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藏族传统民间手工艺(E眼藏地行 卷七)
20723200000008

第8章 藏面具

面具藏语称“巴”,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娱乐有着直接的关系,遍及西藏各地。西藏面具是从宗教艺术派生出来的一种工艺品,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宗教面具、藏戏面具和民间歌舞说唱面具。由于地域的差异,用途的不同,西藏面具呈现出多姿多彩、对比强烈、形式各异的特点。

第一节形成发展

西藏面具艺术最早就起源于吐蕃早期的本教文化,即民间原始祭祀和图腾崇拜之中,先在图腾拟兽舞蹈中产生了动物面具。据《西藏王统记》记载:在松赞干布颁布十善法典的庆祝大会上,“最大祛王,解闷娱乐,全戴面具,歌舞跳跃,或饰犀牛,或狮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献技”。这说明早在公元7世纪以前,就产生了拟兽舞蹈及其面具。据藏文典籍记载,实际上公元6世纪朗日伦赞时期,藏族民间各种文学艺术已经有了相当发展,如古老的民歌从民间进人宫廷,本教“摇鼓作声”、“吹螺击鼓”、“木制鹿头带双角,纸糊牦牛面捏羊”的图腾拟兽舞蹈,也被吸收进民间综合性歌舞表演之中,由此产生了戴着人面的白山羊皮面具作民间艺术表演的形式。

到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藏族民间歌舞、宗教艺术及百艺杂技表演,在历史上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特别是各种拟兽歌舞包括戴人物面具模仿生活进行表演的艺术比较发达。桑结嘉措医著《亚色》中记载,桑耶寺落成典礼时,臣民进行阿卓(古鼓舞)、鲁(歌唱)、鲜(类似哑剧的舞蹈)等娱乐活动。其中阿卓鼓舞就有领舞师戴着白山羊皮面具进行表演的。在桑耶寺康松桑岗林神殿的一幅反映该寺落成庆典的壁画中,就有多处这种阿卓鼓舞队和白面具戏开场仪式表演的场面,鼓舞队领舞师和白面具戏七个阿若娃,戴的都是粗扩、质朴、原色的山羊皮面具。

公元11世纪随着密宗的各种吉祥傩仪,特别是跳神多吉嘎羌姆的正式形成和急剧发展,后弘期各种不同教派宗旨,开始塑制了更为完整、丰富的各种愤怒的和慈善的神像面具。据《萨迦世系史》记载昆·官却杰布正当“希求新译密法之时,卓拢地方召开大法会,故前往观之。他看了各种表演,其中看到许多咒师头戴二十八种自在母之面具,各自手中拿一道具,有一长辫天女边击鼓边跳舞,场面及声势之大使整个大街被阻塞”。他回家后告诉其兄长,兄长慨叹道:“啊,密咒以呓语外传者始矣!”这就可以说明,西藏的寺院傩羌姆这种面具舞蹈,早期是被严格封闭在寺院内部表演,最晚在公元11世纪才开始向俗人群众开放表演,也就是说逐渐传入民间了,以至到后来,俗人群众也可以表演羌姆这种面具舞蹈,称之为米那羌姆,即俗人跳神。羌姆在民间的流传,对羌姆和面具的变化和发展,都是巨大的推动力。

18世纪以布达拉宫的扩建、定型为象征,藏传佛教的造型艺术和西藏的绘画、雕刻、塑像、装饰,包括建筑等艺术,都发展到自成体系的时期。首先是在绘画的位置经营方面借助并列安排的构图法则;其次是典型的着色法,要求色彩表现巨大的活力,表现神鬼的恐怖面貌,以及残忍性、野蛮性、贪婪性;最后要求艺术无条件地为宗教服务,屈从于宗教仪轨,要求艺术表现出对神的谦恭和虔诚、神秘主义和法力。藏传佛教造型艺术和藏族艺术独特体系及形式风格的形成,以及它受外界艺术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对各种藏戏,包括后来产生、形成的昌都戏、德格戏和门巴族的门巴戏以及它们的面具的不断创制和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期,藏族面具艺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第二节特点

藏族的面具充满力度、戏剧性以及强烈的情感,它们创造出一种令人敬畏的神秘感。藏面具将藏人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具体地表现出来,并在藏族人民中引起强烈的情感反映。藏面具是人们希望创造出能施展巫术效用的物体,而不是写实地再现自然中的物体,尽管这种被创作出的物体可能脱胎于自然。

