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任正非的资本
21796000000011

第11章 拼命努力——不奋斗,就没有出路(1)

1.华为的文化就是奋斗文化

任正非在一次华为公司内部会议中说:“是什么使华为快速发展呢?是一种哲学思维,它根植于广大骨干的心中。这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文化。”

“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这个听起来老掉牙的常识,却被任正非奉为真理,也被华为宣传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文化,并以极大的热忱和意志力将之传播、执行到了极致。

任正非出身贫寒,体会过谋生路的艰辛,从老一辈身上继承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意志。他认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改变组织的命运,只有一个选择——艰苦奋斗。所以将“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做为华为的核心价值观文化。这一价值观,也贯穿在《华为基本法》中,任正非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传递给华为管理层。

在华为获得长期的高增长,如今已经可以放缓脚步的情况下,任正非依然屡次强调要“艰苦奋斗”,这与他一贯具有的危机意识不无关系。他认为,艰苦奋斗必然带来繁荣,繁荣以后如不再艰苦奋斗,必然丢失繁荣。在外界看来,华为的脚步坚实、低调、稳健。

著名的企业家邱永汉说过:“25岁到35岁为创业最佳期,40岁已经相当迟,40岁以后则是例外中的例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创业的时候越年轻,也就有更多尝试的机会,更大的冲劲和实力。相比之下,任正非的成功更像是一个例外中的例外,他创业的时候已经44岁了。相比于很多20多岁时就已经在自己领域崭露头角的年轻人而言,任正非这把年纪确实有些大了。

但是,可贵的是,即使到了这个岁数,任正非还保持着年轻人的冲劲和锐气。在华为创立之初,他咬紧牙关,带领一帮愿意追随在他身边的兄弟共同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并且最终走向了辉煌。这意味着任正非和华为有比别人更值得为人乐道的故事。

1991年9月,华为租下了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作为研制程控交换机的场所,五十多名年轻员工跟随任正非来到这栋破旧的厂房中,开始了他们充满艰险和未知的创业之路,这里将决定着还很弱小、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华为的命运。

虽然华为很弱小,但任正非还是有了自由的空间,可以放手一搏了。他们把整层楼分隔为单板、电源、总测、准备四个工段,外加库房和厨房。挨着墙排开十几张单人床,外加几处泡沫纸箱板上加床垫的地铺,这就是所有人的住所。华为最初的员工就以此为家,吃住都在楼上,经常连外面有没有下雨都不知道。

当时楼里没有空调只有吊扇,人们在机器的高温下挥汗如雨夜以继日地作业,设计制作电路板、话务台、焊接的电路板,编写软件,调试、修改、再调试。累了抽烟,病了吃药,实在困了就趴在桌上或在地铺上睡一会,醒来再接着干。有时睡到半夜突然来货,立即起来卸完沉重的设备再睡。夜里蚊子太多,值班的员工就用套机柜的塑料包装把自己从头套到脚,然后在脸上挖几个洞以保证呼吸,这下就再也不怕蚊子了。

由于公司没有钱买自动测试设备,他们只能发挥聪明才智,用一些土办法代替。技术人员用万用表和示波器来测试交换机,用放大镜一个个地检查电路板上成千上万的焊点。遇到交换机的大话务量测试,往往要将所有的人都叫到一起,每人同时拿起两部话机话筒来检验设备的性能。白天测试,晚上开会讨论攻关。

设备测好后,在场的不分工人或是经理,也不分大专或是博士,一起动手给设备装箱订上边角铁,一起搬运装车发货。虽然环境艰难,但是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怀着勇往直前的干劲。

在这样的情况下,任正非几乎每天都到现场检查生产及开发进度,开会研究面临的困难,分工协调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遇到吃饭时间,任正非和公司领导就在大排档同大家聚餐,由其中职位最高的人自掏腰包请大家吃饭。

到了后来,很多老员工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禁不住精神为之一振,充满向往。

任正非就是用这种精神弥补了当时公司物质极度短缺的劣势,使得大家都为一个美好的明天而齐心协力。“那种情景恐怕只有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才能见到。在华为历史上,也很难再有第二次。”10年后,华为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公司总部搬到了深圳龙岗坂田华为工业园。华为熬过了创业的艰苦岁月。

