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探究考古发现(科学探索的真相)
21875500000005

第5章 惊人的图特卡蒙陵

图特卡蒙陵寝的发现是埃及考古工作成功的顶峰,也是一个埃及考古史的重要转折点,这一伟大的发现是与一位名叫霍华德·卡特的英国考古学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此外,资助他进行发掘的卡纳冯勋爵同时也参与了这一最伟大的发现。

1903年卡特前往埃及。1906年,他自己着手进行出土工作。一开始,他们选定了国王谷里一小块面积准备进行挖掘,这块地方选对了,应该说是运气不错。

卡纳冯和卡特站在山头向下俯视着国王谷。以前已经有几十个人在那挖掘过,可惜这些先行者却没有人留下一份详细的地图哪怕是一纸草图,以供后来的开发者作为参考。谷里遍地是大堆的挖出的碎石,整个谷底看起来有点像月球的表面。乱石堆之间是一座座陵墓的入口,而这都是早已开发的墓葬了。如今惟一的办法只能是有系统地全面挖掘下去。

在这以前整整100年,贝尔佐尼掘出了拉美西斯一世、西索斯一世、厄耶和门图海克佩什的陵墓。后来他写道:“从我近来发现的古迹看来,我可以充分肯定,除现已探明的以外,毕班·埃尔穆鲁克山谷里再也没有另外的古墓了。

埃及文物管理局长马斯皮罗签署批准卡纳冯勋爵开发国王谷的文件时坦率地说明,他认为这块墓区业已挖掘干净,现在再去调查研究纯属浪费时间。他可以肯定帝王谷再也挖不出什么东西了。

卡特在听到这许多否定的说法以后,仍然认为有可能发现古墓,而且知道是谁的陵寝,其根据何在呢?

他亲自观察了美国业余考古者狄奥多尔·戴维斯发现的古物,其中有一只彩釉陶杯,上面铸着图特卡蒙字样。这只杯是戴维斯从一块岩石下面发现的,戴维斯在同一地点又发现一座小型石墓,墓中找到一个破碎的木箱,里面有一片金叶,上面也有图特卡蒙的名字。戴维斯当即确定这座小石墓就是图特卡蒙,其实这是错误的,卡特的想法与此不同:戴维斯的又一件文物得到正确的辨认以后证实了卡特的意见。那是看起来价值不大的陶器碎片和几卷麻布,装在几只大瓦瓶里,瓶口封起,瓶肩上铸着象形文字。后来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研究,认为这些瓦瓶和瓶里的东西很可能是图特卡蒙墓中的殉葬品。另外,后来戴维斯又在“异教国王”伊克纳顿的陵寝里发现了几个黏土做的图特卡蒙的印章。

这一切可以证明确实有一座图特卡蒙的陵寝。卡特力排众议,认为这座陵寝的位置在帝王谷的中心,并且大约就在戴维斯发现上述文物的地点附近,看来这是言之有据的。

卡纳冯和卡特开始挖掘了。干了一冬以后,他们在选定的那块三角地基本清除了表层地面的碎石堆,挖到拉美西斯六世的墓。“我们发现许多当年建陵工人的房舍,都造在巨大的岩石上,而帝王谷里这类岩石附近往往可以找到墓葬。”

接下去发生的事情,在开发图特卡蒙墓的全部过程中是最不平凡的一段。挖过一阵以后,如果再照原定方向继续扩大,就要堵塞拉美西斯陵墓的入口。因为这是旅游胜地,所以必须停挖,等待一段时间才能顺利进行。到1919年冬继续挖掘后,在拉美西斯六世墓的入口处挖到一批文物,虽然数量有限,但具有考古价值。卡特说:“这是我们真正接近目标的第一步。”

用英国考古学家比特里的话来说:这时卡纳冯和卡特已经把这块三角地区“奋斗”完了,单单留下了那块建陵工人遗留的房舍的所在地。为了避免妨碍旅游者,他们留下这块地方,转移到别处挖掘。挖掘工作在托特米斯三世陵寝所在的一处小山谷又继续了两冬,但“并无真正的收获”。

他们总结了一下,为何几年来费力不小但成绩不大,并开始考虑索性另辟新区,从头开始。只有古代工房和大石块的那一块地方没有挖,而且前面说,这块地方位于拉美西斯六世的墓地之内。考古队犹豫不定,几次推翻既定的计划以后,终于决定在国王谷挖掘最后一个冬季。

这次卡特挖掘的地方,其实是他6年前就应该集中开掘的目标。他们拆去工房,清走复土,立刻看到图特卡蒙墓的入口,这是埃及最为豪华的陵寝。卡特写道:“这突然的发现真使我瞠目结舌,接着一连数月不断的收获接踵而至,忙得连想一想都来不及。”

卡特是在1922年11月3日动手拆除古工房的,当时卡纳冯勋爵正在英国。次日上午,第一座工房拆掉以后,下面就露出一层凿在岩石里的石阶。到11月5日下午把复土清理得初具眉目,这时已经可以肯定是发现了一座陵墓的入口。

挖掘工作在加紧进行。这一天的时间慢慢地过去,卡特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当埃及的夜幕突然降临时,已经挖到第12层石级,这时就露出一座门的上半部,门用石块堵住砌牢,并盖有印章。一座封闭的墓门找到了——这就是说,真的找到了!