一、藏族面具色彩的鲜艳与和谐

从使用的颜色来看,随着长时间与自然抗衡,人们开始对红、黄、绿、蓝、白等颜色有了一定的认识。如白色象征纯洁、温和,因为藏区是一个雪的世界,白色是高原的象征,自然成了高原的吉祥色。藏族面具的制作最初用动物毛皮不同的自然色彩来分别代表白、黑、花、黄、蓝等颜色。这就是面具使用色彩的最早根源所在。其色彩的运用具有独特的含义,大大丰富和突出了各种人物性格的表现。从总体上讲,藏族面具用色与藏传绘画用色上是一致的,都讲究绚丽、鲜艳、浓重、色调明快、对比度强烈而又力求和谐,但由于面具本身的特点,色彩的理解运用不仅在每个面具上可得到集中体现,而且在若干个面具的不同组合中更凸现出其色彩效应。

二、藏族面具造型的夸张与写实

藏族面具除了色彩鲜艳与和谐外,其造型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造型是面具的本质特征,造型的夸张与写实应是藏族面具最本质、最重要的特点。

(一)造型的夸张性

一般来说,藏传佛教的造像是有比较严格的造像度量法则的。此外,对于具体神祇的造像(造型)又有静像和怒相之别。静相又谓善相,善相是仁慈、宽厚、肃穆、和善、亲近的表达,而那些本来就专事镇压邪魔的神就是呈怒相的忿怒之神,其面目狰狞、横眉怒目、张牙舞爪、血盆大口。怒相的造型,从一定程度上讲,给艺人提供了一个应用夸张手法的空间、展开丰富想象力的大平台。这种夸张表现手法,使其造型形象表达或者说是造型美的表达达到了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也使其自身的特点更为鲜明。

(二)造型的写实性

藏族面具造型的另一大手法是写实性。青藏高原上有苍翠的森林,辽阔的草原,有成群的牛羊,也有众多的飞禽走兽。所有这些,都对藏族面具的产生发展有着影响。藏族面具从它产生时开始,就是以拟兽面目出现的。最原始的面具采用所拟动物的头皮,这是最古朴、最真实的表达。直到现在,藏族面具中还有不少的动物面具,其造型仍以写实为主。需要提出的是夸张与写实二者虽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在藏族面具造型中却得到了很好的统一,而大手法又是和谐的。

(三)宗教功能突出

在西藏,纯民间或纯宗教的事物是难以区分的。由于本教文化的发展,给藏族面具平添了不少宗教气息,藏传佛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更对藏族面具产生巨大影响。

(四)质地与造型多样

藏族面具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样的。面具制作材料与自然条件有关,也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关。青藏高原物产丰富,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善于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并很早就掌握了冶金技术,后又学会了造纸,这使藏族面具很早具有很多质地类型。

藏族面具的质地类型可以归纳为金属面具、皮质面具、织品面具、木质面具、纸质面具、泥面具、贴布脱胎面具和其它质地面具八种类型。

藏族面具在造型类型中分为神祇类、妖魔鬼怪类、人物类和动物类等,每种类型的面具都丰富多样。以妖魔鬼怪类和动物类为例,在藏族寺庙“羌姆”面具中,仅萨迦派中的“巴姆”女妖面具形象就多达十几具。在藏戏中,“罗刹”也是经常出现的角色,其造型形象也较多,最为复杂的面具形象为“九头罗刹”,一个面具上有九个“罗刹”头像。在藏族面具中动物面具也是一大特色,首先是数量多,仅在寺庙“羌姆”面具中,就有几十种动物面具形象;在格萨尔藏戏中,格萨尔王的“十三畏尔玛”都是以动物形象出现的,白马藏族的“十二相”中,除了四个鬼面具外,其余都是动物形象面具。

第三节规制和分类

无论是羌姆还是藏戏在使用面具时有一定的规制。藏族全民信教,对神佛无限虔诚,拟神仿佛的面具在他们心目中决不是单纯的实体,依然是宗教中“法王”、“护法神”、“金刚”等神或佛的金身玉体。因此,对面具的尊崇即是对神灵的敬重,特别是对“忿怒相”、“威猛相”等足以威慑邪魔恶鬼的面具,更加崇敬。每次表演羌姆、藏戏取用面具时,总是先诵经文后取用,用毕再诵经文方可入箱(或悬挂)珍藏,这是藏传佛教各大小寺院取用面具必须遵循的仪轨。

