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任正非的资本
21796000000026

第26章 狼性文化——做企业就是要培养出一批狼(2)

华为作为中国最伟大、最有竞争力的企业之一,半军事化管理使得企业取得巨大成功,任正非更是被誉为中国最有思想的企业家之一。华为的企业管理有着浓重的军事化色彩。一个企业,如果员工能够像部队士兵一样具有坚决执行、高度统一的效率,毫无疑问,在市场竞争中必将取得胜利,成为最终的赢家。

3.狼性就是团队精神

有人把通信制造业的各类企业比作草原上的三种动物:跨国公司就像狮子,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就像豹子,而地道的中国本土企业就像土狼。如果这个比喻贴切的话,那华为就是最杰出的土狼。

狼不同于虎和豹,它是一种群居动物。它们狩猎的时候是靠集体的力量,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协作,齐心协力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许多动物不怕单独的狼,单独的狼也往往会成为其他大型动物的盘中餐。但是一群狼,一群有着团队精神和严密组织与配合默契的狼,足以让狮、虎、豹、熊等猛兽色变,足以使任何比其更为凶猛的猛兽汗颜。这也正如任正非所领导的华为团队,众志成城、同舟共济。

在草原上捕猎的过程中,狼群为了最大化地获取猎物,必须团结。尽管单独一只狼也能捕获猎物,但是,为了尽量多地获取猎物,必须依靠团队作战。狼群的凝聚力、团队精神是决定它们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正因为此,狼群很少真正受到其他动物的威胁。

在草原上经常有成群的黄羊,为了能够在一次战斗中获得最多的食物,狼群会对整个羊群进行细致观察,寻找最佳时机来发动进攻。最难得的是狼群几十只狼在这个潜伏的过程中,每只狼都能服从集体利益,没有一只狼因为猎物的诱惑而单独发动进攻,破坏整个团队的伏击。而狼群又会有分工,头狼是狼群里最智慧和勇猛的,他会组织狼群打围,分工及观察形势,做出决策,选择出击和围攻策略,不管是进攻还是撤退,狼群都能够保持良好的阵形,头狼带领,弱势的狼在中,大狼断后。

现在,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狼的这种“打群架”的现象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因为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将团队的力量发扬光大,就会造成内耗多的后果。而一群狼团结拼搏、和谐协作、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是一种可怕的力量。这种群体的力量正是任何企业所需要追求的。

任正非认为,在狼成功捕猎过程的众多因素中,严密有序的集体组织和高效的团队协作是其中最明显和最重要的因素。这种特征使得他们在捕杀猎物时总能无往不胜。狼群总是协同作战,正是因为如此,虽单打独斗狼不敌虎、狮、豹,但狼群可以杀死它们。在蒙古草原上,所有的猛兽都被狼驱逐出草原,任何动物遇到狼群都相当害怕,为什么?因为狼靠的是协同作战,所以其他动物都不敢惹狼。华为团队学习“狼文化”,也就是将狼团队中比较积极的因素引用到华为的团队建设中来。

美国管理大师托马斯彼得曾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期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

“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是华为狼性的体现。在华为,对这种狼性的训练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一向低调的华为时时刻刻把内部员工的神经绷紧。从《华为的冬天》到《华为的红旗还能打多久?》无不流露出华为的忧患意识,而对未来的担忧就要求团队团结,不能丢失狼性。华为人认为只有这样,华为才能找到冬天的棉袄。

凶悍的“狼性文化”无疑是华为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任正非早年一直提倡“狼性文化”:敏锐、好斗、奋不顾身、团队精神。在企业内部,任正非用军事化的“铁腕”来治理企业,包括超强的劳动强度、严厉的管理制度、残酷无情的内部优胜劣汰机制等。

国内外很多公司的兴衰史证明,当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时,都会不可避免地沾染上慵懒的惰性。电信制造领域巨头华为也不例外。然而正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率先提出华为“狼性文化”,并以此激活华为人的斗志,华为才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跻身国际巨头的行列。

如今,国内外许多企业在看到华为集团旺盛的企业生命力后都开始纷纷效仿华为的狼性文化,以狼为师的企业已成燎原之势。实际上,受益于“狼性文化”的不仅是企业,一些事业单位也纷纷纷仿效:他们大都认为刚性管理才是真正的管理,并且在未来竞争愈演愈烈的环境下永远都不会过时。

4.“狼性”是要靠文化来保障的

任正非曾说过:“资源是会枯竭的,只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是这条无形的、生生不息的、充满思辨色彩的、不断升华不断完善的文化线,牵引着华为人走向成熟。

在业界,华为闻名遐迩,就连对手也要敬畏三分。特别是华为低调的性格与疯狂的行为,使这匹诡异的土狼多了几分神秘,让人琢磨不定。在十多年前还是一个注册资金仅两万元的民营小企业,而在2001年的销售额就高达255亿元,荣登电子百强前十位,成为世界级通信设备供应商。

