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忍细看的大唐史
21432900000024

第24章 江河残破,赫赫盛唐不归路(1)

艰难太子,唐肃宗趁乱执政

唐肃宗李亨,原名李玙,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从小聪明好学,两岁被封为忠王。李亨的命运可谓是跌宕起伏。

李亨出生在东宫的别殿,他的生母杨氏出身于弘农杨氏,是关陇地区的名门望族。杨氏的曾祖父杨士达在隋代任门下省纳言,武则天的生母就是杨士达的女儿。杨氏的父亲杨知庆因为祖上的原因也当了官。

李隆基在与杨氏成婚的前几天,刚被册立为太子。不久,杨氏怀孕,生儿育女本来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可是由于当时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关系十分紧张,他担心太平公主会借题发挥,像隋文帝时的太子杨勇、唐太宗时的太子李承乾一样,借口太子沉迷于女色,难当大任而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因为这种原因,李隆基的内心十分焦虑,便让亲信偷偷弄来一些堕胎药,打算将这个小生命扼杀于杨氏的腹中,但是思来想去,这毕竟是一条小生命,而且是自己的骨血,最终没有狠下心来施行。

李亨出生以后,没能和生母杨氏生活在一起,因为杨氏仅仅是太子的一个小妾,而李隆基的太子妃则是后来做了皇后的王氏。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太子妃是正妻,地位要比其他姬妾优越很多。但是太子妃王氏一直没有生育,杨氏知道自己的地位在太子妃之下,不敢独享为人母的喜悦,就提议和王氏一起抚养儿子,王氏很高兴,便把李亨接到自己的身边,对他百般呵护,极为疼爱,就像对待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

李亨的兄长李瑛被册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李亨被拜为安西大都护,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各设副使,他所任的职务并不出阁就职,从此,唐朝首开诸王遥领节度使的例子。这一年,李亨才刚刚六岁。李隆基特意为诸位皇子选派了老师,给他们授课,李亨有幸以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等名士为侍读,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文化素养提高得很快。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隆基在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回来后,他在安国寺附近修建了一处宅院,把那些已经长大成人的皇子安置在十王宅中,诸王分院而居,由宦官担任监院使,负责管理诸王的日常活动。李亨以忠王身份居于十王宅中,当时只有十五岁。

李亨在十王宅中一直生活了十三年,直到太子李瑛被废,他被立为了太子。从被推上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李亨就被显而易见的政治威胁所包围着。威胁首先来自宰相李林甫,在开元末年之后,李林甫以及后来的杨国忠等宰相成为了对太子李亨威胁最大的政治势力。在太子与李林甫之间的较量与斗争中,李隆基几乎不出面遏制或阻拦宰相李林甫对太子李亨的轮番冲击,因为他并不情愿看到太子李亨羽翼丰满、势力扩张。对于李亨来说,成长在一个太平盛世,成为一位帝王的继承人,很难说是什么幸运的事。在开元天宝之交的七八年里,身为皇太子的李亨尽管偶尔会心情抑郁,但是在这期间,来自宰相李林甫的种种打击还没有能够危及到他太子的地位。李隆基对在十王宅中成长起来的皇三子李亨的政治素养十分了解,所以对他也没有什么不放心的。李隆基也不愿再像当年一日废三子那样剥夺李亨的继承权。所以在天宝四年(745年)之前,李亨伴随着大唐王朝的辉煌岁月度过了一段十分难得的好时光。

天宝五年(746年),对于太子李亨来说,真可谓是个多灾多难的年头。这一年,太子李亨的安宁生活被彻底打破,以往的平静与安谧已经一去不复返。

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从驻地来到京师长安,向唐玄宗李隆基进献对吐蕃作战中的战利品,并拜访了太子李亨。皇甫惟明向李隆基进谏,大加赞扬了韦坚的才干,韦坚的姐姐是唐睿宗的第五子薛王李隆业的妃子,韦坚的妹妹则嫁给了李亨,他还表达了应当将李林甫撤职的态度。李林甫在得悉了皇甫惟明的密奏后,便利用宰相的有利身份,开始准备对太子集团进行反攻。杨慎矜成为了李林甫对付太子集团的得力干将。杨慎矜是隋炀帝杨广的玄孙,李林甫觉得此人可用,便破格将他晋升,并有意让他取代太子集团中的韦坚。