卡特仔细观察封戳,确定是国王的墓室专用的。既然有王室的封戳,墓中一定安葬着非常显要的人物。入口的上方存有建陵工人的住房,可以证明这座陵寝至少从第二十朝以后尚未遭受劫掠。卡特一面激动得双手发颤,一面在那墓室的门上钻了一个洞,洞的大小“刚刚塞得进手电筒”。他看到门里的通道被大小石块堵得严严实实,这进一步证明建陵以后采取了各种周密的保护措施。

11月24日,工人们清出了最后一级石阶。卡特走下16级石阶,面对着封闭的墓室门。这时他清楚地看到了图特卡蒙的封戳,但同时他也看出了埃及学家经常遭到的情况——陵寝已经被人挖过,盗墓贼也在这里做过手脚。

“墓室门全部清出以后,”卡特说:“才能看清这个门的一部分曾两次被人打开然后重新封闭。另外,起初发现的豺形和9个俘虏图形的封戳是印在重新封闭的部分的,而图特卡蒙的封戳则印在门的原来的部分,这才是最初的封戳。由此可见这座陵墓并非如一开始所想的原封未动。盗墓者进去过,并且不止一次;墓上的工房说明盗墓的年代不迟于拉美西斯四世在位时期。但重新封闭的痕迹又可证明盗墓者并没有把墓内洗劫一空。”

随着第二道墓门的清出,气氛紧张起来。卡特后来回忆道:“决定的时刻来到了。我用颤抖的手在门的左上角钻了一个小洞。”

卡特把一根铁棒伸进孔去,觉得门里是空的。他点燃几支蜡烛进行测试,确定没有含毒气体以后,就叫人扩大门上的洞。

卡特慢慢地转回头激动地说:“看见很多了不起的东西。”

事后卡特回忆当时大家轮流从洞口向里面观察时的情景,他写道:“我们在烛光下看到的景象在考古出土史上是空前的。当月17日墓室门正式打开以后,证明这话并没有丝毫的夸张。在一盏移动的强光电灯照耀之下,人们看到几张金色躺椅、一张包金宝座、两尊巨大的黑色雕像、若干雪花石膏瓶,和几座奇形怪状的神龛。墙上映出奇特的兽头的影子,一座神龛的门开着,一条金蛇从里面向外探头。两座雕像像站岗一样面对面站立,身穿金裙,足踏金鞋,手执权杖,额头上盘着护身眼镜蛇。”

这一切真是金碧辉煌,美不胜收;然而这里同样发现了入侵的痕迹。门旁有一个装着一半灰浆的容器,旁边有一盏乌黑的油灯。有一处有几块指痕,看得出是刚刚涂好的漆面留下的,门槛上放着临走时留下的花环。

卡特和卡纳冯看得瞠目结舌,定神以后,却又发现一件奇事:如此豪华地下殿堂里竟没有石棺和干尸!这里究竟是陵寝还是地窖?这个问题再次在他们的脑中出现。

仔细审视墙壁之后,他们在两尊塑像之间的墙上发现了第三个封闭的门。“这时我们的心里浮现了一幅图景:一间接一间的地下室,每一间都装满了我们看到的那些东西,我们想到这些就兴奋得喘不上气来”,卡特后来这样写。当月27日,在卡仑德临时安装的强力电灯照耀下,他们检查了这道封起的门。他们发现靠近底部被人穿了一个洞,随后又重新封起。很明显,盗墓贼已经穿过前厅(他们把第一间墓室叫做前厅)继续向前活动过了。前面的房间或两道门里又有什么呢?门里假如有干尸,它还是完整的、未经破坏的吗?情况教人难以理解。这里不仅在具体情况上不同于以往出土的所有古墓,而且出现了一个疑问:“盗墓者为什么费那么大的力气去穿过第三道门,而没有运走近在手边的那些宝物呢?既然过前厅,眼见大批的财宝而不为所动,他们要得到的又会是什么呢?”

卡特和卡纳冯决定把挖出的陵墓填起。卡特清楚地意识到,决不能立即着手运走前厅和侧室的全部文物。姑且不论需要准确地记录所有物品的原来位置——这是为了确定年代和其它辨认方面的参考资料。卡特看到,许多文物是容易损坏的,迁出以前必须进行保护性的处理,至少在迁出以后立即进行这种处理,为此必须准备大量的保护和包装材料。

从发现陵墓起,全世界各地都有许多人表示愿意提供慷慨的帮助。有许多外地专家参加了工作,为把这项空前的埃及考古做得更彻底、更精确贡献了力量。

这些人都是第一流的专家,有些人的专业是和考古学无关的。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在这座陵墓中的文物搬出以后,为科学做出了空前的贡献。就这样,12月16日陵墓再次打开,18日摄影师伯尔顿在前厅拍摄了第一批照片。12月27日墓中启出了第一件文物。

前厅是在2月中旬清出的,这时已腾出地方,可以进行人人企盼的下一工序,即打开两座立像之间的封闭门。隔壁房间里有无干尸的谜很快就要解开了。2月17日,星期五那天,约20个经特许参加启封的人在前厅集合,大家情绪高涨,然而谁也不知道两小时以后会看见什么。至此发现的珍宝已经令人瞠目结舌了,人们感到难以想象还会出现更为重要、更为珍贵的东西。

