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成渝经济区会展业发展研究
20793800000005

第5章 会展业关联效应(1)

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广泛、复杂而密切的技术与经济联系。产业关联效应指的是一个产业的生产、需求及技术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前向和后向关联关系的传导,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作为一种综合性经济形式,会展业与旅游、餐饮、酒店、批发零售等行业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会展业与其相关产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互动关系,以会展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中,各产业间直接或间接关联效应显著。

一、产业关联理论

(一)产业关联的含义

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是产业间存在的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而形成的广泛、复杂且密切的联系。产业关联的实质是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关联产业间,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可以是实物形态或价值形态的投入品或产出品,也可以是各种无形产品;技术经济联系和联系方式可以是实物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也可以是价值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由于实物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难以用计量方法准确衡量,而价值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可以从量化比例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所以,在产业关联分析的实际应用中使用更多的是价值形态的技术经济联系和联系方式。

(二)产业关联理论的演进

对产业关联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经济学家魁奈(Quesnay,1785)用来表明产业间交易关系的《经济表》。在其后的研究中,产业关联也有所提及。20世纪30年代,费希尔(Fisher,1935)在《物质进步的经济含义》一文中最先提出三次产业的分类问题。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lark,1940)在费希尔三次产业分类的研究基础上,对多个国家的相关统计资料进行了回归分析,总结出了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转移趋向的内在联系。

20世纪40年代,美籍俄裔经济学家列昂惕夫(Leontief,1941)发表了《美国的经济结构1919—1929》,建立了投入产出模型,并系统地阐述了其原理与发展,形成了对一个复杂经济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行系统数量化分析的方法,标志着产业关联理论的正式产生。列昂惕夫投入产出法以新古典学派的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经验研究。总体而言,由于列昂惕夫的产业关联理论突出的实用性,其诞生之后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对产业的研究中。

20世纪50年代,钱纳里和渡边利夫(chenery, Watanabe, 1958)在均衡增长理论与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争论中用到了产业关联分析模型,尤其是主导产业测定法以及乘数分析方法;赫希曼(Hischman,1958)通过检验,证明后向关联效果大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随着对贸易与产业发展关系的重视,钱纳里和渡边利夫(chenery, Watanabe, 1962)在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中再次使用产业关联分析,并支持要素分析方法论。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1971)吸取前人研究成果,应用投入产出模型,根据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的统计资料,首次深入到工业内部和服务业内部,对影响产业结构的三方面主要因素:国内需求、对外贸易和生产技术水平作了细致分析。库兹涅茨在研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变动时,初步提出了各国产业的国际间转移问题,认为各个国家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国的增长会影响其他国家,反之也会受到他国的影响。经济增长除了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上考察外,还应从国际因素影响的角度来考察。库兹涅茨的观点为其后对于产业国际间传导机制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

20世纪80年代之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开始兴起,国际和区域间产业变动的相互影响日益密切,产业关联理论的应用变得更为多元化,从应用范围看,涵盖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经济领域,并由国内经济扩展到国际经济范围。沃尔夫(Wolff,1985)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产业间技术关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列昂惕夫(Leontief,1986)将投入产出理论应用于国民经济核算、国内生产和国际贸易、地区结构的分析等。罗斯托(Rostow,1988)对产业间的扩散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产业关联程度视为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之一,认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和关联效应是区域产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日本学者渡边利夫(Watanabe,1991)利用国际投入产出模型,测算贸易依存度等相关系数,提出亚洲已进入相互依存发展时代的观点。北村好子(Kitamura Yoshiko)于1995年在其著作《东亚的工业化和日本产业的新国际化战略》中,通过对日本及周边国家产业结构变动的联系研究,探讨日本应选择的产业发展方向及其相应的产业政策。

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发展日趋全球化,各产业间的交融与联系更为紧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受到重视,利用产业关联观点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或发展方向等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并且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深化发展,产业关联的一般基础由物质流扩展到信息流,从而拓展了产业关联的传递路径,产业关联已成为产业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与实践的应用日益广泛。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Hirschman,1958)在其《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产业关联概念。他认为不同产业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产业都有投入品和产出品,这些投入品和产出品大都需要其他产业提供和使用,因此产业部门间相互关联。具体而言,产业关联是指某一产业的经济活动能够通过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的活动效应影响其他产业的经济活动,即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经济技术联系,或者说是某种产业与前向、后向和旁侧的其他产业的相互联系。这种产业相互联系在经济活动中就表现为产业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如某一产业通过采用高新技术或扩大生产规模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则能够从前向、后向和旁侧带动其他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显然,一种产业在前向、后向和旁侧与之关联的产业越多,这种产业的产业关联度就越大。当这种产业关联度大的产业获得突破性发展时,其产生的关联作用也就越大。因此,我们在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时候,就必须着眼于关联度大的产业,以达到抓一点而带动一片的效果,进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所以推动产业关联效应强的产业的发展,除了能促进该产业的发展之外,还能够带动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产业关联方式

