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20945700000040

第40章 《伤寒杂病论》方(39)

罗某,女,46岁。有5年干燥综合征病史,曾在郑州、北京、石家庄等地诊治,服用中医药,未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口、眼、鼻腔干燥,舌皲裂,舌乳头萎缩,手足不温,畏寒怕冷,下肢麻木困重,腰膝疼痛,关节晨僵,阴道黏膜干涩,舌红少苔,脉沉细滑。辨为阴阳俱虚、痰湿阻滞证,治当滋补阴阳、燥湿化痰。给予肾气丸、百合地黄汤与二陈汤合方:生地黄50g,山药15g,山茱萸15g,茯苓10g,牡丹皮10g,泽泻10g,桂枝3g,附子3g,百合15g,姜半夏15g,陈皮15g,茯苓12g,生姜18g,乌梅2g,炙甘草6g。12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口、眼、鼻腔干燥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手足不温、畏寒怕冷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腰膝疼痛解除,以前方6剂。五诊:关节晨僵缓解,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较前均有明显减轻,以前方治疗80余剂,病情稳定,未有明显不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辨为阳虚,再根据舌红少苔辨为阴虚,因下肢麻木困重、脉沉细滑辨为痰湿,以此辨为阴阳俱虚、痰湿阻滞证。方以肾气丸滋补肾阴、温补肾阳;以百合地黄滋补阴津、化生阴血;以二陈汤醒脾燥湿、理气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的炎症。按照病程长短,可以分为急性子宫内膜炎和慢性子宫内膜炎。

【导读】根据子宫内膜炎的病变证机是阴阳俱虚,治以肾气丸;又因病变证机有痰湿,故与二陈汤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又与失笑散合方治之。

杨某,女,34岁。有5年慢性子宫内膜炎病史,口服中西药,以及肌内注射和静脉滴注西药,均没有取得最佳治疗效果,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带下时白时黄,小腹疼痛,腰骶疼痛,手足不温,小腹烦热,月经延期,肢体困重,口淡,舌质红瘀紫少苔,脉沉涩。辨为阴阳俱虚、痰凝瘀阻证,治当滋补阴阳、化痰化瘀。给予肾气丸、二陈汤与失笑散合方: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12g,泽泻10g,牡丹皮12g,附子3g,桂枝3g,姜半夏15g,陈皮15g,五灵脂12g,蒲黄12g,生姜18g,乌梅2g,炙甘草9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小腹疼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手足转温,小腹烦热止,以前方6剂。四诊:带下止,以前方6剂。五诊:肢体困重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手足不温、口淡辨为阳虚,再根据小腹烦热、舌质红辨为夹热,因舌质红瘀紫辨为瘀血,又因肢体困重辨为痰阻,以此辨为阴阳俱虚、痰凝瘀阻证。方以肾气丸滋补肾阴、温补肾阳;二陈汤醒脾燥湿、理气化痰;以失笑散活血化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胎儿宫内生长迟缓

胎儿宫内生长迟缓是指孕妇在37周后,胎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g,或低于同孕龄胎儿体重的第10百分位,或低于同孕龄平均体重的两个标准差者。

【导读】根据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的病变证机是阴阳俱虚,治以肾气丸;又因阴阳俱虚病变证机比较重,故与龟鹿二仙胶合方治之。

马某,女,28岁。怀孕6个月,经检查,诊断为胎儿宫内生长迟缓,服用中西药40余日,复查仍是胎儿宫内生长迟缓,故前来诊治。刻诊:胎儿小于正常妊娠月份,倦怠,口淡不渴,手足不温,头晕目眩,夜间小便4次以上,舌红少苔,脉细弱。辨为阴阳亏损证,治当滋补阴阳、固肾安胎。给予肾气丸与龟鹿二仙胶合方: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10g,牡丹皮10g,泽泻10g,附子3g,桂枝3g,枸杞子10g,鹿角25g,龟板25g,红参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头晕目眩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手足转温,以前方6剂。四诊:夜间小便2次,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较前均有改善,以前方6剂。经复查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得到明显改善,为了巩固治疗效果,继续以前方治疗,直至分娩前20天停药。随访:胎儿足月分娩,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手足不温、夜间小便多辨为阳虚,再根据舌红少苔辨为阴虚,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以此辨为阴阳亏虚证。方以肾气丸滋补肾阴、温补肾阳;以龟鹿二仙胶益气补阳助阴。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雄性激素缺乏综合征