华为人的艰苦是出了名的,上至总裁下至普通员工莫不如此,始于创业初期的“床垫文化”一直坚持到现在,被一代又一代的华为人继承。在华为内部流传甚广的“华为员工顶着风冒着雨雪步行翻山越岭抢修基站”的事迹亦是其艰苦奋斗文化的缩影。任正非不止一次地强调“先工作后生活”,正是华为艰苦奋斗文化的真实写照。

正是艰苦奋斗的文化传统成就了今天的华为,即使今天的华为已经在通信设备领域取代爱立信,成为新的龙头老大,艰苦奋斗精神仍然是其极力倡导和鼓励的。

对于华为的艰苦奋斗精神,外界一直给予其很高的评价。任正非曾经当着几千人的面大声地问:“什么叫奋斗?”一时间,整个会场鸦雀无声。在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后,任正非对着麦克风一字一字地说:“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任何微小活动以及在劳动的准备过程,为充分提高自己而做的努力均叫奋斗,否则,再苦再累也不叫奋斗。华为奋斗的目的,主观上是为自己,客观上是为国家、为人民。但主、客观的统一是通过为客户服务来实现的。”

当华为还是小公司时,曾提出“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口号,如今这个口号早已成为华为的精神传承,与企业的艰苦奋斗精神相得益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就是华为的目标。华为一直在鼓励奋斗,同时提出了不让奋斗者吃亏的精髓。根据今年华为最新公布的股权结构,任正非在华为的持股比例仅为1.42%,任正非更多地稀释自己的股份也是华为鼓励奋斗者的一个具体体现。

挫折和磨难始终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任正非经历了接近30年的成功与失败的积累,锤炼了15万名优秀的华为员工。华为员工最终确立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使公司慢慢走出困境走向成熟。

2.迪拜精神,没有资源全靠自己

1996年,任正非和时任外经贸部西亚非洲司长的石畏山、王汉江在联合国批准伊拉克石油换粮食时,曾在迪拜转机,飞机降落在迪拜的荒凉的机场上。在机场候机的时候,石畏山,王汉江跟任正非聊天提起了迪拜,他们两个人对任正非说其实这里资源很好,可以说是中东的香港,任正非听后摇头表示不相信。任正非觉得无论怎样,也不可能在沙漠里建一个香港。1996年的迪拜还是很破落的,不像现在这么富有,但迪拜这个国家重视文化建设,国王把孩子们一批批送到欧美学习后再回来,提高整个社会文化素质水平;同时制定各种先进的制度及规划,吸引世界的投资。后来,当迪拜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时,任正非觉得很震撼。任正非觉得,像迪拜这个石头产量并不多的地方,想要创造一个环境,简直太困难了。任正非认为,华为公司也是一无所有,只能靠自己,和迪拜的精神是一样的。

在通往成功彼岸的路上,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没有谁能代替谁的思想和行为。条件和环境等外因只能影响一个人取得成功的进程,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命运。依赖思想只能使一个人一事无成,最终把自己推向失败者的行列。任正非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解救你的只有你自己,一切还得靠自己。

任正非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没什么钱,兄弟姐妹很多,在任正非的自传《我的父亲母亲》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父亲的:“爸爸任摩逊,尽职尽责一生,充其量可以说是一个乡村教育家。妈妈程远昭,是一个陪伴父亲在贫困山区与穷孩子厮混了一生的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园丁。爸爸是穿着土改工作队的棉衣,随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同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山区筹建了一所民族中学。一头扎进去就是几十年,他培养的学生不少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有些还是中央院校的校级领导,而父亲还是那么位卑言微。”

任正非白手起家这是众人皆知的事,父亲“位卑言微”,而他靠自己走上了世界的顶端。

作为家中七个弟兄的老大,华为公司的创始人,任正非从最开始的时候就将企业的一切荣辱抗在了自己的肩上,即使是在IT业最不景气的时候,任正非也依旧没有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在1994年的庆功宴上,华为老总任正非曾说:“历史给了我们巨大的压力、危机,也给了我们难得的机遇。处在民族通信工业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要竭尽努力,在公平竞争中生存发展,决不退步、低头。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告诉我们一条真理,我们要深刻地去理解它。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华为要富强,必须靠自己。”

当前,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浪潮来势汹汹,任正非认为专注的华为就将从中受益。任正非说,“我巴不得数据越大越好,他们要买管道,而管道就我们做得好,不买我们的买谁的?”