韦坚与太子李亨在市井之中会面,还与皇甫惟明相约夜游,一同前往位于城内的景龙道观。这一次秘密的行动没有逃出李林甫的暗中监视。李林甫立即向李隆基报告:韦坚作为皇亲国戚,与太子和边将私下秘密勾结。李隆基虽然也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有密谋之心,却不想轻易涉及太子,因为三庶之祸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于是李隆基并没有进行审讯,而是立刻结案,将韦坚由刑部尚书贬为缙云郡太守,皇甫惟明则以离间君臣的罪名,解除了河西、陇右节度使的职务,贬为播川郡太守,兵权移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这一处理,只是针对韦坚和皇甫惟明的个人过失,并没有针对太子李亨。所以,太子亨有惊无险,李林甫也无可奈何。

韦坚被贬之后,他的弟弟兵部员外郎韦芝上疏替他鸣冤叫屈,为了达到目的,韦芝还让太子李亨作证,谁知这样一来,让李隆基大为震怒。太子李亨见状十分恐惧,为了逃脱自己与韦坚兄弟之间的干系,立即上表替自己辩解,并以与韦妃感情并不和睦为由,请求父皇准许他们解除婚约。李隆基看到太子如此坚决,心软了下来,准许他与韦氏解除婚约,和太子共同生活多年的韦妃从此削发为尼,在佛寺之中度过余生。李林甫对韦坚一案大加株连,牢狱为满,逼死了很多人,一直到李林甫死后,此事才停止,而太子李亨的谨慎使他度过了这场政治危机。

紧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事,作为太子东宫官属的杜有邻被女婿柳勣告发。柳勣生性狂疏,喜欢结交豪杰。柳勣就与太守李邕打成了一片,成为至交。李邕生性豪爽,不拘小节,任职期间多次因贪污被人告发,屡遭贬斥,但是才艺出众。由于案情重大,由宰相李林甫直接负责,李林甫将李邕、王曾、太子李亨都牵连进去。李林甫授意手下指使柳勣诬告,先将案情扩大,又引李邕作证,使案情一下子扩大,大有废太子于朝夕的架势。但是李隆基仍旧态度谨慎,因柳勣、杜有邻等与皇室有亲戚关系特予免死,判杖刑,流放到岭南。但李林甫暗中授意执行杖刑的人,导致杜有邻、柳勣在重杖之下丧命。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李邕被判处死刑。杜有邻一案让李亨十分不安,他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宣布与杜有邻的女儿杜良娣解除婚约。

两次大案,两次婚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亨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尚未到中年,就已经有了白发,有种人到暮年的感觉。

后来,李亨又娶了一位太子妃,她就是后来成为李亨皇后的张氏。张氏的祖母窦氏与李隆基的母亲是亲姐妹,李隆基小时候,母亲窦氏就被武则天处死,是这位姨母将他抚育成人。因此,李隆基一直对姨母心怀感激。即位后,李隆基封她为邓国夫人,姨母的五个儿子也都封为了高官,其中一位还娶了李隆基的女儿。

但是李亨并未因为娶了张氏就放下心,他依旧十分谨慎,就连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不敢大意。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有一道菜是烤羊腿,李隆基让太子李亨割来吃。李亨割完羊腿手上都是油渍,就顺势用一个饼把手抹干净。一向节俭的李隆基看到很不高兴,李亨注意到父亲的表情,就将手擦干净之后,把饼拿起来吃了。这个举动大大出乎了李隆基的意料,不禁喜上眉梢。但是,宰相杨国忠在清算李林甫的同时,仍旧是太子李亨的死对头,两个人明争暗斗了很多年。

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才找到反击的良机,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马嵬之变。太子李亨同亲信密定之后,派李辅国去拉拢陈玄礼对付杨国忠,杨氏一族被诛杀后。李隆基和李亨父子分道扬镳。李隆基一路艰阻,到达成都。李亨抵达灵武,经过一番布置与筹划,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改年号为至德,并派使者前往四川,向李隆基报告这一消息。多年来险象环生的太子生涯从此划上句号,多年的对头杨国忠也已经命丧马嵬坡,登基后的李亨终于可以一展愁容,扬眉吐气了。

良娣弄权,贤良亲王含冤而死

张良娣是唐肃宗李亨的妻子,邓州向城人,她的祖母窦氏,是唐玄宗母亲昭成皇太后的妹妹。在安史之乱刚刚爆发时,李亨随父亲逃离长安,张良娣当时也跟着丈夫一起出逃,在逃难的路上,张良娣十分地照顾李亨,两个人患难与共,恩爱有加。李亨在灵武即位登基后,封张良娣为淑妃,张良娣成为宠妃后,渐渐开始显露出野心勃勃的本性。

在安史之乱的逃亡中,和李亨一起的还有他的儿子李倓,李倓是李亨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张宫人。途中,李倓看见百姓十分慌乱,便和宦官李辅国进谏他的父亲李亨,劝他收拾兵马,领导大家抵抗叛军,他说:“逆胡犯阙,四海分崩,如果不顾及百姓,那国家日后如何复兴呢?现在当今圣上从长安入蜀,如果贼兵把栈道烧毁,那么中原之地就被拱手送给贼兵了。百姓的信任一旦消失,那就不可复合了,如果趁现在还没有消失的时候进行弥合,是可以的,不如把西北的守边之兵收回,召令郭子仪、李泌二将率兵到河北,与西北的守兵一起合力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使江山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扫除宫禁以迎至尊,这不是作为孝顺的子孙应该做的吗?”