雄性激素缺乏(更年期)综合征是以自主神经失调,内分泌功能衰退(性腺激素减少)所引起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障碍及性功能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导读】根据雄性激素缺乏综合征的病变证机是阴阳俱虚证,治以肾气丸;又因病变证机有精气亏损,故与海蛤汤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痰湿,故与二陈汤合方治之。

赵某,男,54岁。在5年前出现阳强易举、频繁遗精、早泄、耳鸣、盗汗等,经多家省市级医院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理变化,诊断为男子更年期综合征(雄性激素缺乏综合征),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阳强易举且举而无力,每周至少遗精2次,早泄,手足不温,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耳鸣,盗汗,心胸烦热,舌质淡,苔白腻厚,脉沉细弱。辨为阴阳俱虚、痰湿阻滞证,治当滋补阴阳、燥湿化痰。给予肾气丸、海蚧汤与二陈汤合方: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12g,附子3g,桂枝3g,海马10g,蛤蚧1对,姜半夏15g,陈皮15g,生姜18g,乌梅2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遗精未再出现,以前方6剂。三诊:阳强略有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盗汗止,以前方6剂。五诊:肢体困重减轻,以前方6剂。六诊:阳强止,以前方6剂。七诊:诸症好转明显。之后,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治疗40余剂后,诸症悉除。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盗汗、心胸烦热辨为阴虚,再根据手足不温、舌质淡辨为阳虚,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又肢体困重、苔白腻厚辨为痰湿,以此辨为阴阳俱虚、痰湿阻滞证。方以肾气丸滋补肾阴、化生肾精、温补肾阳、化生阳气;以海蛤汤温补肾阳、化生肾精;以二陈汤燥湿化痰、行气和中。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导读】根据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病变证机是阴阳俱虚证,治以肾气丸;又因病变证机夹水气,故与五苓散合方治之。

许某,女,43岁。有4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腰酸,肢体水肿,因劳累加重,心悸,气短,易疲劳,嗜睡,畏寒怕冷,月经不调,手足不温,口渴欲饮水,舌红少苔,脉沉细弱。辨为阴阳俱虚、气不化水,治当温补阳气、滋补阴津,兼以化水。给予肾气丸与五苓散合方加味: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10g,泽泻12g,牡丹皮10g,附子3g,桂枝10g,猪苓10g,白术10g,车前子15g,川牛膝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腰酸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心悸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水肿减轻,以前方6剂。五诊:畏寒怕冷减轻,手足温和,以前方6剂。六诊:嗜睡减少,以前方6剂。七诊:诸症缓解,以前方治疗20余剂。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随访2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畏寒怕冷、手足不温辨为阳虚,再根据口渴欲饮水、舌红少苔辨为阴虚,因气短、易疲劳辨为气热,以此辨为阴阳俱虚、气不化水证。方以肾气丸温补阳气、滋补阴津;五苓散化气利水渗湿;加车前子利水消肿,川牛膝强健筋骨。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生姜泻心汤合方

生姜泻心汤由“生姜切、四两(12g),炙甘草三两(9g),人参三两(9g),干姜一两(3g),黄芩三两(9g),半夏洗、半升(12g),黄连一两(3g),大枣擘、十二枚”所组成,是益气清热温阳的重要治病方,可治一切气虚湿热夹寒证。