产业关联方式是指产业间发生联系的依托、纽带或基础,即不同产业之间是以什么为依托连接起来的,这种产业间连接的不同依托就构成了产业间联系的实质性内容。产业关联涉及不同的产业和经济活动,其关联方式多种多样,大体包括产业间要素关联、产业间供需关联以及产业间市场关联三大类。

1.产业间要素关联

产业间要素关联以产业间投入产出的生产要素为参照,按照产业间相互依托的不同方式,可分为产品或服务关联、生产技术关联、劳动就业关联和投资关联四类。

(1)产品或服务关联。产品或服务关联是产业关联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直接体现了产业间的要素联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些产业部门为另一些产业部门提供产品或劳务,或者产业部门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从而形成产业关联。产品或服务关联是产业间最基本的联系,产业间的生产技术联系、劳动就业联系、投资联系等其他方面的联系都是在产品、服务联系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2)生产技术关联。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联系的重要方式,即产业结构变动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经济社会活动中,一些产业部门为另一些产业部门提供满足技术性能要求的机器设备、产品零部件、原材料以及劳务等。生产技术联系主要体现于某些产业不同层次的技术状态及其变化对其他产业技术发展的影响方面。

(3)劳动就业关联。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不同的产业对就业人员具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和吸引能力。由此,某一产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配置状况的变化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导致相关产业劳动力就业水平与结构发生变化。

(4)投资关联。产业间投资关联是指某一产业的直接投资导致大量的相关产业的投资。社会再生产是在各产业产品或劳务按一定比例的供需关系为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快一国经济发展,不可能仅仅通过加快某产业部门的发展来实现,而是通过相关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来实现的。这种产业部门间的协调发展性,使得产业间必然存在着投资联系。

2.产业间供需关联

产业关联的实质是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产业间供需关联是不同产业部门的主要关联方式。

(1)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按照所处产业链的不同位置,产业间供需关联可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是指因某一产业产品在其他产业中的利用而形成的产业关联,是通过供给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也就是说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如果A产业的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由B产业或更多其他的产业提供,则B产业及其他产业为A产业的前向关联产业。后向关联则与之相反,是指因某产业在其再生产过程中需要从其他产业获得投入品所形成的依赖关系,是通过需求联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表明产业投入方面对其他产业的依赖,也就是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或提供服务之后,其产品或服务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生产设备或基础性服务等,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

(2)单向关联与多向关联。按照产业间技术工艺的方向和特点不同,产业间供需关联可分为单向关联和多向关联。在一系列产业部门之间,若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或服务,以供其生产时直接消耗,且后续产业部门的产品不再返回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即为单向关联;反之,若先行产业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同时,后续产业部门的产业也为其先行产业部门提供产品或服务,与先行产业发生前向关联,即为多向关联。例如,煤炭可用于生产钢铁,钢铁可进一步生产加工为机械设备,从煤炭到机械设备的生产链可视为单向关联。如果用钢铁材料生产矿山机械设备,而矿山机械设备可用于采掘煤炭资源,此时从煤炭到钢铁、矿山机械设备以至煤炭的产业链则是一种多向关联。

(3)直接关联与间接关联。按照产业依赖程度的不同,产业间供需关联可分为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直接关联是指两个产业之间存在着直接供给和需求产品、服务、技术等要素的联系。间接关联则是指两个产业部门之间本身不发生直接的生产技术联系,而是通过其他一些产业部门的中介而产生技术经济方面的联系。现实经济活动中,直接关联较为普遍。举例说明,炼钢需要用电,对电的这种直接需要是直接关联,但炼钢也需要煤,而采煤过程中需要电,采煤机器的生产也需要电,这种对电的需求是间接关联。

3.产业间市场关联

产业间的市场关联主要体现在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方面。因此,价格关联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价格联系遍布经济活动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价格联系是产业联系的外显形式之一,实质上是产业间产品和劳务联系的价值量的货币表现。一些产业部门因为其经营方式等的改善,使其产品或服务更具市场竞争力,它直接导致与其具有后向关联的部门所需要的原材料价格降低,增强各个相关联产业的发展潜力;也会使与其具有前向关联的产业改进技术、改善经营,从而降低对这一产业的投入。

(四)产业关联的基本分析方法

探究产业间关联关系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投入产出分析法,一是灰色关联分析法。其中,前者为主要分析方法。

1.投入产出分析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作为生产单位或消费单位的产业部门、行业、产品等)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它是经济学和数学相结合的产物。

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所谓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需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的投入。它是任何产业从事相关经济活动都必须耗用的物质资料和必须使用的劳动力。所谓产出是指产品生产的总量及其分配使用的方向和数量,如用于生产消费、生活消费、积累和净出口等。它是任何产业从事相关经济活动所得到的成果,即产品或劳务。

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1906—1999),1936年他发表了投入产出法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载《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1936年8月),这标志着投入产出分析法的诞生。投入产出分析法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将其应用于实证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法的载体是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是全面反映一国或某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投入来源及其产品去向的一种表。投入产出表分为实物型和价值型两种。实物型投入产出表按照各种产品的实物单位进行计算。价值型投入产出表记录了全部用货币计量的中间产品价值、最终产品价值、毛附加价值以及总产值,是在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基础上所作的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