实际上,华为的企业文化,并不完全等于狼性文化。狼性文化在华为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当我们了解华为文化的时候,如果只是简单地认为华为文化就是狼性文化,是有失偏颇的。狼性文化主要表现在华为营销团队的团队精神之中,这种精神是很抽象的,而且也是很容易被扭曲的,这就需要有一种保障机制,这种保障机制就是华为的企业文化。

任正非认为,让员工接受新的企业文化培训是促进文化塑造和变革的一个重要的策略,在文化变革的计划安排就绪后,就要督促员工参与培训、学习。通过专门培训,让员工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有什么作用,企业为何及如何实施文化塑造与变革,新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有什么新的要求,认识企业现有文化状态与目标文化的差距。还可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如广播、标语、板报等大力宣传企业的价值观,使员工时刻都处于充满企业价值观的氛围之中,通过耳濡目染来达到使企业文化渐入员工心中的目的。

为了维护自身文化,华为还采用了“文化洗脑”的方式。华为招聘的大学毕业生要过的第一关就是“文化洗脑”。华为甚至这样教育新员工:为了市场销售额的增长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正常的,包括对对手的“不择手段”。华为的这种文化与万科的人文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文化洗脑”,任正非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华为大部分员工受过高等教育,容易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如果认识不统一,就可能产生许多错误的导向,产生管理上的矛盾。”所以他强调,既然文化可以灌输,个性就可以改造。在强力推行集体主义的同时,任正非以身作则,不设专车、与普通员工在食堂一同就餐,他与员工的关系如同战场上的官兵。

靠着这种独裁、封闭、强制统一的管理风格,华为赢得了创业期的辉煌,华为文化甚至还被推崇为中国企业文化的典范。而此一阶段的华为,在管理上并没有与国际接轨,其文化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

华为崇尚狼性文化,华为的老总任正非归纳出了狼的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这三点是狼在厮杀中成功的特性,转用到企业的竞争中,也会形成不可思议的力量,所以企业要发展就需要有点狼性。敏锐地察觉对手的动向和市场的变化,可以抓住先机、把握主动。竞争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挫败,因而想获得将来的胜利,必须要有不怕输的精神、永不言止的信念,在市场竞争中,退却和等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企业是个集体组织,它的成功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2012年,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百度内部网上发表的一封名为《改变,从你我开始》的公开信流传开来。李彦宏在邮件中要求百度员工“鼓励狼性、淘汰小资”。

李彦宏在邮件中表示,过去几年百度虽然挣了很多钱,但投入不够,当公司业务还在快速成长时,不应该快速追求净利润,应该把更多的钱投入到更多的新业务和创新上。

李彦宏还称,除了核心业务之外,还应该通过推出浏览器等,引导用户使用百度搜索,但百度现在在这方面投入的力度不够。

此外,李彦宏一方面鼓励员工多一点狼性,要有敏锐的嗅觉,要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要群体奋斗;另一方面建议员工要淘汰小资,如果员工想找一个稳定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混日子,请现在就离开百度。

李彦宏要毫不留情地“淘汰小资”,因为小资主义已经腐蚀了百度团队的效率和执行力。“什么是小资,我的定义是有良好背景,流利英语,稳定的收入,信奉工作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不思进取,追求个人生活的舒适才是全部。”显然,良好背景、流利英语是一种身份烙印,不可能被“革掉”。“不思进取、追求舒适”是小资主义的表现,要淘汰的就是这种小资主义。因为“小资背景不一定是你的优势,因为你的生存环境太舒适了,就好像恐龙,经过很多年长得很大,但是条件变得很恶劣时你却活不下去”。所以,李彦宏才会说:“我们希望提供不错的福利,在校招聘也宣传好的福利,但是与此同时,不能惯员工的娇气,不能惯出不能过苦日子的习惯来。”

一个组织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则迟早会被危机吞噬。而每个组织无疑是由众多的个体组成的,个人的精神状态直接凝聚成了组织的精神状态。李彦宏的真正目的,不是仅为了要开除公司内几个“小资情调”的员工,而是想让大家提高警惕、从思想层面根除“小资主义”。

“狼性精神”可以防止员工精神懈怠,可以让整个团队对未来保持预警。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者,才能赢得未来。

华为用狼性文化补其执行力,百度用其敏锐嗅觉补其“预警能力”,把狼的机智和无情学得淋漓尽致。这些都更加证明了一个真理:狼性文化是一种“适应式”的管理文化,快速竞争的IT行业天生需要狼性,但到底用狼的利齿还是敏锐的耳朵,需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企业特点进行个性化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应用普及越来越快。时代需要创新、勇于担当、直面现实的一代。信奉小资主义是无法满足时代需求的。中国互联网的前10年发展,已经见证了这一点。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只会加速优胜劣汰,绝无“舒适成功”的捷径可言。

华为作为通信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丛林法则的残酷性并不断地保持自警,不断地挑战自己,果断摒弃那些高科技企业“舒适”“自由”的不良风气,保持清醒和危机意识,是非常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