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特色用品很多,一般手工艺制品有:藏毯、藏装、藏被、藏靴、藏垫、木碗、藏腰刀、金银器、藏围裙、水桶、双耳煮锅、茶壶等等,此外还有藏区住房的装潢雕刻等木工制品以及藏纸。
这仅仅是一少部分罗列出来的藏民族工艺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中有一部分渐渐地留在了历史中,另一部分则随着时间流逝反而愈发广为流传。
木碗
碗是居家必备之物,在藏区是比较实用的日用品。在西藏,各大寺庙佛像、菩萨供案前的净水碗,家里喝茶、喝酒、吃饭用的碗,长途跋涉、劳动生产怀里揣着的碗等等,一般都用木碗。可以说,碗与人们的宗教习惯、日常生活形影不离。即使现在有了玉碗和瓷碗,人们仍垂青于木碗。
西藏古老歌谣里,有这样一句歌词:“丢也丢不下,带也带不走,情人是木碗该多好,可以揣在怀里头。”此处将情人与木碗作比,可见人们对木碗的珍爱程度。
在藏家客厅的藏式茶几上或者是藏式柜子中总是摆放着木碗,同样的木碗,因家境的不同,又大有讲究。家境好的人家,木碗配有银盖,银盖上镌刻着吉祥图案。更有甚者,木碗通体镶银雕花,碗腰处只留有指宽的部分,只让你明白碗胎是木质的,极其奢华。
在平日里居家过日子,木碗总是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地摆放在碗橱里,家庭成员每个人各用其碗,井然有序,绝不许混用,即使是自己父母的碗也不可以。夫妻情分也体现在木碗上,若遇丈夫出远门,妻子送丈夫出行以后,回家喝茶时,先将丈夫的碗添满,然后再给自己添。喝罢茶后,将丈夫碗中之茶往干净处倒掉,把碗收拾干净放好。待远行人归来时,盛满热茶,为其洗尘。
僧人也用木碗,他们的木碗造型各异,熟悉寺院生活的人,竟能从碗的造型上看出碗的主人所属的寺院,木碗已成为寺院的标志。
木碗用起来顺手舒心,但制作过程并不轻松。木碗的制作过程可分为五步:一是选材,二是风干,三是制坯,四是细磨,五是上色。在精心挑选好材料之后,用土或者肥料掩埋,或者挂起来风干20天左右,去掉水分,避免木材破裂。接下来就是手工艺的活儿了,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要仔仔细细的完成到最后一步,否则功亏一篑。
糌粑盒的故乡
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有一家传统手工艺厂,这家工厂厂长鲁茸益西家族,正是在当地是最负声望的几大木碗世家之一。相传,20世纪初,奔子栏噶丹东竹林寺的六世扎通活佛前往西藏,得到的大量礼品中有一个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康熙粉彩瓷糌粑盒。六世扎通活佛回到自己的家乡奔子栏后,让当地著名手工艺人格绒益西用木材对康熙粉彩瓷糌粑盒进行复制,制作了一批木糌粑盒,并配以植物土漆和彩绘。这一批木制糌粑盒的出现,使本来就在整个藏区以制作木器和绘画出名的奔子栏更加声名鹊起,从此赢得了“糌粑盒故乡”的美誉。
黑陶
作为藏族文化的象征,黑陶制品在藏族聚居区被广泛使用。千百年来,藏族的民间艺人用双手孜孜不倦地传承着悠远的黑陶文化。现在,“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香格里拉尼西的藏族黑陶在黑陶界中享有盛名。工艺已有上千年历史,由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堆都吉古村土陶山特有的红土与白土混合制作而成,经过备料、塑形、雕花、阴干、烧制等工序,形成通体漆黑,光洁细腻的独特陶艺制品。
作为香格里拉最受游客青睐的旅游文化产品之一,黑陶一直都卖得很火。尼西乡通往奔子栏渡口的公路两旁,有许多当地人经营的工艺品店,人们可以从那里买到自己喜欢的黑陶制品。
藏刀
藏刀,又称藏腰刀,不仅是实用性很强的用具,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藏刀从规格尺寸上大致可分为长刀、短刀和小刀三种。长刀最长的有一米多,短刀约四十厘米左右,小刀则仅有十几厘米长。从形状上讲,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有牧区式、康巴式、后藏式等区别;用途上分,也有很多种,如林区砍树有专门的砍树刀、屠宰刀,甚至天葬场上用的也有专制刀具。