藏面具造型艺术有严谨的程式规范。羌姆和藏戏人物角色多半来自佛经故事,其面具形象主要以《造像度量经》《佛说造像度量经疏》《绘画度量经》《绘画如意宝藏》《工巧源流》等为蓝本准则而制作的,多出于寺院喇嘛艺人、民间艺人之手,其中不乏手艺高超者。如同仁热贡艺术大师坚措,属制作立体套头面具的佼佼者,在藏区闻名遐尔。藏面具虽然都按大藏经中的《造像度量经》为准则,但每个寺院的面具在造型上不尽相同,艺人对神佛造像的理解,制作技艺差异和造诣高低,决定了面具造型的差别,从而展现出面具造型艺术异彩纷呈的景象。

人类原始文化和宗教文化尤其富集的西藏,作为原始初民思维和民族文化诗意蕴秀载体的面具也十分发达,不仅品种类别繁多,样式风格独特,而且它的发展历史也源远流长。

一、按塑造对象而言,藏戏面具可以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叫温巴面具,藏语“温巴”意为渔夫或猎人,是藏戏中最重要的面具。这种面具分蓝、白两种。蓝面具由纸板或多层纱布黏合,上面裱糊蓝缎制成,造型夸张,绘制精巧,装饰美观,属平面性面具。白面具早于蓝面具,造型简单,是藏戏早期的一种比较古朴粗犷的面具。

第二类属正戏角色面具。这类面具是按藏戏中不同的角色绘制的不同色彩的面具。不同的色彩象征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这类面具常用鲜艳的色彩,对比强烈,形象夸张。

白色面具表示人物性格纯洁、善良、温和,无害人之心,意味老者长寿,少者无理;黄色面具表示容光焕发、功德广大、知识渊博,系活佛、仙翁所戴;蓝色面具表示正义、勇敢,为勇士相;绿色面具象征贤良智慧、美貌端庄,属于度母或空行女化身的女子;红色面具象征权力、正义,表示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凡扮演国王、大臣者均戴红色面具,有时藏戏里宗教跳神中一些男性呈忿怒状也常用红色;黑色面具表示凶恶,为凶怒相;半白半黑面具表示嘴甜心毒,两面三刀,专门挑拨离间者。

第三类为动物面具。常用于藏戏团中传统的动物舞蹈。

第四类是宗教跳神面具。常采用较大的泥塑布制彩绘面具,绘塑得既具体实在,又形象夸张。

二、若按其用途大致可分为宗教面具和民间面具两大类。

宗教面具在西藏面具中占有绝大比例,这些面具是根据各种神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多为硬塑型,立体或半立体,一般是脱胎制作。过去宗教面具的制作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布塑、纸塑、皮塑。还有以藏香料或牛粪为原料制作的面具。在西藏南部地区还流传不少木刻面具。宗教面具中还有部分铜、铁、石刻和泥塑面具,除个别教派使用铜面具,一般多是作为供奉的圣物悬挂。

民间面具就其量而言不如宗教面具,但它涉及的范围更广。它主要表现于藏戏、歌舞、民间祭祀、说唱表演等方面。民间面具充分展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是西藏民间面具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藏戏的主要特点就是戴面具表演,主要分为白面具戏和蓝面具戏。

白面具不仅是白色,也有黄色做底的。这种面具上圆下尖成锥型,周围用较长的山羊毛装饰,表演时面具顶在额头。该面具制作皮毛用料很讲究,选用的山羊从小精心照料,不能剪毛,而且要经常梳理,等羊毛长到需要长度才宰杀取皮。

蓝面具戏较晚于白面具戏,它在西藏的影响范围最广,历史上有名的八大传统藏戏剧目,主要由蓝面具戏演出并流传至今。

人分善恶,色归黑白。黑为恶,白为善。无论宗教面具或民间面具,这一概念非常明晰。在不少寺庙的神舞中就可以看到以白黑两神赌胜负的方式象征正义与邪恶搏斗的表演。

西藏面具的简拙粗犷之美体现了西藏独有的地域性和自然性。在某种程度上,它的风格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源于自然,归于自然,这正是西藏民间艺术的特征之一,随意不等同于无意,因为在人的情感得到充分自由表达的同时,也使自我心理得到充实和完善。

第四节制作工艺

早期面具制作材料用红土或纸浆、石膏、白布、纸、面胶(浆糊)等制成坯型,颜色主要用矿物颜料(涂色2——3次)最后刷桐油、清漆2次定型。随着时代的发展,材料的更新,制作工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选取尺寸大小合适的松脆白土云石,在白土云石上雕琢出面具雏型。将薄布撕成小块,用骨胶和面胶在面具坯型上层层紧贴加裱至一定厚度为止。待布胎干后,用快刀将其表面削平修整,再用浓缩的“白土浆糊”涂抹布胎表面削平修整,再用浓缩的“白土浆糊”涂抹布胎表面(干后再涂,反复数次)。泥浆干后,方能“合佐达尔”(先用粗、细砂布砂平,再用磨石耐心打磨),并用竹篾及皮绳固定面具内部。最后赋彩精绘,刷漆定型,装戴各种佩饰。主要神佛面具可随其神佛法位高低和人们尊崇程度扩大“面具”尺码,大者高度可达数尺。

