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的资本
21803100000033

第33章 嗅觉要灵,比对手更早发现商机(2)

李嘉诚认为,做生意的过程既是钱与钱的交易过程,也是心理与心理的斗争过程,就像打牌的人,永远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底牌一样,做生意的人,是绝对不会把自己的腰包掏出来让人看的。

世界上任何角色都很难做得纯粹,做生意,尤其是像李嘉诚那样做大生意就更难。因为他的投资是一种动辄千百万元的事,一旦失利,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所以李嘉诚会把自己的优势的一部分展现出来,在与人竞争时留有一部分底牌,这底牌是他反败为胜的关键,是让对手摸不透自己实力的因素,《道德经》中说:“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如今却有许多年轻人,特别喜欢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装腔作势,以为这样就会比别人能力高强。殊不知,越是卖弄,越是向别人全盘展露自己,就越暴露出了自己的无知。

暴露底牌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还容易使自己更加被动,更加不利。因此,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要轻易亮出自己的全部“底牌”来,什么事情都要能自制,要讲究策略,要有所保留。

陈冰刚进公司的时候,经理就向大家宣布了他与自己的关系。于是很多同事顾及他与经理的亲戚关系,都很照顾他。而且时常还在他面前说老板的好话,就是希望他能够帮他们在老板面前“美言”几句。

一开始,陈冰还不习惯,毕竟轻易说出了自己的身份,就怕以后同事之间的关系弄得很糟糕。但是看到同事们阿谀奉承的态度,和自己想象的完全相反时,他又觉得很是扬扬得意。每次出去吃饭,同事都争前恐后地给他付钱,陈冰一时的虚荣心上来,就向大家说了平常与经理是如何的亲近,惹得大家非常羡慕。

可是好景不长,经理被调往了另外一个分公司。这下陈冰可就遭遇了“冷宫”待遇,大家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热情了,平常也是爱理不理的,而且就算他现在放下架子与对方好好地闲话家常,同事也都是一种不耐烦的样子。后来他想如果原先就不告诉大家,不那么爱慕虚荣,是不是自己就会博得大家真心地喜爱,也许自己真的可以和大家一起和平相处。

刚走进社会的年轻人,几乎都比较稚嫩。受到一点小小的刺激或者听到舒坦的称赞之语,便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了别人,轻易就让别人看清了自己的底牌。所以,常常让自己暴露了弱点,让别人掌握了自己的把柄。

底牌是你的优势,也可以是你的情绪、想法,不是所有情绪都要表现在脸上,不是所有想法都要对人讲。不论做什么,我们都要见机行事,盲目匆匆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吃亏的只能是自己。虽然有时候也会得到些好处,但吃亏肯定会多些。所谓枪打出头鸟,还是给自己一点退路,让别人觉得自己神秘点好。

高手打牌,不到最后一刻永远不会让对方猜到自己的底牌是什么;股市投资比的就是资金决策者的能力。真正的高手绝对不是单纯依靠预测或者猜测去生存的;而是掌握好理论分析技能的同时,更需要交易技能的自身修养与心态修养,这才是关键所在。

4.所有人冲进去时赶紧出来,所有人不玩了赶紧进来

做生意究竟要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才能保证不被市场淘汰呢?李嘉诚告诉我们:“要永远相信:当所有人都冲进去的时候赶紧出来,所有人都不玩了再冲进去。”这就和“物以稀为贵”是一个道理。同样是一块蛋糕,参与分的人越少,越能获得的更多。所以,投资做生意,一定要首先考虑市场是否已经饱和。

在商业社会里,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它自己的高潮与低谷。我们必须拥有像超人一样的眼光,先一步洞察其发展趋势,权衡其中利弊所在,大胆投资,放手一搏,就能够把生意做好。

当一个产业已经有很多人冲进去的时候,不论他现在的发展如何,都应该果断地退出。再大的蛋糕,分的人多了,利润也就越来越薄,在这样的产业里只能浪费时间。当年李嘉诚的塑胶花产业风生水起,被称为“塑胶花大王”,但是他却在那个时候果断地退出了塑胶花行业。因为他看到了塑胶花产业的现状。只在香港就有好几百家工厂在生产塑胶花,而香港市场根本已经无法再吸纳更多的产品,再加上,人们生活理念的变化,塑胶花必将走下坡路。李嘉诚第一个将塑胶花带入香港,开创了一个塑胶花时代,将更多的人带入了塑胶花产业。当所有的人都一拥而上的时候,李嘉诚却主动地退了出来,这就是李嘉诚的智慧。

当很多人都从一个产业退出来的时候,李嘉诚却主动地投入这个产业。很多时候,人们就是因为认不清形势,只是因为经济处于低谷期,一些产业出现暂时的衰退,很多人就慌慌张张地退出。而李嘉诚却能够透过眼前的形势,看到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只要这个产业将来有复兴的机会,李嘉诚就会在大家纷纷退出的时候,主动吸纳,进军这个产业。

“当所有人都冲进去的时候赶紧出来,所有人都不玩了再冲进去”,说白了就是讲投资做生意不能死板,应该顺势而为,抓住市场的空白处进行投资,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赚得更多的人。

2004年9月,李嘉诚注资人民币9亿元欲打造成世界玩具交易中心的广州国际玩具城,正式对外展示其样板街。这是由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和广州市国际玩具中心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该项目共分三期,总投资为人民币15亿元,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各注资人民币4.5亿元,各占有30%的股份。

