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参照书
21880300000033

第33章 常见病防治(六)(3)

③患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者应及时医治。

④可口服胃蛋白酶合剂、乳酶生片、多酶片、酵母片等。

(2)中医药治疗。

①曲麦枳术丸加味:神曲、麦芽、白术各6~10克,枳实、陈皮、鸡内金各3~6克。若舌苔厚腻湿重者,白术易苍术6~10克。

②养胃增液汤加味:石斛、北沙参、玉竹、白芍各10~15克,山药15~20克,甘草、乌梅各6~10克。

③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子参、扁豆、莲米、苡仁各10~15克,白术、茯苓、神曲、炒二芽各10克,砂仁、陈皮、甘草各3~6克。

小儿遗尿症

正常情况下,10~18个月的婴幼儿即可开始训练自觉地控制排尿,但有些幼儿到2~2.5岁时夜间仍有无意识的排尿,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如在3岁以后白天不能控制排尿或不能从睡觉中醒来而自觉地排尿,称原发性遗尿症或夜尿症。有些小儿在2~3岁时已能控制排尿,至4~5岁以后又出现夜间遗尿,则称继发性遗尿症。此症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偶可延长到12~18岁。

绝大部分小儿遗尿是功能性的,是由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的功能失调所致。引起功能性遗尿的常见原因是精神因素,如突然受惊,过度疲劳,骤换新环境,失去父母照顾及不正确的教养习惯等。遗尿大多见于易兴奋、胆小、被动、过于敏感或睡眠过熟的儿童。个别病儿有家庭性倾向。少数患儿是由于器质性病变所致,如蛲虫病、脊柱裂(隐性或伴有脊髓膨出)、脊髓炎、脊髓损伤、癫痫、大脑发育不全以及膀胱容积较小等。

患儿常在夜间熟睡时梦中排尿,尿后不觉醒,轻则一夜一次,重则一夜多次,有时消失后再出现,时好时坏,有的甚至持续至青春期。

患儿常感羞愧、恐惧,精神负担加重产生恶性循环,增加遗尿的顽固性。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对患儿着重教育、解释、消除紧张、恐惧及不安等情绪,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避免过度疲劳,鼓励患儿树立信心。

训练膀胱正规排尿,傍晚以后不用流质饮食,少喝水,临睡前排尿,在患儿经常排尿的钟点前唤醒其排尿。

可用氯酯醒、盐酸丙咪嗪、苯甲酸钠咖啡因等药物。

(2)中医药治疗。

①桑螵蛸3克,炒焦研末,加白糖少许,每日下午以温开水调服,连续服用10日。

②益智仁10克,醋炒研细末,分3次开水冲服。

③鸡肠散:鸡肠1具,洗净烧存性,牡蛎、茯苓、桑螵蛸各16克,肉桂、龙骨各8克。共研为细末,每次3~4克,每日3~4次。

④甘草50克,白芍、白术各20克,水煎浓缩后,加白矾粉10克、硫磺粉50克。烘干研细末。每次用5克,以大蒜盐水调糊敷脐,2~5日换药1次。

⑤葱白7个,硫磺10克。共捣成泥,每晚睡前敷脐部,次晨取下。

⑥五倍子、何首乌各3克。研末,用醋调敷于脐部,后以纱布覆盖,每晚1次,连用3~5次。

小儿发热

发热是小儿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家长带孩子看病的一个主要原因。

人体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产生热量,又不断从皮肤和呼吸道散热。在人的脑子里有一个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体温,使其相对稳定。正常人腋下温度在36~37℃之间(试表调节时间5分钟为准)。喂奶或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都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左右。新生儿、小婴儿更容易受上述条件影响,有时甚至可达38℃以上。所以,一般认为37.5℃以上为发热(体温在37.5~38℃称为低热,38.1~39℃称为中度热,39~41℃以上为高热)。

小儿发热主要是由于细菌、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如常见的流行性感冒、肺炎、败血症、痢疾等都常引起发热。发热还可由于非感染性疾病引起,如药物过敏、中暑、脱水、严重烧伤、创伤等。计划免疫疫苗接种后也可有短暂发热。

