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藏族传统民俗(E眼藏地行 卷八)
20723300000004

第4章 藏族人的服饰

藏区各地气候各异,服饰也是多种多样。藏装的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衣袖衣领有边饰,发饰装扮的特征是长发、辫发。

衣袖衣领的边饰多用水獭皮等色泽光亮的兽皮来点缀,此外还会使用彩色的氆氇(pǔlu)缝制出彩虹样式的条纹来装点藏袍。据说用兽皮饰边的习俗起源于古代,古时候为奖励争战中的勇士,依兽皮的等级分别会给勇士奖励水獭皮、豹子皮和虎皮,而后勇士将兽皮缝在衣领或衣襟边来展示荣耀,渐渐地就演变成了衣袖衣领的装饰品,兽皮的色泽、用料的宽窄都成了是否富有的标志。到了现代,环保理念渐渐普及,现今几乎没有人使用兽皮装饰藏袍了,缎子等布料代替了曾经的兽皮,再加上布料的色彩多样,藏袍在这个善用色彩的民族手中变得愈加美观华丽。

现今的藏族人至少会有一套藏服,通常较为华丽,作为节日的穿着。除此之外的日常着装就看个人经济条件及其他具体情况来定。日常服饰通常较为朴素,配饰较少。

农牧区服饰

农区服饰

农区男子穿氆氇长袍。领口很大,并且开右襟,穿时腰系一条带子,垂下去的部分使其略过膝盖,然后将上身多出的部分整理一下,腰部就自然形成一个囊袋,可以放些随身带的物品。

农区和城镇的妇女,冬季穿长袖长袍,夏天穿无袖长袍。长袖长袍的样式即传统的肥腰、长袖、大襟的藏袍,布料使用了氆氇等传统布料。无袖长袍的样式与传统藏袍样式不同,没有肥腰也不是大襟,剪裁的十分修身,能体现出女子曼妙的身姿,布料使用氆氇或者绸缎。

在安多地区,无袖长袍被称为“宝拉”。女子穿着无袖长袍时,需要搭配衬衣,衬衣多为市面上售卖的款式,没有特别的要求。在卫藏地区,穿好无袖长袍之后还需在腰前系一块有彩色横条的“邦典”(围裙),但未出嫁的姑娘不准系。

发饰装扮上,一般说来,少女时梳一条发辫,成年后分成两条。卫藏地区的女子会另在头顶分出一小撮以供挂“巴珠”。“巴珠”是一种三角形的头饰,普通以布扎成三角形的架子,上面缀以珊瑚、松耳石,胸前照例戴一个“嘎乌”(佛盒),两耳前面挂一双鱼形耳挂。

牧区服饰

藏区是高寒地区,海拔高,风沙大。农区还有可以遮风挡雨的固定住宅,牧区人们则每日经受着恶劣的环境。因此,农牧区服饰差别极大。牧民的服装虽然很注重实用和美观,但更注重服装挡风御寒的效果。

羊皮是制作牧区服装的主要材料。羊皮制作成宽大、厚重的羊皮袍,有羊毛的一侧朝内,白天穿在身上,晚上可当被盖,保暖功效十分好。羊皮袍子大都是光皮的,基本上不做什么处理,显示出来的颜色为白色,契合藏民族崇尚白色的观念。但也有人为了美观,在袖口、衣襟、下摆用十五厘米左右的黑平绒镶边。穿着的时候会袒露右臂,一般牧区汉子会亮出古铜色的胸膛。

牧区妇女平日也穿羊皮袍,领口、袖口和下摆先用黑平绒镶边,再以红、蓝、绿三色平绒条作装饰。

在夏天,牧人会戴红缨毡帽,冬日戴毛绒或狐狸皮帽。曾经在吐蕃王朝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狐皮被视为怯弱的象征,对临阵逃脱的胆小鬼才强迫其披戴狐尾以示羞辱,吐蕃和帕竹法律中都有“懦夫狐狸律”的条文。到近代,牧区甚至城镇和农村却开始盛行戴狐狸皮帽,讲究头脚齐全并用绸缎帮衬,不过随着环保意识日渐增强,现今藏区的人们均不在藏袍上使用野生动物皮草。

牧人在赛马节等节日或盛大庆典上多穿羊羔皮袍,羊羔皮袍更为精致,此外他们还会腰系制作精美的火镰石盒、鼻烟盒等,胸前挂座钟形的嘎乌盒护身符。牧区男子还离不开腰刀、短刀和火枪。这些过去是防身的法宝,现在逐渐成为一种装饰或财富的象征。

除了服装外,在配饰上,有一点极具藏式特色——藏区的男子会穿耳洞,一般都穿两耳,但只在左耳戴一个大耳环,藏语将耳环叫作“纳龙”。随着现代服装的普及,有些地区的男子不会每日都穿着传统藏袍,但左耳戴大耳环的习俗还是会保持着。

方言区服饰

习惯上,藏区按方言划分可以分成卫藏地区、康巴地区、安多地区这三部分。

藏装的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发饰装扮的特征是长发、辫发。但因为各区藏族人的生活环境各不相同,所以服饰的细节也会有差异。

卫藏地区服饰

卫藏地区的服装主要使用纺织品,如氆氇缎袍,主色调较为素雅素净。样式为基本的长袖大襟,腰系腰带。卫藏地区的服饰特色主要表现在其配饰上。

卫藏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是被称作“巴珠”的头饰。“巴珠”是用珍珠、珊瑚、松石平系于头顶。以前的贵妇人会在其上再戴一顶珍珠帽,上面嵌以上千颗珍珠,帽顶上镶嵌松石或宝石,整个造型极其华贵。在古代,佩戴“巴珠”还有严格的规矩,珍珠做的“巴珠”只有四品以上官员家中的妇人们才能配戴,一般官员家中的贵妇只能配戴珊瑚做的“巴珠”。

