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美学与礼仪
21221500000002

第2章 美学(一)

美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起来,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美的相伴,人们崇尚美、欣赏美、展示美、创造美,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无时无刻都想把美的一面展现出来,求美之心已经成为普通、寻常之事。美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美的体现是构成和谐音符的基础。护理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沟通与互动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职业特有的美与礼,职业特殊的美与礼仪是赢得服务对象的赞同,唤起服务对象寻求健康意识的信念,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的体现。为了塑造良好的护理职业形象,护理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美学和礼仪知识,具备一定的审美修养、礼仪知识,寓美学理论、礼仪技能于护理实践中,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和美好的精神境界、仪表、风度、语言、行为,带给患者全身心的享受,促进早日康复。

一、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美学是古老的思想与追求,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说起古老,是因为美学的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远古时期。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审美的意识与活动。远古时期人们猎取动物以后,取其皮毛制成衣物遮羞并取暖;把兽牙和兽骨制成装饰品,挂在头上、颈部、腰间增其美感;遇有高兴之事,开始唱歌、跳舞,表达其欣喜的心情。这时的人们已经具备了最初的审美意识。

为遮蔽风雨,以洞穴为家,为抵御恶劣的生活环境,人们开始群居生活。在群居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为维系其良好人际关系,使人们在群居生活环境中和谐的生存与发展,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开始注重礼貌待客,规范自身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习俗习惯。随着语言、文字的产生,人们把美的观念、看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如诗词歌赋、礼仪、礼节等,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在制作各种服饰、装饰和工艺品中都融入不同时期人们对美的不同领会。此时,人们形成了美学思想。

在其后数千年的岁月里,将美学思想、观念融入生活中,原始美学的思想渐具雏形。直到18世纪,各种学科分工越来越细,美学才从艺术、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所以说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美学存在明显的不同,且各有千秋。美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一)中国美学起源与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从人类起源开始,就产生了对美的追求。但相对成熟的理论表述,则始于春秋战国之际。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初步繁荣的时期。政治上列强争雄,各国争霸,同时在思想文化方面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突出的代表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美学思想。在儒、道、墨、法激烈的论战中,人们对美、美感、艺术的功能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有了飞速的发展。尽管百家争鸣的局面中涌现了各种学派各种学说,但是在各种论点之中有一个主要的线索,有一种总的趋势和总的倾向,那就是理性学说。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相互补充的观点。他们的这些思想,对中国近千年的美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1)儒家:先秦时期是以孔子创立的“儒家理论”为中心的伦理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和”,也就是认为美学上如果越过了“和”的范围就变得不美了。这也是孔子所留传给后人的“中庸”思想的一种体现。孟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主张“以德服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主张“舍生取义”,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等。

(2)道家:补充个性自由的重要性,产生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

(3)墨家:补充了物的重要性,美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并产生了重生产的实用美学思想。“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这种思想,直到今天,仍被广大人们所接受。

(4)法家:补充了社会变革的重要性,产生了重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

2.先秦两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以先秦的美学思想为基础,从两方面进一步发展。其美学特点是:以儒、道为主干,又集各家之精华,引领中国传统的美学发展。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帝刘邦制定了朝仪之礼,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美学思想体系正式建立的时期。思想上给人的重大变化是佛教的传入和佛学思想的盛行,这时美学思想注重人的自身发展,人们的审美风尚从雕琢转向清新自然,从注重形式转向了对情感的抒发,美学思想从人物波及到诗文、画、山水、庭院等。艺术发展繁荣,艺术家大量涌现,如顾恺之以画著称,王羲之以字著称,陶渊明以诗著称,使中国美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期美学特点是崇尚自然、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美。

4.唐代至清代的美学思想与礼仪:唐、宋、元、明是美学思想发展的丰富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人们对美的追求趋向于自然,政治上的宽松政策,促使文化的发展也就花样繁多,紧跟政治需要,其形式上的修饰受到重视。

(1)唐代:美学表现以儒家思想为主,崇尚雍容、华贵、大度。由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发展,唐朝的文化也有了空前的发展,重视诗歌的创作。清人所编《全唐诗》,选集了2200多个诗人,48900多首诗,有些至今仍然传颂。在诗句上追求韵仄,琅琅上口,同时也涌出一批文人墨客,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唐朝重视佛教,经典神话传说《西游记》中唐僧就是去西天取经的,此时人们崇尚真、善、忍。另外,唐朝的雕塑也达到了巅峰,如四川乐山大佛、唐三彩等,至今为人们所慨叹。

(2)宋代:美学表现以道家思想为主,总体风格从唐朝的雍容大度转为远、逸、平淡。主要是由于市民阶层和市民文化的兴起,出现了大批光彩夺目的人物,如苏轼(苏东坡)、苏洵、苏辙、陆游、杨万里等。宋代诗词是唐代诗词的延续、发展与突破,创作数量盛于唐代,内容丰富。由于帝王钟爱玉器,导致玉器在宋代空前发展,宋代出现了大量玉器市场,人们收藏、玩赏、佩带各种玉器。宋代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影响渗透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现在使用广泛的宋体字就是由当年创造出来的。

(3)元代:是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建立起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王朝。由于少数民族的统治,文化的差异,此期学术文化上不如唐宋发展之快。此期戏曲、杂剧有所突破,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元代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由于种棉花多,手工业较发达,丝绸、纺织技术增强,服饰华贵。由于蒙古族对金饰的喜爱,使金银器制造业发达,制作出精美的金银饰品,如妇女头上戴有高帽,又称“姑姑冠”,上镶有黄金珠宝,雕刻精细、美丽。而且,青花瓷器在元朝达到鼎盛,非常美丽、漂亮,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

(4)明代: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和小说戏剧等文艺繁荣,明代后期的美学有了突出的发展,在审美上要求自然之美,反对封建的礼对情感的束缚,提倡独创,反对虚假。这种自然美的追求带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随着明朝的灭亡,这种情感转化为一种怀念故国和反抗的精神。在这段时期,不仅产生了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四大名著《三国》《西游》《水浒》《红楼》等传世名作.在戏剧上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作品多以反封建色彩为主,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藐视儒学经典、批判封建等级和纲常礼教,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飞跃性变化。

(5)清代:是由女真(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是继元朝之后,第二个少数民族统治的中国时期。清代的美学思想十分丰富,是明代以前美学思想的总结和发展。学术文化受明朝余韵的影响,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但以浪漫主义、伤感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思想为主。

清代的贵族追求物质享受,各方面力求富丽堂皇,如头饰、衣物、家具和工艺品等,显得雍容华贵。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且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得虚浮、繁琐。清代后期,清王朝政权腐败,民不聊生,古代礼仪盛极而衰。同时,伴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时期的陆军便采用西方军队的举手礼代替不合时宜的打千礼。

5.近代美学思想与发展:到了晚清,随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人们要求推翻封建的清朝统治,随着改良和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一些代表人物如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引进了西方资产阶级美学思想,为政治服务。

(1)鲁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特别是近代梁启超、王国维等的美学思想,提出真、善、美统一于艺术的思想。他研究了苏联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总结了中外艺术史的丰富经验和他自己的艺术创作经验,揭示了艺术美的一些重要规律,他是资产阶级美学的批判者和无产阶级美学的奠基人。

(2)孙中山: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先生火速赶回祖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和战友们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现代审美的帷幕。

6.现代美学思想与礼仪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政治运动的开展,美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现代美学家对美本质的看法可分为四大学派: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强调人的作用;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强调美的客观性;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强调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派,强调美的社会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