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历代家书
20650800000016

第16章 明清家书(7)

【赏析】

这是曾国藩写给儿子的一封信,通篇都是一些为人处事、学习的勉励之词,其中利弊可细细品味。作者首先是对儿子的表现给予了肯定,而后对儿子提出了“为读书明理之君子”的期望,这样的劝勉想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以切身的体验告诫儿子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要做到勤苦、俭约、居敬慎言,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

左宗棠与子书(节录)

【作者简介】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举人出身,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军机大臣、晋大学士,封一等恪靖侯,晋二等侯,谥文襄。

左宗棠对子女的督教既严格且亲切。他一生写下了一百多封家书,内容大多集中在对子女如何处世为人、治事做官这些方面。

【原文】

孝威、孝宽知之:我于廿八日开船,是夜泊三汊矶,廿九日泊湘阴县城外,三十日即过湖抵岳州。南风甚正,舟行顺速,可毋念也!

我此次北行,非其素志;尔等虽小,当亦略知一二。世局如何,家事如何,均不必为尔等言之;惟时刻难忘者,尔等近年读书,无甚进境,气质毫未变化,恐日复一日,将来为寻常子弟而不可得,空负我一片期望之心耳。夜间思及,辄不成眠,今复为尔等言之,尔等能领受与否,我不能强,然固不能已于言也。

读书要目到、口到、心到。尔读书不看清字画、偏旁,不辨明句读,不记清首尾,是目不到也。喉、舌、唇、牙、齿五音,并不清晰伶俐,蒙笼含糊,听不明白,或多几字,或少几字,只图混过就是,是口不到也。经传精义奥旨,初学固不能通;至于大略粗解,原易明白。稍肯用心体会,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虚字审其神气,实字测其义理,自然渐有所悟。一时思索不得,即请先生解说;一时尚未融释,即将上下文或别章别部义理相近者,反复推寻,务期了然于心,了然于口,始可放手。总要将此心运在字里行间,时复思绎,乃为心到。

今尔等读书,总是混过日子,身在案前,耳、目不知用到何处,心中胡思乱想,全无收敛归著之时。悠悠忽忽,日复一日,好似读书是答应人家工夫,是欺哄人家,掩饰人家耳目的勾当。昨日所不知不能者,今日仍是不知不能;去年所不知不能者,今年仍是不知不能。

孝威今年十五,孝宽今年十四,转眼就长大成人矣。从前所知所能者,究竟能比乡村子弟之佳者否?试自忖之。

读书作人,先要立志,想古来圣贤豪杰是我者般年纪时,是何气象?是何学问?是何才干?我现在那一件可以比他?想父母送我读书,延师训课,是何志愿?是何意思?我那一件可以对父母?看同时一辈人,父母常背后夸赞者,是何好样?斥詈者,是何坏样?好样要学,坏样断不可学。心中要想个明白,立定主意,念念要学好,事事要学好;自己坏样,一概猛省猛改,断不许少有回护,断不可因循苟且,务期与古时圣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方可慰父母之心,免被他人耻笑。

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偶然听一般好话,听一件好事,亦知歆动羡慕,当时亦说我要与他一样;不过几日几时,此念就不知如何销歇去了。此是尔志不坚,还由不能立志之故。如果一心向上,有何事业不能做成?

陶桓公有云:“大禹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古人用心之勤如此。韩文公云:“业精于勤,荒于嬉。”凡事皆然,不仅读书,而读书更要勤苦。何也?百工、技艺、医学、农学,均是一件事,道理尚易通晓。至吾儒读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然后施为有本。

人生读书之日,最是难得。尔等有成与否,就在此数年上见分晓。若仍如从前悠忽过日,再数年,依然故我,还能冒读书名色,充读书人否?思之!思之!

