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主要是通过不断的生活实践,在外界环境和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形成和培养起来的。这里所说的外界环境首先就是家庭环境。家庭是人类生活实践不可缺少的场所,是社会各种道德观念的集散地。家庭状况如何,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培养关系颇大,而性格往往又左右着某些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样,家庭环境与精神疾病的关系也就以性格为媒介联系在一起了。如果家庭环境不利于一种良好性格的形成,那么这种家庭环境就很有可能成为疾病萌发的温床。
1.家庭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性格的形成十分重要,大人动辄打骂、恶言训斥孩子,使孩子感到家庭没有温暖,缺少仁爱,就会使他们养成孤独、抑郁和执拗的性格。他们的行为往往是暴躁、缺乏理智的,甚至是冷酷、残酷的。他们随时都想发泄内心的愤恨与不满,容易出现精神障碍。对孩子过分溺爱就会使其固执、任性、缺乏独立精神,一旦遇到不良的精神刺激,精神活动就很容易偏离常态。
2.父母离婚或再婚,或者丧失了父母的家庭,其孩子往往有自卑心理。他们大多性情孤僻,不善交际,或者做事任性,一触即发,稍遇不顺心的事就火冒三丈,形成一种神经质,对精神刺激缺乏抵抗力。
3.家庭关系不和,一见面就吹胡子瞪眼,拍桌摔凳,哭爹骂娘,破坏了家庭的稳定、和谐、亲切环境,给子女的精神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这样,势必使他们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同时,也养成他们爱生气的脾气,动不动就牢骚满腹,以发泄内心的压抑。这种人对外来精神刺激的内在精神防线是很脆弱的,经不起外来的精神刺激。
4.家庭风格对家庭成员性格的形成也有很大作用。家庭主要成员中有良好性格者,其他成员也会有良好性格。父母豪爽活泼、坚毅果断、热情开朗、认真负责,其子女多半也活泼豪爽、果断坚毅、开朗热情、认真负责,反之亦然。良好性格可以有效地抵御不良精神刺激,避免精神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