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那些迷人的财富智谋:中国近现代创业奇才性情档案
2092000000021

第21章 虞洽卿:三分运气、七分苦争的上海闻人(2)

虞洽卿、徐润等19人代表上海工商界致电清政府,称“华官敞昨侮辱,商民之受辱必日甚一日”,要求政府据理力争。上海道台袁树勋、会审公堂正会审官关炯之,屡次向英方交涉,提出释放黎黄氏、惩办肇事英捕头等一系列要求,以平民愤,但英方态度十分蛮横,不肯接受这些要求,双方互不相让,谈判陷入僵局。此时适逢出洋考察的载泽等五大臣途经上海,与袁树勋几度磋商,担心风潮继续扩大会一发不可收拾,故主张派请“公正绅商”出面调停。

朱葆三、周金箴、施之英和虞洽卿4人被选中,前往工部局与英方商谈。开始时英方还是不肯让步,几个回合下来,朱葆三等三人有些心灰意冷,不想再多过问,只有虞洽卿仍照常奔走,坚决干到底。他一方面支持上海市民的罢市斗争,发动为外国人服务的厨师罢工,以给英方施加压力;一方面持续与英国人谈判。他几乎每晚都邀集各行各业领袖二十多人聚会,商议调停办法,白天就去工部局与英人“争持磋议”,力争实现中国方面的条件。经过反复交涉,终于迫使英方作出让步,商定善后办法五条,包括对肇事英捕头撤职查办,释放黎黄氏和因罢市而被捕的华人,由工部局向中国官方道歉等,谈判的成功,使上海市民欢欣鼓舞,大放爆竹,以示庆祝。

谈判结束后,为了劝喻商人开市,作为商界代表的虞洽卿和官方代表袁树勋、关炯之步行整条南京路,向路旁所有商家逐一打躬作揖,解说劝导开市。渐渐地市场重开,一切都恢复了正常。这件大闹公堂案由于虞洽卿的全力奔走,多方游说,总算得到了解决。人们纷纷称赞虞洽卿在处理重大问题时能干,摆得平,他的声望在上海市民中更加提高。工部局的洋人也觉得他头脑灵活,处事得体,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会审公堂案使虞洽卿认识到中国商民没有自己的武装,就会不断遭欺压。于是,他发起组织了“中华商团”(万国商团中华队),开始时叫“中华体操会”。虞洽卿亲任体操会会长,邀请各界领袖做会董。考虑到华商对军事技术一窍不通,虞洽卿先在闸北辟出一处操场,聘请中外懂军事操演的人担任教练,训练志愿参加体操会的青壮年华商。

一开始热心加入体操会的商人很多,报名踊跃,但一看到操练时需脱下平日穿的长袍马褂,换上黄布做的紧身操衣,就不大情愿了。虞洽卿见状便以会长身份,与会董胡寄梅、袁恒之等人带头穿戴起操衣操帽,参加操练。这样一来,队员们折服了,都换上操衣操帽,定期参加操练。一年以后,入会人数增加到500名。

1906年3月,虞洽卿向工部局申请在万国商团中设立中华队,费了许多周折后,工部局才勉强答应试着办,但定下一些歧视性的规定。对这些规定,队员们极为不满,虞洽卿力劝大家暂时忍耐,要以自己的表现树立信誉,逐渐争得与别国商团同等待遇。在他的带动下,全队上下齐心,刻苦训练,不断取得好成绩,射击测试成绩尤其突出,几次名列第一,令万国商团中的洋人各队折服。虞洽卿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再次与工部局商量,要求获得与洋人各队同等的待遇。几经波折,终于达到了目的。

交道

早年,蒋介石在上海依靠的白道人物具有代表性的,那就是虞洽卿。蒋介石投靠陈其美,在上海搞武装起义时,还不认识虞洽卿,当陈其美被刺身亡时,蒋介石因失去靠山而苦恼,一下子由一名革命志士沦落成上海滩上的小混混。他本是一个想干一番事业的人,现在却连一口饭都难吃上,万般无奈之下,急于寻找新靠山。在他走投无路时,遇到了陈果夫,陈果夫是陈其美的侄儿,这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当差。他建议蒋介石到股票交易场去“淘金”。虽然此建议很好,可此时贫困潦倒的蒋介石身无分文,建议对他来说,只不过是望梅止渴而已。陈告诉蒋介石,要带他去拜见巨商虞洽卿。

