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任正非的资本
21796000000029

第29章 学习精神——强大的学习能力(1)

1.我们必须向美国学习

华为的狼性基因里有一种狠劲,狼是因为善于学习,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华为也一样。

1995年,华为刚刚取得一些成绩,就成立了知识产权部,成立北京研发中心。为了借鉴大企业的管理模式,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买了一张去往美国的机票,在朋友的安排下参观了美国一家知名企业,看了看当地的人物风情。

飞机经东京,飞越太平洋及美国大陆,抵达大西洋彼岸的波士顿。之前很少坐飞机的任正非一出国门就感到身体不适,并开始呕吐,又加上二十多小时的时差反应,在任正非的记忆中这并不是一次很舒适的旅行,但见到的东西却让任正非终身难忘。

在任正非的眼中,波士顿是座美丽的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城市。这个城市处处都保留着小片小片的森林。沿街全是绿茵茵的草地,草地上种着阔叶树。处处都如香山般美妙,自然风光还要盖过香山。美国人民数百年来对环境的保护,令任正非惊叹不已。任正非在心中粗略衡量了一下,我们国土与美国大致相等,但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就占去很大一部分,云贵高原的大山又占去一部分,余下不到一半的国土,却养活着12亿人民。教育经费的缺少,文化素质的低下,盲目繁殖人口,连田边地角都挖空了,如何还有山林、草地?

任正非心里清楚,中国的教育条件很艰难,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受教育的机会与水平均低于发达国家,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里,低文化素质就像一条链,拖住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用一些硅片,换走了我们大量的花生米,任正非常认为这是一种不平等交换。任正非触景生情,有些感慨,同样大声呼出教育救国。任正非觉得华为公司聚集优秀人才、提高人才浓度的政策是正确的。尽管它暂时增加了一笔不小的生产成本。

在朋友的引领下,任正非参观了CP公司。在这间公司,任正非看到美国人十分执著的钻研与认真精神,以及如绅士风度一般的有条不紊、井井有条的管理。公司内部的各类文件摆放十分清晰、准确,并有良好的覆盖。

整个考察期间,任正非深感,美国人踏踏实实、十分专一的认真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毫无保守的学术风气,是值得华为人学习的。大多数美国人并没有像中国人那么多远大的理想,更多的美国人只是喜欢踏踏实实地做事。任正非在CP公司待了一天半,便离开了CP,乘飞机飞往达拉斯,这里是著名的仪器公司TI的总部所在地。

TI公司总部占地很大,超出了任正非的想象。任正非的考察团队一到目的地,连饭都顾不上吃,就提出了参观工厂,而亚太地区经理告诉任正非他们,这儿没有工厂,工厂分散在世界100多个地方封装集成电路。

TI总部主要集中了研究与销售的队伍。任正非注意到他们的总裁、董事长在比较简单的、外表比较破旧的平房里办公,地区销售经理们,却是一个地区经理一幢高大的玻璃幕墙的大楼,十分清洁与安静。

TI公司对任正非一行人的到访十分热情,向任正非一行人介绍了许多他们前所未闻的高速器件。公司的介绍非常条理化,主要使用投影设备、胶片以及编辑得逻辑性很强的技术说明。华为的考察团从早上一直到晚上不停地听介绍,增长了许多对TI的了解,双方十分投机。

告别TI后,华为的考察团还专程赴拉斯维加斯参观了国际电脑展。在1995年的那次电脑展大约有50万人参加,任正非清楚地记得,当自己出现在活动展的时候,放眼望去全是外国人,华人根本就看不见几个。任正非当时心想:“中国人不出去看一看,闭门造车,不仅不可能赶上别人,而且可能从时代的列车上摔下来。我们已处在入关的微妙时期,应保持良好的市场与技术信息。公司将会一批一批地安排同志们出去看一看。”

参观这次国际展览,考察团仅有一天的时间,任正非带着下属的几个老员工拼命地在厅里跑,用了一天的时间才勉强参观完一个厅。之后才被告知这里一共有七个展厅,如果每个展厅都要看的话,至少需要七天。这次的展览让任正非对国际电脑的发展,大开眼界。更让任正非个人找到了“我国电脑工业将日落西山的感觉”,找到“我们不拼命发展技术、最终会丢失全部市场的感觉”。

任正非清楚地认识到,华为这几年走过的路是对的,还不够,还应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别问走多远,总之一直走下去就对了。参观这次展览,任正非才体会到什么是技术危机与市场危机。王安公司1992年的时候年销售35亿美元,1995年就宣布破产保护。日本三菱这么强大的集团,退出了电脑生产。这种强烈的危机,推动整个世界的前进。华为被历史摆在了一个不进则退的地位,科海无边,回头无岸,错过了发展机遇,将会全军覆没。

这次短暂的考察,不仅开拓了任正非的视野,更为华为未来与IBM开展管理咨询合作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任正非坐在返回国内的飞机上,脑海里想的都是这几天见到的事情。任正非觉得,今后华为想要走得更远,就必须从现在起一丝不苟地学习美国企业的优秀管理与文化。

2.学习日本工匠精神

2015年,华为任正非写给全体员工的一封Email——《学习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开始在BBS中悄然散播,之后以星光燎原之势迅速在微信朋友圈里流传。

在这封由任正非亲手执笔的邮件中提到的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著、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长寿企业扎堆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它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在一个针对日本企业长久寿命的问卷调查中,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工匠精神”。