此外,吐蕃时期,由于吐蕃政府位于卫藏地区,于是出现官员服饰。政府官员一般根据官阶穿着不同的缎袍,发饰一般用红宝石、珊瑚或者绿松石来装饰,耳环配饰一般使用宝石耳坠或者松耳石,腰中一般佩刀和碗套(藏族人使用餐具的规则是一人一碗,一般会随身携带,为了携带方便所以会为碗做碗套)。

藏区的女子喜爱邦典。邦典美观大方,颜色鲜明,可以与布料的藏服搭配穿,而生产邦典最好的地方,就在卫藏地区。

说到卫藏地区的服装不得不提到工布服装。

卫藏地区林芝县、米林县、工布江达县一带,被称作工布地区。在古代,工布地区的交通极不便利,形成相对闭塞的区间,各种习俗、文化自成一统,因而工布地区的服装极具特色,与大部分卫藏地区的服装不同,有着鲜明的特点。

工布地区人们不穿长袖藏袍,而是穿着一种叫做“谷秀”的无袖套袍。男子穿的“谷秀”下摆较短,上方开一圆洞作为衣领,套进脑袋之后,将前后垂下的袍略微整理,然后在腰间紧系腰带,两手可从左右伸展。工布地区的女子“谷秀”下摆较长,会盖过脚背。

节日期间穿着的“谷秀”十分讲究,会用银色的缎子装饰滚边,还会用金丝线在领口和腰间绣上美观的图案。“谷秀”多用黑、棕色氆氇缝制,也有用羊皮、熊皮、狼皮、猴皮等兽皮缝制的,但随着环保观念日益加深,现今没有人再使用兽皮制作“谷秀”。

工布男人戴的帽子像士兵所戴的“船形帽”,帽子用氆氇缝制。腰中会斜插腰刀,左侧插箭右侧挂弓,曾经是为了砍柴和狩猎的需要,现今成了一种表现男子气概的配饰。

康巴地区服饰

一提起“康巴”,就让人想起头上盘着红缨发辫的康巴汉子。康巴汉子们蓄着长发,掺入红色丝线编成发辫盘于头上,颇为壮观,这种发型被称为“英雄发”。

康巴地区地形复杂,相应地,服装也多种多样,主要有藏袍、无袖坎肩、袍裙、长布衫和衬衣。

在气温较低的地方,春夏之际穿着的是羊羔皮制作的藏袍,在冬季则穿着老羊皮制作的藏袍。

有一首古老民歌生动鲜明地表达了康巴地区配饰的特色。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虽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虽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其中极具传说色彩不得不提的是德格地区的装饰。德格地区的妇女头饰如同歌谣中讲述的一样:“头顶明珠金莲抱”,头饰十分华贵,据传这是格萨尔王迎娶王妃珠姆的时候珠姆身上所做的装束。

安多地区服饰

安多地区的服装主体与卫藏地区、康巴地区的大概一致,可分为氆氇袍、羔皮袍、羊皮袍等。

配饰上,安多地区的男子一般不留辫发,但基本上人人都会戴礼帽,这是到了近现代之后开始的装扮。安多地区的女子一般为辫发,并十分喜爱辫套发饰。辫套呈长方形,长自后背到辫梢,辫套上用彩线刺绣分隔成框,再在框中佩以小珊瑚串和其他宝石。

除了发饰之外,还有一种装饰是由劳动工具转变而来。牧区女子在挤牛奶的时候,为了防止牦牛把奶桶踢翻,于是用“T”字形工具“雪龙”将奶桶固定住,用法是:一端系在腰带上,一端系在奶桶上。“雪龙”是藏语的音译,随着时间流逝,也渐渐地变成了一种装饰。“雪龙”一般由银制作,板面上敲打雕刻出美丽吉祥的图案花纹,还会嵌入珊瑚、绿松石等宝石,“雪龙”末端一般会缀以布带或者丝带装饰,看起来飘逸美观。

在安多地区,华锐服装极具特色。华锐藏族分布于甘肃、青海的四个地市州。“华锐”是藏语音译,意为“英雄的部落”,相传吐蕃王朝时期,吐蕃的一支军队进驻定居后逐渐形成了该地区藏族的主体,服装上一来有古藏族服装的遗风,二来与当地土族服装的融合。此外,受土族刺绣的影响,华锐地区女子服饰上多有刺绣图案。

华锐地区的藏族非常讲究藏袍的边饰。当地人将藏袍叫做“擦日”,“擦日”的衣边和袖口用不同颜色的氆氇镶成一寸宽的花边,颜色依次递增,如同彩虹一样。

华锐藏族还有种特有的传统服装——白褐袍,华锐地区的人极其崇尚白色,所以分外偏爱白褐袍。白褐袍中的分类既有毫无装饰的藏袍,也有袖口装饰黑色的藏袍。

华锐藏族男女都戴帽,最古老的帽子是用白毡制成的带沿高尖帽。比较高级的一种帽子是细呢圆顶小帽,俗称“四片瓦”,因为它有四片帽耳,能够张开,也可合闭,装饰的比较华丽。最受藏族牧民欢迎的是礼帽,男子戴礼帽,搭配藏袍,看上去更为英俊,女子也会戴礼帽,不过不同于男子的礼帽,女子礼帽帽沿较宽且呈圆形,并且会在帽子上插花,看上去更为秀气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