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三字经
21197700000021

第21章 太阴病辨证

太阴病脾家实阳复自愈证

脾主四肢,温肌肉,达四末。病人手足自温,是太阴脾运正常、清阳布达四末、肢体得养而然。手足自温是与少阴搏愈。

太阴病脾胃虚寒之证,如果脾胃阳气逐渐恢复,为病情由阴出阳,是将愈之兆。但太阴病阳气回复,病情向愈转化时,也有突然出现下利、心烦等症的。这种下利、心烦,往往不用治疗即能自行停止。这种情况并非逆变病进,而是脾家阳气渐复,脾胃运化复常,将肠中积滞糟粕自行排出的缘故,也是疾病好转的佳兆。

《伤寒论》中的“脾家实”,绝非阳明病中的“胃家实”,二者天壤有别,水火各异。

脾家实是与脾虚证相对而言的,也即脾阳回复,脾家不虚的意思。《伤寒论》中的这种脾阳回复、胃肠机能振奋、蠕动加速而下利、肠间平时蓄积的腐秽随之而去的宝贵临床经验,均是医圣张仲景通过无数次临床实践观察总结到的。

忆及笔者初学《伤寒论》时,曾治愈邻里一妪。时当农村秋收,家务农事繁忙。劳累着凉后即头痛微热,啬啬恶寒,腹中疼痛时作。诊得痛在胃脘脐周,按之虚软,苔薄白舌不红,脉浮弱,有汗。诊为太阳中风证,以证兼腹痛,为太阳外邪干及太阴之证。遵《内经》“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之旨,按太阳病邪气攻里,脾气不和施治,处以桂枝加芍药汤治表和里,方为:桂枝10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干姜10克,大枣4枚。二剂。

服一剂后,病人背脊发热,继之汗出,腹痛、恶寒头痛等症立减。二剂服完后,觉得腹内鸣响渐紧,继而腹泻二次,病者以为病情有加,因之又来诊治:腹已不痛,虽下利后反觉周身轻快、食欲增加,诊脉和缓,检查再别无不适,未再用药而愈。

太阳病时,医治不如法,或因素体脾虚,致使表邪内陷,伤及太阴脾气,脾气不和而出现腹满时痛的,这是疾病已经入于太阴领地,但因表证未罢,宜表里同治,主以桂枝加芍药汤解肌和营卫,调和脾气以止腹痛。

伤寒病若表邪解后,出现腹中痛,并觉有气下趋少腹的,这就是将要出现下利的先兆。

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