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的资本
21803100000023

第23章 投资不是投机,谨慎为赢(3)

富士康是第一家进入昆山投资的台资企业。后来昆山的地价猛涨,很多人劝郭台铭,制造业赚钱速度太慢了,代理加工行业的利润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会很微薄,远不如直接去炒房产、炒地皮,这样很快就能赚到丰厚的收益。但郭台铭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些建议,他说:“如果我的团队一天到晚去学怎么挣快钱和热钱,那么久而久之,他们就再也不会赚慢钱和冷钱了。”

郭台铭的理智与克制让富士康连续八年跻身《财富》500强,坚持自己的“慢”盈利模式是富士康稳固发展的基础。事实证明,慢工出细活,企业现在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正是这种蚂蚁啃骨头的改革精神,让富士康稳步向前,如今世界巨头苹果公司的在华代加工业务都要交给富士康来做。

总有一些企业家喜欢抱怨自己所处的行业赚钱太少,殊不知,正是因为“微利”,竞争对手才少,眼红的人才少。有一句话叫作“赚钱好比长跑,不能急功近利”,企业家的眼睛不能只盯着所谓的暴利行业。企业家应该懂得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去考虑,而不是追求短期利益。只要盈利模式对,即便现在不盈利,早晚也会盈利;如果盈利模式不对,即便现在盈利,盈利也很难持续。

所以说“与其到头来收拾残局,还不如当时理智克制一些”,面对诱人的利益,面对竞争对手的挑衅,理智与克制永远是战胜他们的法宝。

6.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

李嘉诚说:“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我讲求的是在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对风浪一定要挨得住。”“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是李嘉诚一生中最信奉的生意经。遵循这一原则,他把自己的生意做得足够大,并且坚如磐石。

经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既要考虑发展的问题,又要学会规避风险。对一个商人来说,扩张时必须谨慎,不可盲目地扩张。同样,想要让公司有所发展,也不能谨慎过头,否则就会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在规模扩张中稳定发展。

1974年6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促成下,加拿大政府批准长江实业的上市申请,从而使长实股票在温哥华证券交易所发售。香港注册的公司在伦敦上市并不稀奇,令人瞩目的是,长江实业首开香港股票在加拿大挂牌买卖之先河。

李嘉诚全方位在香港和海外股市集资,为长江的拓展提供了厚实的资金基础。将公司上市,是壮大自身实力的一条快捷而有效的途径,立志赶超置地的李嘉诚,及时跻身股市,正是一种敢于扩张的勇气。

李嘉诚是一个“很进取的人”,但是又强调:“我着重的是在进取中不忘稳健,原因是有不少人把积蓄投资于我们公司,我们要对他们负责任,所以在策略上讲求稳健,但并非不进取,相反在进取时我们要考虑到风险和公司的责任。”

香港著名船王包玉刚的口头禅是“宁可少赚钱,也要尽量少冒风险”,香港锦兴集团总裁翁锦通说:“生意越大,越要谨慎,因为一旦遭遇危机,整个基业都有倒下的危险,损失太大了。”包玉刚坚持稳扎稳打,这成就了世界级船王的发家秘密。翁锦通总结的生意经是:计划要缜密,处事要周详。不可轻举妄动,意气用事。

1979年9月25日晚上,李嘉诚在香港皇后大道中华人行21楼会议室,兴奋地宣布:“在不影响长江实业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本公司已经有了更大的突破,长江实业以每股7.1港元的价格,购买汇丰银行手中持有占22.4%的9000万普通股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股权。”李嘉诚认为这是他创业生涯中最成功、最漂亮的一仗。李嘉诚之所以能取得这一仗的胜利,凭借的是他沉稳的经营策略。

做生意是一项冒险的活动,我们必须慎之又慎,但是我们又不能因为谨慎而制约规模的扩大,阻碍生意做大做强。企业在发展或利润的取得时,要着眼于未来,不能只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而损害了长期目标。

1999年11月,在李嘉诚出售“橙”股权而获得1180亿港元收入不足一个月,欧洲电信市场风云再起。

英国沃达丰电信公司声明,将动用超过1万亿港元的资金(1290亿美元)收购德国曼内斯曼公司52.8%的股权,而曼内斯曼高层马上做出回应,坚决抵抗沃达丰的恶意收购行动。

那个时候,李嘉诚拥有10.2%的曼内斯曼股权,是曼内斯曼最大的股东。得到李嘉诚的支持,就意味着获胜。所以,李嘉诚成为沃达丰和曼内斯曼争夺的焦点。

李嘉诚手里拥有裁决权,不论他做何选择,都会成为最大的赢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李嘉诚不为名利所动。和黄董事局发表声明,坚决支持曼内斯曼抵抗敌意收购。对此,李嘉诚的解释是:“和黄与曼内斯曼一起发展对和黄股东有利,而且沃达丰提出的收购价不具备吸引力。”

