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20920600000029

第29章 大浪淘沙始见金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刘秀的心暖洋洋的,脸上的笑容喜洋洋。他此时心潮澎湃,那是大干一场革命的心,那是磨刀霍霍报仇雪恨的心,那是充满凌云壮志的心,那是韬光养晦的心,那更是建功立业、勇往直前的心。

刘秀虽然被冠名为破虏将军外加代大司马,怀揣一颗红心,但却空有官衔而无实权,刘玄没有给他调拨一兵一马。

虽然刘玄不允许刘秀带部队去河北,但刘秀却带上了冯异等数十名心腹。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了这些才俊在身边,刘秀原本失落的心自然得到了慰藉。

离开刘玄就是脱离虎口,获得自由飞翔的刘秀自然害怕刘玄突然反悔,因此快马加鞭,飞快地渡过了黄河,直奔目的地河北,开始了他夺取天下的漫漫征程。

到了河北,刘秀采取冯异的建议,很快做了五件事:一是恢复汉朝官制,笼络地方官吏;二是抚循属县,任命官员;三是废除王莽苛政,赦免囚犯;四是抚慰鳏寡,广施恩德;五是约法三章,主动做表率。

刘秀的“五项原则”过后,收到的效果很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赢得民心,得到了军民的一致好评。得民心者得天下,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是靠着民心,最终在楚汉争霸中战胜了强大的项羽。

二是获得了良将。就在刘秀努力履行职责,大获成功,人气爆棚时,闻风而投、誓死相随的有识之士也络绎不绝。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邓禹。

邓禹曾是新野的“神童”,相传他十三岁就能将《诗经》倒背如流,论聪明才智百里无人能及。论关系,他和刘秀还沾亲带故。当年刘秀在长安太学求学时,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服仙不服,唯独对小他七岁的邓禹敬佩有加、尊重有加、谦让有加。而邓禹也敏锐地发现刘秀非同寻常,于是,以诚相待,以心相交,两人很快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兄弟、铁哥们儿。

太学毕业后,因形势所逼,两人各奔东西,刘秀回到舂陵去务农,而邓禹回到新野去待业。再后来,刘秀和他大哥一起闹起了革命,很快邓禹的叔叔邓晨和新野豪门阴识纷纷加入了革命队伍,但邓禹却不为所动,依然每天守在茅庐里,以待天时。

我们不得不佩服邓禹的定力。刘秀在取得昆阳大捷时,他心如止水,不为所动;刘秀被龙困宛城时,他心如烟海,不为所动;刘秀在大建洛阳宫时,他心安理得,不为所动;此时刘秀在持节北渡时,邓禹没有再等了,他知道自己出山的绝好时机来了,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追随刘秀之旅。

两人再见面时,一个心潮澎湃,一个心悦诚服;两人再相对而坐时,一个心直口快,一个心口如一,共同上演了一场内心戏。

“千里不留痕,万里不留名。仲华(邓禹的字)不易也。”刘秀叹道。

“千里要留痕,万里要留名。文叔雄心也。”邓禹赞道。

“知我者仲华也。”刘秀嘿嘿大笑,“我现在拥有封官拜爵的权力,你千里迢迢而来,想做个什么官啊?”

邓禹闻言头摇得像拨浪鼓,厉声道:“非也,非也。我此番来不图官,不为利。”

刘秀闻言很惊讶,询问道:“既然这样,那你究竟想干什么呢?”

邓禹目光如炬,定定地望着刘邦,喃喃地说:“我一无所图,别无所求,只希望您威德加于四海,只想做您的追随者,只愿尽我的微薄之力,只建功立业,只求我的名字能被写进史书。”

对话到此戛然而止,两人心心相印,心照不宣。刘秀使出的是投石问路的伎俩,邓禹的回答话中有话,暗藏玄机。刘秀这样绝顶聪明之人,自然不会放过深挖内究的机会,他决定找机会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了达到掏心见肺的目的,刘秀约邓禹深更半夜来自己卧室面谈。

“可怜我辛辛苦苦奋斗了这么多年,到现在居然是无依无靠的‘三无人员’:没有一个落脚之地,没有一支归我统管的革命部队,没有一个一展宏图的绝好时机。”刘秀感叹道。

邓禹沉吟半晌,才答非所问地幽幽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就在刘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邓禹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

“天下大势未定。如今虽然更始政权占据半壁江山,拥有中原、关西大部分的土地,然而,天下远没有达到统一、祥和、安定的局面。雄踞山东一带的赤眉和称霸崤山一带的青犊等革命军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刘玄没有成功收编他们,长此以往,山东必乱,崤山必乱。

“更始皇帝刘玄非明主。刘玄只是个无才无德的平庸之人,他最大的弱点是独断而专行,武断而霸行,嚣张而横行,常常做出不思后果,莫名其妙的决策和举措来。这样的人怎么能统领天下、号令天下呢?

