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位一引导”相互关系
(1)“三位”与“一引导”的关系。政府引导是企业培养、高校教育和社会培训“三位”人才培养实现的前提和保证,“三位”只有在政府的引导下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反过来,高校、社会和企业间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又能增强政府在引导会展人才培养上的信心,使政府引导朝着更健康有力的方向发展。
(2)“三位”内部的关系。会展企业是“三位”的核心,其决定高校会展人才培养和社会会展人才培训的方向,高校教育和社会培训只有根据会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才能培养出符合会展业需要的有用人才。高校教育是企业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高校教育使人才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会展企业和社会会展人才的培养将成为空中楼阁。社会人才培训是会展人才培养的辅助力量,是对企业会展人才培养和高校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它可以为会展业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血液,使其长久保持活力。会展企业培养、高校教育和社会培训“三位”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它们共同构成我国会展业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
(三)重庆市会展教育发展的状况
1.数量、规模总体偏小
重庆会展教育与国内发达城市会展教育相比,起步比较晚,发展规模较小,开展会展专业教学的学校也比较少。重庆国际会展中心建成后,对会展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多,重庆文理学院首先开设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于2006年获得了教育部的批准,并于2007年开始招生。2012年,重庆参与会展高等教育的本、专科院校共有11所,其中本科高校5所(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专科院校6所(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轻工职业学院),与目前重庆57所高等院校的总量相比偏少,占高等院校的比例为19.3%。与发达地区参与会展教育的院校相比比例明显偏低,如上海该比例为25.6%(上海高校有90所,其中23所参与会展教育)。
2.层次、专业存在缺陷
从重庆的客观情况来看,会展支持人才的培养已具有了一定的发展,参与会展教育的高校开设了外语、旅游管理专业,而且教育层次、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使得会展支持人才相对充裕,但会展核心人才和会展辅助人才则严重缺乏。
与会展教育发达的国家以及国内一线城市相比,重庆会展教育在办学层次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缺陷。会展业发达国家其展览业从业人员中71.8%有大学以上学历(其中11%有硕士学历),23.5%有大专学历。而目前重庆的会展教育只存在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缺乏硕士和博士层次,十分不利于为会展行业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也不利于形成会展理论研究的氛围,长此以往不利于会展教育的发展。同时,从教育部的本、专科专业目录及审批的目录外专业来看,涉及会展的专业主要是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技术与艺术本科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科,但重庆尚无涉及会展技术与艺术本科人才培养的高校。
3.硬件、软件建设滞后
在硬件条件方面,重庆高校尚未建立成型的校内实训设施,个别高校建立了一些简易、层次较低、为数不多、投入较少的实训室,教学大多还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在会展教育领域领先的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方面几乎没有起步,与发达地区办学较好的高校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在软件建设方面,重庆地处内陆和会展业发展的二线城市,相比发达国家和国内一线城市,会展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师资队伍总体数量偏少,与教师专业化、专家化的要求相距甚远。从重庆已开设会展专业的学校来看,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参与会展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仅人数少,而且多为从经济、外语、管理、历史、中文、数学、教育等传统专业背景转行而来,缺乏会展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有行业实践经历的不多,在授课中只能浅尝辄止。而会展教育要求授课者具有实务性、操作性的经历,它需要的是具备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广告学、艺术学等多种学识能力的复合型教育人才。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其旅游学院包括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景区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和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管理两个专科专业。其中,该校的会展经济与管理是目前全国举办会展本科教育的高校中第一个在我国西部率先开办的本科专业。旅游学院现有专职教师2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0人,博士(含在读)3人,具有高级职称者达40%。但是,由于从事会展相关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多数是从其他专业转岗而来或兼任的,加之我国会展行业刚起步,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大多处于自我探索阶段,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讲述会展相关知识时,只是从理论上引导学生,而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结合,导致学生工作时可能出现理论与实际不相符的现象。