客人们有的是考古学家,有的是埃及政府官员。他们坐在椅子上,这些椅子相互紧靠着,是特地为他们准备的。卡特走上一座专为启封修建的平台,这时室内一片沉寂。

卡特十分小心地去掉上层封口碎石。

他只望见一片闪光的墙壁,此外什么也看不到。他转动着电筒四处照耀,还是看不到头。显然,这堵墙挡住了门内房间的通路。这是一堵黄金铸的墙壁。

卡特小心地快速取掉石块,不一会旁边的人也看到一片金光。

这时已经看清:葬室地面比前厅要低3.2英尺。卡特拿着一盏电灯从洞口下去一看,不错,他是站在一座大神龛旁。这神龛硕大无朋,几乎塞满整个房间。

首先,跟随卡特进入葬室的是卡纳冯勋爵和开罗古迹服务部长比埃尔·拉考。金碧辉煌的葬室使他们瞠目结舌了。多次测量以后,确定神龛的尺寸长为17英尺,宽11英尺,高9英尺。龛体全部用黄金覆盖,四面镶着鲜艳的蓝釉饰板,上面的图案是各种宗教象征图形,旨在保护死者。

这时大家共同担心的是,盗墓者究竟曾否来得及进入神龛里面去?他们有没有破坏干尸?卡特发现,龛的东门是闩着的,但没有加封。他双手颤抖着拉开门闩。里面又是一层折叠门,也是闩着,而且封得好好的。从这道门进去就是大龛里面的小龛。

三个人都放心地喘了一口气。以前打开的房间哪一个都看得出有人进去过,但这整个陵寝的关键部分却可以肯定,他们是第一个进来的。他们将会看到3000年前在这里安放的、原封未动的木乃伊。

一开始是拆除前厅和安葬室之间的砖墙,随后是拆开第一层金龛。第一层打开以后,发现里面还有第二层、第三层金龛。

卡特认为有充分的理由肯定第三层金龛里就是石棺。他在回忆打开第三层金龛时写道:“那是我们辛勤工作过程中难以忘怀的时刻。当时我按捺着激动的情绪,小心地割断绑索,去掉那珍贵的封口,拉开门闩打开门。这时我看到里面有第四层金龛,它的花纹和第三层类似,但比第三层更为精巧……对于考古学家来说,这真是难以形容的时刻!再下去是什么?第四层金龛里装着什么东西?我极度兴奋地拉开最后一层金龛的门闩,去掉门上的封皮,慢慢地把门打开,里面装得满满的……是一口硕大无朋的,黄色石英岩棺材。它是完好无损的,完全是当年那些虔敬的人们把它安葬以后的样子。在几层金光闪闪的龛匣陪衬之下,这是何等令人难忘的景象!棺的下端有一尊女神,她张开双臂和双翅托住棺脚,像是要预防有人侵犯的样子。”

从安葬室移出金龛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一共用去84天的时间。四层金龛由80多块零件组成,每件都很重,不好握持,而且易于损坏。

2月3日,出土工作者终于看到了石棺的全貌。这是一部杰作:全棺用一整块质地细密的黄色石英岩凿成,长8.8英尺,宽高各4.8英尺。棺盖是玫瑰色花岗岩做的。

绞车吱吱响着,1200多磅重的石棺盖徐徐升起,这时那些特邀的客人们又在周围注视了。“那庞大的石盖升起时,周围人一点声也没有。”人们向棺内看去有些失望,因为只看到用布包裹的一个粗大的捆。但当去掉包扎露出内棺以后看到的景象就大不相同了。

是国王的遗体吗?不是的。人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具“人形棺”的棺盖,上面仰卧着那位年幼的国王的金像。那黄金像初出熔炉一样亮得耀眼。像的头和双手铸成立体的,身体用浅浮雕,周身装饰极为华丽。双手交叉,握着钩和鞭两件王权的象征,上面用蓝釉镶嵌。脸用纯金铸成,眼睛是霰石和黑曜岩做的,眉和眼睑是大青石玻璃的。脸上表情严峻而淡漠,但栩栩如生。

棺材是三层套棺,第二层的盖上是那位年轻的法老的金像,他身穿礼服,周身是奥赛里斯式的华丽装饰。打开第三层套棺时并没有发现更多的新东西,但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工人们觉得这些套棺重得出奇,使人难于理解。这座墓里的希奇现象层出不穷,这时人们又发现了一件。

摄影师伯尔顿拍过照片,卡特取掉花环和裹布,才弄明白棺材沉重的原因。第三层棺材长6英尺1.75英寸,厚0.15至0.21英寸,整个是纯金造成的。

人们松下几个黄金佛头,然后手提金握柄移开最后一层套棺的棺盖,露出了木乃伊,终于揭示了图特卡蒙的遗体。

从墓中许多画面和浮雕以及日用品来看,图特卡蒙给人的印象是性格比较可爱的,但是关于他的政绩或作为埃及的统治者有何建树现在一无所知,只活了18年的国王大约是不会有什么重大的成就的。卡特说,就我们所知,图特卡蒙一生惟一出色的成绩就是他死了并且被埋葬了,这话是有道理的。

