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四川文学(2016年第1期)
20724100000024

第24章 的士车上

曾平

春天。星期六。儿子睡在床铺里。挠他痒痒,揪他耳朵,还是起不来。

只得咆哮,吼,再不起床,迟到啦!迟到啦!动起手脚,把他从被窝里拉出来,洗脸,把衣服加上去。

儿子抱怨道,昨天晚上做作业做到十一点,连觉也不让睡。

不和他罗嗦,递上早已准备好的面包,牛奶。书包由我替他背着。拉着他,跑步往门外冲。

儿子在一家校外辅导机构补习。那家学校管理严格,迟到三次,就不让你参加补习了。管理班级的老师向家长宣传说,我们不能因为你一个学生而影响学校的声誉!

参加补习是儿子提出来的。我对补习不强求,告诉儿子,关键在课堂那几十分钟。儿子说,全班75名同学,都参加补习,我不参加,怎拼得赢他们?

乘公共汽车肯定来不赢了,只得招的士。打的士要花17元。17元我可以买半斤儿子爱吃的豌豆和二两肉瓤,还可以买四两瘦肉和一把时鲜蔬菜。这,足够我们家消费一整天了。

只得咬咬牙。的士很快停在面前。

司机是个女的。可能都是母亲,我们很快摆谈起来。

话头,由她先挑起。她看了一眼我儿子那个沉甸甸的书包,感叹起现在孩子的苦和累。

我不希望儿子听到这样的“反动”言论。拉开话题,说到当初我们读书时是如何如何的不容易,在偏僻的乡下,冬天一路泥泞,没有鞋子穿,还吃不饱,哪像现在,可以坐的士上学。

她显然明白了我忆苦思甜的良苦用心,赶紧配合我,谈起她的孩子当初补习如何如何的艰难困苦。

我对她关于当初的提法,自是困惑。瞧她年纪,和我差不多吧。

她哈哈大笑,说,孩子都大三了。笑声里,全是得意。

我便猜她的孩子肯定是考了一所不错的大学。

果然,没问,她先说了,北京,一所很不错的大学。她怕我不明白,解释说,孩子读的那个系,北京以外,只收了12人。

她知道我困惑,再次解释说,孩子是个男孩,儿子读的那个系,男生收得特少,如果是女生,还好一些。

北京那所大学已让我肃然起敬,她儿子读的那个专业,更是稀缺紧俏。对她,我便更加肃然起敬起来。我自然要向她讨教一些孩子的教育。

她一点也不保守。她说,首先,得给孩子选一所好学校。其实,我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儿子能上一所好小学,我多花了近万元。为了儿子能上一所好初中,我多花了近两万元。

她叹息说,我们这座城市,根本没有一所好初中,高中就更别提了。她的儿子,高中是在重庆的某某高中上的。

我着急起来,到重庆成都上高中,肯定要花很多很多的钱吧?她说,那当然。她又说,选学校还其次,关键要选好老师。她就向我说了一些名优老师。我一个也识不得。

她哈哈大笑,说,你当然识不得了,他们,都是成都、重庆的。她劝我,等孩子到了高中,就是砸锅卖铁,都应该把孩子往成都、重庆送。

我怀着小心,请教她,我们这地方,还有一些名优一点的老师吗?

她说,有倒是有,她举出几个。不过,她很快就说,这些人,现在,都跑到成都、重庆去了。

我说,他们去那里干啥?

她又是哈哈大笑,像发现了一个大傻帽,说,干啥,那些地方待遇好呗,钱多呗!

我正思索儿子到了高中,是否砸锅卖铁,把他往成都、重庆的高中送。她又告诉我,要我多准备些钱,孩子高三时,得用。

我知道孩子上大学需要钱,这点心理准备有。

她说,不是,不是,是考大学的时候,得送钱。她告诉我,她儿子上那所学校,读那个系,送了近十万呢!

我倒不知道考大学还要送钱。她又是哈哈大笑,说,她儿子后来告诉她,儿子他们12个外地同学,有9个送了钱。她颇得意,还得有关系呢,得找对人呢,不然,就算你有钱,偌大一个北京城,你找谁,送给哪个?

她抱怨说,跑了那么多年的出租,连房子都还没有,钱,全用在孩子身上了。她倒看到希望了,说,等孩子大学毕业了,就好了。

我却沉重起来。

一直沉默不语的儿子却说话了,问,妈妈,考大学要送钱?送很多很多的钱吗?

我正绞尽脑汁思考着如何回答儿子。她已经叫起来,说,到了!到了!

车停了。

我催促儿子,快点!快点!迟到了,就别想补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