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忍细看的大唐史
21432900000017

第17章 日月当空,拨响内乱之弦(5)

李显复位以后,武三思被封为德静郡王。武三思善于观风使舵。他通过种种关系,让自己的儿子武崇训娶了韦后的小女儿安乐公主,也就是裹儿。这样,武三思在朝中的地位更加巩固。

李显的昏庸,韦氏的乱政,武三思的得宠,使朝中大臣张柬之等人非常不安。他们多次劝李显除掉武三思,削弱武氏权力,加强皇室力量。但是,李显对他们的话根本听不进去,还把他的话转告给武三思,武三思知道张柬之等人在设法除掉他,就与亲信御史周利用、冉祖雍,光禄丞宋之逊,太仆丞李俊,监察御史姚绍之五个人商量对策,这五人是武三思的耳目,被称为“三思五狗”。这些人给武三思出了不少坏主意。他们策划好以后,就到李显面前说张柬之、敬晖、袁恕己、崔玄暐、桓彦范五大臣的坏话。他们说五大臣恃功专权,图谋不轨。韦后和武三思建议李显封五人为王,采取明升暗降的办法,夺取他们手中的实权。就这样,武三思把持了朝政,背后又有韦氏当靠山,更加飞扬跋扈,凡是反对他的人,一律被逐出京师,凡是为他效力的人,全部委以重任。不久之后,武三思认为时机成熟,就以五大臣诬陷韦后为由,流放五大臣到遥远的边疆。武三思勾结韦后除掉了五大臣,气焰更加嚣张,他得意洋洋地对亲信们说:“我不管什么好人坏人,只要效忠于我的,全都是好人。”一时间,奸佞之徒都被他网罗到身边。

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是个野心极大的人,她一心想做第二个武则天。在韦后纵容下,她飞扬跋扈,侮辱大臣,无视王法,为所欲为。她曾以自己是韦后的亲生女儿,李重俊不是韦氏所生,要求李显立自己为皇太女,以顶替李重俊的太子地位。对那些来自大臣们反对的声音,安乐公主竟说:“武则天可以做天子,难道我身为皇帝的女儿就不能当皇帝吗?”不仅如此,安乐公主还向李显提出,把昆明池作为她自己的私人湖泊,李显以没有先例为由委婉拒绝了。于是安乐公主命人挖掘了一个定昆池,长达数里,还派奴仆到民间强抢民女充当她府上的奴婢。有人把这些情况上告到左台侍御史袁从一那里,袁从一逮捕了安乐公主的奴仆,安乐公主请李显下令释放,软弱的李显竟然同意了。袁从一气愤地说:“皇上如此纵容公主,何以冶天下!”

神龙三年七月,李重俊联合羽林军冲入武三思府中,杀死了武三思父子和全家。随后,又带兵想擒杀武三思的同伙上官婉儿、安乐公主和韦后。李显急忙带领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登上玄武门。李重俊最终因为寡不敌众,失败了。平定了太子李重俊之乱后,安乐公主和韦后更加肆无忌惮。李显临朝听政时,韦后也要坐在帘子后面一起上朝。此时,韦后和安乐公主的野心已经暴露无遗,朝中的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人上书李显,指责韦后干预朝政,安乐公主危害国家,揭露她们图谋不轨,告诫皇上不可不防。韦后知道后,指使部下把这个人抓起来,当着李显的面,将这个人杀死。

终于,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唐中宗李显。韦后对李显秘不发丧,先把自己的亲信召入宫中,商议对策。他们讨论之后决定,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李重茂是李显的第四个儿子。此外,韦后又下令从各地调来数万兵马,驻扎在京城,保卫皇宫,一切安排妥当,韦后开始在太极殿宣布遗诏,临朝掌政。三天以后,十六岁的太子李重茂即位,尊韦后为皇太后,皇太后临朝摄政。但是韦后没有就此满足,她试图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

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不满韦后的所作所为,发动政变,带领禁军攻入皇城。杀死了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逼迫李重茂让位,立相王李旦为帝,即唐睿宗,韦后之乱就此结束。

姑侄斗法,权利的诱惑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武则天认为公主的长相和性格都像自己,非常宠爱她。太平公主八岁时,为了给已经去世的外祖母荣国夫人杨氏祈福,出家为女道士,太平一名,就是她的道号。虽然号称出家,她却一直住在宫中。一直到吐蕃派使者前来求婚,点名要娶太平公主。李治和武则天不想让爱女嫁到远方,又不好直接拒绝,就修建了太平观让她入住,正式出家,来避免和亲。直到太平公主十六岁的时候,下嫁给唐高宗的外甥,城阳公主的二儿子薛绍。后来因为薛绍被卷入一场谋反案中,使武则天觉得太平公主嫁错人了,下令将薛绍杖责一百,饿死狱中,当时太平公主最小的儿子才刚满月。不久,太平公主改嫁给武攸暨,武则天在太平公主第二次结婚的两个月后正式登基,太平公主因为成为了武家的儿媳而避免了危险。在第二次婚姻期间,太平公主大肆包养男宠,并曾将自己中意的男宠二张兄弟进献给母亲武则天。