这位法老的干尸既豪华又可怕。尸体上浇灌大量的油膏,这些油膏已经干硬,变成黑色,把寿衣紧紧地粘在尸体上。

整个干尸已经变黑并且变了形,但头部和肩部盖着的一个黄金面罩却金光闪闪,显出帝王的尊严。黄金面罩与干尸的双脚没有粘上黑油。

第二层棺是木棺,第三层是金棺,套在木棺里。人们几次努力把它们分开但没有做到,最后把整个棺材加热至华氏932度,费了很大力气才成功了。移出干尸以后,金棺用锡片套起加以保护。

11月11日上午9:45分左右,解剖学家德利医生剪开了干尸和外层包裹布。除脸部和双脚未粘油脂以外,整个干尸已经坏得不成样子。油脂所含的松香的氧化作用造成一种燃烧现象,不仅毁坏了裹布,连肌肉和骨头也都烧成了焦炭。有些地方如双腿和臂部下面的黑壳极硬,只能用铁凿除去。

一项重大发现是尸头下的一只护身枕。这枕头放在类似王冠的一个垫子之下,而垫子则是用外科技术扎在尸头上的。护身枕本身并无出奇之处,另外还有许多“护身神铠”贴身裹紧,如护身符以及各种象征符号和符咒等,重要的是这只枕头不像别的类似枕头用赤铁矿造成,而竟是一块纯铁!同时还发现一些类似铸模的小型用具。这是埃及学发现的最早的纯铁制品。

人们小心翼翼地从那年轻法老的烧焦的身上慢慢剥去最后一层裹布,那肌肤腐烂得用毛刷轻轻一碰就会跌落一块。最后展现了那年轻的国王的面孔。用卡特的话说,那是“……憩静而安详的面孔,一个青年的面孔”。他说:“从脸上看得出是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五官很端正,特别是那轮廓鲜明的双唇。”

干尸的裹布里一共发现143块各类宝石。这位年仅18岁的法老是用黄金和珠宝层层包裹起来的。

木乃伊传世

相传古埃及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本领超凡的法老,名叫奥西里斯。

奥西里斯教给人们种地、做面包、打井、酿酒、开矿的技能,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非常崇敬他。但奥西里斯的弟弟塞特对此十分妒忌,阴谋杀害哥哥,夺取王位。

某日,塞特请奥西里斯吃饭,找了很多人作陪。吃饭时,塞特指着一只漂亮的大箱子对大家说:“谁能躺进箱子,这个箱子就送给谁。”奥西里斯在人们怂恿下躺进箱子一试,他完全没想到,自己刚一进箱子,箱子就被塞特关上,并加上大锁,被扔进尼罗河里去了。

奥西里斯遇害之后,他的妻子四处奔波,终于找回他的遗体。塞特知道此事,又偷去奥西里斯的尸体,剁成十四块,分别扔在各处。奥西里斯的妻子又从各地找回了丈夫遗体的碎块,悄悄掩埋。

后来,奥西里斯的孩子长大成人,打败了塞特,为父亲报了仇,又把父亲的碎尸从各地挖出来,拼凑在一起,做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木乃伊。奥西里斯的遭遇感动了神,后来在神灵的帮助下,奥西里斯复活了。不过,他虽复活,但不能重返人世,而是留在阴间,做了阴间的法老,专门审判惩处坏人,保护好人。

这个传说的内容无非是为了表达惩恶扬善的主题,只是个神话而已。但埃及自上古时期就风行“木乃伊”葬俗,这倒是历史的真实。

据研究,受这个神话的启发,每一个法老死后,都要把奥西里斯的神话表演一番,首先举行寻尸仪式,随后举行洁身仪式,把死者遗体解剖开,把内脏和脑髓取出,然后将其浸入一种防腐液中,除掉油脂,泡掉表皮。等70天之后,再把尸体取出晾干,将各种香料填入体腔,外面涂上树胶,以防止尸体与空气接触,最后用布将尸体一层层裹扎起来。这样,一具经久不腐的木乃伊就做成了。遗体安放之前,还要举行神秘而隆重的念咒仪式,为木乃伊开眼开鼻,把食物塞进它的嘴里。据说,这样它就能像活人一样呼吸、说话和吃饭了。最后举行安葬仪式,把木乃伊装入石棺,送入他永久的居住地——金字塔里。

如此处理尸体,未免显得过于残酷。如果不是认为这样可以防止尸体腐烂、待神灵降临之际,能够唤回死者灵魂与肉体的复活,古埃及人绝不会干这种蠢事的。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懂得尸体防腐术,这正是基于他们深信灵魂可以复活。那么,谁来使他们的遗体复苏呢?答案只有一个——神灵。然而,又是谁赋予他们这种超度死亡的转世观念?是古代某位法老突发奇想心血来潮的偶然想象,还是他们之中某位法老亲眼目睹神灵唤醒过某位死者而由此得到启发?

