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每天读点季羡林(全集)
2133500000003

第3章 季羡林之人生信念(3)

但是,要知道,生命就好像是天天盛开的花,而人生的旅程就是一段未开辟的道路,需要指引。无论人生路有多长,最重要就是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活出有使命的生活,并且要勇敢的一直走下去,直到永远。

那么如何寻找到人生的使命呢?

技巧1:寻找人生的使命,可以先从最爱的人、家、祖国等这些的关爱中确立,如一些有工作能力的,确立让另一半的幸福的使命努力工作,又如生活中一些女性,确立为家而奋斗、把小孩抚养成人的使命,周恩来是为所爱的祖国,为中华民族不被人欺负、瞧不起,确立为中华而崛起的使命,还有现代一些关注生态的人,为了地球生命世界繁荣、延续确立人生使命,奉献自己一份力量。

技巧2:你可以从理想事业中寻找人生的使命,有不少人就在事业上、他的理想上确立人生使命,希望有一番作为,创立一番事业。

技巧3:可以从个人天赋中寻找人生使命, 很多时候,天赋发展为理想事业,与上面相同,但有时天赋未必是个人喜好,所以,把它独立出来,作为考虑因素)展现个人才华。

技巧4:再平淡一些,就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确立人生使命,促进社会运作,社会需要各种行业,需要不同人合作,所以,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人生也是有价值的,也会发放出光芒(但由于现实条件限制,工作未必真正适合你,未必发挥你所长,所以没有排在最优先考虑位置)还有一些是来自偶然机会,如有人见到弃婴,觉得很可爱,不忍心,收养他,养他爱他,成为他自己确立的使命。

所以,每个人都能找到、确立他的使命,可以不只一个的使命!

一日一心得:

一个使命可以让你精神焕发,让你每一天的行动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所有的梦想和智慧会被激发,只为了服务这个使命的实现。是这个使命让你的生命变得有意义,是这个使命推动着你走向未来,是这个使命让你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变得有更丰富的意义,是这个使命给了你的生命一个独特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正体现在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中。

机遇改变人生

季羡林语录: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我当初选择了北大而不是清华,那么我有可能不会学习佛学,如果我在清华不是遇到陈寅恪先生,那么我学习佛学的热情也就不会被点燃;如果我到了哥廷根大学不是恰巧遇到梵文课程,那么我可能学习的也不是佛学……总之,这一切的因缘际会造就了我。

季羡林是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1946年,二战结束后,35岁的季羡林从德国回国,立即被北大校长胡适、傅斯年聘为教授。在北大前一代大学问家陈寅恪影响下,季羡林走上印欧古典语言的治学之路。以后历任东语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他说:“现在人常讲机遇,佛家叫‘因缘’,我的一生全然由于因缘。”

每个人都渴望抓住机遇,那么为什么都对机会如此企求呢?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机遇就是一种巨大财富。

很多的成功人士无不例外地认为,机遇是一个精灵,它来无影去无踪,令人难以捉摸。有时也许只存在万分之一的可能,但是毕竟它存在着。只要有锲而不舍的毅力去争取,就一定能有所收获,有所建树。

机遇总是那么短暂而又不可多得,因此,我们总是在为机遇而不停地准备着。我们做梦都盼望着机遇的到来。而一味的等待或许会痛失良机。假使我们把一切相关的因素都弄清楚了,也许机会就插不上手了。举例来说,我们将一枚硬币竖立在桌上,然后用力一转,假使我们已知道这枚硬币的重量是多少,空气的阻力有多大?硬币的位置如何?转的时候用力多大?那么我们也许就可以预卜硬币的哪一面会露在上面。或许你有这个能力,有力学方面的天赋,而且还是计算高手,那有能怎么样呢?等到你算出结果的时候,什么事情都结束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名人曾拜访过一个小镇。由于火车误了点,结果他没能搭上从此小镇开出的回程火车。于是他只好怏怏地往回走,路过当地教堂,当时一个牧师在做布道,他便悄悄地坐了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他所住的那个城市最大的教堂有一位牧师职位空缺。有人邀请那个牧师去,牧师就接受了那份工作。甚至在拿到那份邀请函时,牧师他仍在怀疑,这份工作怎么会轮到我的头上。直到两年以后,牧师去探望一位老年病人时,他告诉了他那个教堂聘请的缘由。原来正是那位误点的名人到牧师教堂做礼拜的人因很喜欢他的布道词,就想到了请他去那个教堂。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年轻人是一家很具前途公司的小主管,他已在这里工作了2年。但他抱怨说,这家公司并不看重自己,他已经准备辞职另谋高就。他本来有很多的机会,但是他却不知道去抓取,他应该使用自己的职位和专长为同事服务,但他却没有那么做。例如一位同事紧张地过来向他求助,请他帮忙修一下复印机,他却不耐烦地说:“别人干什么去了,非得找我。”他本可以在为人服务中体现才干和好品质,但他却把好机会一个一个地丧失了。

