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药王孙思邈
21575000000038

第38章 居处环境择佳地

在起居方面,孙思邈于1000多年前就告诉人们“起居有常度”,“卧起有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还强调夙兴夜寐,生活有序,审四时,防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要“依时摄养”,适应季节变化而活动。

居住条件对于养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污染、噪音、生活和卫生条件等是人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孙思邈一生很讲究居住条件,这是他获得141岁高寿的重要原因之一。

1.环境宜山林

孙思邈注重地理环境的选择,长期隐居名山胜境之地。据明代乔世宁《耀州志》载:“太白、终南、峨眉、五台(今陕西耀县药王山),皆真人隐居处,而太白最久,故史称隐于太白山。”孙思邈也自称为“太白处士”。慎重选择居处这一思想很早就形成了,在《千金要方》中曾谈到“问我居止处,大宅忽林村”。太白山、终南山等均系秦岭山脉。太白山为诸山中的主峰,山上奇花异草,遍地皆是,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山泉淙淙,清澈甘美,山幽鸟鸣,仙境人间。寺观林立,僧道云集,采药圣手,络绎不绝。当然更是适宜孙思邈长居隐栖之地。难怪孙氏自号“太白处士”。至于耸立在四川盆地西南之缘的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山势巍峨,峰峦挺秀,寺庙雄浑,草木繁茂,古树参天,药材丰富,环境幽雅。当然更是具有强力的诱惑。至于“五台”,即今日药王山。早在南北朝时就是佛教活动之地,自古迄今,五山环拱,古柏荫翳,洞壑幽邃,殿宇轩昂,尤其是遍地药香,存藏丰富。自古就是关中渭北的千古名胜之一。同时孙思邈历游祖国各地名山,据载如:华山、嵩山、衡山、太行山……至今在很多地方都留有他的遗迹或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些传说不可能都是真实的,但却反映了历史的影子。

孙思邈一生大多处居于山林中。山林环境是一种自然的养生长寿之地。森林中的枯枝落叶散发的浓郁香味有奇特的新药理作用,呼吸这种空气可使人轻松镇静,精神愉快,对神经衰弱、植物神经紊乱等疾病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另外,山林地区空气中灰尘少,许多树木如白皮松、黑胡桃等能分泌出多种杀菌素,在药物治疗配合下,对肺病、气喘和各种痨病有提高疗效的作用,尤其对喧闹噪音和紧张工作引发的神经失常和肠胃、心脏、循环系统障碍等疾病的恢复有益。

2.择地宜安静

孙思邈对居处的环境选择,不仅考虑自然因素,也考虑社会因素。山林深远,固是佳境,但独自居处,脱离社会群体,会带来生活的不便。

孙思邈长期隐居名山胜地,到了晚年,回到故里耀县,依其医疗实践、养生之经验整理完成了又一部巨著《千金翼方》,次年唐永淳元年(682)长辞于世。他在《千金要方》中专列“养性”,又在《千金翼方》卷十四再专列“养性”、“退居”等,其主旨是如何告老还乡,应当懂得进退得失,安心颐养天年。

孙思邈早在1000多年以前就提出的“退居”似乎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退休”!人到了一定年龄,要思退、知退、即退,年老就要息心静养。要静心颐养就必须选择好处居环境,孙思邈在《翼方·退居》中专述“择地”。指出:处居要择“地势好,居者安”的环境,“山林深远,固是佳境,独往则多阻,数人则喧杂”,要求“必在人野相近(郊外),心远地偏,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如此得十亩平坦处,便可构居”,还进一步强调“若得左右映带,冈阜形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非他望也”。这就是说应当选择离城市还不远的山野,交通较为方便,又不受人声鼎沸,喧嚣噪音之苦。选择深山老林,固然安静,空气清新,但交通不便,单独前往,多有险阻。多人同去,喧哗杂乱。而又与世隔绝,生活供给,大成问题。同时还考虑到人情世故,可耕种“十至二十亩,更不得广”,否则就会因经营而使人劳心伤神,添加烦恼,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科学见解。他还指出:“家事付与儿子,不得关心,所营退居,去百里、五十里,但时知平安而已。应缘居所要,并令子弟支料顿送,勿令数数往来,愦闹也。”甚至“左右供使人”也要求“精选小心,少过谨谦者”,目的是为了“事闲,无须相恼,令人气和心平也”。总之,这些养生长寿之要,显然为进一步探讨人体生命科学提供了依据。

3.宅居宜法谛

选宅居过后,就要营造房舍,数千年来,我国黄土高原上一种独有的古老建筑——黄土窑洞,因山造势,自然成趣,经久不衰,相沿至今。孙思邈从小就出生成长在陕西耀县的孙家原老堡子的土窑洞里,至今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因孙思邈的隐居而谓称“孙真人洞”、“孙真洞”和“药王洞”者。充分地利用了黄土高原上黄土的特性:可塑性、易凿、保温性及干土的坚固性与耐久性等。居住在挖掘出来的黄土窑洞里,不仅安全、遮风、蔽雨,还冬暖夏凉。同时对外界噪音引起的紧张和不良影响很少,受大气中放射性物质的影响很小。科学家认为:窑洞生活方式带来的好处是长寿,温度在10—22℃范围内,相对湿度在30%—75%范围内。就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稳定性来说,窑洞看来具有最合适的生活环境。难怪孙思邈常住窑洞,“得山水之势,享自然之乐”,如太行山茱萸峰的“孙真洞”,华山的“药王洞”,西安的“药王洞”,耀县的药王山“真人洞”……长期住于窑洞中生活可使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风湿病、皮肤病等大为减少,现在国内外不少建筑学家对黄土窑洞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大概原因不仅是在建筑方面,更重要的在于适应人的生命需要吧!

孙思邈在《翼方·退居·缔创》中开宗明义“看地形向背择取好处”,多认为住宅,坐北朝南为佳。在我国农村的多数民房至今也都是这样,我国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太阳多从偏南方东升西落。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住宅的门窗朝南,可使更多的阳光斜射进室内,保持室内温暖,在隆冬季节可避开西北寒风,起到了防寒保暖的作用。夏季,太阳高度角增大,太阳射入门窗的光射就少,能保持宅内凉爽。盛夏期可避下午最热时的直射阳光,起到遮阳避暑的作用。因此,孙思邈说“地势好则居者安”,人的疾病与所居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这里主要指的是小环境同样对人体健康会产生大影响。

孙思邈又非常注意美化环境,在房前屋后,门内门外,栽植各种花草树木,使整个房舍掩映在绿阴花木之中。面积半亩大的水池,水深3尺即可,“常会水满”,池内种植荷、莲藕、菱角、芡实之类,既可摘食药用,又可观赏悦目,恬性遣情。“境幽人长寿”,据现代科学家考证研究说明,幽静的环境可使人延寿3年,住宅绿化尚好可延寿8年,长住农村、山区、海滨和温寒地区的人能延寿10年。这些论断是否确切且不论,但幽静良好的环境,能够使人长寿延年是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