面具所用颜料要求十分严格,早期用矿物颜料,但受地区和经济条件所限,经济条件差的所用颜料为现代颜料。色相偏爱纯红、纯黄、纯蓝、纯绿、纯黑、白等色,很少用中间色调。用色要求单纯、洗炼、艳丽。图案花纹具有装饰风味,且色彩对比强烈醒目,清漆涂面,显得浮光闪亮,烘托出面具凝重、威严深奥莫测的神态。

藏式装饰图案大多具有宗教意义或含有祈福驱邪的吉祥祝愿。

一、吉祥八宝

吉祥八宝即八吉祥,又称八瑞吉祥、八宝吉祥,藏语称“扎西达杰”,是藏族绘画里最常见而又赋予深刻内涵的一种组合式绘画精品。大多数以壁画的形式出现,也有雕刻和塑造的立体形,这八种吉祥物的标志与佛陀或佛法息息相关。其图案在各种藏族生活用品、服装饰品中非常常见,在藏族地区可谓家喻户晓。该图由宝伞、海螺、胜利幢、法轮、妙莲、双鱼、吉祥结、宝瓶八个图案构成。在绘制时除宝瓶以外的七个图案可组合成一个宝瓶的形状,这样便无须再画宝瓶。吉祥八宝初为梵天等供养佛祖释迦牟尼的具有特定意义的殊妙供品,现在民间已演变为具有驱邪赐福、祈求吉祥平安的吉祥图案。

(一)宝伞

宝伞象征佛陀教诲的权威。古印度,贵族、皇室成员出行时,以伞蔽阳,后演化为仪仗器具,寓意为至上权威。佛教以伞象征遮蔽魔障,守护佛法。藏传佛教亦认为,宝伞象征着佛陀教诲的权威。

典型的佛教宝伞有一根白色或红色檀香长手柄或轴杆。其柄端饰有一朵金色小莲花、一个宝瓶和一个珠宝缀。在其圆顶状的伞架上绷着白色或黄色丝绸。伞骨圆边挂着一块多褶的帘饰,上面缀有众多的各色丝绸悬饰和围幔。宝伞圆檐的分界处钉有一根装饰华丽、饰有摩羯21尾的金轴,上面一般挂有丝绸帐幔,也可以装饰以孔雀翎、珠宝链饰和牦牛尾的挂饰。按照传统,在仪礼上使用的丝绸宝伞的直径约1.2米,长轴杆可以使伞在头顶上方撑至至少0.9米高。方在住持喇嘛宝座上方或寺院宝殿主供神像头顶上方经常悬挂的是黄色或红色巨型丝绸宝伞。白色或黄色宝伞是至高无上权力的宗教象征。而孔雀翎宝伞则更具体地体现了世俗的权威。

(二)海螺

海螺象征佛法音闻四方。佛经载,释迦牟尼说法时声震四方,如海螺之音。故今法会之际常吹响海螺。很早,印度教就已经把海螺当做法器了,在各种典礼上吹奏。它是古印度战神的器物,象征着人们在战斗中表现出的骁勇和最终的胜利。

普通的海螺壳上面的纹路是朝着左边旋转的,但也有很罕见的朝右旋转的螺纹,这样的海螺如果是白色,便是最为吉祥殊胜了。佛教继承了传统的说法,觉得声音传得悠远、回荡不息的白海螺的声音就是吉祥的妙音,象征了佛法胜利地传遍四面八方、三千世界。在现在常常见到的藏传佛教寺院里,长号筒钦出现之前,宗教仪式都是会先吹奏法螺。有时候海螺跟其他七种瑞物绘在一个画面里,竖直耸立在八宝组合的顶端。有时候单独绘制,也是垂直的造型,还有一根丝带飘逸地围绕着它以示吉祥。实物的海螺大多水平放置,成为盛放甘露或香料的容器。在各种造型艺术里,海螺都被神像握在左手之中,是智慧和正义的象征。

(三)胜利幢

胜利幢藏语称“尖参”。胜利幢象征着修成正果的胜利。胜利幢为古印度时的一种军旗。佛教用幢寓意烦恼孽根得以解脱,觉悟得正果。藏传更用其比喻十一种烦恼对治力,即戒、定、慧、解脱、大悲、空无相无愿、方便、无我、悟缘起、离偏见、受佛之加持得自心自情清净。

