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1910~1998年),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字默存。钱钟书博采众长,学贯中西,在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等方面都取得突出成就。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比较文学著作《十六、十七、十八世纪美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诗文评论《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篇》等。1947年发表的《围城》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少数的可以传世的佳作,被推崇为“一部近代中国的经典著作”。
《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江南某县一个乡绅的儿子,性格善良懦弱。读大学时,他听从父命,与一位银行家的女儿订了婚。未婚妻早逝,岳父资助他在欧洲读了四年书。留学期间,生活散漫,学无所成,临回国之前,只得买了一个假的博士头衔来搪塞家人。在归国的法国游轮上,方鸿渐结识了女博士苏文纨。还与性感的鲍小姐有过一夜风流。淞沪会战后,他来到上海,在岳父的银行中做事。在与苏文纨的交往中,方鸿渐认识了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并且爱上了她。小报编辑赵辛楣是苏文纨忠实的追求者,他把方鸿渐看做情敌,对他处处为难。苏文纨钟情于方鸿渐,但却发现方鸿渐无意于她,于是恼羞成怒之下,设法拆散了方鸿渐和唐晓芙之间的爱情。经过这次事件,爱情在方鸿渐的心里已经死去。最终,苏文纨嫁给了“新派诗人”曹元郎,两个爱情的失败者——方鸿渐与赵辛楣倒成了好朋友。后来,因为惹怒了岳母,方鸿渐辞去银行职务,和赵辛楣同赴三闾大学教书。同时一起前往的还有孙柔嘉、李梅亭、顾而谦等人。
三闾大学是又一个明争暗斗的是非之地,方鸿渐与赵辛楣在感情和事业上再次受到打击。赵辛楣辞职去了香港,方鸿渐却陷入了孙柔嘉的爱情圈套,并最终与她结了婚。不久以后,方鸿渐与孙柔嘉一起离开了学校,回到上海。二人的感情本来就不牢固,婚后不断因琐事而争吵,又由于双方家长的介入,感情进一步恶化。孙柔嘉愤然离家出走,方鸿渐心中一片茫然。
《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传世佳作。它以抗日战争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留学归国的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要线索,再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被称为“新《儒林外史》”。其中的知识分子虽然多数都受过西方的文化教育,但是在病态的社会土壤下,成长为一群庸俗、自私、麻木的特殊人群。作品的主题隐喻着人类生存的困境: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
作者以严肃的态度思考人生,洞察生命的哲理,《围城》颇似国外流行的智性小说,内涵丰富、奥妙无穷。
《围城》作为一部学者小说,在艺术上,有着卓然不群的风格。小说运用近手喜剧的手法表达了一种悲剧性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感受到的或多或少的虚无感和比较强烈的不满情绪:方鸿渐灰暗的心灵,在生活和事业上一事无成的空谈之中,都蕴涵了作者的这种思想情绪。作品视角独特、语言犀利,以讽刺和比喻手法贯穿始终,让人在忍俊不禁的笑声之中默默体味到某种沉重感和无奈感。小说的独特手法开辟了现代小说的新领域。
《围城》一经发表,立刻风靡一时,引起多方争议。对这种争议和猜测,无奈的钱钟书戏说道:“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
美籍华人、著名文艺批评家夏志清先生在1961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围城》推崇备至。后来,著名导演黄蜀芹将它搬上了银屏。《围城》在海外声誉甚高,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赞扬。
《管锥编》是钱钟书以典奥的文言文和札记的形式写成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学术著作。其中,考证了《周易正义》、《太平广记》等十部著名古典文学著作中的一些问题。以文艺为主,囊括了中外文、史、哲各方面的内容。作者旁征博引,共引用了中外著作近万种,以纵横对比的方法着重探讨了中西作者在艺术作品的构思和创作上的共同规律。《管锥编》作于“文革”期间,是钱钟书的一部“忧患”之作。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下,钱钟书将自己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融入了写作之中,字里行间都表现出了爱国忧世的思想内容。《管锥编》内容广博、材料丰富、分析精当、文采斐然,被誉为中外比较文学的高峰。
《谈艺录》出版于1948年,是钱钟书早年最有影响的文艺批评著作。后来,经过修订,共收论文200多篇。采用传统诗话的札记形式。内容包括对历代文学及作家的评论,还有对文学原理的探讨。钱钟书成功地运用中外系统的理论分析方法,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了阐发和校验。克服传统诗话的弊病,构建了独特而完备的理论体系。被夏志清评价为“中国诗话的里程碑”。他以渊博的才学和独到的眼光,提出了许多超出前人的创见,在对中外文学的比较研究方面,开一代风气之先。
《管锥编》和《谈艺录》两书,一前一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探讨,形成了完整的框架,充分体现了钱钟书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两部著作沟通古今中外,打破了陈旧的文学体裁的限制,几乎囊括了人文学科的所有门类,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