远古的事情的确难以料知。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保存尸体和唤醒生命,不仅显得那么平常,而且所拥有可行的手段又是那么的多。低温冷冻可以保持生命的鲜活,并使之暂时进入一种休眠,细胞组织不仅可能复制生命,甚至还能源源生产。

低温冷冻人体生命正在成为现实。美国、前苏联均已成功地冷冻并复苏了狗、鱼等生命。今天,细胞组培技术不仅成功运用在农林业和畜牧业上,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效益,而且在古生物和人体方面的试验,也日益接近突破的边界。

因此,当1963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生物学家郑重宣布,故逝几千年裹于木乃伊之中的埃及公主美妮的皮肤细胞还有活力时,全世界都为之震惊。这也就是说运用现有的细胞组培技术,我们可以在不久的某天唤醒美妮公主。

因此看来,埃及法老们相信转世再生绝非荒诞不经的想法,只是我们对他们太缺乏了解。

1954年,美国科学家在埃及萨卡拉地区,发现了一座从未被盗的坟墓,墓中的金银财宝依然完好,在黑暗中炽炽有辉。当科尼姆教授带领考古人员,正式撬开滑动的、但不可拆卸的石棺盖时,他们惊讶地发现,棺内空无一物。

难道,木乃伊长了翅膀飞起来了吗?

难道,安葬者把大批财宝放进修得富丽堂皇的陵寝时,突然忘了放进死者?

1955年,在距蒙古共和国边界不远的地方,发现库尔干五世的坟墓。人们大为惊叹地发现,整个墓室堆满了长年不化的冰块,墓中所有的随葬物品均保持着完好状态。一对全身赤裸的男女安眠于冰块之中,宛似活人。

在美洲安底斯山脉有冰坟,在西伯利亚有冰川坟,在北非和南非均发现过木乃伊。这些冰坟主人的身旁,放有珍宝和供来世所需的一切物品,所有这些坟墓都设计得精美异常,牢固难破,历千年风雨,依然坚如磐石。

不是把转世再生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帮助的民族,是不会如此认真地保存尸体的。

那么,“神灵”又是谁呢?

虞姬墓地

虞姬在中国可以说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历史人物。因为她作为著名历史悲剧《霸王别姬》的主人公,千百年来,已经随着各种文艺体裁的广泛传播而家喻户晓了。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除了这一出历史悲剧外,可能对她的其他事情了解不了一二,而且,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关心她的其他事。但是,作为历史学家,对虞姬这样一位曾在中国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对当时可能决定中国社会发展走向的人产生过影响的女性,是不可能不给予相当程度的关注的。

可是在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历史学家却一直无法回答,虞姬的墓在哪里?

实际上,并不是后人没有发现虞姬的墓。恰恰相反,是发现了几处不同地理位置的虞姬墓,每一处都有相应的传说证明它是真的虞姬墓,这就使人们无法确定虞姬墓到底在哪里了。

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刀兵四起,转眼之间秦王朝就在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的反抗声中土崩瓦解了。在新的政治、军事力量中,楚霸王项羽可以说是称雄一时,几乎就成了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可惜,由于他的狂妄自大,不善于使用人才,转瞬之间就在政治、军事斗争中,由优势变为劣势,被原来不被他放在眼里的“弱者”刘邦打得一败涂地,所以,才和他的妻子虞姬演出了千古悲剧《霸王别姬》。虞姬眼见着项羽兵败,大势已去,为了不再拖累项羽,在突围途中自刎身亡。

虞姬死后到底葬在哪里呢?现在大体有4种影响较为普遍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当然是接续着《霸王别姬》这一出悲剧,因为虞姬自刎之处,据传就在今天安徽省的定远县境内。所以,这种说法就是:定远县是虞姬的殇丧之地。今天的定远县内,已经不能再找到虞姬墓了。可是,这种说法依然流传。而且,在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史籍《史记》中,也引用了《括地志》的记载:虞姬墓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

第二种说法是把虞姬墓定在安徽省灵壁县。在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灵壁的地方志上记载着:“在灵壁城东十五千米,与泗县交界处有虞姬墓。”在今天的灵壁,人们仍能看到传说中虞姬的墓碑,上面还刻有“巾帼英雄”4个字。另外,还有两句联语诗:“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凄凉之中点明了悼念虞姬之意。

对这种说法,古人也曾多次质疑,认为是后人附会的。

第三种说法也和霸王别姬的传说上下相联。清代道光年间,安徽省和县的《和州志》中记录了这个说法:美人虞姬当年自刎后,项羽将她的头系在马脖子上突围奔骑。经过一座山下,原来插在虞姬头发上的兰花失落。于是,后人把这座山改作“插花山”,山上建有“插花庙”也叫“鲁妃庙”或“虞姬庙”。直到今天,每年的3月3日,当地群众都要戴着野花到插花山的虞姬庙里祈祷求子。

还有一种说法使虞姬墓定在了江苏省江浦县。与之相对应的传说则有别于《霸王别姬》的情节。

这里流传下来的说法是:项羽从垓下突围后,逃到了今天江浦县的兰花乡。在这里又遭遇到韩信的堵截,于是双方混战到了一起,虞姬也手舞双剑,跟在项羽身后厮杀。一不小心,虞姬头上的碧玉兰花簪子掉落在塘埂上,从此这里就开满了香气袭人的兰花。而这口塘也因此被后人称做“兰花塘”,这个地方也就随着被称为“兰花乡”。

项羽带着虞姬等人冲破堵截后,走了仅三四千米,在一座小桥旁就地宿营。此时的项羽面对自己的惨景心如刀绞,悲愤难忍。虞姬见此情景,便舞剑给项羽解忧。舞着舞着,她说了句:“大王珍重龙体,妾先去……”话未说完,便自刎身亡。项羽大惊,泣不成声。此时,汉军又来了。项羽无奈,只好把虞姬埋在小桥西边的田野里,带兵突围而去。后来,人们称这座桥为“失姬桥”。

