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游戏中的理财学
20824500000024

第24章 找到那根最关键的柱子:蛮力有时候真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2)

学习有钱人的思维习惯

有钱人从不寻找温床……

小鸟们之所以在拥有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依然不能从容地应对绿皮猪,除了绿皮猪会与时俱进地调整策略,将城堡的关键支点加以掩护,对小鸟造成迷惑之外,小鸟们自身也脱不开干系。因为,被迷惑,至少说明小鸟们对绿皮猪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小鸟自身也还不具备应对变化形势的从容心态,这才让绿皮猪的掩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也就是说,绿皮猪已经适应了小鸟们的变化,而小鸟们还没有同步地适应绿皮猪的变化,它们的战略水平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当你通过朋友介绍或者一时冲动,“理”出自己的第一个10万元、第一个50万元的时候,你是否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你是否满怀忐忑,感觉迷茫?你是否对自己的理财能力有信心?

其他人不敢说,我自己确实经历过这样一段时期,当年我刚工作没几年,就误打误撞赚到了20万元。这笔钱当中,有的是靠前辈指点业务获得的,有的是我自己在股市中靠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冒险精神拼来的,还有一部分连我自己都不太清楚是怎么积累起来的。

放到现在,两三年挣到20万元不算什么,但对当时的我而言,这确实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自然,我第一个感觉是幸福,在同学朋友中,仅靠自己的能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赚到这么一大笔钱,我是第一个。而且20万元在那个年代是能做很多事情的,买一套二居室的房子基本不成问题。

幸福过后,我迷茫了起来。是的,我想买房,我想买车,我想环球旅行,我还想让这20万元迅速变成100万元、1000万元。但可惜的是,我只有20万元,买了房就不能买车,也不能环球旅行,当然,更没有本金去赚取100万元、1000万元了。以前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的时候,我在股市中敢于乱冲乱碰,有了20万元之后,反而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了,总担心出差错,会损失很多钱。总之,我就像小鸟一样,对调整了阵型的绿皮猪城堡无从下手,变得焦虑不安。

最终,小鸟们凭借经验和尝试,找到城堡的命门,但这又意味着很多同胞死在了探索的路上。但是,我不想眼睁睁地看着20万元变成1万元,用钱验证出哪条理财道路是行得通的、哪条路是行不通的。我需要寻找到一条更为稳妥的道路,它能让我坦然地面对这20万元,利用这20万元赚到40万元、80万元、100万元。

很幸运,我找到了这样一条道路。因为我当时在做保险,而那几年,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对保险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比较低,而一些先富起来的人由于交际面广,而且对各种理财方式都有较深刻的了解,因此他们对保险的认可程度较高。在和这一群富人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我遇到的这些问题他们也曾经遇到过,只不过他们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而且解决得很好,要不他们也不能成为富人。原来我和他们的差距不在于具体的行为方式,而在于思维习惯。在这里,我将自己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大家分享,以避免太多人像小鸟一样做出无谓的牺牲。

经验一:对自己的理财目标有极为清晰的认知。

世界上没有人愿意成为穷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穷人和富人(或者说将会成为富人的穷人)之间的最大差别就是对财富目标的界定。我们经常会在生活中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我要成为像比尔?盖茨那样的人,我要成为内地的李嘉诚——这听起来很带劲儿,我也曾经想过要利用自己的第一笔20万元成为中国的巴菲特。现在想想,这真的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因为说这种话很简单,只需要张几下嘴,根本就不过脑子。这是典型的穷人的思维方式。

最终能够成为富人的人则大不一样,他们也会喊出自己的致富目标,但这个目标不是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另一种表达方式——我要在多少年的时间里积累多少财富,过上什么样的生活。这种表达方式本身就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思维习惯: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代表着一种向往,而且是一种模糊的向往。对于普通人而言,比尔?盖茨的数百亿美元只是脑海中的一团浆糊,根本不能形成行动力。而假如把目标设定为我要在10年内赚到300万元,过上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酒楼的生活,情况就完全不同了。10年、300万元、酒楼,它们会不断刺激你去行动、去尝试,因为每过一天,你都能清晰地感知自己是离目标更远了还是更近了。这是一种现实的约束力,而非空洞无物的情绪化宣泄。

经验二:在作决定的时候,只考虑原因;而在作决定之后,只考虑怎么做。

其实,上天赋予了每一个人成为富人的权利和机会,而之所以有的人成了富人,有的人一辈子都和富裕无缘,关键就在于他们对机会的识别和执行存在差别。

当中国深圳第一批股票出现后,很多稚嫩的公司股票只能通过摊派等方式进行发售,包括万科。但谁能想到,20余年后,其股票价格已经上涨了若干倍。

机会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我们需要做出自己的判断——买还是不买?这个时候你所要关心的唯一的问题就是有多少理由支持你买这只股票,有一个算一个,只要有5个以上很有说服力的理由,你就可以下手了。这就是在作决定的时候只考虑原因,也就是对机会的识别。而在购买之后,再考虑当时做出的购买决定是否明智,这是一件很没有意义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只是长期持有还是见好就收,是增仓还是平仓——你唯一需要考虑的只是如何将目前的事情做得更好。这就是对机会的执行要坚决。

实际上,穷人和富人在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应该做的时候,给出不同结论的可能性并不大,穷人和富人都知道新能源在未来一定是赚钱的买卖,穷人和富人也都知道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区别在于后者——执行。

一件事情、一个理财项目的实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必然会受各种各样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富人对待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一般是和它们周旋,进而化解它们。而穷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被吓蒙了,然后马上想:我当时为什么那么傻,那么冲动?再然后就是迅速收手。如果项目最终还是失败,他们会为自己的早早退出庆幸不已,而如果项目最后获得了很好的发展,他们会认为自己没有成为富人的命。第一次是这样,以后每次几乎都是这样。你能想象:习惯这样行事的人,他与富人之间存在交集吗?

