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四川文学(2016年第3期)
20724300000049

第49章 红军城(2)

1934年11月至12月,红四方军主力西移至旺苍,约占其一半的兵力集结于旺苍地区进行整训,川陕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首脑机关、红四方军总指挥部所属的兵工厂、造币厂和红军大学等46个机关迁驻旺苍坝。

1935年4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大本营从旺苍坝实施战略转移,开始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当年的红军老战士、原南京炮兵部队政治委员陈靖将军1987年8月重走长征路,来到旺苍城,忆往昔,情至深,填《旺苍坝·减字木兰花》词一阕:

风驰云疾,

战略重心往西移。

帷幄八方,

首脑机关聚旺苍。

三支主力,

都到川北来汇集。

四方面军,

这里出发继长征。

旺苍,一座令人终生难忘的城市,一座革命的红色圣城,一座注定要载入史册的特殊城市。红军城现已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作为研究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实物资料,它更是红军文物的收藏中心、展示中心、宣传中心、研究中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科学、艺术价值。

旺苍,一座于我颇为熟悉的城市,每次去都如同朝圣般诚惶诚恐,每次去都会潮涌新认识新感悟,每次去都得以洗涤心灵和净化魂魄。

到了红军城,木门会议旧址是一定要去的。木门会议被誉为红四方面军的“遵义会议”。

出旺苍县城,沿东南方向行进38公里,就到了木门镇。

木门镇群山怀抱,精致小巧,秀美深邃,有“一脚踏三县,连结十八乡”之说,是古代陕南入蜀的米仓道重要地段,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三国演义》“魏延伏兵,万弩齐发,将张郃并百余个部将,皆射死于木门道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镇北小地名“射郃坪”及“火箭沟”从三国沿用至今。

木门会议旧址在木门镇南青龙山半山腰的木门寺,一座木架穿斗结构青瓦屋面的佛教四合院。

木门寺始建于南北朝萧梁时期,隋毁,唐贞观年间重修,敕封“广福禅院”。明、清两代,晨钟暮鼓,香火兴旺,现主要建筑和规模均为清康熙年修建。寺右侧,有唐章怀太子李贤的“晒经石”,文物学家证实是唐朝真迹。章怀太子被母武则天贬为庶人,流放巴州,途经木门,曾与寺内方丈在石上晒经。巨石上刻有佛像700余尊,石上有亭有诗,相传为上官婉儿所建所题,可惜亭毁于战火,诗仍在,仍哀婉。

米仓青青米仓碧,

残阳如诉亦如泣。

瓜藤绵瓞瓜潮落,

不似从前在芳时。

一场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红色记忆,将木门寺永载史册。1933年6月底,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王树声等高级军政干部在木门寺召开了重要的军事会议,史称“木门会议”。木门会议后,全军迅速由4个师扩编为4个军,人员由1.5万人增至近5万人,根据地面积迅速扩大到4.2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余万,成为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大苏区。

一段如火如荼的历史定格木门寺,也给后人留下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木门会议作为红四方面军全盛时期的重要标志,木门寺1988年建成木门会议文物陈列馆,1992年成为四川省“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沿石梯盘旋而上,走近木门寺。

木门寺坐北朝南,北靠雄奇青秀的青龙寨,南临蜿蜒畅流的清江水,钟灵毓秀,万千气象,山中苍苔古木,翠竹葱茏,雕花石阶,空谷幽深,还没进山门就已感到古庙的庄严气象了。

近得木门寺,寺前有一对高大石狮左右盘踞,威风凛凛。山门上,悬挂着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木门会议会址”匾牌,两边有徐向前1980年、李先念1985年给木门寺的亲笔题词。徐向前元帅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木门会议对创建川陕根据地建军、作战等很有意义,……我骑马赶到木门主持会议,就作战建军问题发了言。”

进入木门寺,整个寺院由正殿、左右厢房和山门组成,正殿和左右厢房为木门会议文物陈列室,3大部分7个展厅,展出当年的历史文物1000余件。一幅幅逼真画面,一组组具体数字,一件件革命文物,生动再现了红军在木门一年余、旺苍两年多的光辉历程。

陈列馆外左边建有“红军碑林”,陈列着当年红军石刻标语上百条,其中最大的一幅是“赤化全川”,字有两尺见方,字体遒劲,笔力雄健。而最动人心魄的一幅是“赤化全球”,隶书,横排。标语全长2.52米,宽0.17米,厚0.21米,前端刻有闪光的太阳和镰刀、斧头组成的图案,落款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31军第93师政治部”。在红军时期众多的石刻标语中,以解放全人类为内容的,迄今为止,这是唯一的一条。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石刻标语是红军宣传党和军队政策、方针和各阶段中心任务的重要方式之一,每支部队都有由字写得较好的指战员和錾刻手艺熟练的石工队组建成“钻花队”,专门在岩石、石碑、石阶等上面錾刻标语。至今旺苍境内还保存有红军石刻标语310多条。旺苍城南半里的南峰山石崖上,有长28米、川陕根据地第二大红军石刻标语“为独立自由领土完整的苏维埃新中国而斗争!”数里之外,光芒闪烁,历历在目。

在木门镇老街东端,还有座红军标语牌坊,砖石结构,雕龙刻凤,很是气派。此牌坊原是“王氏节孝牌坊”,红军到木门后,大力宣传红军主张,在牌坊上錾刻了“赤化全川”、“工农专政”等16条宣传标语,落款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红三十军政治部”。经历70多年的风雨后,仍然熠熠生辉。

一城,一寺,一院,一馆,仅仅是旺苍红色遗迹的经典注解。而红军城所囊括的,则是红军精神的不朽传承,是錾刻人民心底的永恒丰碑。

木门寺内有架杂木草鞋床,默默述说着李先念在旺苍时与余官章的“草鞋情缘”。1986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在北京接见原南江县长郑友铭时,深情回忆道:“川北有个九龙场,那是个战略要地,我在那里打过仗。有个瘸子老乡给我打过两双布筋草鞋,我穿上它踏上了长征路。”郑县长受李先念主席的委托,专程到九龙乡看望时年75岁的余官章老人,送去了共和国主席对一位普通老百姓的深情怀念……

普济镇五星村有一位老人,为保护红军石刻标语,组织家人用稀泥糊,再用石灰刷,外堆柴草遮盖,宁死不说,后被“还乡团”活活打死。如今,这19条錾刻在他家墙壁六根石柱和四堵石板壁上的红军石刻标语,诉说着老人全家的坚贞和坚定……

英萃镇蚕丝庙烈士陵园,1989年修建时只安葬着1950年解放军打土匪牺牲的30多位烈士。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英翠镇修复时决定把散落在全镇的红军墓集中迁往镇上的烈士陵园,包括因打土匪牺牲在这里的原红四方面军第31军政治部主任林英安墓……

红军留下的遗址在渐渐消失,作为传承红军精神的文化平台,红军烈士墓,红军用过的遗物,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更加弥足珍贵。

走在红军城,从红漆木门间,从雕花飞檐上,从铺路青石板里,从高悬红灯笼中,又隐隐传来声声红军歌谣——

我家住在红军城,红军精神伴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