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美学与礼仪
21221500000011

第11章 护理职业审美意识的教育(一)

一、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审美是指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即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对事物的看法,属于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通过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积极影响反作用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护理审美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审美的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实践三要素。

(二)特点

1.普遍性:审美的本质是把人类带入了广阔的审美天地,它存在于各行各业和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这种审美活动又会反过来影响人类的欣赏、参与、创造。

2.直觉性:审美直觉是指对美的形态的直接感知,是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在审美活动中,整个审美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形象的、具体的,并在直接的感知中进行。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有一些不同物质的变化方式在一眼看到时心灵马上就判定它们美或丑,不需预先经过考虑。”这种直觉性贯穿审美的一切形态之中。

3.情感性:所谓审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比如听到《二泉映月》时,悠扬的旋律时而缓慢、时而低沉,随着主题的展开,旋律慷慨激昂起来,苦难、斗争、理想、追求等情感也在我们胸中交织着、沸腾着,听后心灵受到很大震撼,这就是一种审美情感的体验和态度。南丁格尔说过:“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或康复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这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所以,护理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增强审美意识,因为“护理是精细的艺术中之最精细者”。

4.愉悦性:审美是一种喜悦和愉快的感情,审美的愉悦性没有物质功利性,却有深远的精神功利性。长江的浩瀚、花的色彩缤纷给人的愉悦,虽然没有什么重大的直接社会意义,却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可以陶冶人的美好情操。护理人员领悟了护理审美的愉悦性,就会更好的将护理技术的精益求精与护理的艺术性溶于护理实践之中。

5.流变性:所谓审美的流变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呈现交互作用的动态特征。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审美作为人类意识活动也注定发生相应的改变,护理人员只有不断的更新观念,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才能为护理对象提供最佳的生理—心理—社会全方面的护理照顾。

6.差异性: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这注定导致审美活动的个性化。审美主体面对同一审美客体会欣赏出不同的美感,而审美主体、审美客体都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审美的差异性,充分体现了审美活动的复杂、广泛和无限的特点。

二、护理审美要素的构成

审美主体是构成审美关系的主要方面,是指审美行为的承担者,具体指具有内在的审美需要,具备审美结构功能,并与客体构成一定关系的人。如护理人员就是护理审美的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是与审美主体相对应的美学范畴,是指和审美主体同处于审美关系中,被审美主体欣赏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对象。如护理技术、护患关系、护理人员的语言、行为、仪容仪表等均属于审美客体。

审美实践是指决定审美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根本方式。如护理工作实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