天疱疮

天疱疮是指皮肤和黏膜表皮内以大疱为主的慢性复发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红斑型。

【导读】根据天疱疮的病变证机是脾虚湿热,治以生姜泻心汤补虚清热,治当因病变证机调整用量;又因湿热病变证机比较甚,故与栀子柏皮汤合方治之。

安某,男,12岁。在1年前面部出现天疱疮,经西药治疗痊愈,半年后复发,再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改用中西药,也未能完全控制病情,近因其亲戚介绍前来诊治。刻诊:面部红斑,水疱,糜烂疼痛,轻度瘙痒,不思饮食,腹胀,口腻,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苔黄腻,脉虚数。辨为脾虚湿热证,治当健脾益气、清热燥湿。给予生姜泻心汤与栀子柏皮汤合方加味:生姜12g,红参10g,干姜3g,黄芩10g,姜半夏12g,黄连10g,苦参12g,大枣12枚,栀子15g,黄柏6g,薏苡仁30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6服。二诊:面部水疱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面部红斑淡化,以前方6剂。四诊:瘙痒止,以前方6剂。五诊:饮食转佳,腹胀消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不思饮食、倦怠乏力辨为脾气虚弱,再根据口腻、苔黄腻辨为湿热;因水疱、糜烂疼痛辨为湿热浸淫,又因脉虚数辨为脾虚夹热,以此辨为脾虚湿热证。方以生姜泻心汤健脾益气、清热燥湿;栀子柏皮汤清热燥湿解毒;加苦参清热燥湿,薏苡仁健脾利湿。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慢性细菌性痢疾

慢性细菌性痢疾是指急性细菌性痢疾未能及时治疗而演变为慢性炎性病变。

【导读】根据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病变证机是气虚湿热,治以生姜泻心汤补虚清热,又因热毒病变证机比较甚,故与白头翁汤合方治之。

侯某,女,46岁。有多年慢性细菌性痢疾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腹痛,恶心,腹中水声,便夹脓血,因食凉及劳累加重,肛门灼热,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苔黄略腻,脉虚弱。辨为脾胃虚弱、寒热夹杂证,治以健脾益气、温阳散寒,清热燥湿。给予生姜泻心汤与白头翁汤合方加味:红参10g,干姜3g,黄芩10g,姜半夏12g,大枣12枚,白头翁30g,黄柏10g,黄连10g,秦皮10g,生姜12g,赤石脂24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腹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大便脓血及肛门灼热解除,以前方6剂。四诊:苔腻减少,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较前好转,以前方6剂。七诊:诸症悉除,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治疗12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食凉加重辨为寒,再根据肛门灼热辨为热,因劳累加重、脉虚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脾胃虚弱、寒热夹杂证。方以生姜泻心汤健脾益气、散寒清热;以白头翁汤清热解毒止痢;加赤石脂温涩止痢。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生姜半夏汤合方

生姜半夏汤由“半夏半升(12g),生姜汁一升(60mL)”所组成,是温胃降逆的重要治病方,主治胃寒气逆证。

神经性呕吐

【导读】根据神经性呕吐的病变证机是胃寒气逆,治以生姜半夏汤温中降逆;又因胃寒夹热,故与栀子干姜汤合方治之。

邵某,女,34岁。有多年神经性呕吐病史,近因呕吐加重前来诊治。刻诊:恶心,呕吐,甚则呕吐痰涎,食凉加重,胸中烦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苔薄黄略腻,脉沉。辨为胃寒夹热气逆证,治当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兼清郁热。给予生姜半夏汤与栀子干姜汤合方加味:姜半夏24g,生姜100g,栀子14g,干姜6g,黄连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呕吐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胸中烦闷解除,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五诊: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治疗12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呕吐、食凉加重辨为寒,再根据胸中烦闷、苔薄黄略腻辨为热,以此辨为胃寒夹热气逆证。方以生姜半夏汤温胃降逆;以栀子干姜汤清热温中;加黄连清热燥湿止呕。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升麻鳖甲汤合方

升麻鳖甲汤由“升麻二两(6g),当归一两(3g),蜀椒炒、去汗、一两(3g),甘草二两(6g),雄黄研、半两(1.5g),鳖甲炙、手指大一枚(10g)”所组成,是解毒凉血、化瘀通阳的重要治病方,可治一切毒热阳郁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