另一个年轻人却是位普通的商店店员。一次天下起了大雨,一位老妇人走进店里,漫无目的地闲逛,很显然不打算买东西。大多数售货员都没有搭理这位老妇人,而那位年轻的店员则主动向她打招呼,很有礼貌地问她是否有需要服务的地方。老妇人说,自己是来避雨而不是买东西。这位年轻人表示这没关系,并很关心地询问她离这儿有多远,需要不需要送他回家。当老太太出门时,还帮她把伞撑开。这位老太太向这年轻人要了一张他的名片说需要什么就和他联系。

后来有一天,他突然被公司老板召到办公室并向他出示了那位老太太的一封信,信中老太太要求这家百货公司派一名销售员前往苏格兰,代表该公司接下一宗大生意。老太太特别指定这位年轻人接受这项工作。原来这位老太太就是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母亲。这位年轻人由于他的敬业和待人热忱,获得了这个极佳的工作机会。

机遇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每一个机遇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它,抓住它。即使在普通的工作中也有很好的机会,就看你能否把它转化成财富。培根指出:“智者所创造的机会,要比他所能找到的多。只是消极等待机会,这是一种侥幸的心理。正如樱树那样,虽在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而它却无时无刻不在蓄精养锐。”人在待机之时,不能放松蓄锐养神的积累功夫,而且要时时窥测方位,审时度势,见缝插针,以寻求有利自身发展的机会。

一日一心得:

伟大的成就和业绩,永远属于那此富有奋斗精神的人们,而不是那些一味等待机会的人们。应该牢记,良好的机会完全在于自己的创造。如果以为个人发展的机会在别的地方,在别人身上,那么一定会遭到失败。机会其实包含在每个人的人格之中,正如未来的橡树包含在橡树的果实里一样。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季羡林语录:时间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真相!

“文革”爆发,季羡林被赶进牛棚。他一度想自杀。有一次他在兜里装上了安眠药,准备悄悄地到圆明园的芦苇里边静静地死去,但是刚要出门的时候,被红卫兵堵住了,拉出去斗争,一顿痛打,回来以后他痛定思痛说:人间的苦好像也就是不过如此,我不死了。从此以后,他不再有自杀的念头,反而悟过来了,既然人生这么短促,为什么不利用这短促的时间,干点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呢?在此期间,他写出了对“文革”的反思《牛棚杂忆》。这是拿他自己的血泪、哀痛,来提醒这个民族不要重蹈覆辙。

“文革”后期,季羡林被发落到北大女生宿舍楼的传达室当看门人,正是在那个时候,他开始了《罗摩衍那》的地下翻译。《罗摩衍那》被称为印度最初的诗,有学者认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就受到了这部书的启发。因为怕被红卫兵发现,他只好偷偷地在家里头把原文抄在小纸条上,然后在传达室趁没人经过时拿出小纸条,躲在角落逐字翻译。这样的地下翻译持续了四年。

季老曾用这样的语言回忆那段时光:我已到望九之年,在八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一波三折,好运与多舛相结合,坦途与坎坷相混杂,几度倒下,又几度爬起来,爬到今天这个地步,我可是真正参透了世态炎凉的玄机,尝够了世态炎凉的滋味。特别是十年浩劫中,我因为胆大包天,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戴上了种种莫须有的帽子,被“打”成了反革命,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至今回想起来还毛骨悚然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