肢体虽然健全,可心理有病,总怀疑自己有病,时间一长,真会出毛病。

有位妈妈很不负责任,她的女儿一年级时成绩较差,她十分焦急。一天老师对她说,你的孩子是弱智,送到弱智学校去吧!这位妈妈信以为真,没有经过医院鉴定,就把女儿送进了弱智学校。上六年级时,女儿参加全区弱智学生运动会,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结果一体检,医生说她是个完全正常的孩子,成绩不算数。记者闻讯前来采访这个“假弱智生”,问她这六年的感受。女孩说,刚刚来弱智学校的时候,觉得周围的人说话走路都不正常,可没过多久,周围的人却认为她“不正常”、“有病”。她也开始学着弱智生走路说话的样子,慢慢地,别人看她“正常”了,她就真的变成“弱智”了。

可以说,是环境改变了人,把正常人变成了不正常的人。

如果父母有了反常心理,总怀疑原本正常的孩子不正常,自己总是处在紧张、焦虑之中,这样不仅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使一些孩子小小的年纪就患上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大人的常见疾病。因为父母精神一紧张,小孩立刻就能感觉出来。成人体内具有了一定的抵抗力,所以有时没有什么症状,而孩子的抵抗力差,只好替父母生病了。

怎样让自己变得轻松呢?那就恢复正常吧!当你学会用正常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你就会理解孩子的心理,原谅孩子的过失,看到孩子的长处,你就会发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今天的父母对孩子多有烦恼,少有惊喜,原因在于不是用心去赏识自己的孩子,而总是盯着别人的孩子不放。

3.多用肯定式,少用否定语

肯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正信息;否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负信息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语言来完成的。家庭语言是一种最有影响力和渗透力的家庭教育方法孩子笔下的妈妈和一些儿童教育专家研究的结果表明,年轻的妈妈使用最多的不良语言有三种,我们将这些语言称为“家庭红灯”。

(1)否定词

孩子们在家每天所听到的、妈妈常讲的词语中,由“不”组成的否定词最多:“不聪明”、“不许”、“不能”、“不要”、“不行”……有个孩子在一篇名叫《我想说》中,写了妈妈讲的很多很多“不许”的语言:“不可以”、“不许淘气”、“不乖”、“不许玩沙子”、“不许晚回来”、“不许去同学家”、“不许看电视”、“不许乱花钱”……

这种家庭的子女教育是由一连串的“不许”组成的,家长像警察似的,他们的任务是不断向孩子亮起红灯。可是,准许干什么,家长又没说。于是孩子只有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受指责。

(2)限制词

“应该”、“必须”是家长常用的词。这是表达主观愿望、主观想象的词。家长强调的只是自己的主观愿望,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客观存在,用一种强硬的态度让孩子进入某种规定的位置,并按家长的设计修剪孩子。其结果,孩子常常陷入不知所措之中,极大地影响了孩子思维的发展。

(3)挑剔词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挑剔词比激励词的用量多好几倍。

许多家长几乎是不停地去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并及时拉出来进行施教,以为只有把孩子的缺点说出来才能使孩子获得帮助和改变。基于这样一种教育思想,中国家长对孩子使用各种挑剔的语言时毫不犹豫,决不心软。其中最常用的有“太笨”、“不成”、“太差劲”等等。这些消极的词,完全是一种“负信息”,强化了孩子的弱点,最终是让孩子以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

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营养,爱的语言多了,一定结出“爱”的果子;恶的语言多了,会结出“恶”的果子。肯定的话,是孩子成长的正信息;否定的语言,是孩子成长的负信息。

家庭亮起的“红灯”,使孩子觉得很累很烦,使他们觉得整天生活在噪声中。父母每天用不变的腔调、老掉牙的语言,和一连串的否定词、限制词、挑剔词进行说教,令孩子们感到生活索然无味。

其实,在家庭中,真正的“红灯”是应该禁止不利于家庭精神文明建设的语言。

现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服务忌语,我想,家庭成员间也应有一些忌语。

只有讲文明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讲文明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出言不逊、打架骂人,你是否查查自己;如果你的孩子不守秩序、不讲公德,你也要查查自己;如果你的孩子出口伤人、不讲礼貌,你还要查查自己……“您好”、“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打扰您了”、“谢谢您的帮助”等礼貌用语,不仅小孩子要学会,我们做父母的更要学会。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讲过:“今日的儿童转眼即青年,稍不注意就难补救了。”因此,就青少年的成长而言,“重要的是教育父母”,不知年轻的父母是否认同这个说法?

4.维护孩子尊严,不伤孩子心灵

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蹋的东西。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上、感受上,然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的尊严上。”一个从小失去尊严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堂堂正正地做人,很难拥有健全的人格。

一般来说,人格是“引导一个人做出善行的内在品质”。少年时期,人格教育十分重要,它可以开发人的良知和才能,使其身心得到全面成长与成熟,从而去实现成功人生的理想。如果孩子的人格从小受到伤害,那对他的一生都会有恶劣的影响。

南斯拉夫一位记者来到中国少年报社做客时讲过一句话:“战争毁坏的房屋是可以修复的,但是,战争在孩子心灵中留下的创伤是无法修复的。”作为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要永远充满爱意,即使孩子犯了再大的错误,哪怕是犯了罪,也不能说“你给我滚出去”这样的话。因为,家永远是孩子安身立命的地方,除了家,他再也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谈到少年犯罪,巫昌祯曾说过:“你要告诉家长们,孩子犯了罪,不要抛弃他、歧视他,更不能把他推到社会上去,那实际上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挽救犯罪少年,不但要靠社会的教育,更要靠父母的爱。犯了罪的孩子,最需要的也是父母的情爱和家庭的温暖。”一个人从小没有受到社会公正的对待,便很难公正地对待社会;相反,如果从小能够受到社会公正的对待,便能够公正地对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