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把生活过成最美的诗句
21804000000030

第30章 话说“猪”事

有人说,象形文字是人类文明心灵最完美的吟唱。也许我们可以从某一个特定的字中窥探其中之妙。比如“家”字,它是象形文字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元素。“家是由“宀”和“豕”组合而成。“宀”指古时有顶且有四壁面积较大的房屋。“豕”就是猪。按此意我们就知道,从原始社会起,猪就一直陪伴着人类从远古走来。它是人类从原始的蛮荒到现代文明的最好佐证。尽管如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已让传统意义的家慢慢淡出视线,但关于家的记忆里,总是免不了一些与“猪”有关的事情。

在农村,猪是每个家庭最忠实的伴侣,它甚至是一个重要的家庭成员。每一年,每家每户都会喂养上几头,至少也得一头。猪与每一个家庭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饲养的头数从一定程度说明了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养不起一头猪的人家会被人看不起,在邻里间生气时,这会是一种贫穷懒惰的短处,被人耻笑。

我小的时候,每天都与猪打交道。从在母亲的背上开始,就看着母亲张罗着猪的面糠,早早地在灶上烧火,在两个大锅里煮好猪食。那时,母亲每年饲养八至十头猪。从幼崽开始悉心喂养着它们,它们每天欢快地从圈里跑出来,奔向猪槽边,大口大口地吃着它们的美餐。这时候,母亲会乐呵呵地与邻居们说着某头猪在长架子,某头猪又在长膘了。每当看到猪用嘴拱一下闻一下就走开时母亲就急了,她知道它们的身体一定是出了状况。母亲总是万分火急地请来乡间的兽医,像伺候孩子那样,又是用药又是打针的。那时候,母亲的心思全在她喂养的猪身上,一门心思地等待着它们康复。直到又看到它们欢快的身影时,母亲的眉头才舒展开来。

猪的幼崽,憨态可掬,尾巴有时会卷成几个小圈,摇头晃脑地走来走去。它们也像一群孩子一样,会争抢东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有时甚至会打架,你咬我一口,我又咬你一口。尖叫着嗓子,玩得欢快。谁家买了小猪,邻居们都会去观赏,评头论足一番,那种喜悦的心情定然胜过如今人们赏花的心境。赏花只是愉悦了心灵,而那些小猪们,它们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

祖父穿着长衫带着一群孩子去放猪的情景,我一直记忆犹新。十几头小猪,有纯白的、纯黑的,还有斑点的小花猪。孩子们与小猪们一样欢乐地走在乡间小道上。我们一一给小猪取了名字,其中有一头小猪,它的名字叫作“丹麦”,样子可爱极了。我们总是忍不住要去抚摸它,它有时温顺地接受,有时又躲远了。小猪用嘴不断地从草地上寻觅着食物,走走哼哼又停停地摇晃了一整天。吃饱后猪安静地躺在圈里,像个无所事事的懒汉。有时人们形容别人生活安逸时,总会调侃地说那是猪一样的生活。

小猪在全家人的精心伺候下,一天天长大了,轻盈的身子逐渐臃肿,肥肥胖胖的样子,走起路来也开始有些缓慢。母亲喜上眉梢,像一位艺术家对待自己的作品那样,总爱不释手,愈看愈美的感觉。如果遇上某年的某头猪只长架子不长膘,走路还飞快地跑,母亲总是会埋怨上几句,说它吃了白食,是个不成气候的白眼狼。

母亲会在合适的时候卖出这些猪,剩下其中一至两头作为过年时的年猪。留下一头还是两头,这得看当年的经济状况而定,有时孩子们学费紧张,开支不够,甚至会把所有的猪都卖出。乡间总是有走村窜户的猪贩子,从农户的手中收生猪,再拉到城里去卖。这些人的存在,有些像通信不发达的时候邮递员的重要性那样。因为有他们,乡邻们饲养的猪才能换成人民币,以满足生产生活所需。

