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20945700000045

第45章 《伤寒杂病论》方(44)

【用方提示】根据胁肋胀痛因情绪异常加重辨为气郁,再根据胁肋胀痛因劳累加重辨为气虚,因舌质瘀紫、脉沉涩辨为瘀血,以此辨为肝郁瘀阻夹气虚证。方以四逆散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以失笑散化瘀止痛;加红参补益中气,生麦芽消食和胃。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四逆汤合方

四逆汤由“炙甘草二两(6g),干姜一两半(4.5g),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5g)”所组成,是回阳救逆或温阳散寒的重要基础方,可治一切阳虚证。治病用方一要重视附子为生用,二要重视煎煮及服用方法。

慢性便秘

慢性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或周期延长,或粪便坚硬、排便困难,或排便不畅的慢性疾病。本病可发于各个年龄,男女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导读】四逆汤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既能主治下利清谷,又能主治便秘。根据慢性便秘的病变证机是寒凝,治以四逆汤;又因病变证机阳虚比较重,故与济川煎合方治之。

董某,女,33岁。有多年慢性便秘病史,服用中药或西药,大便即通畅,可停药后大便又出现干结不通,多次灌肠也未取得预期效果,近因便秘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大便干结,排便艰涩,畏寒怕冷,倦怠乏力,口干,舌质淡,苔薄略黄,脉沉弱。辨为阳虚寒凝证,治当温补阳气、润肠通便。可选用四逆汤与济川煎合方加味:炙甘草6g,干姜5g,附子5g,当归12g,牛膝12g,肉苁蓉10g,泽泻5g,升麻3g,枳壳6g,红参10g,白术15g,大黄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大便通畅,排便困难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怕冷好转,倦怠乏力明显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悉除,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畏寒怕冷、舌质淡辨为寒,再根据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因苔薄略黄辨为寒夹郁热,以此辨为阳虚寒凝证。方以四逆汤温阳散寒;以济川煎滋补阴阳、润肠通便;加红参、白术,健脾益气,用大黄既通便结又清郁热。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下腔静脉综合征

腔静脉综合征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上腔静脉综合征与下腔静脉综合征。上腔静脉综合征是上腔静脉属支回流受阻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而下腔静脉综合征是下腔静脉属支回流受阻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导读】根据下腔静脉综合征的病变证机是寒凝,治当选用四逆汤温阳散寒;又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治当与桂枝茯苓丸合方;更因病变证机夹有湿,故又与茯苓泽泻汤合方治之。

詹某,男,62岁。在1年前出现腰痛、下肢水肿、下腹浅表静脉曲张、下肢色素沉着、行走困难、下肢痛。经检查诊断为下腔静脉综合征,即住院治疗半月余,症状缓解,可出院后症状表现且时轻时重,服用中西药,但治疗效果不理想。刻诊:腰痛如针刺,下肢困重及水肿,行走困难,舌质淡夹瘀紫,苔白腻厚,脉沉涩。辨为寒凝络瘀、水气浸淫证,治当温化寒痰、活血利水。可选用四逆汤、茯苓泽泻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生川乌(因药房无生附子,而用生川乌代)5g,干姜5g,炙甘草6g,茯苓24g,泽泻12g,白术9g,生姜12g,桂枝12g,牡丹皮12g,桃仁12g,白芍12g。6剂,每日1剂,每剂药第一次煎50分钟,第二次煎30分钟,合并两次药液,每日3服。二诊:腰痛轻度缓解,以前方6剂。三诊:下肢困重及水肿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腰痛得以控制,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较前又有好转,又以前方治疗30余剂,病症悉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用药半年。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腰痛如针刺、舌质淡夹瘀紫辨为瘀,又根据下肢困重及水肿辨为水气浸淫,因苔白腻厚辨为夹痰,以此辨为寒凝络瘀、水气浸淫证。方以四逆汤温阳散寒、通经止痛;茯苓泽泻汤健脾益气、渗利水气;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痛,又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导读】根据三叉神经痛的病变证机是阳虚寒凝,治以四逆汤温阳散寒;又因寒盛夹风,治当疏散风寒,故与麻黄汤合方治之。

