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说:“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多种角色需要扮演。无论是哪一种角色,对于一个修养很高的人来讲都是要做好‘人’”。的确,世事苍茫,人生百态。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舞台的主角,怎样扮演好这个角色?把人生演绎到什么程度?是精彩纷呈,还是暗淡无光?是雄浑激越,还是默默无声?是衣锦荣归,还是颗粒无收?--所有这一切,都取决于立世之本、处世之道的把握。
道是平常心
季羡林语录: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多种角色需要扮演。无论是哪一种角色,对于一个修养很高的人来讲都是要做好“人”。人,只有一种身份,那就是作为人的存在,并且终身都在做“人”。这一种身份要求我们对待任何人都应该一样,无论对方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他们都应当享有作为人应得的尊重。
在北京大学的圈子里,谁都知道季羡林是“国宝”级的大师,但他毫无架子,对下属、对助手、对学生关怀备至,博大无私。正因如此,季先生赢得了校内外乃至全国广大师生的崇敬。有一篇文章写的是关于季老的真实事情:在北大新生入学的时候,一位学生因为身边的行李太多不好随身携带,因此把行李托付给一位老人。这位学生自己跑去新生报到处了,但是由于学生众多,等他把一切手续都办好后,他才发现已经过了很久,但是当他回来的时候那位老人一直在那儿等他,他诚恳地感谢了老人,却忘记询问老人是谁。
新生开学后不久要举行开学典礼,让这位新生惊讶的是,走上来致辞的副校长不就是那天帮自己看东西的老人吗?此时,他才明白原来那是季老。季老就是这样平等待人的典范,他的一生只有一种身份--作为一个有良知、有修养的人。
季羡林先生晚年曾对“三顶桂冠”极为反感,并且公开撰文要求“摘帽”。所谓“三顶桂冠”即是:一、国学大师;二、学术泰斗;三、国宝。他曾对新闻界表示:“怎么叫泰斗?全国人才济济,比我强的有的是。怎么我就成了泰斗和国宝?我有一点技术,小师都不够,怎么够大师?所以,干脆都不要。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要欺骗人。”随后,他又特别补充道:“谁觉得自己是大师,他就自己承认好了。”
初次和季羡林接触的人,从他身着的中山装往往会得出他又像一个农民的印象。季羡林自己也曾多次说过,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一个“土包子”。作家舒乙认为,季羡林先生是一位有着平民作风的学术大家。他以平常心处世,他尊重所有的人,从来不把自己看得很厉害。
平常心,是一种不为感情所左右,不为名利所牵引,洞悉事物本质,完全实事求是的心理状态。它不是仰视,不是俯视,而是平视--平淡、平等、平凡、平静地看问题。平常心要以知识为底蕴,无知是不能拥有平常心的;平常心要以勇气为后盾,懦弱是不敢拥有平常心的。平常心不是墨守成规、不牵强附会、不察言观色、不患得患失、不人云亦云、不借梯上屋的,只有完全抛开了得失、荣辱以至生死的人才能做到。在平常心态下,生命便具有了最高意义。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很值得我们深思。
布思·塔金顿是20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伟大的安伯森斯》和《爱丽丝·亚当斯》均获得普利策奖。在塔金顿声名最鼎盛时期,他在多种场合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那是在一个红十字会举办的艺术家作品展览会上,我作为特邀的贵宾参加了展览会。其间,有两个可爱的十六七岁小女孩来到我面前,虔诚地向我索要签名。
“我没带自来水笔,用铅笔可以吗?”我其实知道她们不会拒绝,我只是想表现一下一个著名作家谦和地对待普通读者的大家风范。
“当然可以。”小女孩们果然爽快地答应了,我看得出她们很兴奋,当然她们的兴奋也使我备感欣慰。
一个女孩将她的非常精致的笔记本递给我,我取出铅笔,潇洒自如地写上了几句鼓励的话语,并签上我的名字。女孩看过我的签名后,眉头皱了起来,她仔细看了看我,问道:“你不是罗伯特·查波斯啊?”