藏刀的刀把多用以牛角,牛骨或木材制成,较高档的刀把用银丝、铜丝等缠绕,刀鞘则更为讲究,除较简单的只有木鞘或皮套外,多数是包黄铜、白铜,甚至包白银,显得格外华丽和富有。
地处藏东的工布地区山高林密,野兽出没其间,工布地区的人们伐薪狩猎是家常便饭。所以人们使用的刀具以宽、长为多。其用途除了捕猎格斗,更是人们在密林中披荆斩棘的利器。此地区以易贡藏刀与贡布藏刀闻名遐迩,特别是易贡藏刀,已被列入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易贡藏刀属于顶级藏刀系列,价格昂贵,无与伦比,古代属于贵族和上层官阶佩戴的专用武器。
安多地区因为主要以放牧为主,所以牧民的刀主要用于宰杀和吃肉,并且有着严格的男用女用之分。男式刀长度在一尺以上,女式刀大约半尺长,刀鞘的底部和刀柄的末端上翘,呈船形。安多系藏刀以藏北当雄藏刀和玉树安冲藏刀尤为著名。
康区人性格粗犷豪放,刀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战斗的武器,他们爱刀胜过爱牛羊,一把好刀就是一笔财富,其形象也会因之而高大起来。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仅对刀本身有较高的要求,对能衬托武士气概刀的外在形制也有特殊的喜好。头上辫着“英雄发”的康巴汉子的配饰中,都会配有一把威武的长刀,极具震慑力。
康巴系藏刀包括昌都藏刀、四川白玉县的河坡藏刀和德格藏刀。德格地区的藏刀在西藏远近闻名,工艺之精湛举世无双。至今拉萨八廓街还有以销售德格地区的铁制实用器具为主的摊位,比如牧区马鞍(鎏金镀银)、传统藏式铁锁、寺院用各种法器。
藏毯
藏毯按照用途分为卡垫、地毯、靠垫、坐垫、马具垫、挂毯等。制作材料基本上一致,只是按照不同的用途有着不同的造型而已。
藏毯的原料为藏系绵羊的羊毛,这样的羊毛纤维长、软硬适中、弹性强。因为藏毯图案设计别致,色彩鲜艳,质感柔软、细腻,洗涤不退色,不掉毛,经久耐用,在世界三大名地毯中占有一席之地。
藏毯图案美丽,图案多出自寺庙壁画,有山水,有花鸟虫鱼,有珍禽异兽,甚至还有布达拉宫,珠峰、长城等。织毯用的是当地出产的上等羊毛,把羊毛纺成粗毛线后,染成各种艳丽的颜色,然后送到织毯车间织成各种规格的毯子。染毛线的颜料,有一半是从当地的矿物和植物中提取的。这种土颜料比化工颜料附着力强,可以配制36种不同颜色,织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不褪色。
“卡垫”的藏语意思是覆在上面的垫子,即“小块地毯”,可作床垫、坐垫、马鞍垫等,大约有十平方米左右;再大的便叫做地毯或壁毯。藏族民众外出放牧或郊游,总要带一块卡垫,以便垫在地上休息、躺卧。卡垫也是藏毯生产业的主要产品,是藏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传统卡垫的规格以长方形为主,约长6尺,宽3尺,生产时以对为单位,很少按条生产,消费者也多成对购买。
江孜是卡垫的故乡,江孜卡垫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经久耐用,花纹美观,颜色鲜艳。以前,江孜的居民,80%以上以织毯为业。至今,织毯仍是他们的主要家庭副业。
藏香
藏香由纯天然原料配制而成,藏香的原料以松柏为主,再配以麝香、藏红花、丁香、沉香等二十多种原料,根据松柏的用量和藏香的作用、种类来确定其它原料配制的用量。
藏香主要用于礼佛,其次还能祛除污秽,现在也有专门用于改善室内空气的藏香。
据传,857年赞普赤松德赞邀请印度的莲花生来藏讲经时,莲花生对藏香的配方进行了研究,提出使用各种天然原料配制的藏香,具有治疗精神病、提神补脑、减轻剧痛、抗传染病等效用。
在《格萨尔王传》中记载了藏香和煨桑(焚起烟雾的一种仪式),千百年,曼妙的藏香香味,渐渐地渗透飘逸,成为了藏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了藏文化中无法分离的一部分。
煨桑的时候先点燃松柏枝,而后在已经燃起的煨桑堆上继续添加松柏枝、糌粑、熏香粉等,据说在煨桑的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不仅使凡人有舒适感,山神也会十分高兴。因而,信徒们以此作为祈福的一种形式,希望神会降福于敬奉他的人们。现在市面上也有将松柏枝磨成粉末制作而成的藏香粉,味道同松柏枝一样,配合专用电子香炉,更方便城镇居民在室内使用。