蒋介石初见虞洽卿时,虞洽卿对他并不好感。只是有碍于陈果夫的面子,给了一个小差事让蒋介石做,纯属打发应付。蒋介石请虞介绍他与黄金荣见面,他顺水推舟,将蒋介石介绍给黄金荣。

蒋介石联系上白道,又通过白道转入黑道,本可在上海商界和黑道大干一番,但自幼都有极强的权利欲望的蒋介石既看不起商人,更看不起黑道。后来,他又投靠孙中山,继续与革命党人为伍。中间因为筹措革命经费,曾以敲诈的手段要求虞洽卿资助,得到经费后南下广东。虞洽卿曾因此气愤极了,吩咐手下人警告蒋介石,要他不要再到上海捣乱。

谁知蒋介石这个曾被他嗤之以鼻的落魄者,几年后竟然成了位高权重者。虞洽卿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对蒋介石看走了眼,为此而后悔,虞洽卿虽然不一定想走仕途之道,但还是要高攀权贵,为自己留条后路。他急忙找黄金荣商量对策。1926年7月,北伐前夕,广东国民政府电邀上海商界派代表赴粤参观,虞洽卿派自己的女婿前往广州,结果受到蒋介石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不但专门陪同吃饭,而且还陪伴游山玩水,言谈之间对过去在上海所受到的照顾多有谢词。回沪后,虞洽卿得知此事称赞蒋介石是一个重乡谊,重感情的人。

遇险

虞洽卿对上海滩上流社会已有所认识了解,但对上海基层统治中青红帮的黑恶势力,尚未领教。寒冬一天,虞洽卿买了一顶高价兰呢大帽,戴在头上,讨了黄包车,过外白渡桥去北四川路公干,黄包车行到外白渡桥中间高处,迎面来了一个彪形大汉,他举手拦住虞洽卿坐的黄包车,顺手飞来一个耳光,把虞洽卿的那顶新买的花呢大帽打落在桥上,虞洽卿摸摸滚烫的脸,正想与那大汉讲理,那顶大帽已被另一个小流氓抢走了,抬起头来,大汉也不见了,虞洽卿高呼“警察警察”,桥上巡逻的那个警察对虞洽卿说:“乡下佬,尝尝上海滩的味道,这叫‘抛顶宫’,你那顶帽早已给几个流氓卖了作点心钱了,下次小心些。”虞洽卿吃了这个小亏,回来与老板说了,老板笑笑说,这种事外白渡桥上一天要发生几十次,我托一个朋友给你去讨讨看,不过要花一条香烟做小费。不几天,那顶大帽完好无损回到虞洽卿手中,这次给虞洽卿上了一课,上海滩上的青红帮,是上海基层的实际统治者,谁得罪了他们没有好果子吃,老板还说了一句惊人的话:“平时不给青红帮烧香,说不定哪一天会大祸临头。”“那么政府呢?”“政府官员与青红帮穿同一条裤子。”“啊——”,虞洽卿倒抽了一口冷气。

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虞洽卿背后也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她就是母亲方氏。

这是一个出身贫寒,相貌平平的女子。粗糙黯淡又加上点点雀斑的脸,使她在江南秀气美丽的众多女子中如鸡立鹤群。然而生在骨子里的智慧却让她通过计谋获取了相对美满的婚姻。

在女大当嫁的年岁里,她如意地嫁给了山下村的那个心仪已久的聪明人虞裁缝,并生下了一个天庭饱满、煞有福相的男孩,取名瑞岳,又名和德,字洽卿。只是天不遂人愿。虞洽卿五岁时,父亲因病离世。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倒了,也许会摧毁家里其他人的生存意志。然而,灾难并没有击垮这位坚强的女子。她化灾难为坚强,毅然用自己薄薄的肩膀和灵巧的双手支撑起了家。有人说,上天更是给这个陷在贫困中的家以眷顾和庇护。眷顾和庇护的结果是虞洽卿出落成了一个聪明懂事、孝顺勤劳的孩子。