“更始部队是一盘散沙。刘玄手下诸将庸人崛起,穷人乍富,恶人霸权,志不在国,而在私欲,力不在民众,而在利禄。他们一心一意谋发财,聚精会神抓收入,只想潇洒快乐,只图舒心享乐。部队里几乎没有忠诚、可靠、担当、负责的贤者、智者、勇者、仁者、开拓者和拼搏者。这样一支既不尊主又不脚踏实地的部队,能有多大作为,多大建树?总而言之,自从刘玄当了皇帝以来,天下非但没有风调雨顺,而且还常常出现天不刮风天不打雷天却下雨的时候。由此可见,老天对刘玄并不认可,对更始政权并不满意。

“而您现在拥有四大优势,一是有才华,二是有德能,三是有智慧,四是有勇气,正是民之所望,民之所期,民之所盼啊!如今您的当务之急,应是广纳天下贤才英雄于彀中,广施仁义恩泽于百姓,以匡复高祖帝业为目标,以救民于水火为己任,方能一展宏图,圆凌云壮志之梦想啊!

“要实现您的梦想,首先需要强基。河北是个好地方,山川险峻,河流纵横,土肥地沃,富裕之地,殷实之都。您如果能以此地为根据地,就好比高祖当年拥有关中一样,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还需固本。您以河北为起点,站稳脚跟后,便可挥师四面出动,东取青徐,西定冀州,北安幽并,南令天下。这样一来,天下闻风而归,莫敢不从。”

这么条分缕析的分析,这么高屋建瓴的高见,这么发自肺腑的忠言,这么深思熟虑的谋划,如一缕清风吹进了刘秀的心窝,如一枚灵丹沉入了刘秀的心田,他不由感叹道:“原来这才是我的帝王之路啊。”

从此,刘秀视邓禹为自己的智囊,尊他为“邓将军”,甚至把邓禹的办公室设在自己的军帐之中,常常与他彻夜长谈,事无巨细地征求他的意见。

邓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展露了自己的才华,所献计谋都成效显著。刘秀还按照邓禹的分析和推举为诸将分配工作任务,使每个人都能按时按点、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刘秀称赞邓禹为“盖世之能将”。

北宋何去非评价邓禹“其言足以就大计,其智足以定大业”。

北宋陈亮点评邓禹为“一见光武,遂论霸王大略,陈天下之计,此其胸中有过人者矣。”

除了天才少年邓禹投奔刘秀,还有几名英雄豪杰之士也不甘落后,纷纷选择归属刘秀。

刘隆,刘氏宗亲,他以前原本是刘演的部将。刘演被害后,他选择了归隐山林。此时听说刘秀去了河北,他和邓禹一样,上演了千里大追踪,终于在河北邯郸找到了刘秀。

耿纯,字伯山,其父耿艾为王莽新朝的郡太守。王莽退出历史舞台后,耿艾选择了投奔更始政权。此时,耽纯听说刘秀来到河北,便主动相见。

刘秀对耿纯极为尊重,招待周到,态度诚恳,谦卑有度,颇具领袖风范。耿纯被刘秀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又见他治军严明,铁纪如山,心中狂喜不已,认定这才是自己苦苦寻觅的明主。于是二话不说,他弃暗投明,主动放弃已经拥有的官职,只身投奔一穷二白的刘秀,并且还带上了厚礼——数百匹马和缣帛。刘秀大为感动,对他相当器重。

坚镡,字子伋。坚镡早年是县吏,为人非常机灵,在王莽政权中混得如鱼得水。别人非常羡慕他,但他自己觉得很没劲,一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样子。王莽失败后,他便在家“待岗再就业”。此时邓禹向刘秀推荐了坚镡,推荐语很简单,四个字:才华横溢。于是,刘秀任命他为主簿,相当于安排日常事务的秘书。

这时,以前一起参加革命的宾客大抵已经各奔东西、各择明主了,只有从洛阳跟着刘秀出来的冯异、铫期等人,和此时加盟的邓禹、刘隆、耿纯、坚镡等人忠心耿耿,对刘秀不离不弃。

对此,刘秀发出这样的感叹:“颍川从我者皆已亡矣,疾风知劲草,尔其勉之!”

大浪淘沙始见金。事实上,这些忠诚的有识之士日后都成了刘秀打拼天下的主要功臣。他们后来成为开国元勋,被刘秀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