在教材建设方面专业书籍匮乏。会展行业的兴起时间不长,会展专业教材有所局限,虽然国外会展方面的书籍不少,但各个地区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不一致,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也有所差别,国内欠缺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沉淀的专业性书籍。受国外会展业的影响,书籍所包含的内容也比较局限,学校所用的教材中经济管理类教材偏多,有关会展组织方面的较少,甚至有的学校用非专业的会展教育教材代替。我国会展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会展教育教材编者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使多数专业知识只是纸上谈兵而无实际的用武之地,导致会展专业教材的实用性不强。
4.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近年来,我国会展经济的迅猛发展,扩大了会展人才的供需缺口,推动和加速了各类高校会展专业的设立与建设。2007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重庆文理学院设立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受重庆市会展业发展的带动,重庆市开设会展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逐渐增多。
如表所示,在重庆参与会展教育的高校中,学科定位主要集中于会展管理方面,如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在会展“漩涡型”人才结构中,会展管理人才无疑属于高端人才。各类高校趋同性的会展专业设置,一方面反映了高校试图占领会展人才培养制高点的愿景,另一方面也隐含着高校对于会展专业及自身特色认识的不足。尽管各类高校将会展相关专业设立于不同的院系,但趋同的学科定位,一方面弱化了各类高校自身优势与专业特色,分散了高校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衍生出原有专业与新设专业的融合问题。此外,趋同的学科定位,加剧了会展相关专业毕业生之间的竞争,难以凸显比较优势,导致就业问题更加严峻,不利于会展专业的发展与成熟。
会展业是一个注重实务性和操作性的综合性行业。高校在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而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则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现阶段重庆市部分高校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务性和操作性仍有所差距,还难以企及应用型会展人才的标准,其核心竞争力不足。
重庆市部分高校会展专业开设的与会展相关的课程较多,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实训课。整体而言,理论课程多,应用课程少;主干课程趋同,特色课程弱化。
5.结构、布局不太合理
目前重庆的会展人才培养结构中,高校教育占了很大的比重,而高校教育所培养的目标几乎都是会展高端人才,如组织、策划、管理等,而企业真正大量需要的展台搭建、展品运输、接待、咨询等操作性实用人才供给却显得不足。操作性实用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甚至是社会培训机构等,但是目前这类会展人才培养机构的数量显得不足。
重庆参与会展教育的一般本科高校3所(包括1所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6所,没有重点大学和研究型院校参与会展教育,民办高校参与会展教育也不充分。另外,从院校的所在地来看,布局也不十分合理,这些院校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和渝西地区(即“一圈两翼”中的“一圈”范围内),“两翼”地区(以万州为中心、三峡库区为主体的渝东北地区,以黔江为心的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没有院校实施会展教育。
6.职业培训多样,人才质量难保
我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给高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也催生了各类会展职业培训机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展行业的资格认证培训机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政府部门组织并交由培训机构承办,二是会展行业协会与培训机构共同承办,三是企业举办培训班,四是各类高校举办培训班。以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承办的高级会展策划师培训班为例,主办单位为重庆市商业委员会会展处(重庆市政府会展办)、重庆市会展行业协会,核心课程主要是会展项目调研、会展项目策划、会展项目营销、会展项目营运管理。培训班结合会展行业特点,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由会展行业知名实战专家和高校会展专业教师共同授课,并安排学院到展会现场参观学习。
目前,全国推出的会展职业认证培训已至少有10种,比较权威的有会展策划师、注册会展经理以及会展商务师等。尽管多种多样的会展职业培训机构增加了人们进行职业培训的选择性,但是这也使人们更难做出抉择,同时也增加了用人单位辨别相关资格证书质量的难度。由于各培训机构在机构资质、培训目标、课程安排、教材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机构的权威性与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值得商榷。过度多样化的会展职业培训,不利于会展行业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的健康发展,不利于会展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加强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一)明晰会展专业定位,推动差异化发展
我国会展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有赖于专业会展人才的支撑,而完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工作是明晰会展专业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