司某,女,33岁。有10年三叉神经痛病史,在省市级多家医院诊治,服用中西药期间均有治疗作用,可停药后疼痛又复发,近因疼痛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头面呈撕裂样疼痛,因寒加重,手足不温,面肌时而抽搐,倦怠乏力,口淡不渴,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迟。辨为阳虚寒凝夹风证,治当温补阳气、散寒止痛。给予四逆汤与麻黄汤合方加味:生川乌6g,生草乌6g,干姜5g,炙甘草6g,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细辛10g,吴茱萸12g,花椒10g,全蝎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三叉神经痛略有减轻,以前方12剂。三诊:手足转温,以前方12剂。四诊:面肌未再出现抽搐,以前方12剂。五诊:疼痛基本解除,以前方12剂。六诊:诸症均有明显好转,以前方6剂。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治疗12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疼痛因寒加重辨为寒,再根据倦怠乏力辨为气虚,因面肌时而抽搐辨为阳虚夹风,以此辨为阳虚寒凝夹虚证。方以四逆汤(因无生附子,故以生川乌、生草乌代)温壮阳气、驱散阴寒;麻黄汤发汗通经、疏散风寒;加细辛、花椒散寒止痛,吴茱萸温阳散寒降逆,全蝎息风止痉。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颞下颌关节综合征

颞下颌关节综合征(又称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是以关节区酸胀疼痛,运动时弹响,张口运动障碍等为主的一种口腔颌面疾病。

【导读】根据颞下颌关节综合征的病变证机是寒凝,治以四逆汤温阳散寒;又因病变证机有寒瘀,故与生化汤合方治之。

蒋某,女,45岁。有6年颞下颌关节综合征病史,在郑州几家医院诊治,均未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近因症状加重前来诊治。刻诊:颞下颌关节区痛如针刺,因受凉加重,张口活动不利,耳中闷塞,口淡,舌质暗淡夹瘀紫,苔薄白,脉沉涩。辨为寒瘀凝滞证,治当温阳散寒、活血通络。给予四逆汤与生化汤合方加味:生川乌(因无生附子,故以生川乌代)5g,干姜5g,当归24g,川芎10g,桃仁3g,桂枝10g,细辛10g,白芍12g,牡丹皮6g,炙甘草6g。6剂,煎药时加入黄酒10mL,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痛如针刺明显好转,张口活动不利有改善,以前方加大白芍量为20g,6剂。三诊:疼痛止,耳中闷塞解除,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悉除,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12剂。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颞下颌关节区痛如针刺辨为瘀血,再根据因受凉加重、苔薄白辨为寒,因舌质暗淡夹瘀紫、脉沉涩辨为寒夹瘀,以此辨为寒瘀凝滞证。方以四逆汤温阳散寒;以生化汤温阳通经、活血化瘀;加桂枝温阳通经散寒,细辛温阳散寒止痛,白芍缓急柔筋止痛,牡丹皮散瘀,兼防温热药化燥伤阴。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感染性关节炎

感染性关节炎是由细菌,或真菌,或病毒引起的滑膜或关节周围组织炎性病变的一种疾病。临床中分非淋球菌性关节炎、淋球菌性关节炎、病毒性关节炎、真菌性关节炎等。

【导读】根据感染性关节炎的病变证机是寒湿,治以四逆汤和羌活胜湿汤;又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失笑散合方治之。再则,辨治感染性关节炎的病变证机以热证为多,寒证较少,临证贵在辨证论治。

段某,男,41岁。3年前出现游走性手指及腕关节疼痛、脓疱疹,经检查诊断为淋球菌性关节炎,静脉用药治疗3周,脓疱疹消失,可手指及腕关节仍然疼痛,停药后脓疱疹复发,并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症状表现时轻时重,近因疼痛、脓疱疹加重前来诊治。刻诊:游走性手指及腕关节痛如针刺,关节活动受限,手指不温,畏寒怕冷,指间脓疱疹浸淫,口淡,舌质暗淡瘀紫,苔白腻,脉沉涩。辨为风湿寒瘀证,治当疏风胜湿、散寒化瘀。可选用四逆汤、羌活胜湿汤与失笑散合方:羌活10g,独活10g,藁本5g,防风5g,川芎15g,蔓荆子3g,生川乌(因无生附子,故以生川乌代)5g,干姜5g,五灵脂12g,蒲黄12g,薏苡仁30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脓疱疹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疼痛明显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脓疱疹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五诊:疼痛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20余剂,病为痊愈。随访半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游走性手指及腕关节痛辨为风,再根据手指不温、畏寒怕冷辨为寒,因痛如针刺辨为瘀,又因指间脓疱疹浸淫辨为湿,以此辨为风湿寒瘀证。方以羌活胜湿汤祛风胜湿散寒,以四逆汤温阳散寒;以失笑散活血化瘀;加薏苡仁健脾利湿、杜绝湿生之源,兼防温热药化燥伤阴。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膝关节冰冷

