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三字经
21197700000006

第6章 辨治伤寒病总则

一、阴阳自和为病愈

疗伤寒,平为期,表里实津液续,阴阳和,必自愈伤寒病的治疗方法,虽然融入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然概括起来,总不外乎祛邪和扶正两个方面。祛邪就是泻其有余,扶正就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具体治法有汗、吐、下、清、利、消等;补其不足的治法主要有扶阳气和存津液两个基本目地。还有一种和法,虽然寒热补泻同用,但是严格地讲,在和解中还是有所偏重,或偏重于补,或偏重于泻;或偏重于温,或偏重于清。总的来说,无论使用何种治法、乃至数种方法合用,总的治疗目地都是以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为主旨,竭尽全力使病人阴阳气血恢复到相对的均衡,即《内经》所谓的“阴平阳秘”状态。伤寒病过程中审察病人表里充实而不虚弱,有津液自和之象,即是阴阳和平,为疾病向愈的趋向,预示其病将不药而愈。

二、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及寒热真假

发热病,兼恶寒,发于阳,病未传,不发热有恶寒,病在阴,不须言,身大热,欲衣掩为假热,内真寒,寒不衣,内热炎《伤寒论》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说凡病有发热恶寒之症,即为阳性疾患,因为伤寒病时,人体阳气能与阴邪抗争,外受寒邪,即随之应激发热。因而发热恶寒之证同时并见,则为阳玻无热恶寒属于阴性疾患,是由于人体本身阳气不足,机体抵抗力较弱,邪正交争不甚明显,或病邪深入三阴,则出现无热恶寒,即为病发于阴。

辨别伤寒病在表在里及其寒热真假,在临证当中也很重要。临证辨别时应以唯物辩证法指导思想去观察认识疾病,分析问题,以求透过疾病现象,揭示本质。如伤寒病人外虽表现身体觉有大热,而内里反有欲得近衣等阳气不足、怯寒表现的,其现象为假热在表,其本质是真寒在里;如外表现有身觉大寒而怯寒欲热,但反有身体不欲近衣等阳气内盛表现的,是假寒浮现外表,而真热在里是其本质。

当然,此条的辨别伤寒病的寒热真假,仲景只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总的辨证纲领,其他散见六经病证之中,在临床实际当中,还须结合病人的整体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如寒证多有恶寒喜暖,面色白,肢冷卧,口淡不渴或渴不多饮,不欲饮食,痰诞、涕、唾等分泌物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滑润,脉迟或紧等症;热证多见恶热喜冷,能食,口渴喜凉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扬手掷足,甚则神昏谵语,痰、涕等排泄物黄稠而粘,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燥,脉数等症。因而,欲详细掌握这方面的丰富材料,除太阳篇外,还当细阅《伤寒论》其他篇章。

三、辨伤寒证治标本、缓急

缓治本,急治标,急救里,缓治表,外邪散内自调,明缓急,辨本标,治或缓,救贵早在伤寒病的发病过程中,由于邪气的轻重以及机体抗力强弱等关系,其发病不可能只局限于一经而形成典型的证。常常有各经证候夹杂混同出现,此时,最要辨别疾病的标本缓急,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标和本是相对而言的,可以概括说明疾病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从邪正关系方面来说,邪气为标,正气为本;从因果关系来说,症状是标,病因是本;从疾病发生的先后迟早来说,新并继发病是标,痼疾、旧病是本。我们临床治病的目地当然是必求于本,但是,在实际应用时,表里同病的,一般应先解表,因表邪一解,里气自调,往往表里皆愈。解除了表证这个主要矛盾,其他从属的矛盾也会迎刃而解。如葛根汤治疗表里同病的吐泻;麻黄汤治疗太阳与阳明合病的“喘而胸满”,都是《伤寒论》解表以和里的范例。表邪解后,方可攻里,否则,易招致外邪内陷,造成逆变。

表里同病的治疗,先表后里是常法,而先里后表为其变法。先里后表,多用治表里同病而以里证危急的病证。如伤寒病下利清谷的里虚寒已极之证,兼见身体疼痛等太阳表证未解时,显然是以里证危而且急,故以四逆汤急救其里,里得救,再以桂枝汤治其表。

总之,在临证时,应根据临床病情变化情况,抓主要矛盾,适当掌握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同治的治疗法则,寻求症结所在,治病或可稍缓,救命贵在急早。

四、伤寒变证治法

汗吐下,祛邪法,用之当,病康佳治违理,即恶化,治误病,细审察犯何逆,或兼挟,观脉证,再立法伤寒病的治疗大法,邪在肌表的,以麻黄汤类方发汗,使邪从表而出;邪在胸膈胃脘,有上越之势时,以瓜蒂剂涌吐,使之外越而解;邪在中焦,肠胃腑实的,以承气汤类泻下则愈。

以上汗、吐、下都是祛除实邪的治法,用于治疗正气不虚、邪实为主的疾病,邪去则正安。此法如果使用及时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