“不是,”我非常自负地告诉她,“我是布思·塔金顿,《爱丽丝·亚当斯》的作者,两次普利策奖获得者。”
小女孩将头转向另外一个女孩,耸耸肩说道:“玛丽,把你的橡皮借我用用。”
那一刻,我所有的自负和骄傲瞬间化为泡影。从此以后,我都时时刻刻告诫自己:无论自己多么出色,都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佛家说:“平常心是佛”,道家说:“平常心是道”,儒家说:“平常心是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平常心是没有任何要求之心,是天下为公、没有私欲之心,它是最佳的平衡心态。有了一颗平常心,对功、名、利、禄、财、色、权就会看得很平常,有也罢,无也罢,不至于固执追求;有了它,对人就能真心真意,对事就能尽职尽责。有了一颗平常心,对家庭、亲属就不会特别娇纵,亲也罢,疏也罢,一视同仁;有了它,对人对事,就能讲究原则,不徇私情,不会千方百计的满足亲人的无理要求,也不会搞特殊,放纵包庇。
一日一心得:
从生活到生产,从宏观到微观,从伟人到平民,平常心确实有许多奇妙的好处。人,的确是贵在有一种平常心,它可以使人超脱,使人向善,使人知可为而为,不可为而不为;知其该为而为,不该为而不为。充满平常心的心境,是一种和畅、协调、美好的境界。
宽恕一切,没什么不可原谅
季羡林语录:雨过天晴,云开雾散,我不但“官”复原职,而且还加官晋爵,又开始了一段辉煌。原来是门可罗雀,现在又是宾客盈门。……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十年文革,那是对人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的残无人道的迫害。季老,曾经经历过什么?那是我们常人很难想象的。但他就在轻描淡写间原谅了所有人,让我们真正认识到什么叫海纳百川,什么叫有容乃大。这样一个人,不管走到哪儿,总是带去正直、真诚、温笑、光明,而且宽恕伤害。他无敌无争,内心洁静,他值得全中国人景仰。
海水很深,能荡涤一切、抹平一切。有人这样形容:宽恕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头的坚冰;宽恕是明媚的阳光,能拨开人心头的阴云。
宽恕是最高尚的美德,最崇高的境界,最纯净的心灵。拥有宽广胸怀的人不但让周围人觉得与之相处如沐春风,而且自己也活得怡然自得!
古人云: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中可撑船。一个人的气量有多大,他的事业就能做多大。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任用敌手--管仲执一国之政,终使其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唐代的太宗皇帝任用仇人--魏征为相国,却赢得了后世极为推崇的“贞观之治”;“西安事变”发生后,双手沾满共产党人鲜血的蒋介石好不容易被活捉,可以说落到了共产党的手里,按一般人的推断,正是共产党人报仇雪恨的大好时机,决不能再放虎归山了。然而,共产党人心胸无比宽广,非但不计前嫌,却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毅然释放了蒋介石,和平解决了事变,为国共两度合作、筑起抗日统一战线、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人的心胸宽广与否在成就事业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
萨拉博士说:医治伤害第一需要了解饶恕的本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因为人性的弱点和不完美所引致的愤怒,会产生有害的影响。一粒沙粒进人蚝壳内会形成一颗珍珠,但是进入人体内却会引起溃疡。
假如你不相信这一点,不按“包容”行事,那么,你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成功者。试想,如果你因别人的一点过错就心生怨恨,一直耿耿于怀,甚至想打击报复,整日沉湎于一些琐事上,那么你还有精力发展自己的事业吗?
孰人无过呢?谁都可能犯过失。但我们能否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种“过”?