而在聚焦的基础之上,任正非认为,华为努力的唯一方向只能是为客户服务。

“华为没有什么背景,没有什么依靠,也没有什么资源,唯有努力工作才可能获得机会。”任正非说,华为只有对客户好,否则就无法从客户口袋里拿到钱。而要从客户口袋里拿钱,就只有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好。

任正非说,智利发生九级地震的时候,华为三个员工背起背包就往地震中心走;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很多人开始撤,华为的员工在情绪稳定下来以后,还是背着背包往前走,“这个故事很感动,后来我们在日本的订单很大,做得非常好”。

任正非认为,这都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体现,“只有维护客户的利益,客户喜欢你了,自然就会买你的东西”。

技术培训主要靠自己努力,而不是天天听别人讲课。其实每个岗位都在接受培训,培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果等待别人培养你成为诺贝尔,那么是谁培养了比尔·盖茨、巴菲特?成功者主要靠自己努力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被灌输者,需要不断刻苦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

在“2013中国绿公司年会”上,马云曾说:“不要妄想企业能够帮你带成大企业,没有人会帮你的,我们也不会帮你。世界就是这样,全靠自己努力,努力也得有运气。有时候碰到运气,就像郭靖吃了一条蛇的血一样,就成功了。现在世界上失败的案例差不多,失败的人、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些秘诀,所以不要期待谁会帮你,反正我们要帮你也帮不了什么忙,你自己帮自己,才是最大的帮助。别相信我们这些人,我们这些人说帮你,其实是我们自己在忽悠自己。”

很多人说,这是个拼资源的时代,然而,王健林、马云、任正非、李彦宏等这些如今在商界赫赫有名的大佬,他们都没有一个显赫的家庭,更没有生活的金钥匙和数不尽的资源,但他们比其他人更为成功,他们靠得更多的是自己。

3.天道酬勤,华为的“垫子文化”

华为创业初期,资金极为紧张,无论是办公条件还是科研条件都极不理想,很多时候都是凭借信念来支撑的。1989年,华为搬入深圳南油深意大厦。为了解决住宿问题,华为员工在办公区域的一个角落用砖头隔了几间宿舍。

那时,华为新员工刚进入公司时,都可以到总务处免费领取一床毛巾被、一张床垫。很多科研人员就住在实验室,没有假期,不分白天黑夜,都自觉地拼命工作,差不多是以办公室为家了。

华为的“垫子文化”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直到今天,在华为公司每个工位下面都还放着一个床垫,尽管华为没有一个公开条例鼓励员工加班,但是华为却一直在创造条件,让员工乐于加班。

首先,华为在每名员工卡里打进一些钱,作为员工一个月在公司内部吃饭购物的花销,如果员工晚上在公司加班到八点半之后,可以领到免费的夜宵。另外在公司加班到夜里十点半之后,公司可以为员工报销打车回家的出租车费。

因此,在华为有70%以上的员工,都会自动加班。因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居多,平时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大部分男员工也是单身,所以很多人都自动会加班到八点半后回家。

可以说,华为的加班是大面积和普遍的,华为已经把“垫子文化”带到了全球业务所在的每个角落。由于在创业初期,华为只有靠有价格优势的设备费和较短的工程周期,与爱立信等国际巨头抢市场,因此也就造成了华为人需要忍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进行周期短、工作量大的艰苦开拓。

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说,华为能够走到今天,在很多人眼里规模已经很大了、成功了,有人认为创业时期形成的“垫子文化”、奋斗文化已经不合适了,可以放松一些,可以按部就班了,这是危险的。

对此,任正非表示:“我们还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否则就会走向消亡。”

在任正非看来,信息产业正逐步转变为低毛利率、规模化的传统产业。电信设备厂商已进行和将进行的兼并、整合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华为相对还很弱小,面临更艰难的困境。要生存和发展,只能用在别人看来很“傻”的办法,就是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