“失姬桥”、“兰花乡”至今还是江浦县的两处地名。

吕洞宾墓

相传历史上的吕洞宾,姓吕名岩,道号纯阳,是唐代京兆人,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人。也有说他是河中府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洛县人。他曾经在终南山中修道,后来又浪迹江湖,自称为“回道人”。关于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的很多。有“江淮斩蛟”、“岳阳弄鹤”、“客店醉酒”等等。因为他是道士,所以道教信徒尊称他为“吕祖”。他是全真教北五祖之一。他被传说成为神仙大概是在宋代中叶以后。在八仙的故事中,以他为主线人物的也居多。

在今天的山西省芮城县西20千米,永乐镇的峨嵋岭下,背靠中条山、南临着黄河、东傍着涧流,有一幢道教古建筑——永乐宫。在永乐宫门外,东约200米处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墓,在高大的墓冢前面竖立着元代所刻的石碑,上面题刻着“大唐纯阳吕公祖墓”。这就是著名的吕洞宾墓。千百年来,它十分受人敬仰。

可是,一次意外的发现,使这座道教圣墓成了一个谜。

那是1959年12月至1960年1月期间,山西省文物考古部门为了迁建永乐宫,对吕祖墓进行了发掘和整理。这项工作当时就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关注。谁也没有想到,被打开的吕祖墓,展现给人们的是一幅使人百思难得其解的图画。

在墓室内仅有的一具松木棺椁中,考古工作者们看到了两具尸骨,虽然尸骨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腐朽,但是,很容易就鉴定出,这是一男一女的两具尸体。左为男、右为女,都是仰身直体而卧,头向着北方。工作人员在女尸的口中和尸体的周围还发现了7枚铜钱。

这结果实在使人惊诧不已。世代相传的吕祖墓,竟然是男女合葬墓。而根据我国的民俗,只有夫妻死后才能合葬。那么,墓中男人若为道士就不好解释了,甚至有辱道家的声名。可是经考古研究人员的研究和考证,这座墓不像是二次迁葬墓,那么当年他们是一同入土的。可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这座古墓就很有可能不是吕洞宾的墓。当然,仅仅是可能。

在古墓中发现的铜钱,更使人如坠迷雾之中,这些古钱都是宋代流通的货币。其中,有开元通宝4枚;祥符通宝2枚;女尸口中所含的1枚是天圣通宝。这实际上是在告诉世人,墓室的主人只能是在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1年)或者是在那以后才下葬的,这个时间与唐代吕洞宾活动的那段时间相隔了近200年。如果墓中真是吕洞宾的话,那么,他就有可能活了200多岁。这可能吗?

这些发现都使吕洞宾这个人物更富有神秘感了,同时又似乎在告诉后人,这座吕祖墓是名不副实的。

在吕祖墓附近,考古工作者还发掘了元代全真教知名领袖宋德方(披云真人)和永乐宫主持潘德冲(冲和真人)的墓。从墓志铭到墓葬形制等方面考证,都没有发现有什么出入。看来永乐宫周围确实是道教先师的丧葬之地。这就使问题复杂了。在这块道教的圣地上,怎么会出现男女合葬墓?如果根据从古墓中得到的发现否定这座古墓是吕祖墓一说,那么,此地的旧方志中却记载了永乐镇在唐代就修建了吕公祠,而且还记录了唐以后历朝历代,包括宋和元两代所进行的祭祀。这些难道都是假的?结论确实不能轻易定下。因为我们毕竟得承认,我们对这个世界了解得还太少,认识得还很肤浅,有些思维的习惯不一定真的符合事物发展的真实情况。

现在,我们谁都无法肯定地说:人的生命的极限不能达到或者超过200年。所以,用年龄问题去排除吕祖墓中有吕祖是说服不了人的。

而墓中女尸也完全有可能是二次迁葬,因为完全有可能在迁葬时把一切工作做得很细致、认真,让后人看不出破绽。而且,实际上还是有些可疑之处的。比如,铜钱都是从女尸身上和周围找到的,男尸身上或周围为什么没有?这就完全有可能是男、女尸不是同一时代的人,或者丧葬习俗不同。那么,也很有可能这座吕祖墓中就真的埋葬的是吕洞宾。至于女尸是谁和为什么放进去很可能另有别情。

曹操墓

三国时代魏国的开创者曹操,是个争议极大的人物。他生前没有作成皇帝,死后才被追封为魏武帝。陈寿写的《三国志》称誉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却称他为“汉赋”、“奸雄”。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三国戏,也把他刻画成一个大白脸的奸臣形象,使他成了个妇孺皆知的人物。

曹操晚年曾为自己安排过后事,《三国志》中写他临死前两年下了一道命令,叫人为他在西门豹祠西边高原上的瘠薄之地建造一座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意即陵墓要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要堆起高高的坟头,也不要做什么记号。《三国志》还讲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于洛阳。

二月,葬于高陵。这高陵可能就是指西门豹祠西原上已建造好的寿陵。而《三国演义》中讲到曹操临死时的遗嘱却有另一种说法,他叫人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72座,不让后人知道他的遗体葬在什么地方,怕有人去掘他的墓。