后来,武、李两家的矛盾尖锐,武则天召回庐陵王李显,让他继续当太子,并通过一系列的联姻将武、李两家联系起来,希望能够消除未来的政治斗争。同时,武则天让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以及她的两个男宠张昌宗、张易之掌握权力,太平公主权倾一时。太平公主一生参与过三次宫廷政变,第一次政治斗争就是张柬之等起兵诛杀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斗争胜利后,她因功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参与的第二次政治斗争是李隆基起兵诛杀韦后。太平公主的三哥唐中宗李显即位后,皇后韦氏想效仿武则天,登基称帝。太平公主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势力集团,和安乐公主形成了对立面。皇后韦氏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李显。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自己临朝摄政,并密谋除掉李旦和太平公主。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联合军队起兵,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在这次斗争中参与了事先的谋议,还派儿子薛崇简直接参加了行动。她还出面将李重茂从王位上赶下来,让四哥李旦坐上了帝位。

一开始,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的关系是很好的,他们是一根绳索上的两只蚂蚱,命运相连,没有什么利害冲突,还在诛杀韦后一党的政变过程中,彼此支持、互相配合。但是天上不能有两个太阳,国家不能有两个主人。如果日后李隆基成为皇帝,那太平公主就不能再操纵权柄了。所以,当两个人共同的敌人消失后,姑侄间的争斗就不可避免。他们围绕着权力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唐睿宗李旦没有遵循嫡长子的继承制,以功业为首,选择三子李隆基作为皇太子,得到大臣包括宗室和太平公主的一致赞同。当时政局形势,只能是李旦当皇帝,李隆基当太子,太平公主并没有萌发当皇帝的意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自命功高,觉得自已支持过太子李隆基,他当时又只有二十多岁,没有多少从政经验,总会依照她的意图办事。但是,过了几个月,她就发现太子李隆基十分精明,自有一套政治主张,绝不会屈居于姑母之下。拥护太子的一批大臣如姚祟、宋璟等人认为,过去的朝政被外戚和诸公主干预得太厉害,强烈要求革除这种弊政,这样就触犯了太平公主的私利。

从此,太平公主就把太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对手,很想利用自己的权势换一个容易控制的人取代他。李隆基当太子不到四个月,“太子非长,不当立”的流言蜚语就传播起来了,而制造这种舆论的不是李隆基的长兄李宪,而是姑母太平公主。在大造舆论声势的同时,太平公主也在不断扩充势力,她的支持者窦怀贞、萧至忠、崔湜等都担任要职。当时有人甚至说:“在外只听说过太平公主,却没听说过有太子。”面对太平公主的行动,李隆基深感不安,姑侄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有一次,太平公主私下挑动李宪说:“废掉现在的太子,让你来取代怎么样?”李宪并没有个人的政治野心,立刻把公主的原话向李隆基说了。太平公主见拉拢李宪失败,又召集宰相要求将太子换掉,甚至亲自拦住上朝的宰相,要求他们废立太子。宰相姚祟、宋璟、郭元振等人都是太子的支持者,他们当面抗争说:“太子为江山社稷立下了大功,本该成为储君,公主您有什么资格提出异议呢?”这番严正的驳斥,使太平公主无言对答。

随着宫延斗争的激化,唐睿宗李旦夹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这两大政治势力之间十分难受,甚至产生了不愿意当皇帝的念头。李旦让太子监国,想要传位给李隆基。他趁太平公主在蒲州时,召集三品以上大臣商量说:“朕生性淡泊,并不以至尊皇位为贵,从前为皇嗣时,让位于中宗,现在我想传位给太子,你们以为如何?”消息一经传出,无论是公主集团还是太子集团都惊讶不已,谁都没想到即位仅仅十个月的唐睿宗就要传位了。太平公主远在蒲州,公主集团的殿中侍御史和逢尧立即对李旦说:“陛下还年轻,被四海所依仰,这样不好吗?”李旦当时传位确实早了一些,李隆基为了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立刻叫自己的老师李景伯上疏推辞,甚至连监国也要让掉,他还奏请让太平公主还京,得到了李旦的同意。李旦见没有人支持,只好打消自己的主意,暂时不提传位的事了。

一年半后,天象出现了异常。作为太子对头的太平公主借术士之口向李旦报告说:“根据天象,彗星出现预示着除旧布新,帝座和前星有灾,这显示太子应该当天子,不适宜继续当太子。”太平公主这样做并不是真的想让李隆基当皇帝,而是在制造李隆基要抢先夺位的流言蜚语,挑拨李旦与太子之间的关系。谁知,太平公主竟然弄巧成拙,李旦竟然下定决心传位避灾,任凭太平公主苦苦劝谏,李旦就是不为所动。碍于嫡长子的舆论,李隆基心中总有本不该立为嗣的隐痛,又迫于太平公主的压力,他总是诚惶诚恐。李隆基不懂父亲此次为什么如此坚决,入宫参见李旦,连连叩头,请求父亲给他个说法。李旦说:“你帮助大唐平定叛乱,功绩赫赫,顺天意尽人事,时机已经成熟了,不必再顾虑了,你如果能尽孝心,现在就是好机会,何必一定要等到我死了再即位呢?”李旦向李隆基表达了自己坚决传位的意愿,李隆基无可奈何,只得接受。

太平公主见阻止不了传位,又另出计策,提出让李旦主持政局,希望架空新皇帝李隆基的实权,但是李旦并没有采纳。唐睿宗李旦举行了正式的传位大典,他被尊称为太上皇,新君李隆基即位,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太平公主依然没有放弃自己谋求政权的企图,秘密安排羽林军刺杀李隆基。李隆基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先下手为强,杀了太平公主手下的大将,使她失去左膀右臂。太平公主见到大事不妙,请求侄儿放自己一条生路。但是李隆基不为所动,将太平公主赐死在公主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