发热既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也是机体与疾病作斗争的结果。一些身体非常衰弱的孩子或早产儿即使有严重感染也可能不发热,甚至体温低于正常。所以,不能单纯以发热高低判断病情轻重。发热时除体温升高外还可以伴有四肢发凉、脸红、呼吸急促、脉搏心跳加快、烦燥不安、消化功能紊乱如腹泻、呕吐、腹胀、便秘等症状。少数幼儿可以发生高热惊厥。发热时心跳加快、血循环旺盛、白血球增高,抗体产生增加,这些都利于机体与疾病作斗争。

在病因不明时不能急于用大量退热药退热,这样既抑制了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又可能把热型搞乱,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即使诊断明确,用药及时,也可能要持续2~3天才能退热,有些病毒感染或较严重的细菌感染要持续3~5天甚至1周以上。对于高热39℃以上的孩子,尤其有高热抽风史的,要及时给予退热。还有一些孩子对某些退热药过敏,用药后起了皮疹、诱发哮喘等。退热药都有一定副作用,故切勿滥用。

发热时,患者食欲明显减退,应少量多餐,可口,清爽,少油腻。另外,需注意高热惊厥。体温超过39.5℃,应采取退热措施。可采选择物理降温和药物退热。

物理降温方法有:

降低环境温度,利用风扇、空调、通风换气均可;利用冰块、冷湿毛巾置于大血管处,比如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降低血液温度,但注意防止冻伤。置于头部、前额降低颅内温度;40%~50%酒精,进行擦浴,加速散热。禁用部位,胸前区,腹部,颈后,因可引起反射性的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作用。

服用药物退热时,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十六、妇产科疾病

盆腔炎

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的炎症。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统称盆腔炎。病变随部位及严重程度不同分为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织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腹膜炎和盆腔结缔组织炎等。引起盆腔炎的病原体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等。盆腔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盆腔炎。细菌可通过分娩、流产等造成的裂伤及胎盘剥离面、经期子宫内膜剥脱面及生殖器官手术的创面侵入生殖器官而致炎症;月经期局部机体抵抗力下降,如不注意外阴部卫生或在经期性交,细菌可通过阴道侵入子宫、输卵管、卵巢引起炎症;少数可由阑尾炎、膀胱炎等直接蔓延而致;或由于身体其它部位的感染灶经血液循环传播到生殖器官而致本病。

盆腔急性炎症时,病人可有寒战、发热、腹痛、乏力、食欲不振、白带增多等症状,有时有尿频、尿急、尿痛表现。检查时,下腹部可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宫颈充血、水肿等。急性盆腔炎患者应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有利于渗出液局限于盆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以免感染扩散;选用有效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对形成脓肿者,应手术切开引流。

(2)慢性盆腔炎。一般是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所致。结缔组织炎性增生所致黏连和内生殖器炎性痞块以及卵巢功能障碍是其特征。可分为慢性输卵管炎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与输卵管卵巢囊肿,以及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等。其症状有下腹隐痛、坠胀、月经不调、白带增多等,上述症状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期前后加剧。慢性盆腔炎顽固难治,一般采用抗生素、理疗及中医中药等综合治疗,必要时可施行手术治疗。

预防应注意月经期、孕期及产褥期卫生。月经期、产后及流产后一个月内禁止性交。

痛经

月经期由于盆腔充血及轻度子宫收缩,一般可有轻微的小腹疼痛,略加休息后大多可以缓解。但如果在月经前后或经期中出现下腹部严重疼痛,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者,则称为痛经。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原发性痛经。生殖道无器质性病变,多见于未婚、未育妇女。一般从初次行经就伴有腹痛,生育或刮子宫之后,子宫口变松了,痛经可以自然消失。另外还可因精神因素、内分泌不平衡、子宫肌层收缩异常等发病。原发性痛经多发生于有排卵性月经的妇女。

(2)继发性痛经。是指行经数年后出现的经期腹痛,多因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肌瘤、盆腔充血症等引起,需要就医检查治疗。

原发性痛经,一般到25岁左右症状就会逐渐减轻,多数人在结婚生育后疼痛自然消失。其治疗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治疗。患者应消除对月经的焦虑、恐惧等精神负担;注意营养及经期卫生,加强体育锻炼。月经期前后要保持心情舒畅,消除不良心理,睡眠充足,避免劳累,不吃生冷和酸辣食物等,可以减轻症状;局部热敷和温水淋浴也可使症状暂时缓解。