古时有一位官员,家里珍藏着一对稀世玉杯。这对玉杯晶莹剔透,无瑕无疵,没有一丝杂色。官员将它们视为传家之宝,异常珍爱,轻易不肯示人,只在重要聚会时才拿出来,专设一桌,铺上锦缎,将玉杯放在上面使用。
有一次,官员宴请一些下级同僚。喝到酒酣耳热之际,大家的举止不免变得粗犷起来。一位同僚在劝酒时,失手将玉杯碰落在地,这对宝贝顿时化做满地碎片。在座的人都惊呆了,那个冒失鬼更是吓得跪在地上,请求治罪。
这位官员神色不动,毫无惋惜之意,好像刚才摔碎的不过是一只原本想要扔掉的破饭碗。他笑着对宾客们说:“大凡宝物,是成是毁,都有定数,该有时它就来了,该失去时,谁也保不住。你偶然失手,又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事后,朝中上下无不称道这位官员气度不凡,有宰相之量。后来,他果然成为宰相。他就是与范仲淹齐名的北宋名相韩琦。
伟人表现其伟大的方式,是在于他们对人的宽容与体谅。在很多伟大人物身上都会有宽宏大谅的美德,这种美德是他们能够被人尊敬的原因之一。
宽恕不仅是爱心的体现,而且是极高的做人境界,表面上看,它只是一种放弃报复的决定。这种观点似乎有些消极,但真正的宽恕却是一种需要巨大精神力量支持的积极行为。宽恕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做人品质,一种正确的做人自我意识的体现。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会有宽恕的胸怀。做人宽恕得到的收益是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和谐。
一日一心得:
宽恕是一种最高贵的美德,没有人穷困到无机会表达宽恕的地步,没有人能比施行宽恕的人更强大,更自豪。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宽广,他就能赢得多少人,宽恕他人的冒犯,你将收获无穷。
该忘记的就忘记
季羡林语录: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季羡林曾经讲过一个画家朋友的故事:他本来是并不糊涂的。但是,年过八旬以后,却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
在季老的笔下,一个健忘的在常人看来都有点糊涂的老人是那样的可爱。
文章最后,季老感叹道: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有这样的本领呢?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成什么样子呢?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坎坷和不幸,如竞争的失败、家道的中落、不测的病痛和突发的灾难;可能会遇到无端的误解和不公允的际遇;可能会有名利得失和荣辱毁誉;可能会有历史的伤痕和岁月的沧桑;可能会听到无中生有的流言蜚语,捕风捉影、飞短流长的小道新闻……
如果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不妨挥一挥衣袖,学会淡忘,淡忘所有应该淡忘的一切,可以让我们去除很多不必要的烦忧。淡忘功名利禄,那将使你不会高高在上,不会拥有那种孤独的高处不胜寒的悲凉。淡忘曾经的痛楚,那将有助于你寻找到另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淡忘曾经的仇恨,那将帮助你开辟另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淡忘曾经的成功,那将有助于把你带往人生新的高峰。
让我们来看看学会淡忘是如何带给我们收获的。
淡忘功劳--
信陵君杀死晋鄙,拯救邯郸,击破秦兵,保住赵国,赵孝成王准备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人说:‘事情有不可以让人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别人厌恨我,不可不知道;我厌恨人家,又不可以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记;我对人家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记。如今您杀了晋鄙,救了邯郸,破了秦兵,保住了赵国,这对赵王是很大的恩德啊,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我们仓促拜见赵王,我希望您能忘记救赵的事情。”信陵君说:“我敬遵你的教诲。”
唐雎叫信陵君谦虚谨慎,淡忘功劳,这的确是高明的处世哲学。
淡忘挫折--
一个女孩莫名其妙地被老板炒了鱿鱼。老板要她下午到财务室结算工资。中午,她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黯然神伤。突然,她发现一个小孩子一直不走,便奇怪地问:“你站在这里干什么?”
“这条长椅刚刚刷过油漆,我想看看你站起来的时候背是什么样子。”小家伙说。
女孩怔了怔,笑了。她忽然恍悟:如同这双天真烂漫的眼睛想看到我背后的油漆一样,她昔日那些精明世故的同事也怀着强烈的兴趣想要偷窥到她的颓败、落魄和失意。她决不能在丢失了工作的同时,也丢失自己的笑容、风度和尊严。选择和被选择不过是现在这个世界上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的最平常不过的事情,这个事情对于她的唯一意义便是提醒她必须改变出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了。
她决定淡忘这暂时的挫折,用平常心面对生活。
于是,那天下午,同事们纷纷心照不宣地出来和她打招呼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张与平日无异的平静美丽的面容。短暂的自我调整之后,她又拥有了开朗。
淡忘身份--
一次,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吵了架,丈夫独自回到卧室,闭门不出。女王回卧室时,只好敲门。
丈夫在里边问:“谁?”
维多利亚傲然回答:“女王。”
没想到里边既不开门,又无声息。她只好再次敲门。
里边又问:“谁?”
“维多利亚。”女王回答。
里边还是没有动静。女王只得再次敲门。
里边再问:“谁?”
女王学乖了,柔声回答:“你的妻子。”
这一次,门开了。
要想家庭和睦、幸福,在回家之前,就应该把各种头衔、职位扔在脑后,更别说进卧室了。在爱人面前要淡忘自己其他的身份。
淡忘缺陷--
1858年,瑞典的一个富豪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不久,孩子染患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瘫痪症,丧失了走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