或许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

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纳一下工匠精神的内涵要素,首先是精益求精。这是做出精品所需的首要精神,无论大事小事,都要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去钻研和完善,那样才有可能做出伟大的产品。做技术的,要有钻研和创新精神,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学好、用好技术。中国已经过了营销创新、模式创新的时代,中国最缺乏的其实就是核心技术和核心技术人才,我们创新创业的下一站是技术创新。做服务的,要努力把服务精细化,服务越精细,就越能迎合用户的心理要求,因而也就越能赢得用户的青睐。

第二,细心之外还要有耐心、专注和坚持。我们都太急了,互联网+以及创新创业不是一两年就能干好的,身为创业者都无法静下心来专注于解决某一个问题,并好好规划与设计,好好做出一点点成果,就急着融资,急着推广,中国的资本市场也是乱七八糟的,可能是因为错过了互联网1.0的资本大红利,以至于在互联网2.0时代盲目地撒网,连资本都急功近利了,试想还能有BAT出现吗?我们不能太急,要静要稳,何况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们必须专注于某一件事上,然后全心全力地精雕细琢,不管什么艰难险阻,都要坚持下去,那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第三,要专业和敬业。做任何事情或产品,我们一定要专业,专业才能打造卓越的产品;而敬业是一个职场人的基本素质,敬业会让你出类拔萃。不要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现,要做就要做得最好,努力成为企业里一个不可或缺的人,你才有价值。我们的周围有不少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待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终致一生碌碌无为、怨天尤人。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的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上与下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说起“工匠精神”就不得不提日本一家生产齿轮的公司。1998年,树研公司年生产出世界第一的十万分之一克的齿轮。为了完成这种齿轮的量产,他们消耗了整整6年时间;2002年树研工业又批量生产出重量为百万分之一克的超小齿轮,这种世界上最小最轻的有5个小齿、直径0.147毫米、宽0.08毫米的齿轮被昵称为“粉末齿轮”。

这种粉末齿轮到目前为止,在任何行业都完全没有使用的机会,真正“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树研工业为什么要投入2亿日元去开发这种没有实际用途的产品呢?

这其实就是一种追求完美的极致精神,既然研究一个领域,就要做到极致。

“技术高超的匠人加工的模具,手感妙不可言。”任正非虽不是机械行业出身,但他对松浦元男的这个说法深为理解。20世纪70年代的匠人,技术高超到能加工比机械更高的精度,在匠人圈被誉为“蒙骗机械”。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和心中,比如某大佬号称用工匠精神制造了一款跨时代的电脑,但最终成为一个笑话,大佬可能根本就不理解什么是工匠精神。我们国家的很多企业确实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更多的是泛滥成灾的吹牛和铺天盖地的广告,可怜人们大都是麻木不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见风使舵者,但是社会在发展,意识在提高,在资源日渐匮乏的未来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其实工作就是一种修行,在修炼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

任正非说:“华为公司也有工匠精神,我们从年产几百万,到年产4000亿是怎么过来的,多少辛酸泪。我们要重视技师文化的建设,给他们合理报酬和激励,文员、支付系统的员工……都是一种特殊的技师,我们都要关怀。李建国是工匠第一人,他的任务是要让千万技师、技工成长起来,我们要后继有人。我们的质量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真心做人,用心做事,是大多企业家遵守的一种人生原则,因为在混乱不清的经济大爆炸时代,很多时候往往你的态度能够决定你在未来走多远。

3.我们该向以色列学习什么?

2015年2月,华为公司董事长孙亚芳女士随代表团访问了以色列,重点是访问以色列的一些高科技企业,并开展与他们的技术合作与市场合作。这次访问与交流,让华为的团队感慨颇多,也给了孙亚芳女士一个重新认识以色列的机会。回国后,孙亚芳写出了一篇名为《以色列崛起之谜》的文章,任正非看过后称赞不绝,并在公司内部积极推广这篇文章。

在一次公司会议上,任正非面对下属用了一句设问:“孙亚芳的文章向我们提出了什么?就是学习以色列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高度的民族与群体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永远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希望的精神支柱,但精神需要物质来支持与巩固。这就是公司的基本法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可以把这篇文章看成基本法的辅导报告之一。”

任正非认为孙亚芳的这篇文章中虽然没有提及华为公司怎么办,也没有谈到任何有关通信领域的知识,但任正非觉得当华为人能兼容世界最优秀民族的优良特性时,还有什么人间奇迹创造不出来?

现实中,人们常常用“萨布拉斯”来形容以色列人。“萨布拉斯”在希伯来语中是仙人掌果的意思,很多人用这种外表坚硬带刺,但内心相当甜蜜的仙人掌果来形容以色列人的性格,可以说再恰当不过了。要问以色列人为何睿智、乐观而又顽强,也许你真的应该翻翻犹太人的历史。整个犹太人的历史可以说大部分是一部流浪与被屠杀的历史,这让他们吃尽了人间之苦,也让他们获得的比其他民族更多,正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犹太人在长期的民族灾难中,背井离乡,流散于世界各地。他们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引了所在国的文化精华。犹太民族杰出的科学创造力,源于这个民族特有的开放式社会文化生态。许多犹太家庭主动与其他民族接触,大量地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养料,这样就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知识养料。

在以色列,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犹太人一心追求知识,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知识来谋生的特点代代相传。

由于受到迫害,犹太人不得不远离各个时代的主要产业。为此,他们开始考虑从事其他人没有干过的新产业。他们就是所谓的夹缝产业的先驱者。好莱坞电影、百货商店等这些都是犹太人首创。现在犹太人拥有巨大势力的行业,很多都是因他们受到迫害而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