膝关节冰冷指膝关节部位常长期冰冷、僵硬。

【导读】根据膝关节冰冷的病变证机是阳虚,治以四逆汤;又因病变证机有寒湿,故与小半夏汤合方治之。

许某,男,37岁。有10年膝关节冰冷病史,经多地医院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器质性病变,虽经中西药治疗,可冰冷症状未能解除,近因膝关节冰冷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膝关节冰冷沉重,夜间时有膝关节僵硬,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弱。辨为阳虚寒湿证,治当温壮阳气、燥湿化痰。给予四逆汤与小半夏汤合方:生川乌(因无生附子,故以生川乌代)10g,干姜10g,生半夏24g,生姜24g,炙甘草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冰冷沉重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冰冷沉重又有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冰冷基本解除,且仍沉重,以前方6剂。五诊:沉重较前减轻但仍有,以前方6剂。六诊:仍有轻微冰冷,以前方加干姜为20g,6剂。七诊:诸症悉除,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3g,每日3服,治疗3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膝关节冰冷辨为阳虚寒凝,再根据沉重辨为痰湿,以此辨为阳虚寒湿证。方以四逆汤加倍用量温壮阳气、驱散阴寒;以小半夏汤温阳燥湿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四逆加人参汤合方四逆加人参汤由“炙甘草二两(6g),干姜一两半(4.5g),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5g),人参一两(3g)”所组成,是益气回阳救逆或益气温阳散寒的重要代表方,可治一切阳气虚弱证。四逆汤与四逆加人参汤治病作用相较,四逆汤散寒作用较四逆加人参汤明显,而益气作用较弱。

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临床中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结合临床实际,若能积极采用中药或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常常能减轻患者痛苦,延长寿命,提高生存质量,或能化险为夷。

【导读】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变证机是阳虚,治以四逆加人参汤益气回阳救逆;又因病变证机有痰湿,故与真武汤合方。再则,根据真武汤方药组成,其主治并不局限在水气泛溢,更能主治痰湿阻滞心胸。

刘某,女,64岁。有多年冠心病病史,3年前又出现右心力衰竭,经笔者诊治后病情得以有效控制,近1周因感冒而诱发心悸、水肿,即在某省级医院检查,诊断为全心衰竭,嘱其应住院治疗,因其在3年前曾经笔者诊治而取得良好效果,故又特来诊治。刻诊:心悸,呼吸不畅,胸中拘紧,颜面及四肢水肿,形体肥胖,头沉,手足不温,四肢沉重,动则气喘,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腻厚,脉沉弱。辨为阳虚痰湿、水气浸淫证,治当补益阳气、温阳化水。治用四逆加人参汤与真武汤合方加味:炙甘草6g,干姜5g,生川乌5g,人参3g,茯苓9g,白芍9g,生姜9g,白术6g,炮附子5g,薤白24g,枳实15g,泽泻15g。6剂,水煎服,每剂药先以水浸泡约30分钟,然后以大火煎药至沸腾,再以小火煎40分钟,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胸中拘紧缓解,以前方6剂。三诊:颜面水肿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较前又有好转,下肢水肿明显减轻,又以前方治疗40余剂,诸症得到有效控制。为了巩固疗效,将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随访半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脉沉弱辨为阳虚,再根据心悸、胸中拘紧、动则气喘辨为心气虚,因头沉、肢体困重辨为痰湿,又因颜面及四肢水肿辨为水气浸淫,以此辨为阳虚痰湿、水气浸淫证。方以四逆加人参汤温补阳气,兼益心阴;以真武汤温阳利水;加薤白通阳宽胸行气,枳实行气降浊,泽泻利水渗湿消肿。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心血管神经症

心血管神经症是以心血管疾病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