(四)法轮

法轮象征佛陀教义的传播。法轮在藏传佛教中又称金轮。在古印度,“轮”既是一种农具,也是一种兵器,佛教借用“轮”来比喻佛法无边,具有摧邪显正的作用。据传说,当转轮圣王出世之时,轮宝自然出现在圣王之之前,轮宝引导圣王转向全世界,诸小国王,无不心悦诚服,故能兵不血刃而统一天下,实施轮王的仁政。释尊取作比喻,以亲自实证的佛法为轮宝,他以法中之王的身份,转动正法之轮,行化天下,利益全世界的一切众生,并且,凡是法轮转动之处,一切的邪恶思想,无不为其摧破。

法轮图案成为佛教的教徽,法轮由毂,八个轮辐和外圈组成。整个团是一个圆形,代表了佛教教义的完满;毂代表了戒律,戒律是冥想修炼的本质核心;八个轮辐代表了八正道,八正道据说是破除无明的利器;外圈是指把所有东西汇聚在一起的正念或三昧。

(五)妙莲

妙莲象征出污泥不染的品质及修成正果。妙莲,藏语称“白玛”,它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被视为开悟烦恼的菩萨德性的象征。藏传佛教一般认为妙莲象征着最终的目标,即修成正果,它还代表佛陀的舌;表示神圣纯洁,一法不杂,是拒绝污染的象征。佛教中用莲花喻佛法的例子很多,如袈裟又名莲花衣,含清净无污之意;五佛五智之一的阿弥陀佛妙观察智又叫莲花智;佛菩萨的坐席称为莲花台等。

(六)双鱼

双鱼象征自在与解脱,也象征慧眼。鱼行水中,畅通无碍。具有敏捷、柔软纤细的身体,眼睛闪亮。佛身有目清净的妙相,佛目酷似一双对游的灵鱼般修长,故以双鱼供养给佛眼。金鱼的寓意是愿获明辨是非、正确取舍的智慧,远离无明烦恼,又用鱼与水的关系表示如珍爱生命般信守正法。佛教以其喻示超越世间、自由豁达得解脱的修行者。藏传佛教中,常以雌雄一对金鱼象征解脱的境地,又象征着复苏、永生、再生等意。

(七)吉祥结

吉祥结,又称万字徽,佛陀身上自然显现吉祥结图纹,所以吉祥结表示续中生起佛的无边智慧的愿望。在世俗中可理解为对生命、财产、权势、名誉等美好祝愿。

吉祥结象征着代表有关宇宙的所有理论和哲学的《梵网经》,它象征着如果跟随佛陀造达摩之网,就能从生存的海洋中打捞起智慧珍珠和觉悟宝珠。

(八)宝瓶

宝瓶象征阿弥陀佛也象征灵魂永生。宝瓶,瓶口有如意宝树作为装饰,内藏珍宝。因佛颈如宝瓶,一切妙法从佛颈而生,正如从宝瓶颈口而生的无尽珍宝,所以用宝瓶供养佛的颈部。瓶中的珍宝能消除众生的贫穷。瓶口的如意宝树,象征佛能满足众生一切愿望。在世俗中可理解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源或快乐、祥和的源泉。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瓶内装净水(甘露)和宝石,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树。即象征着吉祥、清净和财运,又象征着俱宝无漏、福智圆满、永生不死。

二、轮王七宝

佛典中记载,在转轮圣王出现时,自然会有七宝出现,以辅助该王教化百姓,行菩萨道。转轮圣王是指具足德行及福报的理想圣王。而轮王七宝则是指: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神珠宝、玉女宝、主藏宝、将军宝等。

(一)金轮宝

金轮宝是从一种古印度的武器演变而来的。相传这种武器主要用于自卫,如铠甲,但又可以做为抗敌的锐器。金轮宝是用金的千辐轮、轴心和外圈所组成的。民间传说这种金轮是自然形成的,并非是铁匠所造,故有征服和消灭敌人的作用。金轮宝的图案、色彩、形状,都与法轮相同。

(二)白象宝

白象宝即白象,是印度古代战争中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同时又是勇敢的斗士。它既温顺又勇猛,且全身是宝。图书中的白象宝,头顶有金顶饰、背有火焰宝饰、尾椎有尾饰、项有项链饰,装饰华丽。象身庞大,六牙灰白色,红色顶髻,覆盖珍宝,身发香味。具有一千头普通大象的力量,不伤同类,智力非凡,所向无敌。

