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安半坡博物馆
21575100000005

第5章 大河村类型的太阳神崇拜

远古的氏族或部落,各自有其信仰、风俗和意识,这些因素往往在他们使用的器物的装饰图案中充分表现出来,通过图案的造型、风格、母题能体现出他们的愿望、祈求和意志,所以远古及各代的器物纹饰常常受到人们的格外重视。大河村类型的人们除了崇拜鸟外还崇拜太阳。

大河村文化类型出土有月亮纹、日晕纹、星座纹、六角星纹及各种几何纹,此外,还有鹳鱼石斧图及有名的太阳纹,这些纹饰多涉及天文图案。太阳纹多饰在钵、盆的肩部,采用圆圈中画一个圆点,圆圈周围画16道光芒,12个太阳纹围成一个圆周。这一图案似乎告诉人们,当时的先民已有历法知识,知道一年有12个月,每个太阳图案表示当月的太阳神。人们对太阳神顶礼膜拜,时时感激太阳,它光彩耀目,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促使万物生长,原野郁郁葱葱,秋天果实累累。太阳赐予人类食物、生命和力量,使人欢欣鼓舞。但是,酷暑骄阳还会造成植物干枯、人畜死亡,这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活,令人望而生畏。人们为了取得太阳神的欢心,而举行祭献仪式,以祈求神的赐福。因此,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地区在远古时期都有太阳神崇拜。

大河村类型分布于中原地区,当时的优越环境给予人们衣食住行之便,太阳神又保佑人们的幸福和平安。估计那时的人们有讲究的祭日仪式,也可能有崇拜和敬奉太阳的原始宗教。在我国商代甲骨文中有“宾日”、“出日”、“入日”、“又日”的记载,是说殷人每天早晚均有迎日出、送日落的礼拜仪式。《礼记·郊特牲》郑玄注指出,上古“以日为百神之王”。古典文献《诗经》、《左传》、《尚书》均记载有迎日、拜日的仪式。祭日仪式和习俗在人类学家的作品中还可找到,纳弗和印第安人对日出的迎祭从入夜开始,在一块围着松枝的空地正中点燃木头架起巨柱,并一直燃烧到黎明。将近拂晓时,庆祝日出者出现了。他们的脸和全身都涂满了白色粘土,以象征太阳,手中拿着羽毛装饰的舞棒,围着火堆排成紧密的行列而舞蹈。他们从东向西来回移动,以此模拟太阳的运行。虽然火焰灼人,但是舞蹈者却勇敢地尽量接近它,用火点燃他们举着的羽毛,以象征新太阳的诞生。随着愉快的舞蹈,欢乐的歌声、洪亮的呐喊响彻原野。仪式的高潮是对日出的象征性模仿,由16个男子抬着一个太阳像,让它庄严而缓慢地升起,同时进行舞蹈和歌唱。

大河村原始人祭日、拜日的仪式已无从考查,但前述印第安人的仪式可给人以启示。大河村原始人把自己氏族和部落的愿望、追求、意志反映在器物的图案上,这些图案纹饰中蕴含了氏族和部落的风俗、信仰和意识。大河村的太阳纹主题鲜明,表明了氏族部落信奉太阳神。不单大河村先民由衷地崇拜太阳神,几乎所有的原始氏族和部落都对太阳神顶礼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