有一年,遇上病疫,母亲养的七头猪全都病了。母亲整日地守着它们,希望它们能赶紧好起来。母亲为了方便照顾生病的猪,居然学会了自己给猪打针,我亲眼看见母亲与父亲一边扳倒猪,一边手脚麻利地给它们注射。猪发出惊恐的叫声,母亲的心也一起悬着。就连我们,也不再敢高声说话。后来,那七头猪还是死了。母亲坐在门口,一说就眼泪要掉下来的样子。母亲说,孩子们缺了油盐,脸都会变成菜绿色的。大人们少了油盐,也要黄皮剐瘦的。仿佛猪身上那些油脂就是我们的生命线一样。

长大以后,我明白了武则天的英明,当她听说一户人家丢失了一头猪时,竟然下令全城搜索。她说,一头猪对于庄户人家来说,就比一个国家丢了一座城池。关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们的学费从猪的身上而来,我们的营养也同样来自于它们。它们对于我们的生活真是太重要了,容不得有半点闪失。

每年腊月,家家户户都忙开了,选一个黄道吉日,像举行一个重要的仪式那样。这个日子得避开家里所有人的属相,以示吉祥。避开属猪的日子,以示尊重。母亲早早地起床,煮了最好的猪食,面放得白白的,让猪进完最后一道早餐。由几个强壮的劳动力把猪抬到案板上。这时,传来弟弟哭喊的声音,他拼命要去阻止杀猪匠的行为,却被大人们强抱走了。他以为他可以救下他那头可爱的黄毛猪,它伴随了我们整整一年,那一种油然而生的情分,又怎么能轻易割舍呀。

杀猪匠举起白刀子从猪的脖子杀进去,鲜红的血顺着刀流了下来,流到母亲早已准备好的容器里,被制成血辣子、血旺子,味道独特爽口。据说从猪肚子里的血可以看出来年的财运,但我一直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准确的预示,但它却一直这么广为流传。猪的叫声渐渐弱下去,母亲在它头前烧了三份纸钱。在母亲的眼里,即使是死去的猪,它们也是有灵魂的。这种虔诚的情感被每一个家庭完整地保留下来。我不知道它实际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大概是一种心灵的信仰吧,它也许可以让杀生的心灵得到些许安慰。

杀猪的那天,家里要请来亲戚和邻居们,一起共享杀猪宴。那些菜肴都是从猪的身上取下来的。猪肝、猪腰、猪血、猪肉,满满的一大桌子,划拳猜令的声音,喝酒说笑的声音,煞是热闹。乡村的寂静在这个时候被点燃了,点燃成了一顿丰收的盛宴。弟弟仿佛也忘记了他刚失去一头猪的悲伤,笑呵呵地跑去帮着父亲递烟,我听见众人都在嘲笑他早上的眼泪。

新鲜的猪肉摆满了一个大大的簸箕,板油和其中一些边角的肥肉被用来炼油,那是一年炒菜的油。母亲用油渣做的酥豆和炒面,香喷喷的让人流口水。猪腿用盐巴腌制后挂在楼上,待来年端午节一过,就能上市了。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作宣威火腿。无论煎煮炒蒸,还是作为配料,都是极美味的食品。从孙中山先生为宣威火腿的题词“饮和食德”里,你一定会品到很多特别的滋味。

这个地方因为特殊的地理气候,火腿成了一道特殊的美食,享有极高的盛誉。这也让猪越来越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那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腊月过后的猪圈里空了许多,我听到隔壁大娘在圈里的猪都出栏,小猪还未及时买进时,每到饭后总抱怨自己“闷躁”,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直到小猪买回来,她又回到伺候小猪们的忙碌中去,她才觉得她的生活走上了正轨。

岁岁年年,一代接一代,这里的人们与猪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家家户户的猪,源源不断地输入市场,形成一条流水作业线,托起整个宣威火腿的美名。只要有孩子在上学的庄户人家,火腿都是用来换取孩子们的学费,很少有能完整入了口中的。这好比做丝绸的人永远都不是穿丝绸的人那样,为了生活,人们只好放弃华丽的享受。

今天的城市生活中,猪已成为一种记忆,但我们的生活从未远离它。甚至我们愿意在虚拟的世界里去养一些可爱的小猪,似乎只有那样,我们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家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