李亨听了李倓的话,同意了率兵北上,在北上的途中,李倓率领骁骑数百,每次战斗都冲在最前面,李倓统军作战,多次击溃了盘踞在关中的叛军。

张良娣因为受到唐肃宗李亨的宠爱,所以权倾一时。她和李辅国勾结,招致当时还是广平王的李俶以及建宁王李倓的不满。张良娣甚至一再恳求李亨立她所生的儿子为太子,李亨的态度一直不置可否,建宁王李倓得知这件事曾经多次向父亲进谏,表示为了大唐中兴坚决反对立张良娣的儿子为太子。没过多久,张良娣的儿子就夭折了,立太子的事情就此搁置。但是张良娣依然在后宫兴风作浪,想要通过李辅国,来干涉朝政。建宁王李倓向李亨报告说:“陛下,良娣骄奢恣意,和李辅国内外勾结,一定要多加小心啊。”李亨并没有相信,但是这件事加深了张良娣对李倓的怨恨。

张良娣开始策划打压建宁王李倓的阴谋,她在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之间制造罅隙来使他们互相产生误会,渐行渐远。张良娣先劝李亨把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立为太子,再改任建宁王李倓为兵马元帅。建宁王李倓一下就识破了张良娣的阴谋,直言不讳地劝阻了李亨。

张良娣看一计不成,心中又有了别的计谋。她在李亨面前吹枕边风,她对李亨说:“陛下,建宁王恨不得当元帅,所以想谋害广平王。”李辅国也添油加醋地进谗言,也说建宁王李倓因为没有当上兵马元帅而心怀不满,准备谋害广平王李俶。李亨见双方都说了这件事,心中大怒。在张良娣和李辅国两个人的蛊惑之下,不分青红皂白,立刻下令将建宁王李倓赐死。李俶和李泌多次向唐肃宗李亨表明李倓没有罪,李亨自己后来也感到有些后悔,然而为时已晚,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没有了建宁王李倓这个绊脚石,张良娣和李辅国更加为所欲为,在朝廷中形成了很大的势力,懦弱的李亨也只能听之任之。随着权力的日益加大,李辅国越来越专横,对张良娣也不如从前那么毕恭毕敬了,张良娣想独揽大权,所以和李辅国的矛盾也越来越深。

后来,唐肃宗李亨得了重病,便下诏让太子监国,处理军国大事。张良娣想废掉太子,因为怕日后控制不了他。于是暗中让越王李系入宫,准备拥立他为太子,可是李辅国却支持太子,所以张良娣和李辅国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张良娣打算除掉李辅国,她想借太子的力量,但是太子并没有上她的当。

越王想当太子心切,什么都愿意听张良娣的。张良娣派太监选拔宦官二百多人,全副武装,埋伏在长生殿后面,准备随时发动兵变,等待时机杀死太子。一切安排好后,张良娣召太子入宫,可是他们的阴谋被李辅国知道了,他立刻调集禁军数百人埋伏在凌霄门保护太子,太子刚到达门口,就被李辅国手下的人带到了安全的地方,李辅国自己率兵冲进长生殿,抓住了越王李系等百余人。张良娣吓得躲进了唐肃宗李亨的寝殿,李辅国带兵冲了进来,抓住了张良娣,李亨并不知道兵变的事情,受到了很大的惊吓,张良娣向李亨求救,然而李亨自己连话都说不出来了,病情急剧恶化,当场就驾崩了。没有了唐肃宗李亨,李辅国一手遮天,把张良娣和越王李系都处死了,拥立太子即位,就是后来的唐代宗。唐代宗与建宁王虽然不是一母同胞,却一直兄弟情深,他即位后很快就为建宁王大事昭雪,先追封其为齐王,后来又追谥为承天皇帝,大办丧礼。

平息安史之乱,唐军收复两京

李亨在灵武为诸将所推举,登基为帝,改元至德,成为了唐肃宗。李亨一直有个心病,那就是尚未荡平安史之乱的余孽。于是,他开始整顿军队,准备收复两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