(2)药物治疗。痛经发作时可以肌注解痉药物阿托品、654—2等,亦可口服抗前列腺素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还可以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3)预防。经前几天口服或局部应用抗前列腺药物如消炎痛等;对少数顽固性痛经者可以采用口服雌激素、孕激素的方法,以抑制排卵,减少前列腺素的释放,缓解症状,但不能长期应用。应用药物预防和治疗痛经时,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对于继发性痛经要尽早就医,查明原因,治疗引起痛经的疾病。

闭经

闭经是月经异常的一种表现,是指应该来月经时而不来。分为原发性闭经和继发性闭经两种。

(1)原发性闭经。凡是年满18周岁而从未来过月经者称为原发性闭经。这种闭经多见于生殖器官发育不良和畸形,如先天性无子宫或子宫发育不良、先天性卵巢缺如或发育不良等。另外,阴道闭锁或处女膜无孔也可引起闭经,但这是一种隐性闭经,乃因为月经来潮时经血流出的通道被阻塞,致使经血积聚在子宫腔或阴道内流不出来而造成的一种闭经假象。这种病人常常表现为下腹部周期性疼痛,这种假性闭经可以通过手术方法治疗。

(2)继发性闭经。凡是过去月经正常,但停经达3个月以上者称为继发性闭经。引起继发性闭经的原因有:子宫或卵巢切除术后、子宫内膜结核、急慢性传染病、营养不良、严重贫血、糖尿病、慢性肾炎、肝硬化、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等疾病,另外,哺乳时间过长及长时间服用避孕药物等,也有引发本病的可能。治疗首先要查清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于35~50岁的妇女,尤以不孕妇女常发本病。

子宫肌瘤可以生长在子宫的任何部位,可以是一个,也可以出现多个。根据其生长部位分为黏膜下肌瘤、壁间型肌瘤、浆膜下肌瘤三个类型。它可以单一类型存在,也可以2种或3种类型同时存在。一般于绝经以后,子宫肌瘤常逐渐萎缩,如绝经后肌瘤增大,须考虑癌变的可能。

子宫肌瘤因生长部位、大小及生长速度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持续时间延长,周期缩短,但仍保留月经的规律性;白带增多,有时可出现血性或脓性白带;肿块,对于肌瘤较大或多发性肌瘤,有时于空腹、膀胱充盈时可以摸到下腹部包块;子宫肌瘤一般不疼痛,如肌瘤压迫盆腔血管、神经或肌瘤扭转、肌瘤内栓塞坏死时可以出现疼痛;子宫肌瘤增大,压迫膀胱、直肠,引起尿频和便秘;贫血,主要为长期月经过多所致。

医治原则应根据子宫肌瘤的大小、数目及病人的情况不同,可选用以下治法:采用雄性激素、孕激素治疗;对于肌瘤小、月经量少或接近绝经期者,可暂不用治疗,每3~6个月复查一次,如肌瘤迅速增大或变性时,再做进一步处理;主要治疗方法仍为手术治疗;对年龄大、药物治疗无效且有手术禁忌症者,应采用放射治疗。

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症也叫纤维腺瘤,多见于30~40岁的妇女,表现乳房胀痛和有肿块,其症状与月经周期有一定关系,多数病人的乳腺病,能在数月或1~2年后自行缓解。

乳腺增生症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由于各种乳腺病的发生都与人体内分泌失调有密切关系,受人的情绪影响很大,所以,要预防乳腺病,就要做到心胸开阔、精神愉快,注意修身养性,遇事冷静处理,不怒不躁。

特别是年龄已愈30岁的女性平时要注意经常检查自己的乳房,如果发现有包块或压痛点,应马上去医院检查、确诊。如果在非哺乳期发现乳头向外流水、流血,或有分泌物,呈牙膏样白色、淡黄色或淡绿色,此时,即使在乳房上摸不到肿块,也要及时就医诊治,发现越早,确诊越早,治愈的机会就愈大。

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指月经不正常,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如按卵巢功能情况可分为有排卵型和无排卵型两类。

(1)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多见于生育期妇女,患者大多为产后或流产后卵巢功能暂时失调,卵泡成熟或早或晚,黄体发育与萎缩异常。可以出现月经中期出血,一般3~4天,量少;月经稀发;月经过频;黄体发育不全而出现月经前数天已开始有少许阴道红色分泌物,然后才正式行经;黄体萎缩不全而致经期延长8~10天以上,经血量增多或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