经验三:能够看到债务的一面,也能看到债务的另一面。

在现阶段的中国,相当大一部分人对债务的认识还停留在落后的位置,死守着千百年前的价值观——除非万不得已,一般不借债。借债不仅意味着欠了别人的钱和人情,还意味着自己的失败,丢了整个家庭乃至家族的脸。这类人主要是农民和生活在城市中的中老年人。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想一想跟自己有过交往的人,我敢说,你至少能够找到一个这种人的典型代表。

还有一部分人的消费观念相当超前,超前得让人心生寒意。他们高调宣扬“银行的钱,不用白不用”,大肆超前消费,用这张信用卡的钱补另一张信用卡上的亏空,想用空手套白狼的方式换得此生的幸福。这类人以都市小白领为代表,就目前来说,人数还不是很多,毕竟,中国人整体上还是很传统的。

我谈到这两类人,并不是想说他们的为人,而是说他们对待财务的态度存在很大问题。前一类人往往不能在事业上有所突破,一直过着质量不高的生活,你能想象现在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不贷款买房将会承受多大的压力和时间成本吗?而后一类人往往为债务所俘获,步入债务循环的黑洞中不能自拔,要知道,债务对于债权人来说也是以复利计算的。

但在富人的思维习惯中,他们会将债务作为帮助财富成长的工具,以及促使自己不断奋进的动力。当然,其前提是他们控制债务,而非债务控制他们。

以下两条建议也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建议一:个人的一般消费尽量不负债,而在投资活动中,则设法利用债务产生杠杆效应。因为人们在一般消费中负债是为了满足及时行乐的快感,这会消磨掉你实现远大财务目标的动力,还会让你养成一个很糟糕的消费习惯——总是买太多没用的东西;后者则是投资所必需的,比如创业,如有条件利用贷款等方式为企业的发展积累必要的资金,这是非常好的事,因为这既能用2元办成4元的事情,又能有效地抵御单一资金投入带来的风险,其实企业和银行是最好的伙伴,它们都希望对方能够赚钱——大把地赚钱。并且,当你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收益不仅很高,而且收益能够被其他股权人一起分享时,就算企业遇到困难,你的股东们也会想方设法帮助调整,这个时候,就算企业想倒闭,都是件不容易的事。

建议二:将每月的债务还款额控制在除必要开支外剩余部分的50%以内,也就是说,假如你每个月的收入现金有8000元,日常生活的必要开支为5000元,那么,每月还款的额度应尽量不超过1500元。因为一旦超过了这个限额,你虽然不至于马上沦落到被债务控制的地步,但这至少发出了警告——你已经跨出了向那个方向前进的第一步。

经验四:有强大的信仰作为支撑。

说到信仰,很多人会认为这和理财没有关系,即便是有关系,那也得先富起来之后才能有信仰。一个要房没房、要车没车的人凭什么跟人谈信仰?那和一个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啃泡面,对着一张皱巴巴的地图研究南海局势和美国的太平洋岛链政策的宅男有什么两样?

如果你对富人有所观察,你就不会再有这样的看法了。信仰是一个具有奇特魔力的东西,房和车不是在信仰建立之前就有的,而是在信仰建立之后才有的。当年马化腾等人凑了50万元,没有买房,而是搞了一家叫腾讯的公司;当年马云也是有了50万元,他也搞了一个叫阿里巴巴的公司,现在他们钱有了,名有了,更不用说房子、车子了。而现在的年轻人呢,很多人在进公司之前首先做的就是计算月收入、年终奖,然后再计算现在的房价水平,最后得出自己在公司工作几年后能够付得起买房的首付。不可否认,你最后会得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也仅仅是一套房子而已。

信仰的魔力就在于,它能让你避免被既得利益左右,比如说你的目标是5年内买一套房子,10年内买两套房子,那么你一眼望去就全是房子,而且还只看得见5年后的那套房子。因为你的目标就是房子,后一套房子并不比前一套显眼,这会让你产生严重的懈怠情绪。而如果将拥有第一套房子的目标换成拥有一家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元的公司,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个还算宏伟的目标会在你的正前方等着你。你甚至会放弃掉第一套房子,因为在后一个目标面前,这个目标显得那样庸俗和不值一提。就算后一个目标实现不了,一辈子就为一堆钢筋混凝土、装饰材料而奋斗,着实也没什么意思。

因此,要想成为富人,首先必须树立一个无法轻易实现的目标,时时督促自己朝着那个目标前进。

经验五:勇于跳出温床,激发自身潜力。

稳定而易得的高收益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穷人孜孜以求的目标是找到一张具有这些特点的温床,躺下去,享受着、享受着,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富人虽然也想拥有这样一张温床,但他明白,那只是一个使人堕落的沼泽,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温床,因此他会从让人艳羡不已的岗位上毅然决然地离开,对大家一致追捧的理财产品保持绝对的克制。总之,他会和自身的惰性展开永不停息的战斗,将自己不断放逐到那些暂时还少有人关注的领域和项目上面。

这就是穷人和富人的区别,一个苦苦寻觅本不存在的温床,另一个却在不断自我放逐中变得越来越强大。

相较于具体的操作手法而言,和不断变化的情况保持思维上的同步更加重要,小鸟们是如此,我们的投资理财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