李嘉诚之所以将百亿元白花花的银子拒之门外,是因李嘉诚入主曼内斯曼,目的是在欧洲电信市场大展宏图,他绝对不会为了几百亿港元而放弃自己的商业战略。

李嘉诚认为,一些经营者在拥有50位员工时能经营得很好,当员工数量增加到100位时,由于没有那份能力,业绩不但没有增加,公司还可能陷入危机。因此,扩张的时候要坚持谨慎的原则,在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顺利地将众多的业务得以消化、扩大,直至获得成功。

对经营者来说,认识自己和公司成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有了准确的判断、相应的能力,才能在规模扩张中获得发展,并有效地行使各种经营技巧,避免发生错误。

做生意必须拥有开拓的勇气,才能越做越大,所以,谨慎也不能太过头。看一下李嘉诚的经商史就可以知道:李嘉诚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就在于他不仅谨慎投资,而且敢于投资。

在商场上,不缺乏敢于冒险的生意人,但对一些高利润的项目,成功的商人始终是慎之又慎,因为他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才是上道。

7.做生意如同打球,打得不好也要保持镇定

李嘉诚说:“做生意一定要同打球一样,若第一杆打得不好的话,在打第二杆时,更要保持镇定及有计划,这并不是表示这个会输。就好比是做生意一样,有高有低,身处逆境时,你先要镇定考虑如何应付。”

李嘉诚创办长江塑胶厂,正春风得意时,危机很快就找上门来。李嘉诚费尽了心思,才使塑胶厂走出危机。还没等长江厂恢复元气,新一轮的打击接着又来了。

当时香港的塑胶厂有很多,所以竞争也是很激烈的。他的竞争对手落井下石,抓住这次机会,准备将长江厂彻底击垮。于是他们将拍摄到的长江厂破旧不堪的厂房照片在报纸上刊出,希望借此破坏长江厂的形象,使顾客对它失去信心。

刚刚从危机中走出的李嘉诚已经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稚嫩小伙子,上一次的挫折让他成熟了很多,他学会了冷静地思考和面对现实。当他知道整件事后,并没有慌张,也没有屈服,而是积极地思考对策。李嘉诚非常清楚,在这个时候出现这种负面的新闻,会使长江厂再次面临绝境。所以必须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经过深深地思考,李嘉诚决定利用这件事,让他们为自己做免费的宣传,使自己的厂子尽快好转。于是,李嘉诚拿着报纸,背着自己的产品,开始走访香港很多经销商。李嘉诚坦率地承认自己是在创业初期,没有多少资金,所以厂房很是破旧,但是这并不影响产品的质量。他把带去的产品交给那些经销商,让他们看。同时,他表示很欢迎经销商们实地考察,等到满意的时候再订货也不迟。

那些经销商被李嘉诚的执著与诚实以及他优质的产品所打动,于是他们纷纷前去长江厂考察。考察之后,他们认定李嘉诚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于是纷纷向他订货,长江厂的订单又一次多了起来。

李嘉诚经商几十年,大大小小的危机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但是从来没有哪一次的危机能够把他打倒。面对危机,他总是能从容镇定地去化解。

危机就像世界上的感冒病毒,想避免是绝对不可能的,有病乱投医也是不行的,只有对症下药再合理地调养才能够驱赶病毒,恢复健康的体魄。现在有个名词叫“危机公关”,就是指在危机发生时通过一系列公关手段,对危机积极地应对,最后成功解决危机甚至变危机为契机,促进企业的发展。很多时候危机利用得当,确实能产生比广告还要好的效果。

卖水能卖出世界500强来,这真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然而法国矿泉水公司“碧绿液”却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碧绿液”不仅畅销法国,还远销到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而在“碧绿液”发展的过程中,真正让它享誉世界的却是一次危机。

1989年2月,美国食品卫生部门在抽样检查中,发现部分“碧绿液”矿泉水含有超过规定标准两倍的苯,长期饮用,有致癌的危险。消息传出,“碧绿液”矿泉水的销量直线下降。

面对这一危机,“碧绿液”公司高层非但没有惊慌,反而把它看作是一次契机,想借此机会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于是,“碧绿液”公司马上举行记者招待会,向来自各地的记者们宣布:把同一批销售到世界各地的1.6亿瓶矿泉水,全部就地销毁,公司另用新产品补偿。

这一消息传出,舆论界一片哗然,大家都很不理解。为了几十瓶不合格的矿泉水,销毁价值两亿多法郎的矿泉水,还要全部补偿给消费者,这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新闻媒体开始对整件事情进行全面的报道,一时间众多媒体纷纷以全版报道这一事件。很快,消息就在全世界传开。“碧绿液”公司对顾客负责,为顾客着想的美名传了出去。这不仅重建了消费者对“碧绿液”产品的信心,还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

想让企业长久发展就必须学会见招拆招,通过在危机中临危不乱的处理,给公众和消费者树立一个良好、负责任的形象,这样能使他们更加信赖我们的企业,处理得当就相当于为自己打了一次免费而且相当漂亮的广告,最后转危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