【赏析】

“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左宗棠勉励二子立志坚定,迁善改过,尤须趁年少及时努力。因为是家信,对象是自己的儿子,所以不求章法,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主要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见长。细细体味,可以感到其对比的鲜明,使读者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言词自然朴实,时有口语入文,更显得是发自肺腑,足能震撼心魂。信中所提的“读书要目到、口到、心到”,以及如何才能做到的读书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值得重点研读。

胡林翼致枫弟、敏弟

【作者简介】

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湖南益阳县人。少负才气,为文操笔立就。治军赏罚严明,知人善任。有《胡文忠公遗集》传世。

【原文】

二弟在家,闻颇好舒服,兄闻之,以为非是。人生衣食住,诚为不可缺一者,然衣仅求其暖,食仅求其饱,住仅求其安,初不必衣罗绸,厌膏腴,而处华美之室也。吾家素尚俭朴,祖父在时,年届古稀,而辄喜徒步,不甘坐肩舆。父亲亦常劳筋骨,饿体肤,不自逸豫。吾兄弟数人,虽所禀不同,然体质均尚健硕,年又值盛壮,安可甘自暴弃,放荡形体,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如之何而可忘怀耶!幸勉思所以自立,晏安鸩毒,戒之戒之。

【赏析】

在得知两位弟弟喜欢追求舒适生活的情况下,胡林翼写了这封信。他认为,衣、食、住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东西,但也不应该追求奢华。在他看来,衣服重视它的保暖作用,食物能不让人感到饥饿就行了,居住的条件安全就足够了。他还指出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必然导致危机。

彭玉麟致弟

【作者简介】

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湖南衡阳人。初参与镇压湖南新宁李沅发起义。咸丰三年(1853),从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为人耿直,刚正不阿,淡泊名利,有“彭青天”之美誉。在治家方面亦极严格,其子违犯军令被处斩,不徇私情。

【原文】

读书当如刺绣,细针密缕处,方见工巧。若一编在手,随意乱翻几页,钞摘几章,则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走马看花,骚雅不取,即此意也。为学又不可求速效,能困心横虑,便有郁积思通之象。愚公移山,非讥其愚,直喻其智。是以聪明多自误,庸鲁反有为耳。徐穆堂、王心庐两君虽少晋接,闻名已久,大约为尔之师尚不辱没,盖两君不徒博雅能文,其淳实宏通,已非弟能窥其堂奥者矣。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可甘自暴弃,慢亵尊长,于师道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日课不可间断,遵照定例以限制之,亦复得益。师课之严便是进功之阶,因循苟且,非愿闻也。

【赏析】

在这里,彭玉麟对读书的理解非常独到。他把读书比作刺绣,告诫其弟读书学习应从细处着眼,而不能走马观花,只求一知半解;在遇到关键问题时不能自以为是,学习应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要有愚公移山之志。此外,如能把尊师的问题解决好,学业就会日有长进。这种把读书和做人看做是相互影响的观点,至今仍可借鉴。

李鸿章寄四弟

【作者简介】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洋务派首领。1861年,编练淮军与太平军作战,深受朝廷重用。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从19世纪60年代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建立北洋海军。在19世纪后期的二十余年时间里,代表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有《李文忠公全集》存世。

【原文】

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须随时随事,留心著力为要。事无大小,均有一定当然之理。即事穷理,何处非学?昔人云:此心如水,不流即腐。张乖崖亦云:人当随时用智。此为无所用心一辈人说法,果能日日留心,则一日有一日之长进;事事留心,则一事有一事之长进。由此而日积月累,何患学业才识之不能及人也。做官能称职,颇不容易。做一件好事,亦须几番盘根错节,而后有成。昔人事业到手,即能处措裕如,均由平常留心体验,能明其理,习于其事所致,未有当前遇事放过,而日后有成者也。弟于此层最宜留意。

【赏析】

李鸿章认识到学如逆海行舟,不进则退,告诫弟弟要随时随地,加强学习。他认为,人应该随时使用智慧,如果能事事留心,那么就会每天都有长进,事事有长进,长此以往,学业自然就会比别人精进了。有了学业上的成功,加上所形成的事事留心的习惯,那么自然地就能胜任自己的职务了,从而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所以说,好习惯的形成往往能使你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双丰收,平常我们都应注意加强这方面的修养。