藏香制造的程序较复杂,原材料经过筛选之后,还需晒干,然后砸碎磨粉,接着按照比例来搅拌并完成原料的搭配,这时候的藏香呈粉末状,叫作熏香粉,在粉末中加入一种天然的黏合剂之后,调合成泥状,最后加工成成品。
藏香按照形状分类有三种:熏香粉、线香、塔香。塔香一般用手来捏制,线香则需要用牦牛角来加工,将藏香泥放入雕空的牦牛角之后,从牛角尖挤压出去,就成了线香。制作晾干后即可使用。
现在市面上各个寺院生产的藏香是藏香中的主要产品,其次有各个藏医院研制的藏香,此外还有自己研发藏香配方、专门从事藏香生产的商家。
现在有藏香产品售卖的寺院中较为出名的有:扎什伦布寺、大昭寺、萨迦寺、桑耶寺、塔尔寺、隆务大寺、色拉寺、甘丹寺等等。其中位于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藏香厂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藏香厂一直在为寺内及后藏地区提供藏香。僧人们为了保证藏香的纯度和质量,在生产制作方面依然遵循古法,使用延续古老的传统手工工艺。
氆氇
“氆氇”是藏语的音译,汉文意译叫做藏毛呢。据考证,“氆氇”这个名称来自吐蕃时期的“拂庐”,因为发音相近于是渐渐成了“拂庐”的变体。
氆氇是藏族手工生产的一种羊毛织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加工藏装、藏靴、金花帽的主要材料,是藏族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作为衣料或装饰的优质毛纺织品,氆氇以羊毛为原料,经纺纱、染色、织造、整理等工序制成。传统品种有加翠氆氇、毛花氆氇、棉纱氆氇等。
加翠氆氇厚度很像大衣呢,斜纹编织,有紫红、枣红、深红、草绿等颜色;幅宽约27厘米,匹长18米左右,正好可缝制一件藏袍。其纬密特大,每寸达230根,制成藏袍具有良好的保湿性能,不会被雨雪淋透,可以适应牧区多变的自然气候。
毛花氆氇为横条织物,色彩鲜艳,手感良好,质地厚实,平正挺阔,经久耐磨,一般用于褐衫的镶边或作藏靴的靴腰。镶边时,根据需要裁为条状,缝于大襟、下摆的一周。其花型分十样锦与十字花两种。十样锦又叫条花或邦丹,就是用彩色纬纱,织成红、绿、黄、紫、蓝、白等不同颜色、宽度相等或不等的彩条。十字花又叫挡子花,就是在十样锦彩条基础上,印以十字做点缀。
棉纱氆氇的颜色、规格及用途与毛花氆氇相同,但价格便宜,适于低档衣料镶边之用。
除了做衣服之外,氆氇还可以做床毯、衣服等。历史上氆氇曾是西藏主要贡品,以扎朗、浪卡子、江孜、芒康等地产的最为著名。
氆氇制作过程大致是先将羊毛用纺锤拈成线,然后使用简单的纺架通过手工操作来编织氆氇。
随着现代技术的引进,氆氇也可以用机器编织和生产了。但机器批量生产制造的氆氇水洗之后容易脱色和变形,不能保证其原材料是否为百分之百的绵羊毛,真假难以断定。由此造成了氆氇市场上价格的两极分化:手工制作的氆氇较贵,机器制作的十分便宜。
其他特色用品
除了以上这几大类藏族特色用品之外,还有一些细碎的藏族手工艺品。例如金银制作的装饰品和生活用品、铜制的五金制品、布艺类用品。
藏族人喜好穿金戴银,即使现今人人都爱钻石,但是大部分藏族人还是对金银制作成的首饰情有独钟。金银器制作的装饰品有:镯子、戒指、项链、头饰、胸饰、刀鞘及鼻烟壶上的装饰等;金银器制作的生活用品有:酒壶、酒杯、勺、筷、碗、盘等。这些都由专门的匠人通过手工的方式制作,有的是以纯金、银制作,不掺杂其他材料;有的以金、银作为镶嵌或者包裹。
除了金器和银器,还有铜器。铜器生活用品有:火炉、锅、瓢、盆、壶、缸、刀鞘、鞍饰、桶箍以及佛像、供器、酥油壶、酥油碗、酥油桶、火锅、水壶等。佩戴的饰物有:头饰、手饰、胸牌、腰扣、银泡、火镰、钱包、弹夹等。其它产品,例如:乐器、马饰、鼻烟壶、火盆、箱子等。
此外,不得不单独提出来的有两个特色用品,一个是藏式铃铛,一个是藏式背包。
藏式铃铛大多用于牲口的装饰,如用在牦牛、毛驴、马和狗的脖套上,也有部分用在背包上或戴在儿童手腕上。日喀则地区有一种所谓的“十六”铃铛,“十六”铃铛是当地人长期的生活习惯中自然形成的而且人们自觉遵守的一种规定,即马脖套上的铃铛数量为十六个,不少也不多。这种铃铛形式美观,声音清脆,是当地工匠特有的技术。这种产品现已成了旅游纪念品的热门选择。
藏式背包是藏族生活中的必需品。藏式背包的种类有小挎包、小口袋、褡裢等几种,一般用绵羊毛织成,小挎包和小口袋一般在外出时随身携带食物等,褡裢则一般在短途运输的过程中使用,使用的时候直接搭到驴或者骡子背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