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杂志四川文学(2015年第9期)
20723700000050

第50章 邓刚:我曾经是山狼海贼(1)

蒋蓝/文

邓刚,曾用名马全理。原籍山东牟平,1945年生于大连。现任中国作协全国委员、辽宁省作协副主席、大连市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邓刚自幼家住海边,13岁辍学进大连机电安装公司学徒,随安装队走南闯北广见世面。1979年在《海燕》发表第一篇小说《心里的鲜花》,此后十余年间发表长、中、短篇小说及散文等数百余万字,其中短篇小说《刘关张》《八级工匠》获辽宁省人民政府奖,《阵痛》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迷人的海》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4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迷人的海》。近年来,邓刚仍然饱含激情,相继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山狼海贼》《绝对亢奋》。邓刚在散文、杂文、随笔等创作领域也取得丰硕成果。

【采访手记】

30年前,我初次读到大连作家邓刚的中篇小说《迷人的海》,内心有深深的震撼。无疑,邓刚的《迷人的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海明威的艺术感染,他所塑造的“海碰子”形象就是“硬汉”的中国式造像。《迷人的海》以极富生活情趣的语言,讲述了老少两代“海碰子”的故事。老“海碰子”对大海的深刻迷恋练就了其“硬”的性格,那种敢于“将生命抛进浪涛里碰大运”的“海碰子”精神,不但是主人翁积累了五六十年的闯海经验,小说更暗含了对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应该有硬碰硬开拓气质的无限期许。如果说老渔夫桑提亚哥复活了海明威的强力意志,那么透过《迷人的海》我们看到的那个“小海碰子”,正是青春时代的邓刚形象。

后来我才知道,1983年,邓刚以中篇小说《迷人的海》和短篇小说《阵痛》两次荣获全国优秀文学作品大奖,从此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显著地位。作家王蒙更是把1983年称为“中国文坛邓刚年”。弹指30年一晃而过,2013年7月,我在黑河笔会上见到了邓刚,他沉默不语,真是铁打的汉子,近七十的人了,1.88米的壮硕身板。他弯腰坐在一旁,手弯曲撑住下颌,一看就是罗丹雕塑《思想者》的现实版。他的经历就写在脸上,连他的一颦一笑,也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特异感悟。

几天之后大家渐渐熟悉了,他的话开始多起来,那种幽默、智慧的话语不时流淌而出,感觉到那个写大海的邓刚与我身边的邓刚合二为一了。在我印象里,以往工人出身的作家遍及各行各业,而在时光冲刷与时代审美原则淘汰下,绝大多数已金盆洗手,或在一种无人问津的状体下逐渐失语。邓刚算一个异数,他不但经历了这些洗礼,而且老而弥坚,展示出一种对人生深度打量后的觉悟,信手拈来,举重若轻。这在他参与的一系列电视访谈、人生讲座里就可以得出结论。邓刚是典型的多面手,后来与人合作弄出90多集电视剧本。后来他竟又做起了广告,成了第一个吃螃蟹、进入广告界的明星作家……本来一个作家有涉足说、影视、广告领域就足够了,可不安分的他又当起了“婚姻爱情顾问”,他还把这些讲话整理成篇,出了一本又一本的畅销书:《邓刚答人生百问》《邓刚幽默》《男+女之幽默》……

分手那天,我们一起乘车到达哈尔滨,他在车站提前下车。他站在路口等红绿灯,看到我们的车过去了,他举手,行了一个军礼。同车的西安市作协主席吴克敬说:“邓刚啊邓刚,如果不是那份牛脾气,早当大官了。”也许正是源于大海淬就的性格,他心中装有一个大海,官又算得了什么?!

【实录】

“中国的海明威”是对我的最高表赏

蒋蓝(以下简称蒋):在北岛、李陀主编的回忆录《七十年代》里,我读到了你的长篇回忆《我曾经是山狼海贼》,很感人。这样的曲折经历对于一个作家是取之不尽的宝库。但如今的很多作家缺乏类似的生活历练,向壁虚构往往成为了不二法门。你如何看待?

邓刚(以下简称邓):感谢你对拙作的关注和鼓励。其实在当今社会,每位作家的生活经历都是曲折的。这个曲折并非你经受过多少苦难,你遭遇过多少打击;或是你走南闯北,上过山下过海,阅历丰富,生活中的故事多多。关键是这些经历是否在你的心灵里刻下多少纹路。不是生活的历程,而是心灵的历程,如果你心里没有褶皱,就会感到世界光滑,那你还能写什么?名著《傲慢与偏见》的作者一生大概只生活在不见风雨的客厅里,可她对人物和生活的深刻理解,令人惊叹;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从来没当过海员,但他描写海员生活的小说却相当精彩。我并非说没有生活也能创作,而是你是否拥有深刻而细腻的感悟力和穿透灵魂的想象力。记得一位中国作家说过:听到一个玻璃杯摔碎的声音,比听到总统去世的消息还动心(大意如此)。这句话有一种让人心疼的深邃。

你所说的面对墙壁虚构,其实是在贬斥“编造”。这些作家并不缺少生活,而是没有深刻的感悟能力,看不透生活的本质,所有的生活事件在他眼里就平淡无奇,也就只能是编造了。当然,现今的读者心理浮躁,不愿面对真实思考,一味地梦想成真,所以逼得作家们只好胡编乱造,发了疯般地写光怪陆离,来满足浮躁心理的空虚。从物质角度上看,会大赚其钱,也可以理解编造式的作家为什么越来越多。坦率地说,看到胡编乱造也能挣大钱,有时我也眼红,问题是我怎么编也编不过他们,只能是心怀悻悻。看起来胡编也是个本事,不能小瞧。

蒋:你以前的绰号就叫“海狼”,被誉为“中国的海明威”。小说《山狼海贼》很好看,也催人泪下,几乎就是写实。大海就是你的精神意象,可以讲一讲你与大海的亲身经历性的故事吗?

邓: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所谓“革命的烈火”将一切都烧得净光,饿得我像两眼放绿光的恶狼。只要发现哪个海湾里有海参和鲍鱼,无论风浪多大,我都敢冒险下海拼命,有时为了捕捉暗礁缝隙中的海参,憋得鼻孔往外冒血沫沫,但决不放弃。正巧我在造反派砸烂的图书馆里,捡到一本杰克?伦敦的小说《海狼》,于是海碰子哥们儿就喊我“海狼”。其实,这是对我的尊称,还有的叫海狗子,海兔子,甚至叫海腚眼儿的呢!你说拙作《山狼海贼》很好看,也催人泪下,几乎就是写实。这是对我的最高表赏,说明我的小说写得和“真事”一样。无论多么艰苦曲折的山狼海贼生活,“照本宣科”式地写出来,也是乏味的,形成不了完整的作品。著名作家莫泊桑说过“真实并不逼真”,也就是说,生活的真实是大米白面,作品的逼真是饺子面条。太拘泥生活的真实记录,无疑是豆腐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