方氏的细致入微、勤劳持家、身传言教和眼光长远,濡养着孩时的虞洽卿,并将他铸成大器。

且不说方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幼小的虞洽卿有怎样具体而深刻的影响,单看这位母亲在培养儿子读书和闯世界上的胆魄,就足以让后人敬佩。

看着儿子在风雨里长高,方氏极想让儿子去私塾念书。无奈家境贫寒至极,地痞流氓长期欺压,靠她替人缝补赚来的一点小钱,连吃饱穿暖都不够,怎么可能让儿子读到书呢?虞洽卿已经11岁时,还没有上私塾读书。方氏知道,错过这一时,就是错过一生,儿子将成为目不识丁的人。而一个连字都不识的人,是不可能出人头地的。于是,一咬牙,她恳求同族塾师虞民世,在雨天不干活时,免费收他跟读。留下了读“雨书”的佳话,成就了贫苦人家执意求学的样本。虞洽卿读了三年书。短短的三年读书生活,在别人那里是不起眼的,在虞洽卿的一生中却是至关重要的。按着“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的俗语,这三年的私塾老师的领路,为他后来自学成才,成为上海滩里赫赫有名的大佬级的人物,连蒋介石都拜他为爹的显赫地位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虞洽卿15岁了,出落成了一个翩翩少年,但裤腿里挂满了补丁,棉袄上破絮飘飞,腊月里赤脚下地,没一双鞋穿。公子王孙们摇着扇子,纷纷笑话虞洽卿的穷酸。笑话变成了剪刀,直剪得方氏心窝发痛。总不能让聪明乖巧的儿子在偏僻落后的山下村穷苦一辈子吧。唯有把儿子送到大城市里,让他在惊涛骇浪中经受考验,获取宝贵而先进的经商经验,丰厚人生的履历,才能让儿子由小鱼儿成长为劈波斩浪的大鱼。方氏又咬咬牙,托族人把儿子带到了上海的瑞康颜料行当学徒。临行前,方氏给儿子做了生平第一双布鞋。这双包含了拳拳母爱的鞋,少年虞洽卿哪里舍得穿,而是常常夹在腋下,以致雨天乍入瑞康颜料行时,老板竟把天庭饱满、生相富贵的他当做赤脚财神的化身呢!

在花花世界般的十里洋场,虞洽卿深深感受到了国际化的大都市里才有的机会、挑战和刺激。他牢记母亲“勤快节俭,出人头地”的叮咛,在老板手下干得机巧卖力。同时,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又促使他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充电”。在精通了英语之后,他开始去荷兰银行等供职,因智慧高超、仗义执言、善于斗争、敢于弘扬民族正气,渐渐在上海滩出名。后独立经营航运等生意,赚足了黄金白银,并任上海总商会会长和全国商会副会长,又断然拒绝日本人授予他的伪“上海市市长”之职,表现出了一个民族资本家的胆魄与铁骨。

在人生道路崎岖坎坷时,时刻想着母亲的叮咛;在商界海阔天空后,不断思考如何感恩母亲,这就是虞洽卿。发迹后,对站在背后,生他,养他,送他,爱他的母亲,他始终抱着极大的孝心。

有一次回到浙江龙山的山下村,他替母亲建起了气魄豪华、中西合璧的建筑“天叙堂”,希望辛苦了一辈子的母亲能安享晚年。并问母亲有什么心愿。这位看似平凡的母亲,却说出了一番落地有声的话:你在外面发达后,应想到回报桑梓,造福乡民。我提三个愿望——在龙山造铁路,开码头,办学校。

虞洽卿听后,立刻应允。从此,这样一个偏僻落后的东海边的小渔村,就有了铁路和轮埠码头,村里的孩子们全部免费进入山下小学就读。虞洽卿的女儿亲自担任校长。为了鼓励孩子们读书,山下小学还对每个来读书的学生提供奖励和经济补贴。送孩子读书,竟成了村里那些贫困家庭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一种途径。

虞洽卿从儿童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乃至老年的一次次超凡脱俗的成熟,与始终站在背后的母亲的调教和指引是分不开的。方氏作为一个母亲,不仅仅是停留在为儿子进行的物质操劳,而是升华为精神的引渡和理性的超拔上了。她从闭塞的小村庄里走出来,却能拨开落后的思想雾霭,为将来儿子的大有作为奠定磨砺的基石。

