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药王孙思邈
21575000000033

第33章 护“三宝”身心健康

精、气、神是人身“三宝”,是养生长寿、抗老延年的内在因素。

因此,孙思邈指出:

贪欲无穷亡却精,用心不已走元神。

劳形散尽中和气,更复和能保此身。

精者——天地真元之气,而神附之,以生身之本也,亦称作“元精”。其实在内容,即包括体液,主要是指生殖遗传之精液,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蕴藏在人体解剖层次和显微层次。

元精主脏在于肾。肾藏精,是指五脏六腑的精气,其精气来源于饮食里的精华部分,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肾藏精的功能正常则人精力充沛,肾精亏损则人精神萎靡。同时肾脏本身所藏之精,是人类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与男子精室、女子胞宫有关)。这些精的生成、储藏、排泄等其主在肾。故在医疗上遗精、阳痿、不育等病症都与肾有关,中医辨证论治大多从肾入手。肾气又能促进发育、成长和生育繁殖等的机能活动。其盛与衰主要体现在骨(肾主骨)、齿(齿为骨之余)、头发(其华在发)、生殖(肾藏精)等方面。故女子长到七岁、男子长到八岁时肾气逐渐充盈,可见恒齿更换,毛发渐旺。女子十四岁、男子十六岁时,生殖机能开始逐渐成熟。青壮年期,肾气维持在均衡状态下,人体壮盛,筋骨强劲,毛发旺盛,牙齿已长齐而坚固,是精力最充沛的时期。衰老年期,肾气遂弱,出现牙齿松动、脱落,骨筋僵直,力减,以及生殖能力减退等现象。可见肾气盛衰关系到人的生长、壮盛和衰老的整个过程。而且肾主水,人体水液为肾所主,由三焦水道输送,储于膀胱,经尿道排出体外。肾为水脏,又是命门附着之处,因此是人身元阴元阳(肾阴肾阳)所在。所谓“命门”,含有“生命关键”之意,是人体一个极为重要的器官。如果肾阴(肾水)和肾阳(命火)不协调,就会成病。例如:命火不足可引起性机能减退,出现阳痿。相反,当命火变动,又会出现性机能亢进。肾水不足,就会出现咽干、喉痛、头昏目眩、耳鸣健忘、心烦不眠、手足心热等虚火上升症状。肾水不足引致肺阳虚损,就会出现干咳、咳血、盗汗等症。如果肾阳不足,可见腰痛、背冷、不耐久立、阳痿、滑精、夜尿频、天亮前泄泻、全身浮肿等症。当然临证时要分别用滋肾阴或壮肾阳方法治疗。

气者——生之元也。亦称作“元气”,又名“真气”,指先天育化之气,阴阳交合之气。其实在内容,是人脑和五脏弱磁场与人体微量元素的光化物,即人体能量的代名词。它是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内在因素。其表现为气态,运动在生化和光谱层次,表现为经络和外气运动。

元气主脏在于肺。肺主气,司呼吸。“气”,是指脏腑经脉等的功能,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脉之气。又指大自然的空气和来源于水谷精微所化生的卫气和营气。卫气行于脉外,有保养肌肉、皮肤和抗御外邪的作用。营气行于脉中,有化生血液和营养肌体组织的作用。肺是主管呼吸的,它是内外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呼出体内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从而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进行。肺的呼吸与肾有密切关系,肾主纳气,是“气之根”,故呼吸功能虽在肺,而根源则在于肾。当肾气虚弱,肾失摄纳作用时,或肺气不足,气不归肾时,就会呼吸困难,发生喘促。这种情况大都要采用温肾纳气或肺肾两补的方法治疗。饮食物化生的营卫之气和吸入的大自然之气相合而积于胸中的,叫做宗气。宗气的作用有二:

一是通过呼吸道进行呼进,凡声音、语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强弱有关。

二是协助心以行血气。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多与宗气有关。

由于肺对一身之气有重要作用,故称“诸气皆属于肺”。同时,肺脏有极丰富的血脉循环,所谓“肺朝百脉”。肺有辅助心脏调节血液运动的作用。

神者——生之制也。通俗地讲:就是先天的灵气。从字面来看称谓有所不同,儒家谓之天地之心,道家谓之灵宝,释家谓之圆觉,医家谓之元神。其实在内容,是人脑进化和发展的产物,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先天元神成为后天的识神、意识、思维。它为光态,活跃在人的思维运动和光普层次,以元神为主导,升华人物魂、魄、意、智等真灵之气,精、气、神相互作用,构成了人体的生命和多种功能。

元神主脏在于心。心主血脉,是血液运动的动力,同时心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的血液所以能够循着全身的血脉运动不息,除与气的作用有关外,主要靠心脏的活动运行,因而心脏功能的盛衰是通过血脉循环来表现的。心气不足时,脉象细弱或结代。

在人体组织嫩薄、血管丰富的体表部位,如面部和舌体(心开窍于舌)色泽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心脏的功能。正常情况下,面部颜色是红润而光泽的。心血虚时,面色就淡白无华,舌质表现淡白。当心功能衰竭时,血流不畅,面部就呈现灰黯青紫、枯槁无泽的病色。心火盛旺时,则舌赤糜烂。心包受邪时,出现舌不灵活、语言不流利等。

故有“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舌为心之苗”的说法。同时,前人对大脑功能和神经系统的认识比较简单。在“以五脏为中心”的思想支配下,通过临床实践,把大脑、中枢神经部分功能同心脏联系起来,故有“心藏神”的说法。例如:心悸、惊恐等证候,是心阳不足;发狂、嬉笑不休等证候,是心阳偏亢;高热、中风所出现的昏迷、谵妄、舌僵不语等证候,是邪入心包或痰阻心窍。在治疗上,则分别使用养心安神、清心泻火、清心开窍之方而获疗效,从而产生“心藏神”之理论。

因此,孙思邈把人体比喻作一盏灯,精气神比喻作灯中的“油膏”,生命活动如同灯火燃烧。若用“大炷”灯芯,则油尽灯熄较快,人寿即短;若灯芯用小炷,则油尽灯熄慢,人寿自长。一个人活着就是生命的火焰在持续地燃烧中。怎样使自己生命之灯火持久,从而达到长寿呢?孙思邈认为调节保护“三宝”是至重的要秘之一。必须将精、气、神的损耗减少到最低限度,自能益寿。

《仙经·悟真篇》注曰:一身之中,以精、气、神为主。神生于气,气生于精。修真之士,不过炼治精、神、气三物而已。岐伯曰:“精不妄用,则气不散;气不散,则神不移。”《列子》言:“中和之气为人,变与中和意近。凡人一日夜,一万三千五百息,减之则寒,加之则热。脏腑不和,诸疾生焉。未有橐龠毁敝,而能鼓功阖辟者也。然则有限之精,岂堪贪以纵无穷之欲!心藏神,不操存而失养,已虑易放而难收。若用心不已,则其失养而神亡。如烟已离薪,并恐难言收矣。形之托者气,气散尽则枯树婆娑,形亦仅臭块然之质耳。苟非养精、养神、养气,何以能保此身乎!”

生命是“精、气、神”的存在方式。在生命运动中,外因条件固然十分重要,然而,内因却始终是生命运动的根本。从人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上,综合认识了人机体内外环境对机能状态的影响。外因是通过内因而发生变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概括了多因素对人体的综合作用。中医学的病因学说特别强调“内因”的重要性,重视人体“正气”。在中医学的病机学说里“邪正斗争”是基本病理过程之一。正气在与邪气斗争过程中,发展变化着防御功能和调节功能,正气为何?即人之“精”、“气”、“神”。

保健拳术和气功把“精、气、神”的内修视为根本。释家少林祖师达摩在《易筋经》中说:“精气神乃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因此“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著名拳家郭云深论述形意拳之三层道理,即:“一、练精化气。二、练气为神。三、练神还虚。”

保持生命运动互相平衡,就能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治未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