(三)绀马宝

绀马宝也称马王云风。绀马宝不仅是为战争所用,而且是交通、运输的最佳工具。绀马宝的全身为紫兰或洁白,头为黑色,尾巴像柳条婀娜多姿,速度快如疾风。图中的绀马宝,头顶有金宝顶,宗有彩丝饰,项有红丝穗和花椒口小铃,背有如意宝和金鞍具,尾椎项有璎格,尾巴挽吉祥结,体态健壮。

(四)神珠宝

神珠宝亦称“摩尼宝”“如意宝珠”,相传来源于佛祖,佛说佛的舍利放入大海,经过长时间存放之后变成了蓝色的八角形如意宝珠。把珠宝挂在幢上,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放出无量的光辉,把黑暗驱除,光亮犹如白天,给人世间带来光明,并能实现一切愿望。

(五)玉女宝

又称“宫女宝”,身着绫罗天衣,饰有各种珍宝,如众生之母,无有饥渴,谁人触摸之后,不生疾病,心中一切烦恼顿失。据《长阿含经》卷三:玉女宝即能忽然示现玉女,其相貌端正,全身毛孔皆有旃檀香,言语温柔,举止安详。

(六)主藏宝

主藏宝又称“大臣宝”,大臣是决定国政兴衰的关键人物,因此,主藏宝必须具备恭敬国王,有胆有识、深信业果、德才兼备的特点,才能完成国王的一切愿望。因此大臣宝精明能干,精通世事,履行职责,谙熟排兵布阵之术,是国王的左膀右臂,国王珍视如眼珠。

(七)将军宝

将军宝又称“兵臣宝”,是英勇善战、聪明伶俐、具备无畏铠甲,并能彻底消除敌人和协助治理国政的勇士。精通武艺,擅长布阵,随行有四大军队(象队、马队、车队、步兵),威风凛凛,势不可挡。

三、八瑞物

八瑞物构成了早期第二大组佛教符号,与八瑞相一样,这八件宝物来自前佛教时期,并在初始阶段被早期佛教采纳。他们代表了敬献给佛陀的一组具像供品,象征着佛陀的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后来在金刚乘佛教中被神化为八大供养天女。

(一)宝镜

宝镜代表威光天女,她敬献给释迦牟尼一面光洁无瑕的镜子,象征着其透彻的悟性及其所有前世准确无误的羯磨思想。宝镜代表正思或正确的分析,因为它能真实无误地反映出万物,而没有任何偏爱、偏见、错觉和歪曲。佛把镜加持为无障智能所清净法门之吉祥明镜,让众生远离无明获明知惠能。

(二)黄丹

吉祥黄丹是地神吉祥女神和星王婆罗门献给佛祖的,他表示佛教能使事业兴旺。黄丹取自大象前额的主要腺囊,也代表护财象神。它保护着佛陀证道之地菩提伽耶的牧场。黄丹代表正念,因为它可治愈因愚痴所患之病,该病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三)酸奶

酸奶是施主善护和农女美生供献给端坐在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的乳糜,佛加持为吉祥酪。酸奶代表正命,因为它没有任何杂质,也没有对任何生灵造成伤害。表示消除三毒,精通正见。

酸奶轻量、含乳脂,滑腻柔和,在印度炎热的夏天和雨季,喝酸奶无须遵医嘱。在多雨的闭关静修期结束之后,要举行仪式为僧侣们供应酸奶作为首次庆贺大餐。在西藏的雪顿节上也可以看到这一传统的延续。

(四)长寿茅草

长寿茅草为八抱草,此物是婆罗门格达和卖草者吉祥两人所供的圣物,佛祖加持为吉祥长寿茅草。长寿茅草象征着长寿和坚韧,把正精进比作修持佛法的持久恒心。吉祥长寿茅草表示能断轮回烦恼之生列根源,能获无死之生命。

(五)木瓜

木瓜是梵天敬献给释迦牟尼的,把正业比作成就一切的善行。代表着获佛之果位之意。

吠陀时期的创生之神梵天曾向释迦牟尼敬献木瓜,在智慧和顿悟之心都优于自己的人面前,梵天以尊崇和祈求之姿低声下气。在传统上,梵天被画成向释迦牟尼敬献金轮,但有时会用盛有木瓜的盘子替代,在藏族艺术中木瓜常被画成三个一组,象征着“三宝”。木瓜一般会画成石榴状,带有奶嘴状的圆尖及三个叶片,绘制形式多种多样。