婚姻

虞洽卿十六岁时在瑞康号当学徒,家中的母亲不盼他挣钱多少,只望他能尽早了却婚事,她做母亲的就不用日夜牵挂他了。虞洽卿和妻子奚梦竹的结合有朦胧的爱情,也有利益的因素。适逢望平街东头的天翔号老板来暗中请虞洽卿去,不仅高薪,而且许诺把他的婚姻大事一块包办了。他虽没答应他,但心里却很踌躇,便去找好友、万泉号老板舒三泰叙谈。舒三泰是个很机警的人,不及虞洽卿说完,便已明白他的用意了。他拍拍虞洽卿的肩说:“阿德呀,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凡老兄我能为你办到的,你尽管放心就是了。”话虽然说得含蓄,但虞洽卿已听得明白。眼下的事就是想办法和奚家的小姐联姻,舒三泰话中的意思也就在此。至于奚家那边的情况,舒三泰了如指掌,估计问题不大,因而大包大揽下来。

一天,舒三泰请瑞康号的老板奚汇如喝酒。刚一坐下,便将天翔号老板来“挖”虞洽卿的事同奚老板说了,惹得奚老板勃然大怒。这时,舒三泰见酒菜全上来了,奚老板还余怒未息,就绕其道而行之,把他那天同虞洽卿叙谈的话一一复述给奚汇如听。末了,他由衷地赞叹说,“奚老板慧眼识珠,善待重用一个小孩子,着实好眼法,瑞康号的财源滚滚,怕是挡也挡不住了。”

奚汇如这人爱听好话,听到舒三泰这么说,才放下心来。两个颜料行的老板已谈得十分投机,彼此称兄道弟的,有了些许醉意。舒三泰这才把话题绕回来,说那虞洽卿精明强干,会做人,善经商,固然是可遇不可求,但人心还是不可测。就算他舒某人不挖瑞康号的墙角,也难保别人不来挖的。据他所知,仅望平街上,就有好几家铺子对他们瑞康号的小赤脚财神虎视眈眈的了。他本人虽然没能用高薪动摇虞洽卿,可保不住他在更惑人的诱饵面前,也不动摇的。

“更惑人的诱饵?”奚汇如的心里刚有所放松,闻言又戒备起来,吃惊地说,“什么更惑人的诱饵?”舒三泰故意不答,只是吊起他的胃口,把话题岔开了说:“不知膝下令爱年方几何?”

奚汇如越发吃惊,不知舒三泰此言何出。只照直回答了他的话,说:“小女适龄二八”。舒三泰就说:“这就对了。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令爱业已到了出阁的年纪,我们当前辈的理应早做安排。而虞先生在贵行劳苦功高,你这个当老板的,不想为他操办一桩婚事么?”

奚汇如机警地问道:“舒先生的意思是?”“奚先生是明白人,”舒三泰笑望着他,讳莫如深地说:“自不需要舒某饶舌的。但如果别人设计把虞先生挖走了,我可是要为老兄叹惜的哟!”奚汇如当然是明白人,他不仅明白了舒三泰话中的意思,还想起了近来的一些奇怪事:夫人方氏及女儿梦竹,本是两个向来不问家事生意的女人,却忽然关心起虞洽卿来,常有事没事就向自己打听他的消息。至于虞洽卿本人,无论业务多么繁忙,只要夫人或小姐吩咐,他都会欣然前往,或购物或买书,忙得不亦乐乎。他刚有所警惕,准备阻止,孰料舒三泰就又提出这件事。难道他们早已有了某种默契,只瞒着自己?

这时,只听舒三泰说:“奚先生的隐衷,舒某当然也心里有数。令爱乃名门淑女,大家闺秀,配阿德委实屈就了。但人应该往前看。三五年后,没准你我还要仰仗虞先生的面子而脸上有光呢。”

虞洽卿的潜力如何,奚汇如当然更清楚,不然他何以会如此地怕他走?只是小女梦竹向来视如掌上明珠的,就这样许嫁了一个店伙计,别人会怎么说?一时很犯难,低了头喝闷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