《三国演义》虽然是部小说,但是它主要是根据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写的,只是做了些文学加工,内容是七分纪实,三分虚构。那么它对曹操死后的陵墓记载,就不能不考虑到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这样,对曹操陵墓的记载便有了不同的说法:一是西门豹祠西原上,号称高陵;一是彰德府讲武城外,有疑冢72座。

要想弄清曹操的陵墓究竟在哪里,首先应当弄明白西门豹祠和彰德府的所在地。历史上有西门豹治邺的记载,所以西门豹祠一定是在邺城,即曹操被封为魏王时的都城,也就是今天河北与河南交界处的临漳。而彰德府,其实在三国时并没有这个地名,它是金朝时才有的,即今天河南与河北交界处的安阳市。临漳与安阳,今天分属于河北河南二省,是紧挨着的。古代还没有分省的时候,那两个地方多数时候称为邺城,到金朝则称彰德府。说来说去,邺城和彰德府其实是一个地方。

因为西门豹治邺给邺城一带的老百姓带来了很大好处,所以今天临漳一带,也包括今天的安阳市一带,有许多西门豹祠。

按照《三国志》中的说法,曹操的陵墓是在西门豹祠的西原上,但究竟是哪一所西门豹祠却很难确定,因为那是一座“不封不树”,什么记号也没有的陵墓,要想找到它是很难的。

有人认为曹操虽然在生前规定他的陵墓“不封不树”,但是他的儿子曹丕等人安葬他的时候,为了上坟祭祀的需要,不可能一点记号也不做,难道把他埋了以后就什么也不管了?这恐怕有些不近情理,也不符合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孝道。

《三国志》明确记载曹操的陵墓称为高陵,即使“不封不树”,但在地名上也许会留下叫高陵的村庄。如果能对今天临漳、安阳一带的新旧地名进行一次深入的挖掘和普查,也许可以找出一些关于曹操陵墓的线索。

那么彰德府讲武城究竟有没有72疑冢呢?在今天临漳县三台村以西八里处,确实有个地方叫讲武城,有人认为那可能就是《三国演义》所说的彰德府讲武城。从那里向西一直到磁县,也就是今天安阳市北郊的丰乐镇一带,的确有许多像小山头那样的大土堆,当地有人叫它们“曹操坟”。这些可能就是所谓的72疑冢。从前有人盗掘过其中的几座,也的确挖掘出了一些墓碑之类的东西,但是那些都是北魏和北齐时代的王公大臣的坟,比曹操晚了二三百年。如果那些大土堆原先的确是曹操的疑冢,是后来被北魏、北齐的王公大臣坟上筑坟,加以占领,那么不知当年他们坟上筑坟时是否深挖过,有没有在其中的一座挖掘到曹操的遗体或其他与之有关的随葬品之类。查遍北魏北齐的史书,不见有这方面的记载。

也有人认为曹操生前叫人修72座疑冢,是故意布下的迷魂阵,很可能72座疑冢都是空的,曹操的遗体则葬在另一个秘密的地方。足智多谋的曹操不可能想不到,如果他葬在72疑冢中的某一座之中,那么后人把72疑冢全都挖开,不就找到他的遗体了吗?看来曹操决不会这么傻。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到讲武城至丰乐镇一带的曹操72疑冢处凭吊,并想对曹操的陵墓进行探索和考察,但是都没有什么收获。曹操曾有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生前多次设下计谋,欺骗了许多人,到死时居然还设下这样诡秘的计谋,不让后人知道他的陵墓在哪里,从这里足可以看出曹孟德狡猾、多疑、攻于心计的性格特点。

杨贵妃墓

杨贵妃墓在陕西省兴平县马嵬镇(历史上的马嵬坡)西0.5千米处,紧靠西(安)宝(鸡)公路,距兴平县城12.5千米。

杨贵妃,字玉环,蒲州永乐人。幼时死了父亲,寄养于叔父家。她擅长歌舞,通晓音律,长得美艳绝伦。开元22年,嫁给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唐玄宗为她的聪明和美色所倾倒,开元28年,叫高力士把她接入后宫,当了女道士,取道号为太真,实际上已把她占为己有,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糜烂生活。

天宝四年,她被册封为贵妃。他的三个姐姐,被分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月给钱十万,为脂粉之资。他的堂兄杨国忠被任命为宰相,杨氏一门,一时间势倾天下,权倾天下。每年十月,杨家兄妹扈从明皇游华清宫,各家自成一队,着各色服装,五彩缤纷,灿若百花。珠宝饰物,遗落满地,其豪奢如此。

杨贵妃墓是一个比较小的陵园。大门顶额横书“唐杨氏贵妃之墓”7字。进门正面是一座三间仿古式献殿,穿过献殿便为墓冢,高约3米,封土周围砌以青砖。

1985年以来,当地政府对贵妃墓进行修葺,新修了围墙、碑廊、献殿、亭子。特别是在墓园后面增设了一座6米高的杨贵妃大理石雕像,现成为人们来此旅游留影的最佳之地。

碑廊嵌有大小不等的石碑数块,刻有历代名人来此的题咏。晚唐诗人罗隐路经马嵬坡作诗曰:“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鸦片战争后被谪戍伊犁的林则徐,路经陕西曾题太真墓诗:“六军何事驻征骖,妾为君王死亦甘。抛得峨嵋安将士,人间从此重生男。”