这是李嘉诚旗下公司首次杀进广东玩具业,为了管理该项目,长江实业派出了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物业发展部经理陈伯荣出任广州国际玩具城有限公司总经理,而拥有欧洲第二大零售网络的和记黄埔,将通过国际化管理和零售网络吸引国际玩具巨头和国内玩具厂商进驻。此项目的另一名投资商吴楷明表示,该项目不是简单的玩具批发市场,而是整合了商贸、展示、物流、科研等厂商之间多个环节的产销研交易平台,预计每年将拉动玩具以及相关交易达人民币500亿元。

广东省一直是全国的玩具生产大省,广州、深圳、东莞、中山、佛山、澄海都是重要的玩具生产基地,其玩具生产量占全世界的50%以上,占全国的70%以上,全国8000多家玩具生产企业中,仅广东一省就超过了4500家。2003年广东玩具产值达到人民币800亿元,其中出口额达到84亿美元。但是,广东这个玩具生产大省,一直存在着家门口没有扩展市场的营销平台的问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制约了广东玩具业的进一步发展。早在2001年,广东省玩具协会就提出,要建设一个集贸易、展示、物流、科研、电子商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玩具交易中心,而最合适的地点就是广州。广州是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并且每年两次的广交会也让外商云集广州,玩具交易中心可以提供一个常设的展销平台,这对广东省玩具业的发展将大有帮助。李嘉诚抓住时机,成为第一个涉足的人,在杨开茂的推动下,2002年年初项目开始初步定下来,2003年2月,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开始介入合资洽谈,4月双方签约,7月正式破土动工。

做生意就是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热门的投资并不一定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利益,也许等你投进去的时候,这个热门已经开始降温。所以投资做生意一定要学会抓住市场的空白处,透过现有的经济形势,分析各种产业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投资,获得丰厚的回报。

5.在司空见惯中找商机

现代社会,很多人绞尽脑汁想要找到商机,然后大赚一笔,但是却始终都不能如愿。而那些成功的商人却总是能够发现商机。原因在哪里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之所以不能发现商机,是因为我们把赚钱看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总是在寻找大的商机,往往求而不得,而成功人士却总是能够在生活中发现商机,然后赚上一笔,慢慢地壮大起来。“在司空见惯中找商机”就是李嘉诚的成功经验。

财富不会主动送上门来,对商人来说,想要成功,就要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那些摆在明面上的东西,谁都可以去抢,意义也就不是很大。所以商人必须学会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商机。李嘉诚之所以在经商的生涯中一帆风顺,大多数投资都能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就是因为具有这种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的,李嘉诚在做推销员的时候,就在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年仅17岁的李嘉诚加入了一家五金厂推销员的队伍。李嘉诚一入行,就感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激烈竞争。于是,他避实就虚,采取直销的方法。

李嘉诚发现酒楼旅店是“吃货”大户,于是他就集中精力对这些堡垒攻坚。因为在当时,推销员到酒楼旅店直接推销的不多,所以竞争不是很激烈。因此,李嘉诚这一招轻而易举获得了成功。他曾经打入一家旅店,一次就销出100多只铁桶,销售业绩十分惊人。

自从李嘉诚开辟了酒楼旅馆的直销路线后,其他推销员也如法炮制,竞争逐渐变得激烈起来。面对这种情况,李嘉诚妙招奇出,一次又一次显示了他在生活中发现商机的独到眼光,为他日后大手笔的投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一家刚落成的旅馆正准备开张,这是推销铁桶的大好时机。李嘉诚的几个同事贪功心切,抢先找到旅馆老板,不料全都碰了一鼻子灰,无功而返。原来,旅馆老板中意于另一家他曾经打过交道的五金厂。

知难而退的同事都推李嘉诚出马。李嘉诚也觉得,放跑这条大鱼,实在太可惜,也未免显得自己太无能,于是他迎难而上,决定碰一碰这颗硬“钉子”。

李嘉诚并不急于去见老板,而是先与旅馆的一个职员交上了朋友,然后再漫不经心地从那个职员口中套知老板的有关情况,以选择突破口。那个职员谈到老板有一个儿子,整天缠着要去看赛马。老板很疼爱他,但旅馆开张在即,千头万绪,根本抽不出时间来。李嘉诚感觉自己已经找到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他让这个职员搭桥,自掏腰包带老板的儿子到快活谷马场看赛马,令老板的儿子喜出望外,兴高采烈。李嘉诚的举动令老板十分感动,于是很爽快地从李嘉诚手中买下了380只铁桶。李嘉诚再一次成为五金厂的一等“英雄”。

李嘉诚这种在司空见惯的事务中发现商机的能力在日后的生意中得到了尽情的施展,为他赢得了巨额的利润。

20世纪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内地对引进外资发展经济非常迫切,出现了很多对外国资本进入的优惠政策,而对港台投资的优惠政策甚至还更甚前者。但是,当时港台商人对大陆投资环境有所顾虑,没有人敢盲目进入,当时进入中国的港资,基本上都是基建,或者是房地产行业的,在零售市场的港资几乎为零。

但是1984年,李嘉诚看准时机,毅然决定携百佳进入中国内地的零售市场,成为首家登陆中国内地的外资零售商。一直到1989年4月,和黄旗下的屈臣氏在北京开设了内地第一家店。

当时,许多香港投资者对内地政府开放零售业市场政策心怀疑虑,不敢进发内地市场,而李嘉诚以其独特的眼光,在内地开店比家乐福在华第一家门店早了11年,甚至比红色资本背景的华润进入内地也早了7年。因此,百佳和屈臣氏分别打入内地,不但首次引入“超市”“连锁店”“个人护理”这些新名词,也成为外资摸索中国零售市场的急先锋。

许多生意都是在各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生的。但是,大多数人都感到无所谓,一切顺其自然,结果许多机会也就在不经意中溜走了。生意上的所谓“财运”,并非都是天意,更多的时候是偶然与巧合,有心人利用了这些看似普通的信息,才成为财富的拥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