(六)右旋海螺

吉祥右旋海螺是帝释天供奉佛祖的,请求佛祖转三乘学法轮,它表示兴盛佛之三学事业。在佛教肖像画法中,因陀罗神常常被画成手持这种供物,以敬畏之姿站在佛陀面前。

(七)朱砂

吉祥朱砂是婆罗门星象师鬼宿神把吉祥朱砂痣点在佛陀的前额上,把正定比作心境基于一点的三摩地禅定。朱砂在礼仪中意义重大。红色象征着权利。在金刚乘佛教中,红色专门用于某些降魔和财富女神。朱砂粉也用来制作砂制坛城。

(八)芥子

吉祥白芥子是金刚手菩萨献给佛祖的供品,它具有战胜一切魔敌之能,表示降伏鬼魔恶神意。

四、雍仲

“雍仲”是一种符号标志,与汉文称之为“万”字符的图案相同,即“卐”字符。

雍仲这个符号在西藏日土岩画第一次出现,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从岩画考证得知,雍仲画表示的是太阳及其光芒。最初画一个圆圈,边上画几道光,逐渐简化之后,便演变为雍仲,即与“万字符号”一样的符号。

发展到象雄王朝时代即有文字后称此符号为“雍仲”。雍仲在象雄语中,最初当为太阳永,或永恒的太阳之意,发展到后来演变引伸为固、永恒不变避邪,以及吉祥如意的象征。象雄王朝时代的西藏本土宗教——本教就以“雍仲”符号做为该教派的标志。

佛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后,佛教也用这个标志,而佛教的雍仲则称为“右转雍仲”。但是法台桌帷上的雍仲一般有二个或四个。不管一对还是两对,均把雍仲放置于二角或四角上,一为左转雍仲,一为右转雍仲。多数桌帷上的雍仲,或全是左转,或全是右转。

据一些专家考证,左、右转的雍仲,是由于观察太阳运转者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站在地球上观察太阳的运转,为右转,即右转雍仲;从太阳上方往下观查太阳运转,则为左转雍仲。因此,每个雍仲,从前后看都可以是左转或右转,左右转是统一的,进而说明太阳的运转、藏民族对宇宙的看法是统一的。

“卐”作为祥符,成为藏民族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住的屋子,墙上少不了有“卐”,门窗上也少不了“卐”;搭的帐篷,少不了绣有“卐”;煮饭的灶房,也涂有“卐”;穿的衣服,多绣有“卐”。如果是本命年的女子,更是要在自己穿的衣服后背绣上一个大大的“卐”;家里用的家具也多绘有“卐”;唐卡上,也多有“卐”……除了“卐”字单独作用外,还可将其连接起来组成长的图案、方的图案等,表达益寿延年等意思。总之,“卐”字用在不同的地方,表达的是不同的意思,比如画在屋基上,祈求的是修建的房屋结实;画在房门上,祈求的是抵挡天灾人祸;画在灶房里,祈求的是灶神对这个家庭的保佑;背在背上,祈求的是自己的万事如意……所有这一切,可以归为一点,目的都是祈求实现藏民族心中美好的愿望。

五、和气四瑞图

和睦四瑞是以藏族民间传说中的大象、猴子、兔子、鸟从纷争到和谐的故事为原型的图案,寓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相传有一只贡布鸟衔来一粒种子,一只兔子看见了,便刨了一个坑把种子埋在土里,不久种子长出了幼苗,一只在山林里玩耍的猴子看见了,为了保护幼苗,它用树枝把幼苗围了起来,并拔去四周的杂草,一头大象看到这一情景后,便每天用长鼻汲来山泉浇灌。幼苗在四瑞兽的精心呵护下长成了参天大树,结满累累硕果。由于树太高,谁也够不着果实。于是大象让灵巧的猴子爬上自己的脊背,猴子让体轻的白兔站在自己肩上,白兔又托起了小鸟,终于小鸟用尖尖的嘴巴摘到一颗又一颗的果实,树下的每一位都吃到了香甜的果实。四瑞兽齐心协力将果子分给山林里所有的瑞禽灵兽共同分享,使地方安宁,人寿年丰。民间以此祥瑞图表达藏族人民要求生活团结和睦、和平宁静的美好愿望。

四动物共同发愿行持善法,贡布鸟鼓励同伴们开始持守五戒,一直坚持不懈,并动员其它众生严守五戒。在它们带动、劝请下,动物们都能渐渐做到互不损害、如理如法在森林中平和度日,因其厉行善法之因,天人降下和合雨水。后来,整个大地之上,庄稼丰熟、植物茂密、鲜艳之花满目盛开,整个国家喜获丰收、财富圆满。