来杨贵妃墓的游人,有的把精美的门票揣在身上,似乎纸片上还留有余香;有的争相购买《贵妃出浴图》,想带回去仔细欣赏这位美人的风采,还有的用手帕包下一撮泥土,珍藏起来。据说,由于杨贵妃长的十分白皙,竟把墓地附近的土地也染白了。当地百姓称白土为“贵妃粉”,相传用来洗脸,能使皮肤增白,面上黑斑粉到即除。

在熙熙攘攘的游人里,还有不少海外来客,其中日本人为数最多。香魂归何处,天下竟有两座贵妃墓,其中日本就有一座,所以他们特地来看个究竟。

身不可一分为二,人不能死而复生,两座杨贵妃墓各有来历,包含了两个内容不同的传奇故事。

公元755年,安史之战爆发。第二年6月,叛军攻破洛阳,直逼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一家仓皇西逃。途经马嵬坡,士兵们不肯再前进,要求杀掉杨贵妃的哥哥奸相杨国忠。不等唐玄宗下令,大家一哄而上,把杨国忠砍成肉泥。杀了之后,将士仍不肯离去,唐玄宗只好亲自出来慰劳军队。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说:“杨国忠谋反,贵妃不宜再侍奉皇上,请陛下割爱正法。”玄宗说:“贵妃住在深宫,怎么会知道杨国忠的造反阴谋?”这时,唐玄宗的心腹太监高力士插话说:“贵妃是没有罪,但贵妃是杨国忠的妹妹,常在皇上身边,将士怎能放心?望皇上考虑,只有将士放心了,皇上才能安全。”玄宗无可奈何,只好将杨贵妃“赐死”。高力土奉命把贵妃带到佛堂的梨树下,用丝带将她缢死,时年贵妃38岁。陈玄礼及众将检验过尸体之后,军士们才重新整队出发。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不朽长诗《长恨歌》记其事:“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花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峨眉马前死。”

杨贵妃死后,就地掩埋,马嵬坡就成了她的墓地。据说,杨贵妃缢死时掉下一只靴子,马嵬驿的一个驿卒拾到后,带回家交给母亲保存,引得周围村落的人都前来观看。过客每借看一次,就要收取百钱。尽管如此,看的人依然络绎不绝。后来,唐军收复长安,唐玄宗返回宫中,听到这个消息,就叫人以高价买下靴子,仍然埋在这座贵妃墓中。

黄海彼岸的日本贵妃墓,同样也有着神奇色彩的故事。

1963年,一位日本少女在电视台展示了她的家谱和古代文献言之凿凿地称她为杨贵妃在日本的后裔,在日本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

日本史学家邦光史郎的《日本史趣事集》、渡边龙美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以及我国《文化译丛》上刊载的译自日本的《中国传来的故事》,都讲述着一个未死的杨贵妃的故事。

据说,杨贵妃在马嵬坡并没有被缢死,而是由陈玄礼、高力士策划,用一个宫女做替身死去,然后叫人护送贵妃南逃。当时的中国同日本有海上交往,他们大约在现在的上海一带乘船出海,经过艰险的漂泊,终于在日本久津半岛的唐渡口登陆,定居在油谷汀。由于长期颠沛流离,贵妃身染重病,不久就死去了,当地人对她深表同情,把她安葬在那里。

杨贵妃墓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油谷汀,背倚微微起伏的山岗,面临平阔壮观的大海,墓基是一块由乱石组成的面积有几十平方米的平台,台上有五座石塔,主塔高153厘米,日本人称它为“五轮”,相传,杨贵妃就安眠在五轮塔下。

白居易诗说:“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在日本人看来,这海上仙山当然就是日本。

后来,唐玄宗终于知道了杨贵妃客死东瀛的消息,哀痛欲绝,为了给贵妃祈福,他派白马将军陈安带来了两尊佛像——释迦如来和阿弥陀如来,准备安置在杨贵妃归宿之地。陈安将军踏遍了日本大小列岛,没有找到这个地方,只好把这两尊佛像暂时安放在京都清凉寺之后回国。

后来,日本当局发现了杨贵妃墓地,要清凉寺交出佛像,清凉寺则认为佛像在清凉寺安置已久,评价甚高,名声日大,不愿意将佛像交出。作为一种变通的办法,他们请当日最负盛名的工匠,照原像制作两尊,把四尊佛按新旧搭配,留二尊在清凉寺,另二尊在贵妃墓地建二尊院安置。

如今,二尊院的两尊佛像被指定为日本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油谷汀的二尊院墓地和五轮塔,则是山口县级指定有形文物。据说:贵妃墓前香火不断,人们认为:朝拜杨贵妃墓,可以生得漂亮可爱的儿女。

杨贵妃喜欢吃的山东肥城桃,已被日本大津郡引种、栽种,被称为“杨贵妃桃”。

想杨玉环本是个普通的女子,只是因为天生丽质和聪颖柔顺,一见夺于前夫,二见杀于后夫,中间虽是过了十几年尊宠荣贵的日子,但与政治是毫不相干的。她只是一只温驯的替罪羊而已。一千年过去了,杨贵妃之死引起的嗟、怨、赞、叹,也早已成了历史陈迹。至于她同唐玄宗是生离,还是死别,将是一个永恒的谜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