六、十相自在图

“十相自在”这种图案在藏传佛教里十分常见。在塔门、壁书、唐卡上都有,还有刺绣成护身符和制成珐琅的徽章佩戴在胸前的。

十相自在藏文称“南久旺丹”汉译为“十相”,可以理解为10个符号所象征的须弥山和人的身体的各部位,这10个符号包括3个图形和7个梵文字母;直译为具有力量,旧译为“自在”。这两个词加在一起如果通俗一些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具有神圣力量的10个符号,十相自在是:寿命自在、心自在、愿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资具自在、解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令东、南、西、北、时空自在精品是由多种吉祥图案组合而成,其中包括十相自在图,文殊九宫八卦图,八吉祥图、摩尼宝珠、兽头金翅鸟等。

七、六长寿图

在藏地(不单指西藏,亦包括四川、青海等地)的某些寺庙殿宇,或民居门口的墙上常能看到六长寿图,其画面上绘有老人、鸟、鹿、树木、山水、岩石等等。自古以来,这些动物、人物和景物被认为是吉祥长寿之物,其寓意如下:

六长寿之首为长寿岩(山长寿):从前在摩诃支那(中原汉地)的大地上有个叫清净乐土的地方,景色幽静令人神往,乐土中央有座混沌初开时形成的酷似右旋螺的石山,它对世间的灾难视若无睹,巍然屹立。此山被无量寿佛加持,高耸入云。无凡夫俗子行走踩蹋之烦恼,只有无量寿圣水流淌不息。

第二是长寿老人(人长寿):长寿老人居住在长寿岩旁边,在此幽静之地修行千年,获得无量寿如意妙果,超脱了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的限制而得自由自在。他的胡须眉毛洁白如海螺,面容白里透红,着汉式修持者装束,右手拄一长寿瓶(一葫芦颈部系有绫罗飘带)装饰的手杖,左手捧着千年一熟的仙桃,亦或手执念珠,看顾着鹤鹿二兽。

第三是长寿水:因受长寿老人的加持,背靠着形似白海螺的石山山湾中,有一眼能免除生老病死、具有八种功德的长寿泉,为养育众生而永不停息地流淌着。

第四是长寿树:长寿树即无忧树(松树),其树根深叶茂枝繁,硕果累累,是众生乘凉的好去处。若被其树荫遮蔽,或能品尝其果实亦能长生不老。

第五是长寿鹤(鸟长寿):长颈高腿,羽毛黑白相间,头上有红宝石般的顶饰的两只长寿丹顶鹤,在长寿老人的庭院中,常行财施和无畏施,招来各种美丽的飞禽,深得众鸟尊敬。

第六是长寿鹿(兽长寿):距长寿老人居所不远处,像镜子般平坦的绿草地上,长齐了角的雄鹿和母鹿在一起嬉戏,悠闲自得地享受着那里的水和草。由于长寿老人的加持,真正享受无生老病死的快乐。因此共同称之为六长寿。

六种长寿物的聚合,也象征着全家健康长寿,整个画面烘托出了一种静谧和平、融洽无间的仙境净土般的氛围,也代表着众生皆能所求如愿。

八、七珍图

七珍图在藏式唐卡、壁画或装饰画中很普遍,有资财丰裕、财源旺盛之意。七珍是指旧时被视为稀世之宝的七种器物:国王耳饰、皇后耳饰、犀牛角、珊瑚树、象牙、大臣耳饰、三眼宝石。

九、五妙欲图

五妙欲也称妙五欲,五欲供,分别为色、声、香、味、触五种外物的功能或其对眼、耳、鼻、舌、身所起的作用,以五妙欲供养神佛分别由铜镜、琴、海螺中的香水、果实和绫罗为代表物。藏传佛教认为这五种外物的功能有不同的含意。

色,是一种形态,事物的形态和表现,可以转变为破坏的事物,一经触动、受用,即可以示现转变坏灭者,皆名为色。色的象征物是铜镜,因为从镜中可以看到一切物体。声,耳朵听到的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一切声响,分为言语等有记别声及水声等无记别声两类。“声”是一切美妙动人的音之功德所现的,它的象征物是琴,代表着一切美声。香,指气味、香味,所闻者五妙欲图,“香”是一切食物及自然香气的总称,表示以一切香气供奉佛祖,它的象征物是海螺中的香水。味,以舌尝味。“味”是所有美味的综合,表示向佛祖供奉一切美味之物,它的象征物是有佳味的果实。

触,身识所触或身识取境。“触”指一切美妙之感触,表示把一切美妙之感触献奉佛祖,它的象征物是绫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